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修法要于夜間開始,行者在上座正修前先要用禅帶系縛手足,雙目上翻(眼皮半閉),專注觀察中脈上端(位于兩眉之間)虛空,然後即開始看見虛空中有一含藏引生醒位習氣的微細青色明點(注215)。
行者于此修法得堪能後,便會于心中生起一系列名爲「夜相」及「晝相」(注216)的境象。「夜相」有四種:
(1)煙霧相
(2)數數閃動的陽焰相
(3)如螢火飛舞而成的光點相
(4)將近油盡的閃爍燈燭相
這四種微相與臨終之際,由身中的地、水、火、風四大收攝消融,于心中現起之境象相同,但在「時輪派」中,前二相(煙霧相及陽焰相)的次序都是倒轉(注217)。在「夜四相」之後生起的便是「晝六相」(注218):
(1)時劫火星相kalagni(其相如太陽或壞劫火)
(2)日相
(3)月相
(4)羅候星相rahu(如日蝕)
(5)閃電相
(6)青色明點相
第十一相既非「夜相」亦非「晝相」,而是于青色明點中央顯現本尊時輪與明妃雜色母雙運之相。最後一相便是將于第五「隨念支」真實生起之「空色」(無質礙色身)的前導。
于「別攝支瑜伽」所顯現的十一相,雖與死前伴隨大種、風息消融或修持「密集圓滿次第」所生起的微相極爲相似,但全非先于「四空」出生之相。因爲它們非由風息融入中脈而現起,所以並不是「四空」的微相。當這些微相于「別攝支」中出生時,風息只是被遮止于各根門不令外泄而已,其時仍未內攝于身中。
「靜慮支」:
「靜慮支」是「別攝支」(專注于中脈上端)的增上延續,其修法是爲了堅固前支所生出的十一種「夜相」及「晝相」。當這些微相變得明顯堅固時,便表示中脈已被清淨,風息便會開始從右、左二脈自行進入中脈。(注219)
「時輪圓滿次第」前二支謹是爲了風入中脈而作好准備;反之,在「密集派」這兩種名稱相同的次第中,行者已真實令風息收入中脈之內。
「命力支」:
「命力支」(注220)分二位:(1)觀察出入息音韻的「金剛誦」,及(2)令「持命風」及「遍行風」結合于中脈內的「寶瓶氣瑜伽」(或譯爲瓶相風、盈瓶氣--譯按)。「寶瓶氣」是要明顯觀想持下身氣如寶瓶狀位于臍下(221),此法能令右、左二脈趨入中脈。
「認持支」:
「認持支」是要把風息任持于中脈內。行者藉「命力支」的修持已將風息收入中脈,後即任持出入息,令彼停滅,如是即能令「忿怒母」生起。
「隨念支」:
「隨念支」的修習是需要藉此燃起「忿怒母」溶化頂門上的「白明點」。同時,爲了令其成分增盛及遮止其于各脈輪流散,行者需依「手印」修習「有戲論」、「無戲論」或「極無戲論」叁行之一(注222)。于「白明點」降至密杵頂端時,即引發「俱生不變大樂」。由于平常導致漏失明點的風息已爲行者自在駕禦,故明點便不會漏泄外出(注223)。這白明點是21,600顆白明點之首者,它是在21,600顆紅明點逐一升至頂門,並向下積聚成一平行的紅色柱體時降下中脈,複向上堆而成一白色的柱體。(注224)
在此過程現起時,行者便開始證得真實的「空色本尊相」;亦即行者自身會現爲無質礙的本尊天身。(此相是在明點累積時逐漸現起,但是直到下一次第--「叁摩地支」完結前,仍未圓滿到量)(注225),這是因爲在每顆明點毫不漏失且逐一上下累積時,便會消融一分色蘊及一分業風,並證得一分「不變大樂」。由于 21,600分色蘊各自遍布全身,所以整個身體的粗質均會逐漸消融(注226)庸常的身休體不會真實變成「空色身」,反而應像煉金術所說一般,其非把鐵轉成黃金,而是令鐵消失于煉金丹藥之前,讓黃金得以顯露。同樣,當庸常身體轉爲無質礙時,「空色身」便能顯現。(注227)
「叁摩地支」:
「叁摩地支」雖然是「隨念支」的增上延續,但是容有一相異之處。然而,「叁摩地支」則特重使用達成粗蘊圓滿消融所必需的「空色大印」。
于此修法得圓滿便足以引生佛果,由于白、紅二明點從上下積聚增多,故令諸粗蘊及業風漸次消融,而行者亦爲「殊勝不變大樂」所遍滿。(但是當白、紅二明點從上向下及由下往上聚積時,自身的實質亦會消失,此應注意。)這種大樂能用于廣大增上證悟空性的慧識,令其能速疾降伏「煩惱障」及「所知障」。當達至此次第的最後位時,行者便能斷盡成佛的一切障礙,同時具足佛果的「大圓鏡智」及「空色身」,有稱此身爲「虹光身」。
