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無上瑜伽密續》(兩種電子版合集)▪P20

  ..續本文上一頁之法。但無論如何,此處的名相是用于簡別「圓滿次第」的首一道階。

  

  「身遠離的支分數量」:

  

  「身遠離」的兩種主要支分是」(1)別攝支及(2)靜慮支。「靜慮支」又可分爲五門:

  

   (1)尋求

   (2)伺察

   (3)意喜

   (4)安樂

   (5)心一境性

  

  但這些支分並非依上列的次序修習,事實首先要修習的是「意喜」、「安樂」及「心一境性」,因爲它們皆是「等引位」的不同面向。反之,「別攝支」、「尋求」、「伺察」卻是「後得位」所作的行持。此外,這等支分明顯是不甚詳盡,蓋因「身遠離位」修法的性質是顯出一切六支修法及其附屬支分謹與四位修法次第(注117)中的第二、第叁及第四位有關。以下即依此四位修法次第作出探討。

  

  「身遠離位」的四位不同修法是:(1)細點修法、(2)以大樂心修空、(3)觀一切法爲樂空之顯現、(4)回入空性等引。

  

  「細點修法」:

  

  如前所釋,「身遠離位」中的細點修法,實質上乃是「細分生起次第細點修法」的延續。圓滿的本尊中圍、宮殿及一切表微物事,皆要在中脈下端(密處頂端)的微細明點中完整觀想(注118)。由于猛厲專注于此位之力,即令風息攝集于中脈下門,並于此處開始進入中脈,此即令住于下腹的「下行風」上行,促使「忿怒母拙火」燃起(注119)。此拙火暖熟逐漸溶化部份白明點,引生「四喜」、「四空」。在繼續解釋「身遠離位」的其他修法前,先要對「忿怒母」、「白、紅明點」、「四空」及「四喜」作進一步的解釋。

  

  「忿怒母」——「忿怒母」是藏文「吞嫫」gtu mo一詞的直譯。「忿怒母」是瑜伽士藉猛厲專注靜慮在腹部生起之暖熟的名稱。生起拙火暖熟的瑜伽是續部修持不可或缺的法門,因爲這可令遍覆于脈內的白明點及紅明點溶化,並流注于各個不同的重要竅穴中,引發出猛厲的樂受。由此所生的大樂心便是用作證悟空性的殊勝智慧。

  

  

  燃起「忿怒母」是一切密續之共道修法,在「密集派」之中,「忿怒母」是藉「風瑜伽」生起,但是這種瑜伽並非稱爲「忿怒母」或「拙火瑜伽」,在其他法軌中亦有類似的情形。

  

  「白明點與紅明點」——白、紅明點與風、脈皆是構成密續生理學的重要部份。它們被解釋爲男女身中水大的淨分,其乃于入胎時由常人色身結生基礎的父分白大明點及母分紅大明點所構成。因此在所有男女身中的任何地方皆能發現白、紅二明點像凝霜一般覆蓋于脈道之內;但是由于白明點主要是住于頂門,而紅明點是主要住于太陽神經叢處,故明點並非平均分布于全身。

  

  明點的根源是來自心間的「不壞明點」,此上紅下白的細小明點,其量猶如極大的芥子或細小的豌豆。由于其中的最細風息相續是永不壞滅,故被稱爲「不壞明點」,但「不壞明點」實有兩種:

  

   (1)恒常不壞明點,此即最細風、心。

  (2)盡形壽不壞明點,此爲最微細的色法,于一期生命終結時便即壞滅。

  

  「恒常不壞明點」會一直延續至成佛,其住于「盡形壽不壞明點」之中。風息會融入「盡形壽不壞明點」中,然後再融入「恒常不壞明點」之內。住于「不壞明點」內的紅、白明點是細明點,而處于脈中的明點卻是粗明點。

  

  當風息入、住、融于中脈時,即燃起「忿怒母」令白明點溶化,引生「四空」、與由上身下降及由下身上提的「四喜」。

  

  「四空」——由于風息入、住、融于中脈便會引生「空智」。此處的「空智」並不是如其名相所指的一般,是一種現證法無自性之心慧;反之,此「空智」是名爲「四空」的四種細心之一雖然,這四種微細心被用于證悟空性,但它們本身並非四種空性,亦不是空性的證境。

  

  「四空」與風息入、住、融于中脈有關;亦是伴隨風息消融而顯現的後四種征兆(見附表五)。由于此等征兆的顯現是與風息入、住、融于中脈有關,故並非唯在密續的修持中才會出現,在平常的死殁次第、入睡、貪樂燃盛及昏昧等風入中脈的時位中,這些征兆亦同樣會出現。在這些時位中,于第五圈表列出的各種征兆便會一一顯現于心中。

  

  「四空」的名稱分別爲」「空」、「善空」、「大空」及「一切空」;此四者亦可稱爲:「白顯現心」、「紅增上心」、「黑近得心」及「光明心」。「初空白顯現心」是由于一切風息從右、左二脈趣入心藏上方的中脈,令住于頭上的白明點溶化下滴于心的頂部(各種明點將于後文解釋),當明點流抵心的頂部時,心識便會充滿像月光般的白色澄明光輝,因此而得「白顯現」之名。

  

