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爲五蘊之軀就是一個常恒不變的“我”。這個“我”並不是真實的、可靠的,只能使我們因他而起種種的煩惱邪見,造各種業,流轉生死,“我執”是流轉生死的動力,如果能將所執的我斷盡,看成緣起性空的,就能出生死不再流轉六道了。
(待續)
“照見五蘊皆空”不僅是照見人我空,還照見世間萬法部是緣生無自性,故“皆”字是包括了人、法二空,把人、法都看成是緣起性空了,才能稱之爲“皆空”。斷盡人、法二種我執才能真正出離生死。有的人認爲小乘只談人我空,大乘才談人、法二空,這是一種誤解,其宵在小乘裹也談了人法二空,只不過著重於人我空,而大乘談法我空時多些。按中觀宗的說法既通達人我空,同樣通達法我空,如同一個數學公式一樣,能按這個公式算出這道題,就能算出另一道同類型的題。擺在人我上能見緣起性空之理,對於世間萬法也能見到緣起性空。所以小乘還是能通達法的緣起性空。只要照見了五蘊皆空,就能知道下面的文了,以下的文句都是由遣一句發揮出的。
照見五蘊皆空,了知萬法的真實相,才能“度一切苦厄”。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是色蘊,色蘊是世間一切物質,物質都是緣生的,緣即是“條件”的意思。每個東西的存在是由衆多條件的聚合,消失是由條件的散失,或壞滅。從構成其它東西的條件本身來說也是緣起,而不變的自性是沒有的,並不是說每個東西之外另有一個緣生無白性的定義,假如這樣認識的話,就如有眼病的人看見月亮上面還有一輸月亮是一樣的,其實天上只有一個月亮,月上面又有一個月亮,在佛法上稱爲“二月”。這個“二月”是世俗谛所不承認的。一切萬法由於是緣生,所以沒有自性,緣生無自性二者並不矛盾,是一個物上具有的兩方面,緣生故性空,所以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不異:是“同”的意思。“空不異色”就是說“有”與“空”二者是一體的,物質的存在是自性空的存在,這個物質本身沒有一個常恒的“自性”存在,他雖然存在但他顯示的是沒有自性,緣起性空是一切物質的屬性,正是由於沒有自性,所以一個物質的生與滅不是絕對的,條件具足和合了則能産生,條件不具足、和合則不能産生這種物質,雖然此時滅了,但一旦條件具足和合,即因緣成熟時這種物質就能夠生起了,因此說“空不異色”。
“受想行識亦複如是”。受、想、行、識四蘊是精神方面的,是由物質的根對外境産生的,所以也是因緣所生,既是因緣所生所以也沒有自性,因此精神方面也同色(物質)蘊一樣。“受不異空,空不異受,乃至識不異空,空不異識。”
有的學唯識宗的把第八阿賴耶谶看得很神秘,認爲第八識是有自性的,而中觀宗講無我,講的道理比唯識宗更深入,透徹些。學佛法廳把這個學好,應從法相唯識開始學,真正從法上通達緣生無自性的道理。
西藏的小喇嘛是從叁論、因明學起,學得很踏實細致,我們應知道每一宗的輪廓、大概。因明應學,特別中觀宗很重要,這是一個了生死的法門,是挖出我執,是一門正規的學科,佛法就是講人無我、法無我,一切法緣起無自性,所以內斷人我執,外斷法我執,起執就會生障礙,成偏邪見。
“是諸法空相”,諸法的本相就是緣生性空相,這才是他的真宵相。
“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這幾句容易體會錯,以爲是不分別,不愛幹淨。應該這樣講:一切萬法既然沒有自性就沒有宵在的生滅、垢淨、增減。如果執著一個事物有一個不變的自性,就有一個東西在那裏生滅,分別他是垢淨、增減,既無自性誰在生滅,何有垢淨呢
所以文殊菩薩手中的劍叫做“八不慧劍”,是斬斷衆生的一切我執習氣的。八不: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一、不異、不斷、不常。中觀宗就是著重闡述八不正見。由於“諸法空相”所以是“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不生、不滅”。真正見到了諸法的性空後,才能見到事物沒生滅等災相。無自性,就無從安立生滅等頗倒相。
下面一段更進一步深人說明前面的道理。“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在諸法空相的基礎上就沒有衆生起實有的物質(色蘊)和精神(受想行識四蘊)。五蘊——世間萬法都無自性。“照見五蘊皆空”是在“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見到的諸法真理。
