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占察善惡業報經講記▪P37

  ..續本文上一頁呢?還有什麼法界周轉的相呢?都沒有了。這樣是不是有些衆生能夠解到這個意思呢?因爲一空反倒認爲佛法都是空的,不學也可以。我們真發生過這種事!在閩南佛學院講叁論體空的時候,叁論講中論、百論、十二名門論。在論上講一切法皆不存在而且講緣生無性,無性就是空。講空義小和尚都不上了,乃至于說出家也沒什麼意思,我求個什麼?求了半天空的,這是聞法起了副作用。我們做很多事情都會起副作用,正應得到的沒得到,讓他證空義沒證到,乃至于有門的功德也不想修了。如果聽到講淫怒癡即是佛性,那就不要出家了。我回家去安個家室,因爲那都是佛性,這是錯誤的。這是破二乘人執著的。一切法皆空這種意思,他已經證得空了。對于初學的人那就不行。我們講完的上卷占察善惡業報是不空的,如果真的證得空義,那個就不存在了,沒證得都是存在的。所以我們還要占察一下,因爲我們迷惑不解,上卷的占察輪相十法界宛然若在。入一實境界、二種觀行,這是給菩薩說的,當機衆不同,法就深入了。我們前面講的就是剛入佛門,都想得點什麼東西,學佛就想消災免難,家宅平安,最初是這個目的,應當給他講布施功德、持戒功德、忍辱功德、精進功德、禅定功德,就是我們前面講的善惡業報,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但這不是究竟,要講究竟是後半部了。

  必須在前半部叁業清淨了,用占察輪占察讓身、口、意純清淨了,那聽空義,聽一切法才能領略“一實境界”,才能得到智慧。前面前題沒聽到,剛一聽到這個空義,非落斷滅不可。我斷滅了就也無佛道可成,也無衆生可度,也沒什麼叫惡,這很危險,斷滅落頑空,落斷滅見,這個下地獄到時候空不掉。人家打你兩個耳光,馬上嗔恨心就來了,這不是空,那要真空,無我相、無人相、沒有自己身心而後才能入一實境界。這個地方我說多一點,大家特別注意從有門入這是甚深境界。按照分位說,不是我們的事情,我們做不到的。因爲我們沒有用,在用上我們起不到妙用,像我們大陸上說,一切都是人民的,人民爲主,這些話是不錯,不論那個民主國家都是人民爲主。大家具體想一想,我們都是人民,管他在那個國家,我們都是人民。現在有些人在美國還取得公民權了,民主就是人民主持這個國家,你行使行使你的主權,你想就知道了。我們人人跟佛是一樣的, ,都具足, 的,我們被煩惱所綁住,解脫不了,什麼都得不到自在。說我是佛,我是菩薩,一天煩惱的不得了。兩句話不順心就面紅耳赤的爭的不得了。這是口談空義,心在有中,做一切事都是在有理,那還是從有門入吧。所以有一類衆生不能理解如來說的意思,生性怯弱。雖然也聞法,也學法,佛說的甚深義沒理解,講還不理解,要得個灌頂,授個密咒,說一學就形成了,我不相信。就算叁藏都懂了,即後知道咒語總持的意思,能夠用總持攝持前面的一切,這個咒是真懂了。這個咒要念起來能得到如持,不錯,功德很大,如果完全不懂,那咒語有啥作用?我說不是開悟,是耽誤了。這耽誤是知見上起了錯覺,不曉得要經過多少劫了!

  一切衆生不解如來的言說意義,單有言說都無實義,在言語中去琢磨,越琢磨越遠了,離開言語就行了嗎?更不明白了!在言語中不執著就是了。佛讓我們于一切法無著之意。這不是靠一兩個鍾頭就能夠講一部占察經,使我們大家都開悟了,沒那麼容易,這得靠自己的思惟修,還有諸佛菩薩加持力使業障漸漸消除,開悟自己就明白了,明白之後自己知道怎麼做,做完了也沒有執著。無挂無礙,但是必須得有智慧,心經上不是有這麼幾句話嗎?

  “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心無挂礙,無挂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必須得依般若波羅密多,必須有智慧。我們行布施,行慈悲,行喜舍,如果沒有智慧不行,有慧方便解,無慧方便縛,一切的方便就像我們讀小說濟公傳,濟公他利益衆生,我們就不行了。吃狗肉喝燒酒造了罪,他可以,爲什麼?他有智慧,他是覺悟的用,沒有智慧用方便,亂用不能行,一切佛法也如是。他這樣做可以,你不可以,因爲你沒到他那個程度。換句話說,功力不夠,所以擲占察輪,後面跟前面要結合。雖然擲占察輪相不執著。好要這樣做,不好我也是這樣做,就是這樣念了。拜地藏忏修習這個忏法,我決定這樣修了,是個好相我也不喜,是個不好相我也不憂,這是業報。但是我用什麼方法呢?就用持名的方法轉它,就會起變化,換句話說,禮拜念經念佛持誦都是心,心變則一切法變,感是自己求的,自己應的,這個道理很深。我們一再的講“地”是心地,“藏”是性藏,根據這個來理解如來的言說,所以沒有怯弱,就是曆經叁十大阿僧祇劫也沒有關系,因爲時間沒有一定的。

