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解释作出反驳,其说「四空」亦于白明点流向密处时生起(注137);又因于死时并无「四喜」的觉受,反之都会觉受「四空」,所以「四空」与「四喜」是不尽相同。
「依大乐修空性」:
在「身远离位」最初的修习阶段中,行者由观修微把明点中充满众多本尊及宫殿,令夙息入、住、融于中脉,使忿怒母炽燃生起,溶化明点引发大乐。当此境显现时,行者便要于「等引位」和合「四喜」、「空性』为「有境」与「境」。换言之,行者是要运用所生起的「大乐心」来证悟「空性」。
在此位修法中,行者要对「身远离」的」「意喜」、「安乐」、「心一境性」等支分开始进行修习,此三者是单一心识于大乐力中观修空性时的三个不同面向。(这些支分于阿旺巴丹论中并未作出细微的区分)。虽然诸尊天众并未显现于此大乐心中,但因诸尊已藉由先前的大量本尊观想生起,所以「意喜」、「安乐」、「心一境性」三支仍被判为本尊瑜伽。同理,即使此三支分由于未有以殊妙显境作为远离庸常显境之替代,而与「身远离」的名义不符,但是它们仍被判作「身远离」。
「观显境为乐空」:
当运用大乐心证悟空性之后,据说行者便应该忆念乐空,以降伏其余一切意业,把一切现如为乐空之变化。如宗喀巴大士所言」
由藉专住身中内外要处之方便,溶化「菩提心」,引生内身胜妙触尘,以彼为「所缘缘」,引发身识胜妙乐受。复以此(胜妙乐受)为「等无间缘」,引发意识胜妙乐体。尔时忆念所解真实性义,令使乐空和合。
由白明点溶滴于中脉内所引生的身识殊妙乐受,渐次引发意识乐受,后由忆念空性,令乐与空得契合。
「别摄支」的修法是要压伏其余的意业,令一切现为乐空之变化。「别摄」一名之由来,大概是因为显现于第六意识的乐空变化将根识压伏,令诸根识内摄。由藉「别摄」的修持,行者自心即为乐受所遍满,见一切显境实唯假造。同时由念空性即令诸法现如幻象般刹刹易转,一切显现皆为乐空所印定。
这种观想方式与佛陀常时认知诸法的真实方法相类。于佛陀而言,诸法一向为乐空所印定,意指心所观照的世间已为乐空封印,其无有过染,与正理不相违背。
虽然「别摄支」的修法实质上是行者于生起次第始胜解世简为乐空化现之观想的延续,然在圆满次第中,行者由「风瑜伽」及「火瑜伽」觉受殊妙大乐盈满之证德势力,故同样的修法会变得更为殊胜有力。
「别摄支」还有两种更为艰辛的增上修法,一者名为「寻求」,另一则名为「伺察」。在「寻求」的修法中,行者意想将世间一切法分判为二十类粗法,行者不但视彼为乐空之化现,更把二十粗法别别修成殊妙的本尊天相,如单尊金刚持身或五位本尊天身。由于此法是在认知本尊为乐空示现的界限中,寻思考察本尊之体性,故名为「寻求」。行者胜解证空之心现为二十类粗法,其复渐次现为金刚持或五本尊。
「伺察」虽与「寻求」相类,但其修法更为吃力。在修习「伺察」时,行者心中要将二十粗法开为一百法,然后再观想为各自具足(毗卢遮那佛Vairochana、不动佛Akshobhya、不空成就佛Amoghasiddhi、无量光佛Amitabha、宝生佛Ratnasambhava)五部的二十本尊天众。由于此法是微细思择诸尊的别相,故名为「伺察」。
「本尊天众」——「本尊天众」是在续部修持中明显观想现作佛身或高位菩萨身的不同佛相。「菩萨」Bodhisattva是已发愿为利众生而求成就佛果的有情。高位菩萨已入菩萨地,虽未圆具佛德但亦已成办多分佛德力用,诸佛及高位菩萨被认为是拥有随缘方便示现利益众生的能力,所以可容许把这些觉悟的圣者观想为任何能想及的形相,就如一些在日常生活中被人们所轻视忽略的事物一般。然于实修时,密续仪轨却规定了本尊的数量(如「密集」内有三十二本尊),并以各种详细的准则加以解释。这些诠释是欲帮助行者试图为观修建立起曼陀罗的影像而设,然而,这些行者也许会以配合解释而造的彩绘图像(如西藏唐噶画卷thang ka)作为辅助。
密续通常会依照其续的主尊而命名,如阿旺巴登之论所依据的续典——《密集根本续》Guhyasamaja Tantra,便是以「不动如来」的其中一位化身——「密集金刚」作为主尊。虽然此续的中围是具有三十二位本尊,但事实上诸尊皆为密集金刚的化身在个别的广轨(成就法)中,对「密集中围」内的密集父母诸尊之位处、身姿、色泽、庄严,乃至所依住处的相状等,皆有严格的描述。
为了助长行者生起真实自视为所观本尊的「佛慢」,所以在仪轨中常对所有描述的细节表义作详尽的解释。例如:在「时轮生起次第灌顶」的「水灌顶」部份中,仪轨中的五个真言种子字是与转成五部父母本尊的五种标帜有关,诸尊显现于其顶髻上把空、风、火等大种清净。
