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百法明门论》释▪P26

  ..续本文上一页心所,第一也是通三性,第二也是遍于三界。“言阙二者。一非相续。二非俱起”,别境心所都是不同的心所,起这个的时候就不起那个,不一定接着起。前头讲的作意、触、受、想、思,五个心所是连带的,起了一个就会起后头的,别境心所就不是继续的起,他们各有个的境。这五个心所也不是同时起,为什么呢?他是别境,五个心所各缘的境不同。

  “善十一法”,善心所十一法,“有一阙三。”只有一义它有,其余三义没有。“言有一者。谓遍九地”,善心所欲界有、色界有、无色界有,他能遍九地。“言阙三者”,哪三项没有呢?“一非通三性”第一它不通三性,善心所就不通那些不善心所,也不是无记心所,善就是善,善就不是无记,也不是不善。“二非相续”,善心所不是继续起的,十一个善心所各是各的,这个善心所跟那个善心所没有连带关系。“三非俱起”,这个善心所不一定跟其他的善心同时起。

  “烦恼六者”,贪、嗔、痴、慢、疑、恶见这六个烦恼“有一无四”,只有一个方面,没得其余的四种。“言有一者。谓本烦恼性”它就只有它那个性,在三性里,只有烦恼性。“言无四者”,是说没得其余的四项,“一非通三性”,第一它不通三性,烦恼就是烦恼,它就不通善,不通无记。“二非遍九地”是说这十一个烦恼,有些到了色界里就没有了,到了无色界就更没有了,所以它也不能遍于九地,得了上界的定,烦恼心就不起了。“三非相续”烦恼跟烦恼不相续起,有这个烦恼的时候,那个烦恼就不一定接连而起。“四非俱起”这么多烦恼不会一起都来。“初之一门亦为简随烦恼故”,前面说的烦恼心所“有一无四”,初之一门是说有这项,根本烦恼他就是根本烦恼的性,他不是随烦恼,不是后头那些小烦恼。“简随烦恼故”,就是说抒它欲随烦恼区别开来。“是以更加余之四门”,烦恼本身讲了还要说其余四方面。“并依瑜伽论”这个讲法都是依瑜伽师地论的讲法而讲的。因为关于烦恼别的讲法还多。

  下面讲随烦恼。随烦恼包括大随烦恼、小随烦恼、中随烦恼,这里合成一项叫随烦恼,“随烦恼二十”,随烦恼有二十个,“有一无四”,有一个什么呢?“言有一者。谓随烦恼性”,随烦恼就是随烦恼。“言无四者。谓一非通三性”,随烦恼都是烦恼,它就不通善、无记。“二非遍九地”,随烦恼多半都是在欲界,至多是色界不通九地,“三非相续”,随烦恼不是相续,这个随烦恼不是跟那个随烦恼相连续。“四非俱起”,随烦恼各有各的特性,起这个的时候就不一定起那一个。“初之一门为简本烦恼性。”“有一”,这一门是讲随烦恼的性,所以要立这一门,是为了使他有别于根本烦恼。“是以更加余之四门。并依瑜伽论”,此外,还要从四个方面加以说明。这都是依瑜伽师地论说的。

  “不定四法”,寻、伺、睡眠、恶作、四个不定心所,“有一阙三”,它只有一项,其余三项是没有的。“言有一者。谓通三性”,不定心所,不一定好,不好,有善、有恶、也可以无记。以善心在那儿寻伺就是善,无记心寻伺就是无记,恶心在那儿寻伺就是恶。睡眠也分三性,该睡就要睡,那还是善,释迦佛都要睡。悔也通三性,有时候错了事情,那就悔得好,如果做了好事,行了布施,也悔可惜钱了,那就悔得不好。“言阙三者”,阙哪三个呢?“一非遍九地”第一他就不是遍九地,譬比色界的人就没得睡眠,修色界定的时候,起初还有寻伺,后来就没有寻伺了。“第二非相续”,这四个心所不是互相继续起的。“第三非俱起”,这四个心所也不一定是同时起。

  言废立六位所由者。初将后五位对其遍行以明废立。遍行五法具四义,故名遍行。余皆不具非遍行摄。别境五法俱具二义。谓通三性及遍九地。然非相续,亦非俱起。阙此二义不名遍行。善十一法,俱具一义。谓遍九地。然非遍三性。亦非相续。复非俱起。阙此三义不名遍行。烦恼六法四皆不具。谓非通三性。非遍九地。亦非相续。复非俱起。四义并阙不名遍行。随烦恼法如烦恼说。不定四法俱具一义。谓通三性。然非遍九地。亦非相续。复非俱起。三义阙故不名遍行。

