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安住的「最细光明心」所骑乘。这种最细风比较融入其中的身脉风息更为微细,而脉中的风息又较融入其中的粗风(如诸根识之风)为细。
就「心」而言,「粗心」便是种种「根识」,「细心」是「分别意识」,「最细心」则是骑乘于「最细根本风」上的「光明心」。这些心识的粗细差别,亦可依心识处于「醒位」(粗)、「梦位」(细)及「深睡位」(最细)(注175)的粗细性质而说。
在平常的醒位生活中,只有「粗身」、「粗心」及「细心」(即寻常的根识及意识)现行。然而,在无上瑜伽续圆满次第的「身远离」、「语远离」及「心远离」三位中,「脉」、「风」、「明点」所成之「细身」及「白显现」、「红增上」、「黑近得」与「光明」等「四空」微细心亦会现行。(除了「光明次第」的「胜义光明」外,余位的「四空」皆是「分别心」而非「无分别心」,因其为能、所二显及彼境有自性之相所染,所以谨是「细心」而不是「最细心」。)「最细心」谨在一切粗、细诸风融入心间「不坏明点」后才会现行。同样,「最细身」--亦即「最细根本风」亦只会在粗、细诸风融入「不坏明点」后才会现行,如前所说,其为「胜义光明心」所骑乘。最细风、心与较粗的风、心皆是永不分雕。
(附表七):「粗、细与最细」
粗 细 最细
身:四大及所生之物 脉、细风及明点 最细根本风
心:根识 分别意识 胜义光明心
要令「幻身」显现,就必需要令「细身」及「粗身」分离,也就是要令粗身停止运作。续部瑜伽士用以把粗、细二身分离的方法有两种」其中一法是借用死亡令粗、细二身永远分离(并会把粗身弃舍而成为一具无用的尸体),但是只有已成办「心远离」的瑜伽士才能于经历死殁次第的同时,结合「语远离」的「金刚诵」及「随灭二次第」修法把庸常的死亡用以为道。瑜伽士藉此即能成办驾御风息,令风息融入「不坏明点」中;当「光明心」在死亡的一刹那显现时,瑜伽士便能安住于其中(注176),并同时生起「幻身」以取代「中有身」。当行者生起「幻身」后,即能圆满余下的无上瑜伽次第,无需再次受生为粗身。据说宗喀巴大士便是在「中有位」成就正觉(注177)。
另一种方法是凭藉禅修把粗、细二身分离、此修法可分为两种」第一种禅修是修持「迁识法」(或称为颇哇法--译按),也就是著名的密续法轨--「那洛巴六瑜伽」的其中一种修法,此法可把行者的神识迁入一具刚死亡的身体中,或可于死时成办往生奥明净土(注178)。这种修法需以「风瑜伽」及反复不断的观想,把根本风心从顶门射进本尊身中。然而,「迁识法」谨能把粗、细二身分离,但却不能令行者达证「幻身」。
第二种用禅修分离粗、细二身之法是「究竟心远离」,此法需令风息入住消融于「不坏明点」。令一切风息完全趣入中脉(注179),当一切风息完全融入「不坏明点」时,一切粗身的活动便会停灭,根本风亦会自然现为「幻身」,唯有这样才能成就此法。
如前所说,当行者生起「幻身」时,便有可能随自所乐脱离粗身。若「幻身」最初是在粗身内生起,那便是以这种修法在心脏间生起(注l80)。若行者能安住于一切外境皆现如幻象的「究竟心远离如幻三摩地」愈长,那留住于粗身之外的时间亦愈久。当根本三摩地退失,或到达事前所定的上座时间,「幻身」便会重返于粗身之中,在这个修持阶位中,由于执持粗身的业力仍未断除(直至「胜义光明位」前,此业仍未能断),故不能完全把粗身弃舍。
然而,即使行者日后取得「清净幻身」时已不再需要粗身,但亦不一定要把粗身舍弃;行者若为了利他之愿便可继续留住于旧蕴身中,如是旧蕴身即能变成为行者的一种「化身」。
当行者由「有学双运」进入「无学双运」(佛果)时,便能以「清净幻身」真实成办正觉;就是证得「不净幻身」者亦能于此一生中成就佛果。
由于行者是不可能以粗身成就佛果,所以,释迦世尊于印度菩提树下成佛乃是为了利益有情而作的示现;他在降生为释迦族Shakyas的悉达多乔答摩太子Siddhartha Gautama之前,已经成就无上正等正觉,所以这种示现谨是意味行者有可能于一期生命中,以「一身」达成正等正觉,而此处所指的「一身」是同一的「粗身」,因为在密续的修法中,行者最初是先运用粗身,而后来则转 而使用「最细根本风」所成的「清净幻身」圆满其道。
「四空与幻身」:
「幻身」有二因」「心远离譬喻光明心」及为其所骑乘的「最细根本风」。住于「不坏明点」中的「根本风」是引生有相「幻身」的「主因」,所以「譬喻光明心」乃是「幻身」的「助缘」。由于「根本风」不能离「譬喻光明心」而自显,所以它是成熟「幻身」的必要原素。「心远离光明心」被名名「譬喻」是因为穹并非「胜义光明心J,仍为微细能所二取相所污染。(胜义光明是以俱生大乐心无分别现证空性。)
行者初起「幻身」时,便会从「心远离」最后位所显现的「光明心」逆行而出,依次返回「三空黑近得」,「二空红增上」、「初空白显现」乃至「八十性妄分别」。这些心识是名为「逆行四空J,因为心识在更多的风息融入「不坏明点」时,已由「白显现心」、「红增上心」、「黑近得心」向前过渡至「光明心」,现在此逆次第则转为由「最细根本风。现起「幻身」之相。
「不净幻身」是在证得「心远离譬喻光明」后,于逆行次第开始时成办,其法与死、中、生三有的过程中现起「中有身」相似。死时,「光明心」即告显现,当「光明心」隐灭后,较粗的心识便立即从「黑近得心」开始次第逆行,相继显现,而「中有身」——「幻身」的其中一种——即由「根本风」刹那现起(注181)。
行者于现起「幻身」获得堪能,意即永远能有效地降伏死亡。通常行者并不能驾御死、中、生三有,所以便会无自主地不断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但是,证得「幻身」的行者却能无死,因为死亡的意思是指由业力所驱策而感受死亡的过程,复由「死有」趣向「中有身」,由「中有」而再度受生。然而,证得「幻身」的行者能驾御风息,而且能在觉受死殁次第时不会进入「中有位」而受生。
「幻身的譬喻」:
在《明显释》中,是以十二喻来诠释「幻身」。「幻身」是被比喻为:
(1)幻人——「幻身」唯依风、心所成,犹如幻师所变之人。(注182)
(2)水中月——千江有水千江月,只要有水之虚,月影即能映现;同檬「幻身」亦能任运显现,遍一切处。(注183)
(3)光影——「幻身」乃无血肉之身相,故如光影。
(4)阳焰——刹那变动,故如阳焰。
(5)梦身——唯依风、心所成,犹如萝身离粗身或异熟身(庸常粗身是业力所感之果)。
(6)谷响——「幻身」虽与异熟身(注184)实为同一相续,但却现似异体,正如迥音有别于原来发出之
声响。
(7)寻香城——刹那显现,刹那隐灭,如「寻香」有情所居之城邑(或名干达婆城——译按)乍隐乍现。(注185)
(8)幻——能现为多身,犹如众多人相现于幻景中。
(9)虹霓——犹如彩虹,具诸身色,无碍无杂。
(10)云中电闪——住于异熟身蕴之中,如电光闪耀于云团之中。
(11)水泡——从空性中率尔现起,如水中突起水泡。
(12)镜中金刚持像——圆具一切手足支节,犹如镜中映现的金刚持影像。
在这些比喻中,唯有「梦身喻」被说为最佳,由于:(l)只有梦身是真实属于「幻身」之一类,(2)梦身的前导(无间位于梦身之前者)、自体(何为梦身)及终结(其结束之法)皆为「幻身」之例证(参见附表八)。「梦身」由风、心所成,是当行者入睡后,出于其粗身之外的微细身,虽然凡夫皆有梦身,但大部份人皆无法操控此身,唯有瑜伽士才能运用梦身游行各处,作种种事业(注186)。由于梦身为风、心所成,其住于粗身之中,并因睡眠时风息内摄,觉受(极粗略的)「四空」后,从粗身中出生,所以其本身便是一种真正的幻身(虽然非由修道所生)。
「梦身」的前导、自体及终结比配「幻身」的前导、自体及终结之法如下」「梦身」的前导便是在睡眠常粗略觉受到的「四空」,其与「幻身」前导,亦即于「道位」所证的「四空」相似。由于梦身本身便是由风、心所成的一种幻身,故其自体即比配「幻身」。「梦身」回返于「粗身」便是「梦身」的终结,此正如「幻身」返回行者的「粗身」或「化身」之中。
(附表八):幻身与梦身
阶位 能表 所表
前导 睡前觉受之四空 幻身前的四空证德
自体 梦身 幻身
终结 梦醒时梦身回入粗身 幻身回返粗身或化身
同样,「幻身」、「光明心」及「化现色身」亦可同样比配佛的法、报、化三身(注187)(参见附表九)。佛陀的「法身」事实便是「胜义光明」,即现证空性的「俱生大乐心」;「报身」便是由最细根本风所成的庄严色身一「清净幻身」,「化身」便是为利益一切有情所示现的变化色身。在无上瑜伽续部的道轨上(188),是具有种种与佛陀「三身」相类之身」「圆满次第胜义光明」与「法身」相似;「不净幻身」与「报身」相似;证得「幻身」者以「旧蕴粗身」为「化身…
《《无上瑜伽密续》(两种电子版合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