(附表十四):佛身、佛語及佛意的成就
圓滿支分 功用 所得佛果之相
叁摩地支 不變大樂體性 意金剛
隨念支 不變大樂之近因 意金剛
認持支 駕禦爲語根本之風息 語金剛
(令右、左二脈之風息趣入中脈)
靜慮支 令空色堅固及淨治中脈 身金剛
別攝支 認取空色及淨治中脈 身金剛
(四)「總說修道之差別」:
從本節可明顯得知「密集派圓滿次第」與「時輪派圓滿次第」在各重點上的衆多異處:
(l)就修道次第而言,「密集圓滿次第」的第一次第——「身遠離」,並未出現于「時輪命力支」前的次第中,因爲風息在達至「命力支」前仍未真實趣入中脈,所以「時輪」的前二支(別攝支及靜慮支)修法甚至不能入于「密集圓滿次第」之內,而是應許爲「生起次第」。
同樣,「拙火瑜伽」(生起忿怒母)在達至「時輪派」的第四支——「認持支」前亦未開始修習;反之,于「密集派」的初次第——「身遠離」及隨後各次第中,「忿怒母」已經生起。此外,于「密集派」而言,爲要使風息融入心間中脈內的「不壞明點」,藉此生起「拙火忿怒母」。
然而,「時輪派J並無令風息融入「不壞明點」之說。
「時輪派圓滿次第」在達至第四支(認持支)前仍沒有「忿怒母」,大概是意味于第五支(隨念支)前,仍未證得白、紅明點上下升降的「四喜」。(雖然「時輪派」從未提到「四喜」,而只將「不變大樂」說爲「大樂」之相。)
(2)「時輪派」說由粗入細的消融微相有十種,以此代替「密集派」所說的八相。又「時輪派」的前二征相依次爲「煙霧相」及「陽焰相」,其與「密集派」的次序相反。
(3)「時輪派」必需運用一種不共的「手印」——「空色大印」,否則明點便會流散于各脈輪之外,不能聚積起來。
(4)「時輪派」聚積明點的功用是要把身體轉成無質礙,此意指其訣不能像「密集派」一般把「舊蘊身」作爲化身之用。(但如行者樂意,亦能化現一具像「舊蘊身」般的化身。)
(5)從「密集派」的觀點而言,由于「時輪派」並無「譬喻光明」及「幻身」,所以絕不能代替「中有位」而成就正覺。還有,若行者欲于「中有位」達成正覺便要以「幻身」取代「中有身」;然而,「時輪派」是說轉化色蘊成無質礙,而非現起「幻身」。由于「時輪」轉粗、細二身成無質礙的修持,其目的是爲了斷除能障解脫及一切智的業種、習氣,故其必定于「粗身中生起,而不是在中有身等細身中出生(注228)。其意謂行者並不能試圖于命終時的「中有位」達成正覺,此與其他經部及續部法軌相反。(注229)
(6)「時輪派」不同于「密集派」,「時輪派」的行者在未現證「根本心」時亦能生起「根本心」之顯相——「空色」。
(7)「時輪派」全未提及任何「空色身」的主因,而「密集派」卻說「清淨幻身」的主因乃是「根本風」。(注230)
(五)「五道十地」:
顯教經部趣向「無上正等正覺」之道有五:
(1)資糧道
(2)加行道
(3)見道
(4)修道
(5)無學道
在一位大乘行者由爲成辦衆生最勝利樂生源,而發起求取無上正覺的堅固菩提心時,便進入「資糧道」。「加行道」是憑借止、觀相運之心識由分別慧通達空性而達成。「見道」及「菩薩初地」是依現量證得空性而成辦。隨後便要通過「修道」(其由余下的九種菩薩地所組成)的各種「波羅密多J修持及禅定來深入增長空性的證德,當行者圓證佛果時便是「無學道」。
當「密集派」及「時輪派」的「圓滿次第」與「五道十地」連結起來時,時輪各支的分配是明顯比密集派更爲偏重于資糧道「加行道」。「時輪六支」中的五支皆與「資糧道」及「加行道」有關;反之,「密集」的前叁次第——「身遠離」、「語遠離」、「心遠離」--卻與顯教經部的道地相等。
于「密集派」的「圓滿次第」中,當行者的風息開始趣入中脈,便由「資糧道」(此道是衆行者最初發起菩提心以「密集派」之道達成正覺爲始)趣入「加行道」,風入中脈是在「圓滿次第」的起點,即「細分生起次第」轉入「證分身遠離次第」時發生。憑借「不淨幻身次第」行者即能住于「加行道」,在「勝義光明心」顯現的最初剎那,行者便趣入「見道位」。「修道位」的範圍則等于「有學雙運次第」,其又可依證空大樂心的增長程度,或證德增進的數量等法而判分爲菩薩九地(注 231)。至于「無學道」亦即「佛道」,便是「無學雙運」。
…
《《無上瑜伽密續》(兩種電子版合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