  “言废立六位所由者”,现在要说明我们的心所分成六个部分的理由。“初将后五位对其遍行以明废立”六位里,第一个是遍行心所,因为其他五位心所起,这个心所都要来,所以就把他叫做遍行心所。遍行过了有别境心所、善心所、大烦恼、小烦恼、不定心所。遍行心所来对到后这五位心所,作比较说明为什么要立遍行心所。“遍行五法具四义,故名遍行”,遍行五法,前头讲了有四种“遍”,所以就叫遍行心所,其它心所就不遍,所以就不名遍行。“别境五法俱具二义”,别境五法是对的不同的境而起,别境五法具二义,即通三性,遍九地,“然非相续,亦非俱起”,这五个心所,不是继续起的,遍行心所是继续起的,先注意了,然后才与境接触,接触之后,才有受,受之后才有想,想之后才有思。别境五法也通三性,也遍九地,但是这些心所是各别起,不是相续同时起的,由于缺乏这两点他就不叫遍行而叫别境。“善十一法,俱具一义”,善心所只有一项,就是遍于九地,三界都有善心所。但善心所就不通三性,善心所就唯是善心所,起恶心的时候他就不起了,起无记心他也不起了,所以善心所就不是遍三性。“亦非相续”,善心所各人起各的,不像遍行心所是一串接连着起。“复非俱起”,善心所一个一个各自起,不是同时起的。善心所就“阙此三义”,他不遍三性,也不具起、不相续,所以善心所就不叫遍行了,这里拿遍行来做标准,其它的心所与遍行比较。“烦恼六法四皆不具”,贪、嗔、痴、慢、疑、恶作这六个烦恼四义都不具。“谓非通三性”,烦恼就不能通善、无记。“非遍九地”,烦恼有好多种色界都没有,只是欲界才有。“亦非相续”,烦恼跟烦恼并不一定相续起,贪心起了不一定起嗔心。“复非俱起”,贪心与嗔心决定不能同时起,所以就“四义并阙,不名遍行”,他四种意义都不具备,所以就不叫遍行了。“随烦恼法如烦恼说”,随烦恼, 与烦恼一样,也是四个方面都不具备,所以也不叫遍行。“不定四法俱具一义”,不定四法就是寻、伺、睡眠、恶作,只有一个内容,就通三性,寻伺、睡眠、恶作都有善、不善、无记。“然非遍九地”,睡眠、寻伺,不能遍于九地。“亦非相续”,寻、伺、睡眠、恶作这四个心,不一定是连贯起来的。“复非俱起”,它们也不是同时起的,“三义阙故不名遍行”,三个含义都不具备,所以都不能叫遍行心所。

  第二将余五位对别境,位约义有无。以明废立。具二阙二入别境中。余则不尔。非别境摄。遍行五法虽通三性及遍九地。但为相续及为俱起二义不同非别境摄。善十一法,虽遍九地,亦非相续,复非俱起。但为非通三性。一义有异。非别境摄。烦恼六法,虽非相续,亦非俱起。但为非通三性非遍九地。二义有异。非别境摄。随烦恼法对其别境,废立如烦恼说。不定四法虽通三性亦非相续复非俱起。但为非遍九地。一义不同。非别境摄。

  “第二将余五位对别境,位约义有无。以明废立”,其余的心所又拿来对到别境心所研究。心所是六位,把别境心所除了,其余的还有五位。“具二阙二入别境中。余则不尔。非别境摄”,有两个条件,缺两个条件的就算成别境心所,其余的不算,不归别境心所管了。把别境心所提出来作标准,第一个就研究,遍行心所,“遍行五法虽通三性及遍九地”,遍行心所中,作意、触、受、想、思这五个心所通于善、不善、无记,而且九地都有。“但为相续及为俱起二义不同非别境摄”,遍行心所要相续,要同时起,而别境心所不相续,也不同时起,所以这一点别境心所和遍行心所就不同了,遍行就不归别境心所,“善十一法,虽遍九地,亦非相续,复非俱起。但为非通三性”,十一个善心所,虽九地都有,但不相续,也不同时起,只“非通三性。一义有异。非别境摄。”别境心所可以通于三性,善心所就不能通于三性,由于这一点不同,所以善心所就不能算在别境心所里。“烦恼六法,虽非相续,亦非俱起。”,六个烦恼不是一个跟到一个起,也不能同时起,贪心跟嗔心两个就相反,不能同时起,“但为非通三性”烦恼就不通善性和无记性,“非遍九地”,有些烦恼就只有欲界才有,所以他不是遍九地,别境心所呢,就可以遍于三性,遍于九地。“二义有异。非别境摄”,由于这两点不同,所以烦恼不属于别境。“随烦恼法对其别境,废立如烦恼说”,随烦恼法跟烦恼一样的,他的废立就跟烦恼一样的讲,烦恼六法是这样,随烦恼也是这样,也不是别境心所。“不定四法虽通三性亦非相续”,不定即寻、伺、悔、眠,这四样东西都通于三性,三性都有,也不是相续的,各起各的;也不是同时起的,但是,他不能遍于九地,寻伺、睡眠,有执禅定就没得了。无寻惟伺,到了色界天第二禅就没有了,睡眠到了色界天也没贪了。“非遍九地。一义不同。非别境摄”,不定四法仅这一个含义与别境不同,别境是通于九地的,所以寻伺不同于别境。

  第三将余五位,对善十一约义有无。以明废立。具一阙三。入善法中。余则不尔。非善法摄。遍行五法,虽遍九地。但为通三性。亦相续,复俱起、阙三义故不入善中。别境五法虽遍九地,亦非相续,复非俱起。但为通于三性。一义不同。非善中摄。烦恼六法虽非通三性亦非相续复非俱起。但为不遍九地。一义不同。不入善中。随烦恼法如烦恼说。不定四法虽非相续亦非俱起。但为通于三性。非遍九地。二义有异。非入善中。

  “第三将余五位,对善十一约义有无。以明废立”,现在又把五位心所对十一个善心所进行比较。“具一阙三。入善法中。余则不尔。非善法摄”,善法就是善性,他就只有一个善,他不是不善,也不是无记,不通于三性。“余则不尔”,…

《《百法明门论》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心经》浅释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