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第各個環節的方法,但是《明顯釋》亦按修道者的修持娴熟程度,尤其是于觀想修法作出區分,此顯出了生起次第修法的特色。這叁種分判的方法將于本節中闡明。
「粗、細瑜伽」:
「粗」的「生起次第」便是「粗分一念瑜伽」,這種修法是屬于本尊天衆及其所依住處的觀想,兩者皆被稱爲「粗分曼陀羅」,但並非因爲其不明顯微細而被視爲「粗分」,而是謹就「細分生起次第」所觀的中圍曼陀羅而作區分,由于在「細分生起次第」的修法中,圓滿的本尊中圍及種種莊嚴是要在一極細的明點中觀出。
「粗分曼陀羅」的觀想被名爲「粗分一念瑜伽」,是指行者要一心專緣中圍壇城,建立本尊天衆、宮殿、莊嚴及廣大刹土的心境影像。宗喀巴大士有言:
言「一念」者,非說謹念本尊一次或但念一尊,是說專念本尊或念自身與本尊爲一。彼雖可通用于修習粗、細二分本尊天衆,但此處是說能依、所依粗分天瑜伽......。故學生起次第者,先當引生粗分明顯叁摩地。
此觀想是要依照一特別的密續之「成就法」sadhana來進行(漢地一般是將「成就法」稱爲「儀軌」——譯按),它是一本爲輔助觀想而造的禅修手冊。中圍壇城的觀想是依每個修持環節的部份逐少添加,直至整體完成爲止,但行者在一座的修法中必需圓滿修習整個「成就法」,而非謹唯修習其中一段。
例如,若行者是修持《時輪續》的生起次第,就需要如下文所說,把自身觀想爲本尊時輪:自身顔色青黑;具黑色、紅色及白色叁頸項;四臉各爲黑、紅、白、黃四色;每一面皆具叁目;頭發盤結于頂,髻頂上有金剛、新月及金剛薩埵身像爲嚴;身上帶有耳铛、花鬘等莊嚴飾物;具十二上臂,在左右方每邊的六條上臂中,二臂爲紅色,二臂爲青黑色,二臂爲白色;複具二十四下臂,左右每邊各有四條紅色、白色及青黑色的下臂。在一一手中分別執持:金剛杵、寶劍、叁尖槍、钺刀、叁箭、金剛鈎、鼗鼓、金剛錘、寶輪、矛槍、寶杖、钺斧、金剛鈴、盾牌、卡當嘎天杖、盛血顱器、、套索、摩尼寶珠、蓮花、法螺、明鏡、鐵鏈、四面梵天 Brahma的頭顱。雙腿一爲紅色,一爲白色,右足踏壓欲天之上,左足則踩踏于大自在天魔汝渣Rudra的身上。
本尊時輪擁抱其明妃雜色母Vishvamata,佛母全身黃色,具黃、白、青、紅四臉,各面皆有叁目。左右每邊各有四臂,分別手孰:钺刀、鐵鈎、鼗鼓、念珠、顱器、套索、白蓮花及寶珠。
此外,由于時輪與雜色母皆是叁尊合一之體,故于各尊的外相有別于時輪及雜色母時,行者便應該觀想不動如來Akshobhya及金剛薩埵Vajrasattva與時輪一體無別,而金剛界自在母Vajradhatvishvari(金剛薩埵之明妃——譯按)及般若波羅密多佛母Prajnaramita則與雜色母一如無異。行者還要觀想十位佛母shakti站于中央主尊下方的蓮瓣上,完成所有觀想後,行者要開始觀想合共七百二十二位本尊會衆安住于壇城的不同部份中。諸尊出生的中圍壇城是一組極爲精巧的建築物,其有五層及廣大的地基,例如」在四邊圍牆皆有一精巧細致的門樓,門樓的壁龛皆有不同的法物及有情爲莊嚴。
這便是成瓣「粗分生起次第」觀想的簡略介招。在「細分生起次第」——「細分分別瑜伽」(或名「細分假立瑜伽」——譯按)中,行者要將圓滿中圍觀于一微細明點之內,此明點是位于中脈的上端出口或下端出口中。想藉圓滿此瑜伽,即能于止、觀取得成就(參見「寂止與勝觀」一節),由「生起次第」邁向「圓滿次第」。
「叁等持」:
另一種方法是以[ 叁等持」分判生起次第的道階,叁者皆是闡釋觀中所完成的不同程序。「叁等持」的第一種是「初加行等持」,行者于此是力求于所依住處及中圍的根本相引生明顯;第二是「最勝曼陀羅王等持」,行者于此修法中要生起圓滿中圍壇城;第叁是「最勝事業王等持」(注87),行者要觀想效法諸尊的事業,作淨治情、器二界等不同的事業。在修習「叁等持」時,行者必需任持空性定解,宗喀巴大士言:
如祥米金剛dpal ”bras rdo rje說:緣壇輪行相之心,轉趣無我真實瑜伽,是叁叁摩地之通規。當知亦即智足Jnanapada之意趣。故初次第(如最初的諸尊觀想)雖以修習顯品(或名現品)天輪爲主,然于諸法無自性義,亦當引生猛厲定解,令一切法皆現如幻。修習天輪後,緣天(本尊)爲境,修無自性行相,發勝解慧轉入空性,其慧相分現爲能依、所依天相。
