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无上瑜伽密续》(两种电子版合集)▪P19

  ..续本文上一页,秘密真言的「真言」之本义是救护心念远离庸常显现及执自身为庸常。在秘密真言的的法统中,行者是凭藉结合「净观」(能所依中围宫殿)及「自成本尊」之念来救护心识远离庸常之境(注103)。事实上,引生「本尊佛慢」是被许为生起次第的主要修持,而长养「显明」则为次要的修持;故二者实是唇齿相依,互为助伴。

  

  是尔,从粗分生起次第」的起首,便要开始长养「佛慢」。由于主重粗分本尊中围宫殿之「一念瑜伽」是指坚固攀缘「我即本尊」之念,所以当行者于此观想获得善巧后,心识即能完全安住显于意识上的本尊天相,故雨,外境虽然不断于根识中显现,但亦不需再加以分别取拾。

  

  攀缘「佛慢」之心看似与佛法的心要教法「无我」背道而驰,无我」是说」由庸常无明愚痴所计的俱生自性我见是绝不存在,所以在名义上虽然有「我」,又即使此「我」是被计度为「自性有」,但无论如何,「佛慢」谨在于与 「我见」相连的「空观」。之后才能成办。因此,本尊瑜伽之「我」是不像平常的「我」一般执持「自性有」,尽管行者在完全安住于「我即本尊」之念,其时亦能通达其谨为「名言有」。所以「本尊佛慢」能真实作为「庸常我执」及依此而生的「我慢烦恼」之对治法(104)。此即说明了行者凭藉胜解修习,作意生起的「佛慢」并非一种(错误认取其所缘境的)妄识。「佛慢」不谨不是「我执烦恼」,反而是一种极有效的假想安立,让续部行者在投入自身角色的过程中,能深入认识自我而成办解脱。

  (五)

  道轨与行者之区分:

  

  于「生起次第」中,行者藉胜解观想,假想把由根门外流的风息收摄于身中,且这些风息及于身内流勤的风息皆趣入、安住及消融于中脉。而在「圆满次第」中,行者再不是假想风息被收入中脉,风入中肪的过程会真实显现。然而,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某些正在修习「生起次第」的行者,虽未起修「圆满次第」的不共修法,但却能觉受风入中脉及消融于中肪

  虽然这些觉受是出现在, 生起次第行者的身上,但仍被许为圆满次第之觉受(注105)。

  

  因此,生起次第行者及其所修的道轨可能会有所差别。依他们的行持或其所得之果而言,这些道轨可能是显教经乘之道、下三续部之道,甚至也可能是圆满次第之道。由于悲心及空性的证悟是经、续二道修持之心要,所以生起次第行者修习经乘道轨,在事实上并无任何奇特之虚。同样,生起次第行者修持下部密续之法亦屡见不鲜,但是生起次第行者修习「圆满次第」的道轨却不常见,然在这两种情形之下亦会发生:

  

  (1)在生起次第之最后位。

  (2)于用[ 外印」之时。

  

  在第一种情况下,行者会在完成「生起次第」时,觉受风息自然趋入中脉。依宗喀巴大士所言,在「生起次第」完成之位即已圆满成罗「止观相运三摩地」。

  在第二种情况中,非圆满次第的行者明显观想自身为殊妙的本尊天众时,能生起圆满次第道轨之觉受(106)。

  于空观已得善巧之瑜伽士以此方法即能令其空性证德与大乐和合,复而转为证悟空性之大乐心,此大乐心便是圆满次第之道(注107)。此法通常是留待「圆满次第」修习,而运用这种方便的行者,因未能于观想中藉修习力令风息入、住、融于中脉,故仍被判为生起次第的行者。

  

  总之,虽然这些行者已完成「生起次第」,并觉受「圆满次第」之道轨,但阿旺巴丹却随顺宗喀巴大士之说,称彼为生起次第行者而非圆满次第行者(注108),这是由于他们的风息未有因专注穿透中脉各处要窍之力而入、住、消融于中脉。同样,即使在接受灌顶时(注109),亦可生起圆满次第风息入、住、融于中脉的「四喜」(大乐心),但由接受灌顶而觉受「四喜」者并不被视为圆满次第的行人。

  

   (附表四):无上瑜伽密续的共规

  

  次第 次第之道阶 中脉 与经乘道之关系

  佛位 无学双运(佛果) 心间不坏明点 无学道

  圆满次第 有学双运 (一切风息) 修道

   胜义光明 见道

   不净幻身

   心远离 心间不坏明点 加行道

   (部分风息)

   语远离 心间

   身远离 下门

  生起次第 细分生起次第 胜解假想消融 资粮道

   粗分生起次第

  

  

  第三章

  

  无上瑜伽续的圆满次第

  

  「圆满次第六支」:

  

