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無上瑜伽密續》(兩種電子版合集)▪P4

  ..續本文上一頁行者即使未以大精進力行持續道,但只要嚴守誓句禁戒便能于十六生中成就佛果。但另一方面,若行者于誓句禁戒不加守護,那盡管精通其他的修持方法亦終會墮入惡趣行者若破犯誓句或禁戒,便需要發露罪過,發誓永不再犯,並依續典所載的儀軌如法還淨。

  

  第二章

  

  無上瑜伽續的生起次第

  

  (一)生起次第的特色:

  

  「生起次第」的功用是爲了成熟(修習)「圓滿次第」之心相續,生起次第亦別名爲「假施設瑜伽」及「戲論瑜伽」。「生起次第」是「圓滿次第」的演習,就意義上而言,行者由「生起次第」趣向「圓滿次第」是憑借令勝解假想的明顯勢力到達極至,如是即令假想開始變成真實。「圓滿次第」便是以憑借達成行者轉成佛陀的轉化而「圓滿」此假想。

  

  「生起次第」的定義如下:

  

  此一瑜伽(1)非仗修習力令風息入、住、融于中脈而起,其功用是爲圓滿次第而成熟相續,又(2)是隨順生有、死有及中有之相新起意想假立之修法。

  

  本章余下各節便會封這個定義的重要名相作出解釋。

  

  「瑜伽」:

  

  「瑜伽」yoga一詞是來自梵文字根yuj,意即「契合」、「結合」,與英文中的yoke一詞同出一源。一般而言,「瑜伽」的意思是指駕禦自心,令自心與實相契合。就無上瑜伽續而言,「瑜伽」亦意指行者心識中的微細及甚深之雙運,此即微細的喜樂覺受與人、法悉無自性的甚深證德和合一如,這是密續修法的最高成就。在此心識生起之中,微細的大樂覺受是與空性融合,故二者看似無異無別,憑借此殊勝微細的樂空和合,即有可能謹于一生之中降伏有礙佛果之道的障垢。反之,沒有一種非密續的修法能以少于叁大阿僧祇劫的時間成就此標的。

  

  無上瑜伽續的瑜伽次第所引生的道位心識,是含括了「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及[ 無學道」等臻達佛果的五位道階(詳見第四章)。處于前四道的行者由于仍未達至「無學道」的佛果階位,猶需精勤上進,故名爲「有學道」。

  

  「風」:

  

  事修無上瑜伽密續生、圓二次第的瑜伽,是爲了要自在駕禦「風息」或「命力」。在佛教的生理學中,「風息」並非謹是流動的空氣,更是引生一切活動及身體內部的肌肉活動、血液及淋巴液的循環、大小便排泄及呼吸等活動的生命能量(命力)。

  

  風息還能輔助六種心識(眼、耳、鼻、舌、身、意)運作起用,「心識」就像騎師禦焉的方式一般騎乘于風息之上。心識憑借騎乘放風息之上,便能移離本位而進入(位于眼、耳等)根門中認取外境。沒有「風」作篇活動的工具媒介,「心」便沒法起用;「風」若缺乏「心」(爲主導)即無明確的取向。故「心」可喻作眼能見物的瘸子,「風」則像雙腿健全的盲人,瘸者(心)靠于盲者(風)的背上便能一起四處走勤。由放風息是心識運作的媒介,所以風息的變動便會對心識構成影響,而這便是密續瑜伽士要結合心識以自在駕禦風息活動的關鍵所在,密續瑜伽士所修持的種種法門便是爲要調攝風息,能攝風即能攝心。

  

  據阿旺巴舟對無上瑜伽續部次第的說法而言,「風」是可依多種不同的方法來劃分,其中一法是開爲五種:

  

   (1)持命風--引生呼吸等活動。

   (2)遍行風--引生四肢等活動。

   (3)上行風--與說話、吞咽等活動有關。

   (4)下行風--負責大、小便排泄及射精等活動。

   (5)火住風--(火住風有譯爲平住風)擔任消化等活動。

  

  另一法則將風息分爲、「根本風」及「支分風」,根本風即是上述的五種風息,支分風是與五根相連的五分持命鳳(所以支分風事實亦攝于根本風之內》還有一種判分方法是將風息分爲「粗風」及「細風」二類。其中,「粗風」只會在平常生活中的醒位運作,[ 細風」是「光明心」的根本及「幻身」之生因(光明及幻身在下文將會解釋),「細風」謹會在一切粗風收攝消融後才會現行。

  

  「脈」:

  

  風息是在遍布全身的七萬二仟脈絡中流動。于各脈之中,最主要是「叁主脈」,叁者皆由前額中央出發向上並排而行,經過頂門下行至脊骨底部,再通往下身密處的頂端。中脈上端出口是在前額兩眉之間;右脈及左脈的上端出口是位于鼻門。

  

  右、左二脈緊緊盤繞于中脈的某些位置上,令風息無法穿越該處。依「密集派」所說,中脈有七個交糾結的要竅,由于其中分枝出許多狀如輪幅的細脈,故又稱篇「脈輪」。又因其處糾盤結,故名「脈結」脈輪之相猶如開敷的花朵,所以脈輪的輪輻狀細脈有時被稱爲「脈瓣」。

  

  「脈輪」位于前額、頂門、喉簡、心間、臍間、密處及密杵的杵端。前額的脈輪便是中脈的上端出口;密杵端的脈輪是在中脈的下端出口;臍間的脈輪位于太陽神經叢之後,其接近脊骨多于肚臍;密處輪是位于脊骨的底部。各脈輪的脈瓣或輪輻的數量皆有不同,頂輪有叁十二瓣;喉輪有十六瓣;心輪有八瓣;臍輪有叁十二瓣;密杵輪亦有八瓣。