“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這是說無十二處,佛法把世閑萬法歸納的中等法(即不略不廣)爲十二處,佛法用蘊、處、界叁科總括世間萬法,粗略名欤不同,其宵只是開合的差別,這是佛應各類衆生的根機而善巧說法。十二處又叫十二入,“入”是說六根對六座境時能産生作用,故又叫生門二八根又叫根門,根對境能産生認識。“意”,指精神活動。“法”是意根所對的境,很抽象的。在般若觀來看,此五蘊,十二處都無自性,這一句亦是從上句的“空中”帶下來的,應爲“是故空中無眼耳鼻舌……法”。是在修空觀之時見列十二處無白性,在修空觐時五蘊、十二處都應依次觀他們的性空。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這是佛將世間萬法歸納得較細的一科,說世間萬法總歸爲十八界。界:種類的意思。十八界即六根、六塵境。六巍界。六根對六境時産生認識,即是六識,此六識都是依根立名,即眼識界、耳識界……意識界。佛法把世間萬法用略、中,廣叁種歸納法,把世間莴法歸爲蘊處界叁科。對每一法都要在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看他是不是緣起性空。“乃至”是包括其余十六界,蘊、處,界總攝世間萬法。出世間法以谛(四聖谛)緣(十二因緣)度(六度萬行)叁科攝盡。下面講十二因緣法。“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先講十二因緣:無明,行、識、名色、六人、觸、受、愛,取、有、生、老死。順起推就是生死流轉,逆推即無明滅則行滅乃至老死滅,就是出生死的還減法。十二因緣是衆生起惑造業流轉生死的次第,衆生流轉生死是從無明開始的,無明根本就是俱生我執,是人本來的屬性,俱生我是說這種我執不是別人教你的,是與生俱來的,這是流轉生死的主因。每個人都有,小到嬰兒也不例外,從一離開母腹就爲這個我擔心,於是一出生就哇哇的哭,這是俱生我執的體現。下地就哭,感到環境改變了,恐怕周圍對我不利,而推動生命的動力就是這個俱生我執,“俱”是同等、一起。此我執是根本無明,是一切煩惱的根子,所以又生根本煩惱,一切煩惱都是由我執無明而生,從我執遣個根本無明産生貪、嗔、癡等根本煩惱。因而造種種業,這就是“無明緣行”。“行”就是造業,是通過種種思維所起的行爲,“行”即與“思”一樣,思起善惡的種種想法,就會有善惡的行爲,有行爲則是善惡的業,唯識宗說業的能力潛伏在阿賴耶識小,由業産生識,由識而受生,初投胎時還只是一個肉團,是物質與神識(精神)兩部分,在十二因緣中把物質叫做色,把精神方面的叫名,這時還未展出六根之前的胎兒叫作“名色”。名色分肢有眼睛等器官時就叫“六入”,即六根,這時就是一個人形了。胎兒在母腹中是有感覺的,知道冷熱,到出胎時,六根已經完備,能發揮作用,就會攀緣外境,這時便産生種種的感觸,觸是內之六根與外界境界心識叁結合而産生的,在胎中會感到有壓力,出胎後與外界接觸時覺得餓時就想吃,會到處看,最初給他吃苦藥他也會吃得很香的,後來給他吃過甜美的東西後再給他吃苦水他就不幹了,就會喜歡好吃的,對於喜愛的東西産生樂受,對於不喜愛的産生苦受,這是由觸而産生受,對於樂受産生愛,由愛就希望得到它,並想辦法去取得,就是由愛而取,由取又造業,這是後生受生死的因,故叫有。有就是有業力種子、是生死的根本,由業感得“生”,即是生命,有生必然會老死。即是夭折的人雖不經曆衰老這個苦,但也逃不出死字。死後到二世生命開始之間,佛法叫做“中有”。中有有天眼通,能看到與自己業力相應的那一道父母在一起交會,由他業力的推動便會趨向彼處,對父精母血生染著執取的心,這一執著就人胎了,一入胎就是生有。“中有”的生命最畏是七七四十九天,而每七天又轉變一次,所以人死後每七天給他念經消業。如果中有未投生,則會由惡中有轉變爲善中有,他能得到很大的利益。只要他一投胎,生入六道任一道中,中有就完了,就是第二世的生有,而十二因緣則是從出胎開始才叫“生”。有生就會死,或年長的可以到老才死,佛法把出生到老死叫一期生死,在一期生死之中又有無效的憂悲苦惱,這一切的痛苦都是由於有“生”,而“生”是由於無明造種種業,由業而生,所以推列最後無明就是生死根本,一切痛苦的根于也是無明,了解這個道理,我們要想遠離一切痛苦就必然要出生死,欲出生死就應從無明這個根子上下手,無明的根子在俱生我執,所以應斷俱生我執。
十二因緣歸總有叁方面,就是惑、業、苦。惑就是煩惱無明,由煩惱才造業,由業而受種種苦,此惑業苦叁是屬四聖谛的苦谛,集谛。集谛是惑業、是苦谛的因,由煩惱,業招集苦,由煩惱業受生、老、病、死種種報應,煩惱是誰給你的
是自己找來的,所以只有俱生我執才是我們每個人的真正冤家雠人,但是我們卻把它當成我們善知識一樣一切都聽從他的指揮,幹種種的壞事,造種種業。
佛說萬法因緣生,一切有爲法都是有造作的,所以無明也是萬法之一,萬法既是緣生無自性,無明也不例外,他是能夠消除的,無明滅盡就是明,但這個“無明盡”也不應對它起執著,無明盡則相續到行列老死都滅盡,這是十二因緣的還減法,但不能對此起執著,無無明,所以無明盡也是沒有的,無明盡是努力達到的目的,無明滅盡了,生苑的根子也滅盡了,因爲由無明而起的種種惑業也不再起了,就沒有苦。故說“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老死也沒有自性,他是由惑業而感故。惑業滅,老死也隨之而滅。“老…
《《心經》淺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