在「生起次第」的本尊觀想中,不論行者修習「叁等持」的任何一者,亦必需含有空性的定解。正如宗喀巴大士所說」于心專緣本尊的同一時間專注空性正解並于此觀察中現爲本尊。(「叁等持」有譯爲「叁叁摩地」、「叁定」,但不可與甯瑪派所說的「叁定」混爲一談。甯瑪派的「叁定」是:「真如叁摩地」、「遍顯叁摩地」及「本因叁摩地」,此叁者所修的內容是屬于此處所說的「初加行等持」——譯按)
「四品成就」:
趣修無上瑜伽密續二次第的行人,常依其所取得的修道階位而立名,但有時亦會依四級較爲明確的綱領來說明:
(1)初發業
(2)略降少智
(3)得少智自在
(4)正得智自在(注89)
就生起及圓滿二次第而論,住于「初發業」及「略降少智」二位者皆爲「粗分生起次第』的行人;「得少智自在」是位屬「細分生起次第」至「圓滿次第不淨幻身位」範圍內的行者;「正得智自在」是最低已達到「圓滿次第光明位」的行人。
「初發業位」的瑜伽士仍未能令圓滿的「粗分中圍」明顯現起最少達四十八分鍾之久,以一種極微細的特殊中圍壇城爲例(譬如,「密集中圍」內有叁十二主尊,而在各尊的密處又各別具有一微細的本尊身相,此外還有中圍的地基及越量宮殿等衆多形相),雖然有說只要無間精進修習一載,即能成辦此觀,但行者仍大有可能要住于「初發業位」頗長的時間。「初發業」的行者在每一座間事修整體觀想的同時,還要逐一依次建立所觀影像的不同支分。
「略降少智位」的行者雖能于一時間明顯堅固觀想圓滿「粗分中圍」及所有本尊的手、足等細相,但于增上觀想微細本尊的次第仍需勵力修習。「降智」一詞的「降」是意指行者于此位中,觀想諸尊由頂門降入自己的庸常蘊身,並融于其中,由此令全身産生顫抖震勤,毫發倒豎等特殊覺受。
「得少智自在」的行者能于一時間明顯堅固觀想圓滿中圍,甚至能明顯觀想位于各主尊密處的細小本尊。他們于此次第所觀之相已得善巧娴熟,故唯稍加作意,諸相即能顯現。由于此位行者已能于一切時中任持[ 我即本尊」之念,並成辦一切日常威儀,所以有說他們再無上座、下座之分。處于高上品位的行者以禅悅爲食較依世間的飲食存活更爲重要。
達至「得少智自在」者,最低下亦已成辦「細分生起次第」。此位最主要的轉變是在于能將中圍曼陀羅的身量收細,令圓滿的中圍壇城當下顯現于一極細的明點或手幟(如金剛杵或蓮花)中。
最後一種是「正得智自在」的行者,他們最低亦已達至「圓滿次第勝義光明」之位。此時,其于智慧的串習即引發空性的現觀,而有礙解脫生死輪回的「煩惱障」亦同時斷除。這些「得智自在」者的道階次第將于第叁章中加以討論。
(叁)「寂止與勝觀」:
在「粗分生起次第」及「細分生起次第」的觀想過程中,必需要再叁不斷觀察,此即行者需于心中憶念其色澤、位處及名號等,重複生起所觀的本尊中圍及越量宮殿,更應勝解彼等皆是本尊顯現;平衡修正所觀影像之顯相。
一般而言,觀察思惟會對行者堅住于一境的專注有害;同樣,專注亦會對觀察造成障礙。然于「波羅密多乘」的法統中,當行者達成「寂止」(一種成辦柔軟堪能的叁摩地,達至此位的行者能隨自所欲長時安住于所緣境上)之後業不止于此,其時觀察不但不再障礙專注,而且更能真實助益「寂止」。在「波羅密多乘」中,當行者得「寂止」後,即于「觀修空性」及「長養叁摩地」輪替修習,達至娴熟;即能不損專注而作猛厲觀察,據說最後觀察甚至會引生出更大的專注。
但就密續而言,即使住于「生起次第位」時,觀察亦能增益專注而不害專注;故此能不舍分別觀察而成辦「寂止」,更能速疾成就止觀雙運」。「勝觀」是于禅修中對空性引生「分別通達」或「現量親證」之境。換言之,即是以不低于「寂止」位之專注心念,由「名言分別」或「現量」通達空性。
依密續的說法,「止觀雙運」是藉收放諸尊天衆的修持而成辦。此修法是在空觀之中完成,其意指觀想諸尊之身相皆爲行者證空之慧俱時顯現。然而,密續行者卻非如「波羅密多乘」的行者一般,抉擇彼境的存在方式,因此即非像「波羅密多乘」一般輪替修習引生專注及智慧之法,「寂止」、「勝觀」二者是于一心中同時成就。其「叁摩地」是由以下兩種修法引生:
(1)行者先于中脈上端出口處(即位于前額處的脈輪)修一微細明點,並于其中觀想圓滿本尊中圍,于此修法得堅固時,即成辦「寂止」。
(2)行者複觀由微細明點中放出諸尊天衆,前往量與有情相等之世間以作救度,後再觀想回收諸尊于明點中。
憑藉反複收放諸尊天衆的修持,即能成辦「止觀雙運」及達至「生起次第」的結行位。
(四)「本尊佛慢」:
要言之,生起次第的性質是著重于行者現爲本尊之相,最低限度亦當長養所渭的「佛慢」爲要。如前所說…
《《無上瑜伽密續》(兩種電子版合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