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無上瑜伽密續》(兩種電子版合集)▪P19

  ..續本文上一頁,秘密真言的「真言」之本義是救護心念遠離庸常顯現及執自身爲庸常。在秘密真言的的法統中,行者是憑藉結合「淨觀」(能所依中圍宮殿)及「自成本尊」之念來救護心識遠離庸常之境(注103)。事實上,引生「本尊佛慢」是被許爲生起次第的主要修持,而長養「顯明」則爲次要的修持;故二者實是唇齒相依,互爲助伴。

  

  是爾,從粗分生起次第」的起首,便要開始長養「佛慢」。由于主重粗分本尊中圍宮殿之「一念瑜伽」是指堅固攀緣「我即本尊」之念,所以當行者于此觀想獲得善巧後,心識即能完全安住顯于意識上的本尊天相,故雨,外境雖然不斷于根識中顯現,但亦不需再加以分別取拾。

  

  攀緣「佛慢」之心看似與佛法的心要教法「無我」背道而馳,無我」是說」由庸常無明愚癡所計的俱生自性我見是絕不存在,所以在名義上雖然有「我」,又即使此「我」是被計度爲「自性有」,但無論如何,「佛慢」謹在于與 「我見」相連的「空觀」。之後才能成辦。因此,本尊瑜伽之「我」是不像平常的「我」一般執持「自性有」,盡管行者在完全安住于「我即本尊」之念,其時亦能通達其謹爲「名言有」。所以「本尊佛慢」能真實作爲「庸常我執」及依此而生的「我慢煩惱」之對治法(104)。此即說明了行者憑藉勝解修習,作意生起的「佛慢」並非一種(錯誤認取其所緣境的)妄識。「佛慢」不謹不是「我執煩惱」,反而是一種極有效的假想安立,讓續部行者在投入自身角色的過程中,能深入認識自我而成辦解脫。

  (五)

  道軌與行者之區分:

  

  于「生起次第」中,行者藉勝解觀想,假想把由根門外流的風息收攝于身中,且這些風息及于身內流勤的風息皆趣入、安住及消融于中脈。而在「圓滿次第」中,行者再不是假想風息被收入中脈,風入中肪的過程會真實顯現。然而,在一些特殊的情況下,某些正在修習「生起次第」的行者,雖未起修「圓滿次第」的不共修法,但卻能覺受風入中脈及消融于中肪

  雖然這些覺受是出現在, 生起次第行者的身上,但仍被許爲圓滿次第之覺受(注105)。

  

  因此,生起次第行者及其所修的道軌可能會有所差別。依他們的行持或其所得之果而言,這些道軌可能是顯教經乘之道、下叁續部之道,甚至也可能是圓滿次第之道。由于悲心及空性的證悟是經、續二道修持之心要,所以生起次第行者修習經乘道軌,在事實上並無任何奇特之虛。同樣,生起次第行者修持下部密續之法亦屢見不鮮,但是生起次第行者修習「圓滿次第」的道軌卻不常見,然在這兩種情形之下亦會發生:

  

  (1)在生起次第之最後位。

  (2)于用[ 外印」之時。

  

  在第一種情況下,行者會在完成「生起次第」時,覺受風息自然趨入中脈。依宗喀巴大士所言,在「生起次第」完成之位即已圓滿成羅「止觀相運叁摩地」。

  在第二種情況中,非圓滿次第的行者明顯觀想自身爲殊妙的本尊天衆時,能生起圓滿次第道軌之覺受(106)。

  于空觀已得善巧之瑜伽士以此方法即能令其空性證德與大樂和合,複而轉爲證悟空性之大樂心,此大樂心便是圓滿次第之道(注107)。此法通常是留待「圓滿次第」修習,而運用這種方便的行者,因未能于觀想中藉修習力令風息入、住、融于中脈,故仍被判爲生起次第的行者。

  

  總之,雖然這些行者已完成「生起次第」,並覺受「圓滿次第」之道軌,但阿旺巴丹卻隨順宗喀巴大士之說,稱彼爲生起次第行者而非圓滿次第行者(注108),這是由于他們的風息未有因專注穿透中脈各處要竅之力而入、住、消融于中脈。同樣,即使在接受灌頂時(注109),亦可生起圓滿次第風息入、住、融于中脈的「四喜」(大樂心),但由接受灌頂而覺受「四喜」者並不被視爲圓滿次第的行人。

  

   (附表四):無上瑜伽密續的共規

  

  次第 次第之道階 中脈 與經乘道之關系

  佛位 無學雙運(佛果) 心間不壞明點 無學道

  圓滿次第 有學雙運 (一切風息) 修道

   勝義光明 見道

   不淨幻身

   心遠離 心間不壞明點 加行道

   (部分風息)

   語遠離 心間

   身遠離 下門

  生起次第 細分生起次第 勝解假想消融 資糧道

   粗分生起次第

  

  

  第叁章

  

  無上瑜伽續的圓滿次第

  

  「圓滿次第六支」:

  

