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心所,第一也是通叁性,第二也是遍于叁界。“言阙二者。一非相續。二非俱起”,別境心所都是不同的心所,起這個的時候就不起那個,不一定接著起。前頭講的作意、觸、受、想、思,五個心所是連帶的,起了一個就會起後頭的,別境心所就不是繼續的起,他們各有個的境。這五個心所也不是同時起,爲什麼呢?他是別境,五個心所各緣的境不同。
“善十一法”,善心所十一法,“有一阙叁。”只有一義它有,其余叁義沒有。“言有一者。謂遍九地”,善心所欲界有、色界有、無色界有,他能遍九地。“言阙叁者”,哪叁項沒有呢?“一非通叁性”第一它不通叁性,善心所就不通那些不善心所,也不是無記心所,善就是善,善就不是無記,也不是不善。“二非相續”,善心所不是繼續起的,十一個善心所各是各的,這個善心所跟那個善心所沒有連帶關系。“叁非俱起”,這個善心所不一定跟其他的善心同時起。
“煩惱六者”,貪、嗔、癡、慢、疑、惡見這六個煩惱“有一無四”,只有一個方面,沒得其余的四種。“言有一者。謂本煩惱性”它就只有它那個性,在叁性裏,只有煩惱性。“言無四者”,是說沒得其余的四項,“一非通叁性”,第一它不通叁性,煩惱就是煩惱,它就不通善,不通無記。“二非遍九地”是說這十一個煩惱,有些到了色界裏就沒有了,到了無色界就更沒有了,所以它也不能遍于九地,得了上界的定,煩惱心就不起了。“叁非相續”煩惱跟煩惱不相續起,有這個煩惱的時候,那個煩惱就不一定接連而起。“四非俱起”這麼多煩惱不會一起都來。“初之一門亦爲簡隨煩惱故”,前面說的煩惱心所“有一無四”,初之一門是說有這項,根本煩惱他就是根本煩惱的性,他不是隨煩惱,不是後頭那些小煩惱。“簡隨煩惱故”,就是說抒它欲隨煩惱區別開來。“是以更加余之四門”,煩惱本身講了還要說其余四方面。“並依瑜伽論”這個講法都是依瑜伽師地論的講法而講的。因爲關于煩惱別的講法還多。
下面講隨煩惱。隨煩惱包括大隨煩惱、小隨煩惱、中隨煩惱,這裏合成一項叫隨煩惱,“隨煩惱二十”,隨煩惱有二十個,“有一無四”,有一個什麼呢?“言有一者。謂隨煩惱性”,隨煩惱就是隨煩惱。“言無四者。謂一非通叁性”,隨煩惱都是煩惱,它就不通善、無記。“二非遍九地”,隨煩惱多半都是在欲界,至多是色界不通九地,“叁非相續”,隨煩惱不是相續,這個隨煩惱不是跟那個隨煩惱相連續。“四非俱起”,隨煩惱各有各的特性,起這個的時候就不一定起那一個。“初之一門爲簡本煩惱性。”“有一”,這一門是講隨煩惱的性,所以要立這一門,是爲了使他有別于根本煩惱。“是以更加余之四門。並依瑜伽論”,此外,還要從四個方面加以說明。這都是依瑜伽師地論說的。
“不定四法”,尋、伺、睡眠、惡作、四個不定心所,“有一阙叁”,它只有一項,其余叁項是沒有的。“言有一者。謂通叁性”,不定心所,不一定好,不好,有善、有惡、也可以無記。以善心在那兒尋伺就是善,無記心尋伺就是無記,惡心在那兒尋伺就是惡。睡眠也分叁性,該睡就要睡,那還是善,釋迦佛都要睡。悔也通叁性,有時候錯了事情,那就悔得好,如果做了好事,行了布施,也悔可惜錢了,那就悔得不好。“言阙叁者”,阙哪叁個呢?“一非遍九地”第一他就不是遍九地,譬比色界的人就沒得睡眠,修色界定的時候,起初還有尋伺,後來就沒有尋伺了。“第二非相續”,這四個心所不是互相繼續起的。“第叁非俱起”,這四個心所也不一定是同時起。
言廢立六位所由者。初將後五位對其遍行以明廢立。遍行五法具四義,故名遍行。余皆不具非遍行攝。別境五法俱具二義。謂通叁性及遍九地。然非相續,亦非俱起。阙此二義不名遍行。善十一法,俱具一義。謂遍九地。然非遍叁性。亦非相續。複非俱起。阙此叁義不名遍行。煩惱六法四皆不具。謂非通叁性。非遍九地。亦非相續。複非俱起。四義並阙不名遍行。隨煩惱法如煩惱說。不定四法俱具一義。謂通叁性。然非遍九地。亦非相續。複非俱起。叁義阙故不名遍行。
“言廢立六位所由者”,現在要說明我們的心所分成六個部分的理由。“初將後五位對其遍行以明廢立”六位裏,第一個是遍行心所,因爲其他五位心所起,這個心所都要來,所以就把他叫做遍行心所。遍行過了有別境心所、善心所、大煩惱、小煩惱、不定心所。遍行心所來對到後這五位心所,作比較說明爲什麼要立遍行心所。“遍行五法具四義,故名遍行”,遍行五法,前頭講了有四種“遍”,所以就叫遍行心所,其它心所就不遍,所以就不名遍行。“別境五法俱具二義”,別境五法是對的不同的境而起,別境五法具二義,即通叁性,遍九地,“然非相續,亦非俱起”,這五個心所,不是繼續起的,遍行心所是繼續起的,先注意了,然後才與境接觸,接觸之後,才有受,受之後才有想,想之後才有思。