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解釋作出反駁,其說「四空」亦于白明點流向密處時生起(注137);又因于死時並無「四喜」的覺受,反之都會覺受「四空」,所以「四空」與「四喜」是不盡相同。
「依大樂修空性」:
在「身遠離位」最初的修習階段中,行者由觀修微把明點中充滿衆多本尊及宮殿,令夙息入、住、融于中脈,使忿怒母熾燃生起,溶化明點引發大樂。當此境顯現時,行者便要于「等引位」和合「四喜」、「空性』爲「有境」與「境」。換言之,行者是要運用所生起的「大樂心」來證悟「空性」。
在此位修法中,行者要對「身遠離」的」「意喜」、「安樂」、「心一境性」等支分開始進行修習,此叁者是單一心識于大樂力中觀修空性時的叁個不同面向。(這些支分于阿旺巴丹論中並未作出細微的區分)。雖然諸尊天衆並未顯現于此大樂心中,但因諸尊已藉由先前的大量本尊觀想生起,所以「意喜」、「安樂」、「心一境性」叁支仍被判爲本尊瑜伽。同理,即使此叁支分由于未有以殊妙顯境作爲遠離庸常顯境之替代,而與「身遠離」的名義不符,但是它們仍被判作「身遠離」。
「觀顯境爲樂空」:
當運用大樂心證悟空性之後,據說行者便應該憶念樂空,以降伏其余一切意業,把一切現如爲樂空之變化。如宗喀巴大士所言」
由藉專住身中內外要處之方便,溶化「菩提心」,引生內身勝妙觸塵,以彼爲「所緣緣」,引發身識勝妙樂受。複以此(勝妙樂受)爲「等無間緣」,引發意識勝妙樂體。爾時憶念所解真實性義,令使樂空和合。
由白明點溶滴于中脈內所引生的身識殊妙樂受,漸次引發意識樂受,後由憶念空性,令樂與空得契合。
「別攝支」的修法是要壓伏其余的意業,令一切現爲樂空之變化。「別攝」一名之由來,大概是因爲顯現于第六意識的樂空變化將根識壓伏,令諸根識內攝。由藉「別攝」的修持,行者自心即爲樂受所遍滿,見一切顯境實唯假造。同時由念空性即令諸法現如幻象般刹刹易轉,一切顯現皆爲樂空所印定。
這種觀想方式與佛陀常時認知諸法的真實方法相類。于佛陀而言,諸法一向爲樂空所印定,意指心所觀照的世間已爲樂空封印,其無有過染,與正理不相違背。
雖然「別攝支」的修法實質上是行者于生起次第始勝解世簡爲樂空化現之觀想的延續,然在圓滿次第中,行者由「風瑜伽」及「火瑜伽」覺受殊妙大樂盈滿之證德勢力,故同樣的修法會變得更爲殊勝有力。
「別攝支」還有兩種更爲艱辛的增上修法,一者名爲「尋求」,另一則名爲「伺察」。在「尋求」的修法中,行者意想將世間一切法分判爲二十類粗法,行者不但視彼爲樂空之化現,更把二十粗法別別修成殊妙的本尊天相,如單尊金剛持身或五位本尊天身。由于此法是在認知本尊爲樂空示現的界限中,尋思考察本尊之體性,故名爲「尋求」。行者勝解證空之心現爲二十類粗法,其複漸次現爲金剛持或五本尊。
「伺察」雖與「尋求」相類,但其修法更爲吃力。在修習「伺察」時,行者心中要將二十粗法開爲一百法,然後再觀想爲各自具足(毗盧遮那佛Vairochana、不動佛Akshobhya、不空成就佛Amoghasiddhi、無量光佛Amitabha、寶生佛Ratnasambhava)五部的二十本尊天衆。由于此法是微細思擇諸尊的別相,故名爲「伺察」。
「本尊天衆」——「本尊天衆」是在續部修持中明顯觀想現作佛身或高位菩薩身的不同佛相。「菩薩」Bodhisattva是已發願爲利衆生而求成就佛果的有情。高位菩薩已入菩薩地,雖未圓具佛德但亦已成辦多分佛德力用,諸佛及高位菩薩被認爲是擁有隨緣方便示現利益衆生的能力,所以可容許把這些覺悟的聖者觀想爲任何能想及的形相,就如一些在日常生活中被人們所輕視忽略的事物一般。然于實修時,密續儀軌卻規定了本尊的數量(如「密集」內有叁十二本尊),並以各種詳細的准則加以解釋。這些诠釋是欲幫助行者試圖爲觀修建立起曼陀羅的影像而設,然而,這些行者也許會以配合解釋而造的彩繪圖像(如西藏唐噶畫卷thang ka)作爲輔助。
密續通常會依照其續的主尊而命名,如阿旺巴登之論所依據的續典——《密集根本續》Guhyasamaja Tantra,便是以「不動如來」的其中一位化身——「密集金剛」作爲主尊。雖然此續的中圍是具有叁十二位本尊,但事實上諸尊皆爲密集金剛的化身在個別的廣軌(成就法)中,對「密集中圍」內的密集父母諸尊之位處、身姿、色澤、莊嚴,乃至所依住處的相狀等,皆有嚴格的描述。
爲了助長行者生起真實自視爲所觀本尊的「佛慢」,所以在儀軌中常對所有描述的細節表義作詳盡的解釋。例如:在「時輪生起次第灌頂」的「水灌頂」部份中,儀軌中的五個真言種子字是與轉成五部父母本尊的五種標幟有關,諸尊顯現于其頂髻上把空、風、火等大種清淨。
