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曰,若爾,何故對法論雲無癡者謂報教證智,決擇爲體”,如果說無癡是獨立的東西,爲什麼對法論說無癡是一種智慧。智慧有叁種,即報得的智,依教學得的智,依證修得的智。對法論說無癡就是講的這叁種智。“決擇爲體”,決就是決定,擇就是選擇,能決斷就有智慧,沒有智慧就不能決斷,所以凡是智都是抉擇爲體。對法論的釋論對這個問題作了解釋,說什麼叫報教證智呢?“謂生得”生來就有的智慧,就叫報得智,教得智就是“聞思”所得的,證得智就是“修”得的。“如次應知”就應該一個配一個依此而得知。上面說“無癡者謂報教證智,決擇爲體”,抉擇需要兩個心所,“謂慧勇勤俱。”抉擇就是慧,加上精進,慧就能夠判斷,判斷不精進,不深透,你判斷就不精確,所以要勇勤俱。所以無癡以抉擇爲體就必須有慧,還要加上勇勤。“此文何以言是慧性耶”,那麼這個文爲什麼又說無癡就是慧呢?“解雲。無癡善根但對治癡”,無癡跟慧有差別,無癡與抉擇也有差別,無癡就是癡的對立面。“如無貪無嗔但對治貪嗔”,就像無貪這個心就只對治貪,無嗔這個心就只對治嗔一樣,無癡這個心呢就只對治癡。“別更無行相”,別外再也沒其他什麼行爲相貌了,簡單地說無癡善根只能對治癡,另外說不出一個所以然。“對法論中就行相以釋無癡”,對法論解釋無癡,只說這個心所行動起來是什麼形相,並不是說無癡善根的體就是慧。
“若從此義心所有法五十一中”,依上面所講的心所有法五十一個中,“叁十是實有,余皆是假有。言叁十是實有者”,哪叁十個是實有呢?“謂遍行五”,遍行五就是作意、觸、受、想、思;“別境五”,就是欲、勝解、念、定、慧;善心所八個再加上無癡;根本煩惱五個,根本煩惱中不正見的體是慧,是假有,所以要除開;隨煩惱有七個,一共就是叁十個,都是實有。其余二十一個都是假有,假有就是其他心所的特殊情況安上另外的名字。假實分別,說是分辨五十一個心所,哪些是真正有個獨立的東西,哪些是從旁的東西抽出來,另外安一個名字的,是假有的。
第叁四界分別者。四界謂欲界色界無色界無漏界。五十一心所有法中。二十一通四界。謂遍行五,別境五,善十一。十四通叁界。叁界謂欲界色界無色界。十四謂貪慢疑無明不正見不信懈怠放逸惛沈掉舉忘念不生知散亂憍。四通二界。二界謂欲界色界。四數謂谄诳尋伺。十數唯欲界。十數謂嗔、忿、恨、惱、覆、嫉、悭、害、無慚、無愧。
第叁要說四界分別。凡夫所在的是叁界,即欲界、色界、無色界,這些都是有漏的,聖人所在的是無漏界。欲界、色界、無色界加上無漏界就是四界。四界中哪一界有哪些心所呢?佛法一天到晚就和心打交道,所以要把心認識清楚。你起心動念是在哪一界,要分辨明白。這第叁段就講四界分別,欲界、色界、無色界要流轉生死,漏在生死海裏面撈不出來,出不了叁界就叫有漏,出了叁界叫無漏。
五十一個心所,哪些通于四界呢?“二十一通四界。”哪二十一個呢?“謂遍行五,別境五,善十一。”五遍行、五別境、十一善心所四界都有。二十一個心所通于四界,(出了生死的聖人這二十一個所還是要起的。。。。。)。
“十數唯欲界”,有十個心所只欲界才有,得了色界定就沒有了,這十個指的是什麼呢?“謂嗔、忿、恨、惱、覆、嫉、悭、害、無慚、無愧。”這些都算是惡法,都是從嗔心引起的。嗔心到了色界上就沒有了,入定的人就不能有嗔心,這十數都是以嗔爲體,所以只有欲界的人才有。
第四叁性分別者。叁性謂善不善無記。于五十一心所有法中,十四通叁性。十四者,謂遍行五。別境五。不定四。十六通二性。二性謂不善性無記性。言十六者。謂煩惱中貪慢疑無明不正見。隨煩惱中十一。謂谄、诳、憍、惛沈、掉舉、不信、懈怠、放逸、忘念、散亂、不正知。二十一唯一性。若善十一唯是善性。若嗔、忿、恨、覆、惱、嫉、悭、害、無慚、無愧此十唯不善。
第四講心所的叁性,這個很要緊,因爲我們修行要對治我們的心,我們的心哪些是善性,哪些是惡性,哪些是無記性,要認得。五十一個心所,哪些是善,哪些是惡,要曉得,所以要進行叁性分別, “叁性謂善不善無記”,說不上善不善,好也說不上,壞也說不上,叫無記。
“五十一心所有法中,十四通叁性”,五十一個心所中有十四個善、不善、無記都有,這叫通于叁性。哪十四個呢?“十四者,謂遍行五。別境五。不定四。”比如別境中的欲,欲就是希望,希望做好事的就是善,希望幹壞事就是惡,希望幹的事說不上好也說不上壞,就是無記,所以別境裏的欲通于叁性。勝解就是信,信的不對,就不好,信的對就是好的,你信的事情有時說不上好壞,比如人家說要出太陽,你相信了,這就說不上好壞。念頭也有好的,也有壞的,也有說不上好壞的。心定在一個境有時定得對,有時候專心一致地想壞事,就是不妥所以定也有叁性。慧也有叁性。勝解念定慧一般我們覺得這些都是好字眼,實際上都包括有壞的一面。不過他對的境不同,所以稱爲別境,而他們都是通于叁性的。四個不定心所尋、伺、睡眠、惡作,也可以好,也可以壞,所以也通于叁性。
