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无上瑜伽密续》(两种电子版合集)▪P4

  ..续本文上一页行者即使未以大精进力行持续道,但只要严守誓句禁戒便能于十六生中成就佛果。但另一方面,若行者于誓句禁戒不加守护,那尽管精通其他的修持方法亦终会堕入恶趣行者若破犯誓句或禁戒,便需要发露罪过,发誓永不再犯,并依续典所载的仪轨如法还净。

  

  第二章

  

  无上瑜伽续的生起次第

  

  (一)生起次第的特色:

  

  「生起次第」的功用是为了成熟(修习)「圆满次第」之心相续,生起次第亦别名为「假施设瑜伽」及「戏论瑜伽」。「生起次第」是「圆满次第」的演习,就意义上而言,行者由「生起次第」趣向「圆满次第」是凭借令胜解假想的明显势力到达极至,如是即令假想开始变成真实。「圆满次第」便是以凭借达成行者转成佛陀的转化而「圆满」此假想。

  

  「生起次第」的定义如下:

  

  此一瑜伽(1)非仗修习力令风息入、住、融于中脉而起,其功用是为圆满次第而成熟相续,又(2)是随顺生有、死有及中有之相新起意想假立之修法。

  

  本章余下各节便会封这个定义的重要名相作出解释。

  

  「瑜伽」:

  

  「瑜伽」yoga一词是来自梵文字根yuj,意即「契合」、「结合」,与英文中的yoke一词同出一源。一般而言,「瑜伽」的意思是指驾御自心,令自心与实相契合。就无上瑜伽续而言,「瑜伽」亦意指行者心识中的微细及甚深之双运,此即微细的喜乐觉受与人、法悉无自性的甚深证德和合一如,这是密续修法的最高成就。在此心识生起之中,微细的大乐觉受是与空性融合,故二者看似无异无别,凭借此殊胜微细的乐空和合,即有可能谨于一生之中降伏有碍佛果之道的障垢。反之,没有一种非密续的修法能以少于三大阿僧祇劫的时间成就此标的。

  

  无上瑜伽续的瑜伽次第所引生的道位心识,是含括了「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及[ 无学道」等臻达佛果的五位道阶(详见第四章)。处于前四道的行者由于仍未达至「无学道」的佛果阶位,犹需精勤上进,故名为「有学道」。

  

  「风」:

  

  事修无上瑜伽密续生、圆二次第的瑜伽,是为了要自在驾御「风息」或「命力」。在佛教的生理学中,「风息」并非谨是流动的空气,更是引生一切活动及身体内部的肌肉活动、血液及淋巴液的循环、大小便排泄及呼吸等活动的生命能量(命力)。

  

  风息还能辅助六种心识(眼、耳、鼻、舌、身、意)运作起用,「心识」就像骑师御焉的方式一般骑乘于风息之上。心识凭借骑乘放风息之上,便能移离本位而进入(位于眼、耳等)根门中认取外境。没有「风」作篇活动的工具媒介,「心」便没法起用;「风」若缺乏「心」(为主导)即无明确的取向。故「心」可喻作眼能见物的瘸子,「风」则像双腿健全的盲人,瘸者(心)靠于盲者(风)的背上便能一起四处走勤。由放风息是心识运作的媒介,所以风息的变动便会对心识构成影响,而这便是密续瑜伽士要结合心识以自在驾御风息活动的关键所在,密续瑜伽士所修持的种种法门便是为要调摄风息,能摄风即能摄心。

  

  据阿旺巴舟对无上瑜伽续部次第的说法而言,「风」是可依多种不同的方法来划分,其中一法是开为五种:

  

   (1)持命风--引生呼吸等活动。

   (2)遍行风--引生四肢等活动。

   (3)上行风--与说话、吞咽等活动有关。

   (4)下行风--负责大、小便排泄及射精等活动。

   (5)火住风--(火住风有译为平住风)担任消化等活动。

  

  另一法则将风息分为、「根本风」及「支分风」,根本风即是上述的五种风息,支分风是与五根相连的五分持命凤(所以支分风事实亦摄于根本风之内》还有一种判分方法是将风息分为「粗风」及「细风」二类。其中,「粗风」只会在平常生活中的醒位运作,[ 细风」是「光明心」的根本及「幻身」之生因(光明及幻身在下文将会解释),「细风」谨会在一切粗风收摄消融后才会现行。

  

  「脉」:

  

  风息是在遍布全身的七万二仟脉络中流动。于各脉之中,最主要是「三主脉」,三者皆由前额中央出发向上并排而行,经过顶门下行至脊骨底部,再通往下身密处的顶端。中脉上端出口是在前额两眉之间;右脉及左脉的上端出口是位于鼻门。

  

  右、左二脉紧紧盘绕于中脉的某些位置上,令风息无法穿越该处。依「密集派」所说,中脉有七个交纠结的要窍,由于其中分枝出许多状如轮幅的细脉,故又称篇「脉轮」。又因其处纠盘结,故名「脉结」脉轮之相犹如开敷的花朵,所以脉轮的轮辐状细脉有时被称为「脉瓣」。

  

  「脉轮」位于前额、顶门、喉简、心间、脐间、密处及密杵的杵端。前额的脉轮便是中脉的上端出口;密杵端的脉轮是在中脉的下端出口;脐间的脉轮位于太阳神经丛之后,其接近脊骨多于肚脐;密处轮是位于脊骨的底部。各脉轮的脉瓣或轮辐的数量皆有不同,顶轮有三十二瓣;喉轮有十六瓣;心轮有八瓣;脐轮有三十二瓣;密杵轮亦有八瓣。