  

  風息不謹能在中脈的上下端出口流動,亦能出入于中脈的任何脈輪,可是在中脈內的脈結縛壓抑了風息的暢順流動,更令中脈的脈瓣或輪輻的末端閉塞。身中的風息在各脈輪脈結未開解之前,雖可停留于該處,但都不能穿越其中。譬如說,在「身遠離」修法的末階段,身中風息雖能攝入中脈,然因心輪的脈結所阻而無法趣入心間。

  

  呼吸出入息的長短輕重平常是各不相同,但風入中脈的征兆是出入息的長短均衡,在二鼻孔中流動的風息,其長短與輕重完全相等。風息趣入中脈的程度愈大,出入息便會漸轉微弱,直至最後完全停滅。

  

  「諸風消融」:

  

  依據「事續」、「行續」、瑜伽續」等下叁續部而言,駕禦風息的意思是指堪能攝持諸根,憑借遮止諸根所依的風息不從(眼、耳等)根門外出。但是無上瑜伽密續非謹遮止諸風不令外泄,其本旨是要以修習之力令風息內攝于身中,然後再趣入中脈。風息被收入中脈後,即會任持于該處的範圍中流動,並收攝消融于各不同之處。由于風息的收攝消融亦一同令依附于其上的各品心識消融收攝,所以當「粗風」收滅,「粗心」亦隨之收滅,剩余下來的便只有「細風」及「細心」。此剩下的「細心」(騎乘于余下的細風上)後即利用于證悟空性。

  

  「修習力」:

  

  令風息入、住、融于中脈的修法是由專注于身中要竅的殊勝方便所粗成,專注穿透的修法在生起次第中雖有修習,但是在生起次第位卻未足以令風息收攝及消融于中脈之內,此事在圓滿次第位才能出生。

  

  

  由藉是時串習無上瑜伽密續二次第的不同階段修法,行者即能圓滿方便、智慧二資糧,由此成就佛陀色、法二身的印記。這些法門將于下文解釋圓滿次第的各章中討論。

  

  「死有、中有與生有」:

  

  憑借自在駕禦風息之力,瑜伽士便能模擬仿造死有、中有及生有的過程,這樣他們即有能力降伏圓滿正等正覺(無上菩提)的障礙。

  

  在凡常的死殁次第中,風息會自然收入中脈,脈結亦會自然開解,令一切風息全悉融入心間「不壞明點」。如是即令最細根本心識——「光明心」顯現。當「光明心」隱滅時,「中有位」即告現起,在隨後的四十九日內便會轉生。

  

  無上瑜伽續生、圓二次第所運用的殊勝修持方便,便是生起與凡俗死亡時所出現的相同程序。在圓滿次第位,風息趣入並安住于中脈,後再融入「不壞明點」,與此同時,「光明心」亦得顯露,但因爲這種情況是瑜伽士依修習力而産生,所以行者並不會像死後一般進入「中有位」,反而是生起了「幻身」,此微細身由風息所成,無有質礙,身相酷似本尊,行者最終即能成佛,而非無自主流轉受生于輪回之中。

  

  就特殊的定義而言,大多數生起次第修法皆是隨順「死有」、「中有」與「生有」的次第,然就阿旺巴丹所說,一些生起次第修法卻非如此,例如有說使用護輪諸尊的觀想,而非隨順模效死、中、生叁有的修持。

  

  (二) 生起次第的支分數量:

  

  判分「生起次第」的方法有多種,如于「事」、「行」、「瑜伽」等下叁續部,行者可以「近修成就四支」、「四相應」、「六支」及「叁等持。之法來分判無上瑜伽續。雖然在《明顯釋》中,只是純以「粗、細生起次第」及「叁等持」二者來解釋判攝生起次第各個環節的方法,但是《明顯釋》亦按修道者的修持娴熟程度,尤其是于觀想修法作出區分,此顯出了生起次第修法的特色。這叁種分判的方法將于本節中闡明。

  

  「粗、細瑜伽」:

  

  「粗」的「生起次第」便是「粗分一念瑜伽」,這種修法是屬于本尊天衆及其所依住處的觀想,兩者皆被稱爲「粗分曼陀羅」,但並非因爲其不明顯微細而被視爲「粗分」,而是謹就「細分生起次第」所觀的中圍曼陀羅而作區分,由于在「細分生起次第」的修法中,圓滿的本尊中圍及種種莊嚴是要在一極細的明點中觀出。

  

  「粗分曼陀羅」的觀想被名爲「粗分一念瑜伽」,是指行者要一心專緣中圍壇城,建立本尊天衆、宮殿、莊嚴及廣大剎土的心境影像。宗喀巴大士有言:

  

  言「一念」者,非說謹念本尊一次或但念一尊,是說專念本尊或念自身與本尊爲一。彼雖可通用于修習粗、細二分本尊天衆,但此處是說能依、所依粗分天瑜伽......。故學生起次第者,先當引生粗分明顯叁摩地。

  

  此觀想是要依照一特別的密續之「成就法」sadhana來進行(漢地一般是將「成就法」稱爲「儀軌」——譯按),它是一本爲輔助觀想而造的禅修手冊。中圍壇城的觀想是依每個修持環節的部份逐少添加,直至整體完成爲止,但行者在一…

《《無上瑜伽密續》(兩種電子版合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