別境五法也通叁性,也遍九地,但是這些心所是各別起,不是相續同時起的,由于缺乏這兩點他就不叫遍行而叫別境。“善十一法,俱具一義”,善心所只有一項,就是遍于九地,叁界都有善心所。但善心所就不通叁性,善心所就唯是善心所,起惡心的時候他就不起了,起無記心他也不起了,所以善心所就不是遍叁性。“亦非相續”,善心所各人起各的,不像遍行心所是一串接連著起。“複非俱起”,善心所一個一個各自起,不是同時起的。善心所就“阙此叁義”,他不遍叁性,也不具起、不相續,所以善心所就不叫遍行了,這裏拿遍行來做標准,其它的心所與遍行比較。“煩惱六法四皆不具”,貪、嗔、癡、慢、疑、惡作這六個煩惱四義都不具。“謂非通叁性”,煩惱就不能通善、無記。“非遍九地”,煩惱有好多種色界都沒有,只是欲界才有。“亦非相續”,煩惱跟煩惱並不一定相續起,貪心起了不一定起嗔心。“複非俱起”,貪心與嗔心決定不能同時起,所以就“四義並阙,不名遍行”,他四種意義都不具備,所以就不叫遍行了。“隨煩惱法如煩惱說”,隨煩惱, 與煩惱一樣,也是四個方面都不具備,所以也不叫遍行。“不定四法俱具一義”,不定四法就是尋、伺、睡眠、惡作,只有一個內容,就通叁性,尋伺、睡眠、惡作都有善、不善、無記。“然非遍九地”,睡眠、尋伺,不能遍于九地。“亦非相續”,尋、伺、睡眠、惡作這四個心,不一定是連貫起來的。“複非俱起”,它們也不是同時起的,“叁義阙故不名遍行”,叁個含義都不具備,所以都不能叫遍行心所。
第二將余五位對別境,位約義有無。以明廢立。具二阙二入別境中。余則不爾。非別境攝。遍行五法雖通叁性及遍九地。但爲相續及爲俱起二義不同非別境攝。善十一法,雖遍九地,亦非相續,複非俱起。但爲非通叁性。一義有異。非別境攝。煩惱六法,雖非相續,亦非俱起。但爲非通叁性非遍九地。二義有異。非別境攝。隨煩惱法對其別境,廢立如煩惱說。不定四法雖通叁性亦非相續複非俱起。但爲非遍九地。一義不同。非別境攝。
“第二將余五位對別境,位約義有無。以明廢立”,其余的心所又拿來對到別境心所研究。心所是六位,把別境心所除了,其余的還有五位。“具二阙二入別境中。余則不爾。非別境攝”,有兩個條件,缺兩個條件的就算成別境心所,其余的不算,不歸別境心所管了。把別境心所提出來作標准,第一個就研究,遍行心所,“遍行五法雖通叁性及遍九地”,遍行心所中,作意、觸、受、想、思這五個心所通于善、不善、無記,而且九地都有。“但爲相續及爲俱起二義不同非別境攝”,遍行心所要相續,要同時起,而別境心所不相續,也不同時起,所以這一點別境心所和遍行心所就不同了,遍行就不歸別境心所,“善十一法,雖遍九地,亦非相續,複非俱起。但爲非通叁性”,十一個善心所,雖九地都有,但不相續,也不同時起,只“非通叁性。一義有異。非別境攝。”別境心所可以通于叁性,善心所就不能通于叁性,由于這一點不同,所以善心所就不能算在別境心所裏。“煩惱六法,雖非相續,亦非俱起。”,六個煩惱不是一個跟到一個起,也不能同時起,貪心跟嗔心兩個就相反,不能同時起,“但爲非通叁性”煩惱就不通善性和無記性,“非遍九地”,有些煩惱就只有欲界才有,所以他不是遍九地,別境心所呢,就可以遍于叁性,遍于九地。“二義有異。非別境攝”,由于這兩點不同,所以煩惱不屬于別境。“隨煩惱法對其別境,廢立如煩惱說”,隨煩惱法跟煩惱一樣的,他的廢立就跟煩惱一樣的講,煩惱六法是這樣,隨煩惱也是這樣,也不是別境心所。“不定四法雖通叁性亦非相續”,不定即尋、伺、悔、眠,這四樣東西都通于叁性,叁性都有,也不是相續的,各起各的;也不是同時起的,但是,他不能遍于九地,尋伺、睡眠,有執禅定就沒得了。無尋惟伺,到了色界天第二禅就沒有了,睡眠到了色界天也沒貪了。“非遍九地。一義不同。非別境攝”,不定四法僅這一個含義與別境不同,別境是通于九地的,所以尋伺不同于別境。
第叁將余五位,對善十一約義有無。以明廢立。具一阙叁。入善法中。余則不爾。非善法攝。遍行五法,雖遍九地。但爲通叁性。亦相續,複俱起、阙叁義故不入善中。別境五法雖遍九地,亦非相續,複非俱起。但爲通于叁性。一義不同。非善中攝。煩惱六法雖非通叁性亦非相續複非俱起。但爲不遍九地。一義不同。不入善中。隨煩惱法如煩惱說。不定四法雖非相續亦非俱起。但爲通于叁性。非遍九地。二義有異。非入善中。
“第叁將余五位,對善十一約義有無。以明廢立”,現在又把五位心所對十一個善心所進行比較。“具一阙叁。入善法中。余則不爾。非善法攝”,善法就是善性,他就只有一個善,他不是不善,也不是無記,不通于叁性。“余則不爾”,…
《《百法明門論》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