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心經》淺釋▪P2

  ..續本文上一頁才不會被困難所阻礙,人的殊勝處就是能觀,由觀而得解脫自在,觀主要是通達“無我”,我們現在只是發了笠口提願心,未通達無我,只是粗略的了解一點表面,沒有通過觀,要真正觀照到“無我”的道理,就要按照理論修觀。從理論上知道無我的道理。“相似見道”,是真正見道的前相,每個人都能成爲觀自在菩薩,只要好好修,通達無我、般若之智才得自在。

  四念處就是讓我們觀,念即是爲了觀,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觀”就是看法,是智慧,有了智慧就有超脫的、不尋常的看法。有的老菩薩不怕髒,不怕苦精勤爲常住做事,因爲他見身體本來就是不淨,他的看法就與一般人不同。貪生都是愛身惜命。(但講衛生不是愛生惜命)佛法對人生的看法是真理,因爲身體本來不淨,身如“行廁”,教衆生應觀身不淨,即修不淨觀,佛法的各種觀都是駁寬生的顛倒見,使衆生得解脫的。

  “教觀綱宗”中的教是教理,觀是學了教理真正從自己思想、行動上起作用,在心靈深處起影響。我們學的是佛法,不是口頭禅,只有將所學的實修,變爲行動才能得到無限的解脫,才得自在。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般若波羅蜜多,字面意思前面已講過,不再重複。

  “行”是實行,實踐。所學的道理在思想上起作用,而付諸實踐,這裏的“行”主要指內心活動,是思維。“深”:是重要,精深的意思。佛法講般若有兩方面:一是深般若,二是廣般若。廣般若屬實踐,深般若屬於認識,智慧屬認識方面的,佛法的般若是指認識與實踐兩方面。只有深入的研究才能把問題看穿看透,實際上佛法無多旨。

  要通達無我的道理,就應實踐、兌現。所以應實行。實行時的事情特別多,菩薩的六度萬行是深廣般若,範圍特別寬,六度中前五度屬於廣般若,是實踐方面的,智慧度是認識方面的,是深般若,只有先認識,然後才照著認識的真理實踐。這裏講的“深”字特別講明是“深般若”。廣般若是不舍一法,一切功德事都要實行。如掃殿堂、行堂、掃廁所都是佛法的實踐。故說:“搬柴運水、無非佛法”。勞動是廣般若部分,在佛法中是身力供養,不要把身供養看爲佛法以外的事,這是佛法中很重要的事。海公上師集的《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誦法》中講菩薩六度萬行、四攝法,這個我們以後再講。

  我們(鐵像寺)大雄寶殿中的釋迦牟尼佛,左邊脅侍爲文殊師利菩薩,右脅侍爲彌勒菩薩,文殊菩薩傳的是深般若叫“真觀”,彌勒菩薩傳的廣般若叫“正行”。

  深般若是說看問題應深入、透徹,也就是說入無我和法無我。“一切法無我”是《百法明門論》的中心問題,一切法有些什麼呢

  我又是什麼

  無我的無,無的是什麼

  如何個“無”法

  這些問題都是很高深細微的,故爲“深”。

  佛法看事物是透過表面,比一切世間人看的深入,不是人雲亦雲。世間人也在找世界的根源,基督教、天主教就講上帝造人,上帝造世界;儒家就說世界所存在的一切是“天地”在指揮、安排,用這些語言搪塞過去了,哲學稱世界本體爲“本體論”。看問題不應隨俗,應深入透徹的看,這就是深般若。

  佛法觀的是“我”是不是有,認識到這個“我”是煩惱、業的根本,而衆生就是整天被這個“我”所牽引、左右。世間人說佛教把本來有的說成沒有是說瞎話,豈知佛法是從根本上看問題的,各個宗派的看法也有深淺不同。唯識宗就沒有中觀宗看得徹底,中觀宗的應成派與自續派的講法又有所不同。世親菩薩的《叁論玄義》就是講般若理。叁論:《中論》、《百論》、《十二門論》。叁部論都是講空理的。《百論》有一百個論,是總結叁論講空的道理。自續派,“自續”的含義爲“自己相續”,認爲事物本生是自己相續下去,這只是把中觀淺一層意思講了,深義未講出。後來宗喀巴大師才把中觀之深理講徹底了,把印度最後的注疏譯出了。(漢地還未把叁論宗最後的深理譯出來。)善知識已給我們講出了深般若理,寫成了著作,我們應好好學,多用腦想,多思維,這不是瞎猜出的,法尊法師用口語講了《四宗要義》是弟子隆蓮記錄的,是西藏的四個宗派對深般若的講法,在《現代佛學》上有載。

  《現代佛學》已改爲《法音》,以後我還要講一下法尊法師講的深般若。佛法不同於世俗谛。世俗谛是世間上的人認爲的真理,是習慣是俗成共許的。聖義谛是聖人的智慧所親證知的真理,所以是“深般若”的看法,表示不同一般俗人所見,“深”亦有“重要”的意思。“時”:是菩薩用深入的眼光看世間宇宙問題的時候,是心用功時,“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最後講“行”字,“行”是心深入一層看問題的時候,這時得出了“五蘊皆空”的道理,世間上的人認爲空就是沒有,所以佛法說“萬法皆空”他們說佛法是睜眼說瞎話;我們說“空”並不是“什麼也沒有”,世間人又說和尚在詭辯,說的話不盡人情,一會說空,一會又說空不是沒有。

