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心經》淺釋

  《心經》淺釋

  上隆下蓮法師講 弘永根據錄音整

  今天大家要求講《心經》,因爲大家天天都在念,如果不講一下,就容易産生誤解。

  一、先釋經題: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佛教小乘在藏經中屬於“阿含部”。“阿含”是譯音。含:即包含。南洋國家沒有大乘經典,只有五部阿含,中國祗譯了《雜阿含》、《長阿含》、《中阿含》、《增—阿含》,中土稱之爲小乘經典。世界上稱爲原始佛教,是佛的常隨弟子們,特別是阿難尊者記載佛講的法。是佛最初度脫弟子的敦法。稱爲“阿含”的意思是“這是佛親口所說的法”。

  藏經中的大乘經典中有一部叫“般若部”,有許多種,最大的是玄奘大師請回並譯出的《大般若經》,共600卷。這部《大般若經》總共有十六會,即十六次說完的。第一會說得最多,說了400卷,第二會說了一百多卷,第叁會說80卷,第四會至第九會說了兩卷。後面每會說得很少,到最後的十六會時說菩薩的六度。六度:布施度、持戒度、忍辱度、精進度、禅定度、智慧度。前五度是福德資糧精進度通於五度,最後的智慧度又叫般若度,是智慧資糧。要成佛度衆生必須積聚福德、智慧二種資糧。資:即資本、資糧。因智慧資糧是由福德資糧而生,故菩薩應先修福德資糧,在六度中亦以福德度爲先,智慧度最後說。

  從前上師(能海上師)等大德到西藏求法,用騾子馱銀子。因爲第一是應廣修供養。第二自己還要帶生活費。如果沒有這些福德資糧,是不可能求得妙法的。但福德以智慧爲引導。

  現在每個道場都有大殿,這是供養叁寶的地方,也是我們培福的主要場所,是一個莊嚴而神聖的地方。(大家除了念經、作佛事、搞清潔、禮佛外不應到大殿上走動)搞大殿上的清潔如:燒香、換水等都是供養叁費,給佛菩薩當侍者師。所以不要把這麼好的培福機會讓給別人了。菩薩的六度就是培福、培慧。有了圓滿的福德資糧,才能産生甚深妙智。在培福當中建立智慧資糧,由“實踐出真知”故。

  民國時佛教界辦了許多佛學院,一辦佛學院就把佛事、培福的事忽視了, 一天只是上課,叢林中的一切事都不做,就是上殿也只念叁遍心經,因此辦了將近百年出的法師並不多。

  《八心》就是講“般若”,是講小般若,但是這部心經卻包含了整個《大般若經》600卷的內容。此經屬於般若部中最小的一部,僅用260個字就把600卷的內容說完了。大般若經如最大的照片,心經如最小的照片,所以內容完全一樣,不過是把它縮小了而已。我們天天念心經等於念了大般若經六百卷。因此今天我們就跳一下,從佛法的最高處——般若開始學。

  心經有多種譯本,藏經中有鸠摩羅什譯的,還有藏文譯本,與一般的經一樣前面有“如是我聞”等六事。我們天天念的心經是玄奘大師譯的,沒有一般經上的“如是我聞”六事的句子,直接譯正文。

  般若經;爲何屬於大乘經呢

  小乘經也有講智慧的經,爲何又不叫般若,這與大乘講的智慧有何·異同呢

  其實大、小乘講智慧都是講“無我”。小乘的慧學如《俱舍論》中的最後一品講的是“無我品”,這部書是彌勒菩薩的大弟子世親菩薩造的,叫做“聰明論”。在當時被印度人認爲是最聰明的人所寫,是智慧的結晶,小乘講的“無我”叫“智慧”。大乘講智慧時的無我叫“般若”。

  有的人認爲小乘講的無我祗是說人無我,沒有大乘講的細致深入,大乘不僅講人“我”沒有,且講法“我”也沒有。但是在中觀宗的應成派卻說小乘也要見法無我,因爲說明人無我與法無我的理由,都是“緣起故性空”。“人”也不過是諸法之一,能通達人無我,必通達法無我,因此大、小乘講的智慧都是相同的。

  大、小乘的根本區別只是在於:大乘人發了菩提心——即爲利衆生願成佛的心,小乘人沒發菩提心,只發了出離心。

  佛教講般若,特別識無我慧。小乘一開始就講無我。小乘的戒定慧叁學分開來就是講叁十七道品。即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叁十七道品分叁層講戒、定、慧,一層比一層更深入、細致。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是第一層,是修加行的叁學。四念處是慧學,四正勤是戒學,四如意足是定學。因爲聲聞乘人的水平高,故佛以五根、五力講,五根、五力爲第二層叁學;七菩提分、八聖道分是第叁層叁學。四念處是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最後的“觀法無我”就是“無我意”。“我”究竟指的是什麼東西

  這是大家用功的地方。怎樣個“無”?有人說小乘只通達人無我,不通達法無我,這個說法有爭論。究竟來說小乘亦通達法無我,因爲四念處中就說的“觀法無我”。大、小乘的根本區別上面已說過了。

  爲了便於初學的同學們,我采取一個字一個字翻譯的講法。

  般若:智慧。波羅蜜:彼岸。多:到。波羅蜜多合爲“到彼岸”,即是“徹底”之意。一件事的完成叫彼岸、開始行動爲此岸。佛法裏說生死、流轉,凡夫是此岸;涅槃、成佛是彼岸。心:心是人體最重要的部位,用此字作爲這部經的題目。意義在於:此經講的是《大般若經》的最重要、最扼要的內容。經:是貫穿意,讀音同“徑”,順牽的叫“徑線”(織布時)。喻能貫穿道理。經又當“常”講。即是說此理永久不變。是顛撲不破的常恒的真理。