某些本尊會被描述爲寂靜相,而一些則現出忿怒相,但這兩種密續形像皆是表征著「樂空雙運」。例如:忿怒本尊勝樂輪Chakrasamvara雖然手持滿盛鮮血的顱器,但顱器是表征大樂(因爲當頂門的白明點溶化時,便會證得大樂),而鮮血是表征此心所證悟的空性。
在禅修中觀想的本尊,在某一種意義上可認爲是假想所成之事,因此修習本尊瑜伽並不會帶有顛倒妄識,亦即是妄認其正所緣境的認知,就如眼識錯認遠離的柱子爲人一般。雖然瑜伽士長養自身即是真實本尊的「佛慢」,但因佛慢是以高上的意樂殷重地生起,故並不被視爲一種妄識。
另一方面,由于真實的本尊是被「迎請」融入假想的本尊中,故此在修法時假想的本尊天衆被肯定爲真實存在,雖然行者學習轉變爲另一獨立存在的本尊實似自相矛盾,但事實上,若能了解到一切諸佛皆能現作任何身相,彼此互不相礙,便沒有矛盾相違的情形發生。行者的心相續雖然與已成佛者不同,但是將成佛位的衆生卻無有限量,他們亦能現出彼佛之身。因此依照格魯派所說,最低限度曾有一位著名的佛教論師明顯錯許凡是意想的本尊相皆非真實,爲認知自身「覺性」的行者所舍棄。
諸尊天衆是觀想于表征宮殿刹土的曼陀羅之內,主尊父母則住于壇城中央。如前所述,各續皆有其不共的中圍。中圍常以鳥瞰式的繪圖或平面浮雕來表現,其圍牆的頂部及門廊皆朝向四邊。
「反觀空性」:
前面的細點修法、觀修空性及修顯境爲樂空等叁位修法中,行者觀修中脈下端的微細明點,運用所引生的大樂心觀空,並于等引位出定時(即後得位),將一切法視爲樂空之變現。于第四位修法中,由于大樂已令諸根門之風息內攝,故行者即回入于等引位。由于「忿怒母」爲風所燃使明點溶化,並于中脈內流動而引發大樂,令樂受漸加增盛。
此引生樂受並令大樂再度回攝于等引位的修法,正道出了續道與經道的其中一大分別。當行者能于難以修習的密續觀法中獲得善巧,並能成辦空性的觀修時,修持續道即會易多難少,而大樂與空性亦會互作助伴。行者以遍滿大樂的心識修空,複于「後得位」觀一切爲大樂,此令諸根內攝,「忿怒母」溶化明點流注,增長大樂,複再回入空性等引之過程會不斷輪替循環。此外,謹視諸法爲大樂所現乃有助行者通達諸法無自性。正如DL喇嘛DLiLama所說:「于諸法現爲光明心的遊戲化現時,行者便會更能了解諸法唯是名言施設,悉皆空寂。」
(二)「語遠離」:(注148)
「語遠離次第」的定義如下:
此圓滿次第是以此派瑜伽士,藉于心間要處修習咒點,令上、下門風息入、住、融于心間中脈,由此叁事出生明智爲起始,其界限直至行者由修習力令諸風入、住、融于心間不壞明點,心輪脈結完全開解,引生明智之前爲止。
在「語遠離」位,諸風雖已入、住、融于心間中脈,但仍未入、住、融于心間不壞明點之中。
「語遠離位的名義」:
雖然「身遠離」含有以「本尊天相」取代「庸常顯相」之義,但「語遠離」卻未同樣含有以「本尊佛語」替代「庸常言語」之法。「庸常言語」當然必須要遠離,但此處所說之「語」非指交流溝通的語言,而是呼吸出入息的叁位,即是」(1)入位,(2)出息前持息的住位,及(3)出位。此處所要遠離或降伏的便是對叁位出入息而起的世間庸常分別執著,也就是計執這些音聲與「嗡」OM、「啊」AH、「吽」HUM叁字的音聲全然不同。依阿旺巴丹所說,叁位出入息于每一刹那所産生的法爾本音,實與「嗡」、「啊」、「吽」完全相同,但卻常不爲人所注意。
所以「語遠離」的修持便是要察知呼吸出入息的法爾本音,是發出像「嗡」、「啊」吽」的聲音。此即意指行者唯要證知風息于中脈流動時,叁位出入息的本音是「嗡」、「啊」、「吽」之聲,而非把本音想成與「嗡」、「啊」、「吽」叁字字體完全相同,亦不是以心憶念叁字的發音。(注149)
「語遠離」是依其位的叁種瑜伽中的第二種而立名,在這種于鼻端修光點的瑜伽中,便會生起真正的「語遠離」。雖然「語遠離位」第一種于心間修咒點的瑜伽及第叁種于密處修物點的瑜伽皆被許爲「語遠離」,個由于此二法並沒有以某些咒字與出入息合修之法,故均非真實的「語遠離」。
「語遠離位」的瑜伽是一種與出入息呼吸有明顯關系的修法,因此是一種「延命(即出入息)的瑜伽」(命力Pranayama)。這謹是續部多種「風瑜伽」修法之一,至于其中一些已經作出討論。「命力」Pranayama是一個非常廣泛的名相,它包括了」咒字、明點等一切收風入于中脈…
《《無上瑜伽密續》(兩種電子版合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