某些本尊会被描述为寂静相,而一些则现出忿怒相,但这两种密续形像皆是表征着「乐空双运」。例如:忿怒本尊胜乐轮Chakrasamvara虽然手持满盛鲜血的颅器,但颅器是表征大乐(因为当顶门的白明点溶化时,便会证得大乐),而鲜血是表征此心所证悟的空性。
在禅修中观想的本尊,在某一种意义上可认为是假想所成之事,因此修习本尊瑜伽并不会带有颠倒妄识,亦即是妄认其正所缘境的认知,就如眼识错认远离的柱子为人一般。虽然瑜伽士长养自身即是真实本尊的「佛慢」,但因佛慢是以高上的意乐殷重地生起,故并不被视为一种妄识。
另一方面,由于真实的本尊是被「迎请」融入假想的本尊中,故此在修法时假想的本尊天众被肯定为真实存在,虽然行者学习转变为另一独立存在的本尊实似自相矛盾,但事实上,若能了解到一切诸佛皆能现作任何身相,彼此互不相碍,便没有矛盾相违的情形发生。行者的心相续虽然与已成佛者不同,但是将成佛位的众生却无有限量,他们亦能现出彼佛之身。因此依照格鲁派所说,最低限度曾有一位著名的佛教论师明显错许凡是意想的本尊相皆非真实,为认知自身「觉性」的行者所舍弃。
诸尊天众是观想于表征宫殿刹土的曼陀罗之内,主尊父母则住于坛城中央。如前所述,各续皆有其不共的中围。中围常以鸟瞰式的绘图或平面浮雕来表现,其围墙的顶部及门廊皆朝向四边。
「反观空性」:
前面的细点修法、观修空性及修显境为乐空等三位修法中,行者观修中脉下端的微细明点,运用所引生的大乐心观空,并于等引位出定时(即后得位),将一切法视为乐空之变现。于第四位修法中,由于大乐已令诸根门之风息内摄,故行者即回入于等引位。由于「忿怒母」为风所燃使明点溶化,并于中脉内流动而引发大乐,令乐受渐加增盛。
此引生乐受并令大乐再度回摄于等引位的修法,正道出了续道与经道的其中一大分别。当行者能于难以修习的密续观法中获得善巧,并能成办空性的观修时,修持续道即会易多难少,而大乐与空性亦会互作助伴。行者以遍满大乐的心识修空,复于「后得位」观一切为大乐,此令诸根内摄,「忿怒母」溶化明点流注,增长大乐,复再回入空性等引之过程会不断轮替循环。此外,谨视诸法为大乐所现乃有助行者通达诸法无自性。正如DL喇嘛DLiLama所说:「于诸法现为光明心的游戏化现时,行者便会更能了解诸法唯是名言施设,悉皆空寂。」
(二)「语远离」:(注148)
「语远离次第」的定义如下:
此圆满次第是以此派瑜伽士,藉于心间要处修习咒点,令上、下门风息入、住、融于心间中脉,由此三事出生明智为起始,其界限直至行者由修习力令诸风入、住、融于心间不坏明点,心轮脉结完全开解,引生明智之前为止。
在「语远离」位,诸风虽已入、住、融于心间中脉,但仍未入、住、融于心间不坏明点之中。
「语远离位的名义」:
虽然「身远离」含有以「本尊天相」取代「庸常显相」之义,但「语远离」却未同样含有以「本尊佛语」替代「庸常言语」之法。「庸常言语」当然必须要远离,但此处所说之「语」非指交流沟通的语言,而是呼吸出入息的三位,即是」(1)入位,(2)出息前持息的住位,及(3)出位。此处所要远离或降伏的便是对三位出入息而起的世间庸常分别执着,也就是计执这些音声与「嗡」OM、「啊」AH、「吽」HUM三字的音声全然不同。依阿旺巴丹所说,三位出入息于每一刹那所产生的法尔本音,实与「嗡」、「啊」、「吽」完全相同,但却常不为人所注意。
所以「语远离」的修持便是要察知呼吸出入息的法尔本音,是发出像「嗡」、「啊」吽」的声音。此即意指行者唯要证知风息于中脉流动时,三位出入息的本音是「嗡」、「啊」、「吽」之声,而非把本音想成与「嗡」、「啊」、「吽」三字字体完全相同,亦不是以心忆念三字的发音。(注149)
「语远离」是依其位的三种瑜伽中的第二种而立名,在这种于鼻端修光点的瑜伽中,便会生起真正的「语远离」。虽然「语远离位」第一种于心间修咒点的瑜伽及第三种于密处修物点的瑜伽皆被许为「语远离」,个由于此二法并没有以某些咒字与出入息合修之法,故均非真实的「语远离」。
「语远离位」的瑜伽是一种与出入息呼吸有明显关系的修法,因此是一种「延命(即出入息)的瑜伽」(命力Pranayama)。这谨是续部多种「风瑜伽」修法之一,至于其中一些已经作出讨论。「命力」Pranayama是一个非常广泛的名相,它包括了」咒字、明点等一切收风入于中脉…
《《无上瑜伽密续》(两种电子版合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