  這部心經是玄奘大師譯的。《大唐西域記》中說玄奘大師在去印度求法的路上全靠心經的加持力,而能克服重重困難。由於大師攝持著心經的妙理,因此不被任何魔事所擾。所以我們天天念心經,不懂道理念了文亦能得加持,如是不溝,理解錯了就會産生誤解,因此大家應知道個大綱領。下面依文講釋。

  二、釋正文

  觀自在菩薩:“菩薩”是梵語“菩提薩埵”的簡稱。菩提意爲“覺”。“薩埵”意爲“有情”,全意爲“覺有情”。凡是一切有生命的都叫“有情”。佛法說“有情”指胎、卵、濕、化四生。人是胎生中最有靈性的,故最高極,蚊蟲、禽類等是卵生,濕生是一定的溫度、濕度合和産生的生命。天人、鬼神、地獄中的人是化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是蓮花化生。但現在科學還沒有發現化生的有情。化生是衆生業力(正業)所感,化境是依報所感。如做夢—般,是依、正二報現前,在現實中不能找到的。“情”是指有心識、有精神、有思維活動的,最下等的動物也是有神經的。“有情”即“有心”,“心”就是人的粘神,有思維能力。有情的範圍很寬,菩薩也是有情,是最高尚的有情,是“覺悟了的有情”,故叫“覺有情”。

  菩薩覺悟的是什麼呢

  覺悟了“諸法無我”,菩薩覺悟了這個妙理後把他傳給寬生,使衆生也能同他們一樣覺悟。這是菩薩發了菩提心,由於有這個高尚的心而能度一切的有情,這也是菩薩區別於聲聞乘人的地方。只要發了菩提心的人都能稱爲“發心菩薩”。所謂菩提心,就是“爲利衆生願成佛”的大願心。菩提心在心所法中屬於欲心所,是善法欲,是高尚的願望、志向。願成佛是一個高尚的動機,佛足最高尚的人格,具佛那樣圓滿的福德、智慧資糧,那麼大的神通力,才能夠救度衆生,充分利益策生。這就是願成佛的真正目的。(而不是看見佛有那麼多的人、天恭敬、供養才想成佛。)只要發了這個大願心,就不能退轉了,正如經上所說:假使熟鐵輪,在五口頂上旋,終不以此苦,退失菩提心。從初發心到十地菩薩,乃至成佛都不退失此心。你們能出家就是發了大心,這說明你們對佛法抱有大的希望心,是大心菩薩,就更應向上,如菩薩那樣,上面識的是一般的菩薩。

  心經中講的是“觀自在菩薩”,是否是觀世音菩薩呢

  這有兩種講法:

  一、是指觀世音菩薩。是《瑜伽焰口》中的觀自在菩薩。

  二、指凡是有觀世音菩薩的地位、程度的都可稱之爲觀自在菩薩。

  “觀”:即觀點、看法,觀就是般若,般若是叫我們對待事物應有怎樣的看法。修觀的“觀”是動詞,是觀察、觀看。止觀:止是定,是六度中的第五度靜慮波羅蜜。觀:即慧,是第六度般若波羅蜜。我們對於世間的事事物物都要通過觀察才能得到正確的認識。佛菩薩的智是由觀而來的。觀,是對宇宙人生的最深入細致的看法。在法相宗中講“觀”叫“周偏尋思,周徧伺察”。觀不是只看一點,而是周徧的看,看得機叫“尋思”,看得細叫“周徧伺察”。我們看問題應“如貓捕鼠”那樣集中全部注意力。佛法看問題是把問題抓出來,從整個方面去觀察,然後結合起來,而不是祗著力於一方面,是靈活的、細密的觀。而修禅觀的目的也在於先把心訓練得很細密、靈活,所以應先修止、令心甯靜,才能觀。楞嚴咒中的:“妙湛總持不動尊”,“妙湛”:是水清涼而甯靜,比喻心應如清涼而甯靜的水一樣,沒有一點微波,沒有一點煩惱塵垢才能如實照見東西,修上觀一方面是使心甯靜,在這個基礎上修觀,心要十分甯靜無垢,才能如實洞察一切。

  海公上師敦的《叁皈依觀初修略法》包含了整套如來禅甚深的禅定,由上(定)生觀(慧)。爲什麼要觀呢

  糊塗人不會觀,觀是有智慧的人明辨環境,觀清楚了才能認識,才能對洽,觀是産生認識的力量,認識宇宙人生就是通過觀的力量,菩薩就要把宇宙人生弄清楚,如能將無我的觀慧修起才能自在。

  “自在”:就是解脫,解脫就會自在,解脫是針對縛,煩惱就是縛,由於這個縛,所以衆生流轉生死,我們每天被煩惱縛著而起惑造業,作無意義的事,煩惱使我們不得解脫、不自由,要解脫、自在就必須斷除煩惱,斷我執習氣,這就要靠觀,才得自由、自在。衆生由於執著有個常恒不變的我而造種種業,由觀——真正的觀才能把所執的“我”看清、看透,就不爲他所縛,而得大自在。斷盡我執,就能成就阿羅漢。

  菩薩起了智慧觀,看透了所執的我是欺騙我們的,就不再爲我所縛。我們遇到每一件事都應觀,觀清了才能正確的解答。正確的認識,…

《《心經》淺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继续阅读 ▪ 隆蓮法師傳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