  “當知如來言說旨意者,所謂如來見彼一實境界故,究竟得離生老病死衆惡之法,證彼法身常恒清涼不變等無量功德聚。複能了了見一切衆生身中,皆有如是真實微妙清淨功德,而爲無明闇染之所覆障,長夜恒受生老病死無量衆苦。如來于此起大慈悲意,欲令一切衆生離于衆苦,同獲法身第一義樂。而彼法身,是無分別離念之法。唯有能滅虛妄識想不起念者,乃所應得。但一切衆生,常樂分別取著諸法,以顛倒妄想故而受生死。是故如來爲欲令彼離于分別執著想故,說一切世間法,畢竟體空無所有乃至一切出世間法,亦畢竟體空無所有。若廣說者,如十八空。如是顯示一切諸法,皆不離菩提體。

  這以下是如來言說旨意,究竟如來言說的旨意是什麼呢?旨意就是在一實境界相得到究竟了解。因爲一實境界相得到究竟了,生老病死這些法都不存在了,都是虛妄的幻相,什麼幻相?法身的幻相,沒有生老病死這些幻相呢?很清涼的,永遠不變。生老病死是變化的。這種境界相在楞嚴經上,佛向波斯匿王:“你幾歲看見恒河的?”他說:“我行年叁歲,我母親帶我出去,我就看到恒河了。”“現在你好大年歲了?”他說:“現在我六十多歲了。”“叁歲看見恒河跟你六十多歲看見恒河有什麼變化沒有?”他說:“我看沒什麼變化?”因爲這變化的速度,以凡夫用肉眼來計算,看不到什麼變化,其實它念念都在變化,這個水,前一念的水流過去了,再來的不是我們看到的水,怎麼會還是那時候的水呢?他認爲沒變化了,其實現在看那恒河水,兩岸也不是那個時候的樣子了。但是在經上不是證明這個,是證明見沒變。盡管物質怎樣變,見沒變化。例如我們看一個山,看一個水,年輕小孩的時候看,現在已經六七十歲了再看那山、那水感覺沒變,因爲這個變化速度太慢了,見不到。如果是兩個朋友就不同了。廿歲的時候看他,到七十歲的時候再看,或者不相識了,這個速度變化的特別快。這是變化的快慢,一切事物都在變化,有的很顯然,可以用見分別出來。但是法身這個體永遠是清涼不變的。有些人看境界相就不同了。在五臺山我們看見那大風在吹,到八月以後滿天的白雪,很荒涼的。但是菩薩看或者行道者來看,這山都是黃金,黃顔色的金色世界,例如說五臺山有時候稱清涼寶山,爲什麼呢?文殊菩薩在那兒說法,可是我們看不見,我們看見就不同了。

  佛具足無量性功德是修來的,但釋迦牟尼佛成道之後看每個衆生都具足這種功德,這不是白修了嗎?不是這個意思。修才能顯出來。這是衆生本具的,就是得無所得。所以在金剛經上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那是虛妄見了。實際上無少法可得,就是這個意思。所以說在衆生身中建立諸佛的功德,法身上見到的生老病死是不存在的,但是我們在妄中看到生老病死。諸佛的一切殊勝功德,地藏菩薩、文殊師利也好,觀世音菩薩也好,我們身上都具足的,但是我們一點也見不到,這是我們有障礙,什麼障礙呢?就是受塵妄給障礙住的,真心證不到了。我們這一實境界就證不到不相應了。隨順生老病死苦,無量苦來逼迫糾纏,好的見不到。我跟我們這些道友有個別交談的時候說,如果經常心理是愉快的接受,這境界也不覺得怎樣好,那境界也不覺得怎樣的壞,平等對待,這樣幾分相似了,還不是證得,只能說相似,相似者很少煩惱,那麼也就漸漸的能夠入法身了。這可以說是名字覺吧,證這個名字,漸漸就能達到相似,就明白了。雖然是實際還不明白,由這相似而後才能夠隨分,一點一點一分一分的達到究竟明白。因爲衆生對這個不明白,連名字都沒有,連相似都沒有,連心都不曾發,就引起了諸佛菩薩的大慈悲意,想讓衆生離開這些痛苦。想要得到法身第一義,先要離分別妄念,把妄想都減除,就能得到。這就是當初開始修唯心識觀。不過這個觀行如果沒有得到叁業清淨是很不容易得到相應的。

  一切衆生常樂分別取著,這個樂就是快樂的意思。心理最喜歡的是什麼呢?分別取著。執取相計名字相,起業迷惑,完了就變業,就業系苦了。所以衆生喜歡取著一切法,用思想來判斷是非,雖然是不幹淨的,他認爲是幹淨的。好比我們出一身汗,或者做一點勞動,沾些泥土,我們自己到浴室裏一洗幹淨了。如果能把真心、腸胃都拿出來洗一洗就更幹淨了。但拿不出來的,就算能拿出來還是魔障。五十種陰魔裏有這種陰魔,有一個道者就往他肚子裏一拿,隔著肚皮就把肚裏的蟲給抓出來了,如果認爲這是神通,那就著魔事。這叫內魔,不是外面的天魔鬼神,就是自己認爲自己成就了,這叫五蘊魔的色魔,是十魔中的一種。有很多行者認爲現神通,現的是虛妄境界,一切法身都沒有這些,但是衆生就喜歡這些。像我們現在修瑜伽法,杯子在這兒就推走了,有神通不得了了,是虛妄的!顛倒妄想,什麼原因呢?氣功不是真的嗎?氣是假的,不過是用內力假外力和內力結合了,這也是他用功得來的,但這不是真實的,在大陸上嚴新在清華大學表演成功了,到香港就失敗,再也推不動了。什麼原因?虛妄分別,但衆生樂著顛倒,這一切世間法都是…

《占察善惡業報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