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心經》淺釋▪P4

  ..續本文上一頁死盡”就是涅槃,涅槃也無自性,依中觀見看一切法都沒有自性,十二因緣的流轉還滅都無自性,所以不能執一法。凡有執都不符合般若見,都是錯誤的。

  (待續)

  緣覺聖人是觀十二因緣得解脫,故稱之爲緣覺,比聲明人修得要複雜細致些,阿羅漢主要修四聖谛法證果、出離生死,但修行不是輕而易舉的事。修四谛、十二因緣都不容易,出生死是很難的,所以不能只想走簡單的路,要想成佛就更難了,要經叁大阿僧只劫,廣修六度萬行。阿僧只:意爲“無數”,真正菩薩發心敢於承擔長時的生死流轉,這是菩薩的般若智,這是菩薩的精進勇猛心。有的人想速成佛,這種勇猛可以,但修行來不得半點投機,應腳踏實地修,沒有便宜可揀,不應偷懶,學佛法不能鑽空子,也沒有輕巧法。路不怕遠,只要未走錯就應踏踏宵災地走下去。了生死就是出世間。佛法講出世間,是出“五欲”、“八風”,能超脫五欲,不爲八風所動則現前就叫出世間。五欲有粗細不同,粗五欲是財、色、名、食、睡。細五欲是色、聲、香、味、觸,這襄講粗五欲:①財:是經濟基礎,現在在城襄工作的人都是瓴工資。②色:主要指男女色,佛教講色不單指男女欲,退包括一忉現前的享受,都是從色開始。③名:名利之心,修行人最難擺脫。儒家說:叁代之人唯恐人知不好名,好名還知向上。我看《袁了凡家訓》書後有兩句是:“善欲人知並非真善,惡恐人知便是大惡”。做了好事不應讓人知道,密法講“秘藏功德”,自己有功德應不讓人知道,不僅自己不顯示,亦不讓人幫自己顯示,別人知道了不是好事,學雷鋒做好事不求人表揚,名造一關最不易過,尤其是爲當法師出家的。世間人都愛爭名,衆生都有這種習氣,看見有人來就輿人比高低。從學習上、修行上輿人比,總是想自己比別人要高一些。嗯!他還站在我前面,我站在他後面,心裏老不痛快。

  這次我在北京開會時,記者訪問我,在問我時,我閑聊天式的說了幾句,沒想到他給我大肆宣傳,許多人給我寫信,要求到鐵像寺出家,然後中國新聞社吹四川尼衆佛學院,吹到了香港,在各家新聞宣傳,我想這是黨的照顧怕我們招不到生吧

  出家人別人當面贊歎就應否認,不應默認。別人吹自己不是好事。上師說有一個人在稱贊你,就有一百個人在誹謗你。從前聰明人都逃名,有名不是好事。世間人有名隨之而有財,所以他們都爭名。

  ④食,有許多人把前叁種欲都看得淡,卻把食看得重,修行人對於飲食也是一個關鍵。食是衆生的主要依靠,所謂“一切衆生皆依食住”,每個衆生都要吃。但認真修行的人這一關也可遇的。

  ⑤睡,人要休息,不休息身體吃不消。睡有正常的睡,只睡·四小時,符合佛製。其余時間應打坐,不應“開夜車”讀書,這樣最虧身體。衆生都有貪睡的習氣,睡是懶惰,貪睡貪安逸,修行人睡眠越少越好,久休息就把時間浪費掉了,人生的時間實在太有限,太少了,應該好好利用才對,世人卻貪安逸,好耍。

  八風:利、衰、毀、譽、稱、譏、苦、樂。①利:對自己有好處的爲利:②衰:對自己有損害的事,③毀:別人誹謗,使名譽受損害,④譽:稱歎,給自身帶來榮譽的言詞;⑤稱:稱揚,贊歎:⑥譏:別人說自己的短處:⑦苦:凡逼迫身心之事都是苦:⑧樂:自己喜歡好樂的,如己的心願。

  衆生被五欲、八風所牽,哪裏有利就往哪裏,無利就避開。八風使世人變成傀儡的主人,令世人不得自在。出世間就是出五欲、八風,當五欲、八風現前時,自己首先應認識,還能對治、抵抗。出家不顧世利,就是開始與八風唱反調,所以現前就應出世間,以後才能證阿羅漢。海公老上師(能海上師)從西藏回來後,到五臺山閉關,親見文殊菩薩,集了《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誦法》這個儀軌。他老人家修本尊法能現本尊相,他的弟子在他坐靜時,在法座上都見到遇他的本尊相。通教寺有位師父告訴我,他聽老上師講法時見到上師法座上坐的是彌勒菩薩,心想座上放了彌勒菩薩,上師講法又坐哪呢

  正在想時,一下子看到的又是上師坐在那裹開始講法了。上師是成就了的人,他老人家告訴了我們的修行道路,我們就應照著修,法尊法師譯的頌文中說:“至尊恩師如教修,我等亦應如是行”。我們應照宗喀巴大師走過的路那樣走,才走得到目的地,我就教你們宗喀巴大師的久笠口提道次第鑼,海公上師也是依《菩提道次第》成就的。我們應走這條穩當的路,(但是如果你們想另修一種法門,另走一條路,我也不能勉強。)我指的就是這條路,要了道只有照善知識走過的路才得了道,修行事應如禅宗門下說的,要直下承當,說了應馬上兌現,當下就出五欲八風,對著五欲,八風境時能抵抗、解決,才是真功夫,真修行。而不只是表面上的禮拜、念誦以爲才叫修行,真正五欲、八風現前時被牽著走,這不是真修行的功夫。

