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无上瑜伽密续》(两种电子版合集)▪P22

  ..续本文上一页的修法,在《时轮续》及「下三续」,「命力」是意指遮止诸风,但是于《密集续》中,「命力」是指「延命」,意谓要令通常空空如也的中脉盈满风息。而「延命」在意义上亦指令寿命长久;据说人一天的呼吸是限于二万一千六百息,直至耗尽由各自别业所成的寿限为止,但藉「延命瑜伽」能令出入息转慢而延长寿命。(注150)

  

  「修咒明点」:

  

  「语远离」由运用「咒明点」、「光明点」及「物明点」(151)等三类不同明点修持的三种风瑜伽所组成(风瑜伽亦即命力瑜伽--译按)。第一种语远离瑜伽是观修「咒明点」,此即于心轮中观修自性为真言「吽」字的明点,其相与上竟下细如钉子状的藏文标点符号「沙特」shad(注152)类似。(意指虽然行者胜解咒明点的本性是「吽」字,但其貌看似「沙特」,而非像「吽」。字)。由专缘此要处,身中上下二分的风息即收入中脉,并从中脉进入心间部位。由风进入及消融于此处故,最下亦当渐次引生「四空』的「初空J,即心住于澄明鲜白月光相的「白显现心」。「初空」的成就标志着「语远离位」的真实起点(注153)。然而于此位中,即使风息已经融入心间中脉,但心间的脉结仍旧紧缚未解,故此障碍了风息的流动。

  

  「修光明点」:

  

  第二种「语远离」的瑜伽是由修光明点(或简称光点——译按)而真实令风息入、住、融于心轮中央的「不坏明点」中,行者所观修的光点是被想于鼻端,由于其被胜解为具足光明之性,极为澄明,故称为「光明点」(注154)当出入息被观想穿越此光点时,行者谨需于息的入、住、出三位分别观察其「嗡」、「啊」、「吽」之回音,此能令中脉内之风息前后来回移动及令脉结略得开解的观法又名为「金刚诵」(注155),藉修此法,即令风息开始入、住、融于「不坏明点」引生「初空」,此乃「语远离」的结束及「心远离」开始之位。

  

  当行者于光点瑜伽的修法获得一些成就时,便要由对「四根本风」的观法转向对「五支分风」的观法。「根本风」是五种庸常业风,而「四根本风」便是除了「遍行风」之外的:「持命风」、「火住风」、「下行风」及「上行风」,四者各与水、火、地、风四大相连 (注156)。「支分风」是与诸根识(前五识)相连之风,它们事实亦包含在「根本风」之中。五者皆是「根本持命风」的支分。行者由把出入息观法从广根本风」转向「支分风」,便会令脉结进一步开解,让风息能大量趣入心间的「不坏明点」中。「金刚诵」是圆满次第的一种重要修法,阿旺巴丹在论中提到,即使在随后各位次第中并未谈及与「金刚诵」的关系,但其却是一直延伸至「双运位」。

  

  「修物明点」:

  

  「语远离」的第三种瑜伽是修「物明点」(物明点有译为界明点——译按)以增上收摄风趣入「不坏明点」的过程。「物明点」是被想为红、白明点所成。在观修「物明点」时,行者所观想的明点是在于自身中脉下端的交会处令「物明点」显露于密处顶端而不漏失,能自在任持于适宜之处。

  

  圆满达成「心远离」,行者是需要如死时的收摄次第一般,把一切风息完全收摄。

  

  此瑜伽修法是为了再进一步把脉结解开,并令所摄集的风息趣入「不坏明点」。依下文所见的「心远离位」定义看来,似指「物明点瑜伽」实为完全开解脉结所必需之法。当行者凭藉「语远离」的三种明点瑜伽,最低限度令部份风息融入于「不坏明点」时,便过渡至「心远离位」。

  

  (三)「心远离」:

  

  「心远离次第」的定义为:

  

  此圆满次第从行者依止:(1)「内缘」金刚诵与随灭二静虑、及(2)「外缘」依手印修命力,令心间脉结全得开解,由风息融于不坏明点而生起明智之位为始,乃至未得「不净幻身」之间。

  

  「心远离」是由风息消融于心间「不坏明点」,令诸「空」显现为起始,并于行者生起「不净幻身」前便终结。

  

  

  「究竟心远离」是趣向下一位圆满次第,即「不净幻身位」所不可缺少。生起「非究竟心远离」是最少要有部份风息融入「不坏明点」;而「究竟心远离」则要一切风息完全融入「不坏明点」才能现起。

  

  「心远离位」所要远离或降伏者乃为「分别」;行者凭藉令心意现为乐空无别之体而远离「分别」。其修法皆为「语远离位」的延续。

  

  「成办心远离的二缘」:

  

  行者为要达至「心远离位」并令其达至圆满,便必需依止「内缘」及「外缘」,此二修法与「语远离」的修持极为相似。「内缘」是「语远离」的第二种瑜伽——「金刚诵」。在真正的「语远离」中,是在中脉上端(即眉心)观想一光点,行者观察出入息的音声为「嗡」、「啊」、「吽」及二种随灭次第所包含的观想修法。

  