  這種遍滿白色澄明光輝的心又名爲「空」,因其已遠離「八十性妄」及其所乘之粗風。「八十性妄」是八十種分別心一庸常的心念如憂傷或喜悅等皆是間接經由一共同的影像認取外境,這些純爲庸常覺受的善、不善分別慧,由嗔心到悲心皆入于其範圍中。

  

  「白顯現」、「紅增上」、「黑近得」及「光明」四種微細心雖亦完全遠離一切粗顯分別,但是前叁者仍被說爲「分別心」,蓋因此叁者既未遠離「能所二取」,亦未脫離「自性有境」。

  

  「第二空紅增上心」是由于心髒下方右、左二脈內的風息,已從下門趣入中脈,令位于臍下的紅明點向上升至心間,當紅明點觸及心間脈結的下分時,心境便會充滿如日光般的淡紅色光華。此境不但遠離一切粗風,而且更遠離「白顯現心」及其所禦之風,故名爲「善空」。

  

  「第叁空黑近得」是風息被攝集于心間時顯現,其時心間的脈結已得開解,讓處于心上方的白明點及下方的紅明點得以准入「心輪不壞明點」中。當白明點及紅明點會合時,心境即遍滿漆黑暗冥,猶如秋夜(注131)的澄淨虛空一般,最後行者便進入昏昧無心之位。由于此心已臨近于「光明心」,故被稱爲「近得」;又其不但遠離一切粗風,更遠離「紅增上心」及其所駕禦的風息,故又名爲「大空」。

  

  「第四空光明心」是最極微細的心識,此心是在一切風息融入最細持命風,及紅、白明點融入「不壞明點」的紅、白二分時顯現。此時「最細根本風」及「光明心」即告現起,心識全無二取分別,唯覺受遠離白、紅、黑叁相之空寂境相。「光明心」又名爲「一切空」,因其已完全遠離一切粗、細的風心。

  

  在風息未入、住、融于中脈前,「四空」是不能顯現的,所以在「生起次第位」,「四空」謹爲勝解假想,而在達至「圓滿次第心遠離」的最後位前,「四空」亦未能圓滿到量。

  

  「四空」的「空」不可與人、法無自性的空性混淆。「四空」乃是用于證悟空性的微細心;是在命終、入睡、昏昧及貪欲熾盛等時位,因風息趣入中脈而現起。「四空」並非那些具大善巧的瑜伽士藉圓滿次第的法門引生才能加以運用,即使在其自然顯現的時位亦可應用,不過要在這些時間運用「四空」卻是極甚困難。例如:平常死殁次第的「光明心」雖然可用于證悟空性,但是臨終者多爲身壞命終的怖畏所引,所以一般是無法把這些心識用于任何有意義的目標上。(注133)

  

  (附表五):消融次第的征兆

  

   消融 顯現于心的相征

  (1)風入中脈 二鼻孔出入息平等均勻

  (2)風住中脈 二鼻出入息停滅

  (3)地大融入水大 陽焰相

  (4)水大融入火大 煙霧相

  (5)火大融入風大 螢火相

  (6)風大融入心識 先閃爍後穩定之燈燭相

  (7)八十性妄分別融入白顯現 秋季澄空月光相

  (8)白顯現融入紅增上 秋季澄空日光相

  (9)紅增上融入黑近得 秋季澄空厚重黑暗相

  (10)黑近得融入光明 秋季黎明澄空法爾色相

  

  「四喜」——「四喜」是由于明點溶化時,在中脈內流動所生起的大樂心。其名依次由最低至最高而稱爲」「喜」、「勝喜」、「離喜」、「俱生喜」。判分「四喜」的方法有多種不同,例如以「身遠離。而言,可分爲從頂門向下順降明點所生之「四喜」及由脊骨底部的密處向上逆提明點所生之「四喜」。逆提明點所生的「四喜J遠比順降明點所生的「四喜」強盛;又一切由逆提明點所生的「四喜」皆被判爲類形最極猛厲熾盛的「俱生喜」。

  

  因此,雖有「順降四喜」及「逆提四喜」之說,但由于逆提的「四喜」全屬「俱生喜」,所以「順降」及「逆提」之喜卻不一定是」「喜」、「勝喜」、「離喜」。及「俱生喜」四者。然順、逆四喜並非依樂受的猛厲安立,而是根據明點在中脈內的移動安立,當白明點由頂門流降至喉間,由喉間流至心間,心間流至臍間,最後由臍間降至脊骨底部時,便分別出生「順降四喜」。當紅明點從脊骨底部上升至臍間,臍間升至心間,心間升抵喉間,再由喉間上達頂門時,便會別別引生「逆提四喜」。

  

   在修道位,因風息趣入及消融于中脈時而引生的「四喜」,亦常會被稱爲「四空」。許多論師皆隨順「四喜」即是「四空」之說,他們的推斷大概是認爲在風息收攝時顯現的微細心--「四空」,及在風息收攝時顯現的微細大樂心--「四喜」,實在是對同一心識所作的不同诠釋。阿旺巴丹不但引用宗喀巴大士不許把「四空」與「四喜」等量齊觀之說,而且還引用大士所共許的論師能仁祥Thub pa.dpal之…

《《無上瑜伽密續》(兩種電子版合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