  你們要求講心經,心經主要是講“照見五蘊皆空”,空是把五欲、八風看空。如果把空解釋爲“沒有”就會成爲斷滅見,佛法稱之爲“惡取空”,取是執著之意。應好好領會佛說空的意趣,否則以爲空是沒有,因果報應、造善、惡業、成佛墮地獄都空掉了,小則流入消極,大則就會否定因果,做壞事犯戒,成爲大惡人墮地獄,這在佛法是極呵斥的,如果把空弄錯了還不如說有,因爲說有還信因果,畏業果,把空講錯了反而無所顧忌,爲一己之利什麽壞事都敢幹。

  說“空”是說無自性。“自性”的含義是說有個東西不依靠因緣(條件)就能生起,不依靠條件而存在,這叫自性生。佛說一切萬法都是緣生,佛法的理論就是緣生論。緣:條件,所有世間法都是緣生。佛法否定世間有不可分割的物質最小單位“極微”,再小的東西都是衆緣和合而成,都可以再分,這是佛法的微觀宇宙。今天科學上把一切萬法的緣稱爲“元素”,說萬物都由各種元素構成,如水是由氫氧兩種元素構成。每一元素都有原子,原子有正負電荷,證明可以再分的,總之世上沒有不可分的東西。莊子說,一個東西天天拿去他的一半永遠也拿不完,反正要剩下一半,永遠都可以再分的。

  每個東西再小都有兩面,不是孤立單面,部是由許多客觀存在的條件構成,客觀條件夠了此物就産生了,條件和合存在,條件不夠就消滅。這是佛法講的“諸法因緣生,亦從因緣滅”的緣生道理。

  正因爲事物是由客觀條件聚合而存在,所以叫緣生法,緣生就是無自性,無自性就是無常性,因爲他是依靠客觀條件聚合而存在,不聚則會消失,他的存在是毫無主宰,沒有常性的即沒有自性的存在,正如一個會議的組成,大家都聚集在一起便組成了一個會,人都散了這個會也不存在了。所以叁法印中有一印是“諸行無常”,“諸行”的“行”不是“行深般若”的“行”指心理活動),這個“行”是指一切有爲法,即由因緣所聚合成的一切事物。因爲一切法因緣所生,緣散則滅,所以他是無常的,緣生即無常,聚合則無自性。“無常”的含義是說沒有一成不變獨立的東西,這就是無常、緣生。所以佛法的緣生理論同辨證法的觀點並不矛盾,與馬列主義並不沖突,佛法的中心論點就是講緣生,因爲緣生所以無自性,所以是無常,不是孤立的存在,這是符合宇宙萬法的真實相的。

  而且這個“空”是“照見”,即是用智慧如實觀察時“照見”的,觀行是在智慧上起的,如“X”光那樣透視人體,諸法的真實相,非凡夫的眼光能見到的,是觀自在菩薩以深般若智慧觀見的,觀見五蘊都是因緣所生,都沒有自性,自性空才是空的講法,緣生故空,空無自性。空掉我們對于一切事物及人我上起的我執見,起執就是障礙,有的對叁寶即對佛像、經書上起執著了,就貪佛像、經書,看見好的就偷爲已有,凡是對任何法上起執都是流轉生死的根本,而空就是要空掉這種執著。

  “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是十二因緣的還滅法,十二因緣又叫十二有支,都是緣生性空的,沒有常恒的存在,故沒有不變生滅。 (待續)

  般若如大火能“燒”盡一切執著,不僅對有爲法不應起執著,對無爲法亦不應執著,“金屑雖貴,著眼成翳”,在講般若中沒有一點兒保留,保留一點兒就是流轉生死的根子。四谛也是緣起性空,不應在上面起執著。

  修般若求智慧,有智慧就修,修又求證得一個果位,求得道。《心經》說“無智亦無得”、“得”有具體的東西。“得”有災在的東西,得道得果,修行成就,都不能在得上起執著,不定法中亦有一個得,衆生總以爲是實在的東西叫得。智慧、得道都是緣起性空,“得”也是緣起性空,假名安立。總之應了知“得”是緣起性空,這就是無執著的“得”、“智”。

  學修不應太著急,對於所學修的法不應起執著,修行的心不應太急切,但不精進也不好,佛對弟子講,修行應如彈琴一樣,心太切,如弦繃得太緊了就容易斷,應不過緊不過松,還應有持久不懈的心,有勇猛心,恒常心,太著急會出毛病,佛法無多旨,真正用於修行成就的法門用不了多少,萬法歸根到底都是說一切法無我,如果太精進了會把身體搞垮的。反而達不到自己的願望,不應急於求成,應有畏遠心,學法應如其次第的學,猶如禽走路的人一樣,開始不緊不慢的走,才走得遠,才能到達目的地。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堙,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

  無得,本來就沒有可得的,般若經說對一切不得起執著。對一切法不起執著就無裏礙。執無爲法,如叁寶、般若都不應,執任何一法都是墨礙,衆生的罣礙恐怖就是因爲執著有一個“我”,“我”就是裏礙的根子,無我了就無墨礙了,無罣礙就無恐怖,菩薩發心度衆生,他不怕流轉生死,因爲菩薩早就沒有我了,所以才發得起菩提心,覺悟一切有情。小乘發不起菩提心是因爲他未真正見到無我。

  “無罣礙故,無有恐怖”:沒有我了就不會有罣礙,無罣礙,就不會恐怖。

  “遠離頰倒夢…

《《心經》淺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隆蓮法師傳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