  

  风息不谨能在中脉的上下端出口流动,亦能出入于中脉的任何脉轮,可是在中脉内的脉结缚压抑了风息的畅顺流动,更令中脉的脉瓣或轮辐的末端闭塞。身中的风息在各脉轮脉结未开解之前,虽可停留于该处,但都不能穿越其中。譬如说,在「身远离」修法的末阶段,身中风息虽能摄入中脉,然因心轮的脉结所阻而无法趣入心间。

  

  呼吸出入息的长短轻重平常是各不相同,但风入中脉的征兆是出入息的长短均衡,在二鼻孔中流动的风息,其长短与轻重完全相等。风息趣入中脉的程度愈大,出入息便会渐转微弱,直至最后完全停灭。

  

  「诸风消融」:

  

  依据「事续」、「行续」、瑜伽续」等下三续部而言,驾御风息的意思是指堪能摄持诸根,凭借遮止诸根所依的风息不从(眼、耳等)根门外出。但是无上瑜伽密续非谨遮止诸风不令外泄,其本旨是要以修习之力令风息内摄于身中,然后再趣入中脉。风息被收入中脉后,即会任持于该处的范围中流动,并收摄消融于各不同之处。由于风息的收摄消融亦一同令依附于其上的各品心识消融收摄,所以当「粗风」收灭,「粗心」亦随之收灭,剩余下来的便只有「细风」及「细心」。此剩下的「细心」(骑乘于余下的细风上)后即利用于证悟空性。

  

  「修习力」:

  

  令风息入、住、融于中脉的修法是由专注于身中要窍的殊胜方便所粗成,专注穿透的修法在生起次第中虽有修习,但是在生起次第位却未足以令风息收摄及消融于中脉之内,此事在圆满次第位才能出生。

  

  

  由藉是时串习无上瑜伽密续二次第的不同阶段修法,行者即能圆满方便、智慧二资粮,由此成就佛陀色、法二身的印记。这些法门将于下文解释圆满次第的各章中讨论。

  

  「死有、中有与生有」:

  

  凭借自在驾御风息之力,瑜伽士便能模拟仿造死有、中有及生有的过程,这样他们即有能力降伏圆满正等正觉(无上菩提)的障碍。

  

  在凡常的死殁次第中,风息会自然收入中脉,脉结亦会自然开解,令一切风息全悉融入心间「不坏明点」。如是即令最细根本心识——「光明心」显现。当「光明心」隐灭时,「中有位」即告现起,在随后的四十九日内便会转生。

  

  无上瑜伽续生、圆二次第所运用的殊胜修持方便,便是生起与凡俗死亡时所出现的相同程序。在圆满次第位,风息趣入并安住于中脉,后再融入「不坏明点」,与此同时,「光明心」亦得显露,但因为这种情况是瑜伽士依修习力而产生,所以行者并不会像死后一般进入「中有位」,反而是生起了「幻身」,此微细身由风息所成,无有质碍,身相酷似本尊,行者最终即能成佛,而非无自主流转受生于轮回之中。

  

  就特殊的定义而言,大多数生起次第修法皆是随顺「死有」、「中有」与「生有」的次第,然就阿旺巴丹所说,一些生起次第修法却非如此,例如有说使用护轮诸尊的观想,而非随顺模效死、中、生三有的修持。

  

  (二) 生起次第的支分数量:

  

  判分「生起次第」的方法有多种,如于「事」、「行」、「瑜伽」等下三续部,行者可以「近修成就四支」、「四相应」、「六支」及「三等持。之法来分判无上瑜伽续。虽然在《明显释》中,只是纯以「粗、细生起次第」及「三等持」二者来解释判摄生起次第各个环节的方法,但是《明显释》亦按修道者的修持娴熟程度,尤其是于观想修法作出区分,此显出了生起次第修法的特色。这三种分判的方法将于本节中阐明。

  

  「粗、细瑜伽」:

  

  「粗」的「生起次第」便是「粗分一念瑜伽」,这种修法是属于本尊天众及其所依住处的观想,两者皆被称为「粗分曼陀罗」,但并非因为其不明显微细而被视为「粗分」,而是谨就「细分生起次第」所观的中围曼陀罗而作区分,由于在「细分生起次第」的修法中,圆满的本尊中围及种种庄严是要在一极细的明点中观出。

  

  「粗分曼陀罗」的观想被名为「粗分一念瑜伽」,是指行者要一心专缘中围坛城,建立本尊天众、宫殿、庄严及广大剎土的心境影像。宗喀巴大士有言:

  

  言「一念」者,非说谨念本尊一次或但念一尊,是说专念本尊或念自身与本尊为一。彼虽可通用于修习粗、细二分本尊天众,但此处是说能依、所依粗分天瑜伽......。故学生起次第者,先当引生粗分明显三摩地。

  

  此观想是要依照一特别的密续之「成就法」sadhana来进行(汉地一般是将「成就法」称为「仪轨」——译按),它是一本为辅助观想而造的禅修手册。中围坛城的观想是依每个修持环节的部份逐少添加,直至整体完成为止,但行者在一…

《《无上瑜伽密续》(两种电子版合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