  「圆满次第」的定义是:(注110)

  

  此瑜伽是藉修习力令风息入、住、融于中脉而生起于有学者之相续中。

  

  在「圆满次第」位,行者是把「生起次第」唯依胜解假想之本尊身,转化成为真实本尊。行者在明显自成本尊及住处为清净刹土的观想中,修习专注穿透身中要窍之法,令现时于身中流动的风息趣入并消融于中脉,复融入「心轮」的「不坏明点」中。运用由风息完全融入「不坏明点」而生起的最细殊胜「光明心」证悟空性。由藉现起本尊相好的「幻身」(由风息所成之身)及以「光明心」观修空性,行者即能速疾积聚「智慧」、「方便」二资粮,断除「烦心障」及「所知障」,成就究竟佛位。判分「圆满次第」的不同阶位主要有两种方法:

  

   (1)依果而分

  

  (2)依法门而分

  

  换言之,各品阶位均是按照运用特殊法阴所引生的真实色身转变而安立,否则便是依照所运用的法阴来加以判分。而阿旺巴丹的分判方法便是依果而立,至于依法阴的分判方法谨是顺带论及,所以本书的第三章便是依果位的划分方式来铺设。

  

  若就「圆满次第之果位」来判分「圆满次第阶位」之法而言,「圆满次第」可分为「六支」:

  

   (1)身远离

  

   (2)语远离

  

   (3)心远离

  

   (4)幻身

  

   (5)胜义光明

  

  (6)有学双运

  

  并非所有「密集派」的开示,皆依这种方法来铺设其道阶,另一些则将前二道阶或前三道阶总摄为一(注111)(但于安立道阶的方法或界限的决定,却未有作出任何改变)。还有,「圆满次第」的第一道阶「身远离」是被同时判为「生起次第」及「圆满次第」的瑜伽(注112)从阿旺巴丹所许的「身远离」定义看来,明显是指「圆满次第」的「身远离」,但亦暗指有一种「生起次第身远离」,其为风息融入中脉之加行。若依法门来分判「圆满次第」的道阶,也可分为六品(注113):

  

   (1)别摄支

  

   (2)静虑支

  

   (3)命力支

  

   (4)认持支

  

   (5)随念支

  

  (6)三摩地支

  

  (一) 身远离:

  

  「身远离次第」的定义为:

  

  彼圆满次第之界限是从成办此派细分生起次第之瑜伽士,藉于下门修(圆满中围于)微细(明点),由风息入、住、融于中脉而引生之空智起,乃至上、下门风息融入心间中脉之空智未生起间。

  

  于微细明点中观修曼陀罗中围,是无上续部细分生起次第的根本修法。在生起次第之中,行者要把明点明显观想于中脉的上端或下端;但于此圆满次第却谨将明点观于下端(即密处顶端)。虽然这明点是极为细小,但是都要观想其中包含圆满的中围、本尊、宫殿及护法守者等。由于广大的静虑是必需要修习生起此极微细的观想所缘,于此得成就时,相随的静虑心便能将根门的风息内摄,并收于中脉下门所观想的微细曼陀罗中。

  

  当此「细点瑜伽」令部份风息真实入、住、融于中脉下端时(名为「空」的各层微细心即依次显现,后解释),在修持的技巧上,此际已达成了「圆满次第身远离瑜伽」的定义。在此阶位的禅修过程中,风息虽会趣入中脉,部份脉结亦会开解,让风息能在中脉内流动;然而,「身远离」并未足以令「心轮」的脉结解开,或因风息不易收入心间,所以要解开心轮的脉结是远较其他的脉结为难。「身远离位」的最高界限是在心简脉结开始松解时为止。

  

  「身远离的名义」:

  

  在续部的修行中,「庸常显」及「庸常执」必需要「远离」;换言之,为了保护心识,便要降伏此二者。这并非谨是要令心退远庸常显境,在各品圆满次第的道阶中,当住于「等引位」时,诸根亦当退离于外境,令瑜伽士与庸常显境分离。但随着前时退离显境之位被取代时,行者便要作意观想庸常显境为乐空所现或观为本尊天众,所以谨令心退离于外境并不是本尊瑜伽。

  

  「身远离」之「身」是指此道阶的一种观修之法。于此法中,行者要把含摄一切诸法的「二十种粗法」(由五蕴、四界、六处及五境所粗成)观想为本尊及净土。行者以此修法而「远离」于庸常的色法世间显相。

  

  「远离」及「身」皆非「身远离」道阶所特有,所有「生起次第」及「圆满次第」的道阶均是远离,因为它们都报都是要降伏「庸常显执」。此外,修一切法为本尊净土的所渭「身远离」观想,亦是生、圆二次第一切道阶所要事修…

《《无上瑜伽密续》(两种电子版合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