  「圓滿次第」的定義是:(注110)

  

  此瑜伽是藉修習力令風息入、住、融于中脈而生起于有學者之相續中。

  

  在「圓滿次第」位,行者是把「生起次第」唯依勝解假想之本尊身,轉化成爲真實本尊。行者在明顯自成本尊及住處爲清淨刹土的觀想中,修習專注穿透身中要竅之法,令現時于身中流動的風息趣入並消融于中脈,複融入「心輪」的「不壞明點」中。運用由風息完全融入「不壞明點」而生起的最細殊勝「光明心」證悟空性。由藉現起本尊相好的「幻身」(由風息所成之身)及以「光明心」觀修空性,行者即能速疾積聚「智慧」、「方便」二資糧,斷除「煩心障」及「所知障」,成就究竟佛位。判分「圓滿次第」的不同階位主要有兩種方法:

  

   (1)依果而分

  

  (2)依法門而分

  

  換言之,各品階位均是按照運用特殊法陰所引生的真實色身轉變而安立,否則便是依照所運用的法陰來加以判分。而阿旺巴丹的分判方法便是依果而立,至于依法陰的分判方法謹是順帶論及,所以本書的第叁章便是依果位的劃分方式來鋪設。

  

  若就「圓滿次第之果位」來判分「圓滿次第階位」之法而言,「圓滿次第」可分爲「六支」:

  

   (1)身遠離

  

   (2)語遠離

  

   (3)心遠離

  

   (4)幻身

  

   (5)勝義光明

  

  (6)有學雙運

  

  並非所有「密集派」的開示,皆依這種方法來鋪設其道階,另一些則將前二道階或前叁道階總攝爲一(注111)(但于安立道階的方法或界限的決定,卻未有作出任何改變)。還有,「圓滿次第」的第一道階「身遠離」是被同時判爲「生起次第」及「圓滿次第」的瑜伽(注112)從阿旺巴丹所許的「身遠離」定義看來,明顯是指「圓滿次第」的「身遠離」,但亦暗指有一種「生起次第身遠離」,其爲風息融入中脈之加行。若依法門來分判「圓滿次第」的道階,也可分爲六品(注113):

  

   (1)別攝支

  

   (2)靜慮支

  

   (3)命力支

  

   (4)認持支

  

   (5)隨念支

  

  (6)叁摩地支

  

  (一) 身遠離:

  

  「身遠離次第」的定義爲:

  

  彼圓滿次第之界限是從成辦此派細分生起次第之瑜伽士,藉于下門修(圓滿中圍于)微細(明點),由風息入、住、融于中脈而引生之空智起,乃至上、下門風息融入心間中脈之空智未生起間。

  

  于微細明點中觀修曼陀羅中圍,是無上續部細分生起次第的根本修法。在生起次第之中,行者要把明點明顯觀想于中脈的上端或下端;但于此圓滿次第卻謹將明點觀于下端(即密處頂端)。雖然這明點是極爲細小,但是都要觀想其中包含圓滿的中圍、本尊、宮殿及護法守者等。由于廣大的靜慮是必需要修習生起此極微細的觀想所緣,于此得成就時,相隨的靜慮心便能將根門的風息內攝,並收于中脈下門所觀想的微細曼陀羅中。

  

  當此「細點瑜伽」令部份風息真實入、住、融于中脈下端時(名爲「空」的各層微細心即依次顯現,後解釋),在修持的技巧上,此際已達成了「圓滿次第身遠離瑜伽」的定義。在此階位的禅修過程中,風息雖會趣入中脈,部份脈結亦會開解,讓風息能在中脈內流動;然而,「身遠離」並未足以令「心輪」的脈結解開,或因風息不易收入心間,所以要解開心輪的脈結是遠較其他的脈結爲難。「身遠離位」的最高界限是在心簡脈結開始松解時爲止。

  

  「身遠離的名義」:

  

  在續部的修行中,「庸常顯」及「庸常執」必需要「遠離」;換言之,爲了保護心識,便要降伏此二者。這並非謹是要令心退遠庸常顯境,在各品圓滿次第的道階中,當住于「等引位」時,諸根亦當退離于外境,令瑜伽士與庸常顯境分離。但隨著前時退離顯境之位被取代時,行者便要作意觀想庸常顯境爲樂空所現或觀爲本尊天衆,所以謹令心退離于外境並不是本尊瑜伽。

  

  「身遠離」之「身」是指此道階的一種觀修之法。于此法中,行者要把含攝一切諸法的「二十種粗法」(由五蘊、四界、六處及五境所粗成)觀想爲本尊及淨土。行者以此修法而「遠離」于庸常的色法世間顯相。

  

  「遠離」及「身」皆非「身遠離」道階所特有,所有「生起次第」及「圓滿次第」的道階均是遠離,因爲它們都報都是要降伏「庸常顯執」。此外,修一切法爲本尊淨土的所渭「身遠離」觀想,亦是生、圓二次第一切道階所要事修…

《《無上瑜伽密續》(兩種電子版合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