有十六個心所通于二性,二性指的不善和無記。這十六個東西可以說是壞東西,也可以說不好不壞,所以他就通于二性。這十六個東西又指哪些呢?這十六個屬于煩惱裏面的有貪、慢、疑、無明、不正見。貪可以是壞,但是貪有時候又不害人,也說不上壞。有些人愛字、愛畫、愛某人的藝術,這個貪就說不上壞,但是也說不上什麼是善。慢雖然不好,有時候也不幹壞事,比如學修密法,就叫你生大我慢,認爲我就是佛,慢是自己的心高舉,但是他並不害人,不害人的叫無記性。疑有時候也是非善非惡的,事情不能解決,決定不下來,就疑,這說不上善與惡,但是有時就不善,對正確東西懷疑就是不善。所以貪做好事就不算壞,貪做壞事才是不善。不正見有時候也不壞事就算無記,他如果損害別人,那就成了善了。
隨煩惱中還有十一個,“謂谄、诳、憍、惛沈、掉舉、不信、懈怠、放逸、忘念、散亂、不正知”,這些東西有時候不害人,不害人就是無記性,有時候就要産生害人的後果,那就是不善性。
“二十一唯一性”有二十一種心所只有一個性,一個性的要分幾類。“若善十一唯是善性”,善心所只能說他是善,不能說他是無記性,所以善十一只有一個善性。“若嗔、忿、恨、覆、惱、嫉、悭、害、無慚、無愧此十唯不善”,這十個隨煩惱唯不善。所以這二十一種心所各不逾越。
第五廢立六位者。依瑜伽論略以四義廢立心所有法。言四義者。一處、二地、叁時、四一切。處謂叁性。地謂九地。時謂刹那相續。一切謂俱起。今約此四義明具多少。就中有二。先明六位具義多少,後明六位廢立所由。先明六位,具義多少者。遍行五法具其四。一遍叁性。二遍九地。叁是相續。四是俱起。別境五法具二阙二。言具二者。一通叁性。二遍九地。言阙二者。一非相續。二非俱起。善十一法有一阙叁。言有一者。謂遍九地。言阙叁者。一非通叁性。二非相續。叁非俱起。煩惱六者有一無四。言有一者。謂本煩惱性。言無四者。一非通叁性。二非遍九地。叁非相續。四非俱起。初之一門亦爲簡隨煩惱故。所以更加余之四門。並依瑜伽論。隨煩惱二十有一無四。言有一者。謂隨煩惱性。言無四者。謂一非通叁性。二非遍九地。叁非相續。四非俱起。初之一門爲簡本煩惱性。是以更加余之四門。並依瑜伽論。不定四法有一阙叁。言有一者。謂通叁性。言阙叁者。謂一非遍九地。二非相續。叁非俱起。
現在講第五段,“廢立六位。”立就是說哪些心所要給他一個地位,把它保留住。廢就是說哪些心所我們不要特別講的。“依瑜伽論略以四義廢立心所有法。”依瑜伽師地論談這個問題,就以四種意義來確定哪些心所要,哪些心所不要。“言四義者”,什麼叫四義呢?就是四種內容:“一處、二地、叁時、四一切”。“ 處謂叁性”,處就是善、不善、無記叁性。有些心所是善、有些心所是不善、有些心所是無記,從善、不善、無記來分別取舍。“地謂九地”,欲界一地,色界四禅四地、無色界四禅四地合爲九地。心所中有些是在欲界才有,色界沒有,有些在無色界沒得。“時謂刹那相續”,刹那就是最短的時間,或說一會兒,或說彈指間。相續是心所要繼續。“一切謂俱起”一切是說哪些心所跟哪些心所同時起,哪些心所不同時起。譬如善心所跟不善心所就不同時起的。“今約此四義明具多少”。現在講心所,是就這四個項目的內容來說的,在某一個項目裏,具備多少心所。
“就中有二”我們要談的內容可以分成兩項來談。“先明六位具義多少,後明六位廢立所由。”六位就是心所六個種類:遍行、別境、善、煩惱、隨煩惱、不定。“具義多少”是說這六種心所究竟有好多內容。“廢立所由”,是指哪些心所要列入,哪些不要的理由。“先明六位,具義多少者。”兩項中先說六位心所有些什麼。
“遍行五法”,遍行心所有五個,前已講了,它們是作意、觸、受、想、思。 “具其四”,爲什麼叫它是遍行心所呢?原因有四個,“一遍叁性”,第一遍行心所,遍通叁性,不管起的心是善、不善,還是無記都有它,它都要起。“二遍九地”,九地包括欲界一地、色界四地、無色界四地。第二,遍行心所是遍于叁界九地,哪怕入了上界的定,它還有。“叁是相續”
,遍行心所是可以繼續起的,心一起,這五個心所都起,是同時的,象來賓一樣,一來五個都要來。
“別境五法”,別境心所也是五個,就是欲、勝解、貪、念、定、慧。別境是在特殊的境界才起的心所,這五個心所“具二阙二。”有兩個條件有,有兩個條件沒有。“言具二者。一通叁性。二遍九地。”五個別境…
《《百法明門論》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