  在第一种随灭次第的观想中,行者要观想一充满本尊天众,外相殊妙的清净佛土,并观一发放光明的「吽」字位于心间。行者观想心间「吽」字放出光明,光明融化净土的器、情二界,之后光蕴即融入行者自身,自身复融入心间,于一切境相隐灭后,行者即安住于空性中。第二种随灭次第并没有净土等观想,行者谨观想由心间「吽」字放光把自身融为光明,褚境隐灭后即安住于空性中。

  

  「心远离」的「外缘」是依「智慧手印」

  

  行者需事修某些行为以增长大乐,藉此增上证空之智慧。这些行仪皆是在成办「非究竟心远离」后实行(见附表六),其法规能帮助行者各别证得「幻身」、「有学双运」及「无学双运」。这些行仪分为三类:

  

   (1)有戏论行

   (2)无戏论行

   (3)极无戏论行

  

  「有戏论行」包括穿著手印之服饰庄严,及本尊与手印之「问答」 。

  「无戏论行」虽然亦使用服饰庄严,但没有种种戏论问答。

  「极无戏论行」唯与智慧手印作等入相运,并运用睡眠光明,远离一切戏论。

  

  生起、圆满二次第皆可事修此三行,行者在成办粗分及细分生起次第后,即可依手印而修此三行,藉此快速成办各种如」降伏恶众、增益智力财富、天眼、望文立知其义等「共同悉地」(佛果则为「不共悉地」)于圆满次第事修三行则是为了增上空观。

  

  (附表六):增上三行

  

   行仪 行法

   有戏论行 服饰庄严及问答等

   无戏论行 服饰庄严等

   极无戏论行 与智慧手印和合及睡光明

  

  用「手印」是趣入「幻身位」的两种方便之一另一法门谨是在行者临命终时修持「金刚诵」,以真实的死亡作为收摄一切风息之方便而生起幻身。(若行者于此修法得堪能,便能生起「幻身」而代替「中有身」,不必再受生为粗身才成办正觉。)

  

  

  「四空四喜」:

  

  在「语远离」中,「四空」与「四喜」皆是藉由风息入、住、融于中脉,燃起忿怒母,令明点溶化流注于中脉引生「四喜」而证得。在「心远离」之中,「四空」与「四喜」皆是由于风息融入「不坏明点」而显现,但在达至「究竟心远离」前,此事仍不得成办。

   如较前的圆满次第阶位一般,行者在「非究竟心远离位」是不会证得「四空」的圆满显现。直至死时一切风息融入「不坏明点J及在「心远离」的最后位现起为止,「四空」是约不会圆满到量。

  (四)「不净幻身」:

  

  「不净幻身次第」的定义如下」(注168)

  

  此圆满次第从实证具诸相好之天身为始,此身乃依「究竟心远离喻光明」为缘,并以此心所乘之根本风为因,复于「究竟心远离喻光明」之风息粗动而起逆行「近得心」之际俱时成办。其界限是于(现证)胜义光明方便之近取因生起前为止。

  

  于「不净幻身位」中,行者即能真实生起本尊天身,此身是从以下的方式出生」行者先由「心远离位」的修法之力,令一切风息融入心间「不坏明点」,如是即证得「第四空譬喻光明」。当风息略起粗动时,于前时各生、圆次第位所观修的本尊天身即刹那现起,此「幻身」全由无质碍之风息所成,犹如阳焰一般光明闪动,其相与本尊天身相似,所不同者此身唯是白色而非杂色(注169)。在证得「幻身」之刹那,行者会经历逆行次第,开始再次重复觉受粗于「心远离喻光明」的种种心境。在「幻身」显现的过程中,行者会同时觉受「黑近得心」、「红增上心」、「白显现心」与种种「根识」及「分别识」。

  

  行者在此位圆满次第所生起的本尊天身为「不净幻身」,由于行者此时仍未断除障碍解脱生死轮回的贪、嗔、痴「烦恼 障」(注170),故其被许为「不净」。(然这并非是说到了光明位时这些烦恼皆得断除,行者于解脱后所起的幻身便是清净。)其名为「幻身」者,是因为此身为风息所成,无有质碍,犹如幻师所变之幻象,唯有其他能同样证得「幻身」的瑜伽士才能得见(注171)。然而,此身圆满具足佛陀的三十二相及八十种随形好(如顶上肉髻圆显、两耳相齐垂肩、掌心具法-轮相等)。「幻身」能出于「粗身」随行者所欲前往各处(注172),但其最初是否必需从粗身中生起则有异议(注173)。

  

  「粗、细与最细」:

  

  一切有情众生皆具有「粗」、「细」及「最细」三类心、身(见附表七),「粗身」便是我们平常所认识的身体,此身是由四大及其所生之物所成。「细身」则由「脉」、「风」、「明点」所构成。「最细身」便是住于「不坏明点」内,为「光明心」所骑乘的「最细根本风」。此「根本风」被称为「根本」是因为此风尽管是刹刹变异无常,然其相续却是恒常不断,于行者过去经历之无数生中,皆住于「不坏明点」之内,即使达至佛果(注174)时仍旧相续恒存,为佛陀常时…

《《无上瑜伽密续》(两种电子版合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