  從前般若宗流行時,空理沒有講清楚,俗人稱爲“鼠叽鳥空”如鳥啄樹之聲“空空”作響。般若裏講空講得很透徹,大家都知道釋迦世尊被尊爲“空王”。說出家是入空門。若不把空講清楚,佛法裏就叫“斷滅空”。更不能講得籠統,應下一個界限,即“空”的是什麼東西

  什麼東西是沒有,除了“沒有”的還有沒有“有”的

  簡單說“空”就是空掉我們那個執著。凡是對每一樣東西起的執著,認爲萬物是實有的,這種看法是錯誤的,因爲萬物都是緣起性空,而並非說東西不存在。如桌子是存在的,若在這個東西上起了“這個東西是不滅的、是實實在在有的”,這就是錯誤的認識,就叫執著。即是最小的執著都應破除,如果保留—點都是流轉生死的根子。佛已斷盡了金剛習氣,也即是斷盡了衆生最堅固的執著,我們應把所執的對象找出來。

  “照見五蘊皆空”:五蘊:色、受、想、行、識五蘊。

  (一)色蘊:凡一切物質,都是色蘊所攝,一切物質不外乎堅、濕、暖、動四性而構成(是由地、水、火、風四大種所構成)。六根中眼、耳、鼻、舌、身五根;六塵中色、聲、香、味、觸、無表色都是色蘊所攝。眼、耳、鼻、舌、身爲內五根是物質的。色、聲、香、味、觸是外五塵。色塵:是眼所對的顯色、形色,不是五蘊中色蘊的色,色塵只是色蘊的一種,顯色是顯在外的各種顔色;形色是指物質的形狀,有長、短、方、圓等形狀。聲塵:是耳所對的,分爲有執受六種,即有情所發出的,無執受六種,即非情所發如打雷,風聲;有執受無執受六種是有情和無情一起作用發出的,如打鍾、吹笛,是有情通過無情的東西發出的聲。香塵:凡是鼻根能嗅到的氣味都叫香,有好香、惡香、乎等香。味塵:舌根所嘗的叫味。有苦、酢、甘、辛、鹹、淡等。觸塵:是身根所感覺的。有滑、澀等。此五塵是內五根所對境,都是客觀存在的物質。無表色是看不見的物質,如受戒,能産生—種看不見的物質作用。受了戒能生防護犯戒的作用,修禅定也能在身上産生作用叫定果色。蘊:積聚義。佛法也是先說物質後說精神,精神主要是說對外界産生的認識,受、想、行、識四蘊都是精神方面的。

  (二)受蘊:是感受、領納,即對外境産生的感受,發生感受還有一個先決條件就是“觸”受是五根對五塵發生的感受,有很多種,歸納爲叁種:苦受、樂受、舍受。根觸境時産生感受,即心理活動。對於適悅的境生樂受,不喜歡的境就會産生苦受,不苦不樂的中庸境産生舍受。由種種感受進一步産生認識即想。

  (叁)想蘊:是思維、取境安名,心理學上叫做概念,即對事物大概的印象。 一個人看見東西有些什麼想法呢 如果見過—次就會在腦海裏留下一個印象,筝二次再見到,或別人提起時就知道是什麼,這個東西的形狀馬上會重現,就可以叫出他的名字來,故叫做“取境安名”。這是心理活動的作用,只要印象留在腦子裏,不論走到哪裏也不會忘記。在百法中的徧行五裏也有受、想二種心所。

  (四)行蘊:是百法中徧行五的思心所。是心理作用,由前面的受、想蘊之後進—步在這個東西上打主意,作種種盤算,如果是自己喜愛的就千方百計想得到,采取種種辦法追求,得到這個東西,這就叫行,也叫“業”。

  (五)識蘊:由於受、想、行之後産生決定的認識,識是所有的心理活動,長久就會在心識上留下印象,唯識學叫做種子,由這個種子,以後因緣成熟就會産生作用叫種子起現行。對於佛法的道理不知道就應多學,久久熏習,讓其在八識田中下個種子,久了就會熟悉的。

  五蘊偏重講心即精神方面,只有一色蘊講的是物質,其余四蘊都是講精神方面的。五蘊也是佛法對世界萬物歸納的一種,但佛法並非二元論。元:是本體、自性意,而佛法講世間萬物都沒有自性,都是因緣所生,沒有自性的,五蘊是“緣起性空”的。物質、精神(是根對境然後産生的種種心理活動)都是緣生無自性的,我們應如中觀宗所說的應慢慢地思維觀察,看世間萬物哪一樣不是緣生的,哪一樣是有自性的,大般若經把每個法相名詞都提出來說了,所以文很長,一共600卷。心經把大般若經的內容歸納濃縮爲二百六十個字。

  只有用智慧去觀照時,才能見到五蘊(世間萬物)都是緣起性空,故說照見五蘊皆空。在照見五蘊皆空的基礎上才能不畏生死地“度一切苦厄”的衆生。衆生之所以在生死長河裏流轉,就是由於不能照見五蘊皆空。人是一個四大假合之軀,有心理活動,是物與識(精神)構成的,卻認爲這就是真實的我,整天跟著這個“我”轉。

  蘇聯人的哲學詞典中沒有“精神”二字,他們只承認有思維,不承認有精神,認爲只有大腦的活動,這種看法太簡單了。所謂“人我空”是說衆生所執的我只是物質和精神聚集在一起(緣生)而構成的,沒有一個實在的不變東西(自性是空)存在。但衆生是由於無始以來的煩惱習氣,因此總認…

《《心經》淺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隆蓮法師傳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