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无上瑜伽密续》(两种电子版合集)▪P5

  ..续本文上一页座的修法中必需圆满修习整个「成就法」,而非谨唯修习其中一段。

  

  例如,若行者是修持《时轮续》的生起次第,就需要如下文所说,把自身观想为本尊时轮:自身颜色青黑;具黑色、红色及白色三颈项;四脸各为黑、红、白、黄四色;每一面皆具三目;头发盘结于顶,髻顶上有金刚、新月及金刚萨埵身像为严;身上带有耳铛、花鬘等庄严饰物;具十二上臂,在左右方每边的六条上臂中,二臂为红色,二臂为青黑色,二臂为白色;复具二十四下臂,左右每边各有四条红色、白色及青黑色的下臂。在一一手中分别执持:金刚杵、宝剑、三尖枪、钺刀、三箭、金刚钩、鼗鼓、金刚锤、宝轮、矛枪、宝杖、钺斧、金刚铃、盾牌、卡当嘎天杖、盛血颅器、、套索、摩尼宝珠、莲花、法螺、明镜、铁链、四面梵天 Brahma的头颅。双腿一为红色,一为白色,右足踏压欲天之上,左足则踩踏于大自在天魔汝渣Rudra的身上。

  

  本尊时轮拥抱其明妃杂色母Vishvamata,佛母全身黄色,具黄、白、青、红四脸,各面皆有三目。左右每边各有四臂,分别手孰:钺刀、铁钩、鼗鼓、念珠、颅器、套索、白莲花及宝珠。

  

  此外,由于时轮与杂色母皆是三尊合一之体,故于各尊的外相有别于时轮及杂色母时,行者便应该观想不动如来Akshobhya及金刚萨埵 Vajrasattva与时轮一体无别,而金刚界自在母Vajradhatvishvari(金刚萨埵之明妃——译按)及般若波罗密多佛母 Prajnaramita则与杂色母一如无异。行者还要观想十位佛母shakti站于中央主尊下方的莲瓣上,完成所有观想后,行者要开始观想合共七百二十二位本尊会众安住于坛城的不同部份中。诸尊出生的中围坛城是一组极为精巧的建筑物,其有五层及广大的地基,例如」在四边围墙皆有一精巧细致的门楼,门楼的壁龛皆有不同的法物及有情为庄严。

  

  这便是成瓣「粗分生起次第」观想的简略介招。在「细分生起次第」——「细分分别瑜伽」(或名「细分假立瑜伽」——译按)中,行者要将圆满中围观于一微细明点之内,此明点是位于中脉的上端出口或下端出口中。想藉圆满此瑜伽,即能于止、观取得成就(参见「寂止与胜观」一节),由「生起次第」迈向「圆满次第」。

  

  「三等持」:

  

  另一种方法是以[ 三等持」分判生起次第的道阶,三者皆是阐释观中所完成的不同程序。「三等持」的第一种是「初加行等持」,行者于此是力求于所依住处及中围的根本相引生明显;第二是「最胜曼陀罗王等持」,行者于此修法中要生起圆满中围坛城;第三是「最胜事业王等持」(注87),行者要观想效法诸尊的事业,作净治情、器二界等不同的事业。在修习「三等持」时,行者必需任持空性定解,宗喀巴大士言:

  

  如祥米金刚dpal ”bras rdo rje说:缘坛轮行相之心,转趣无我真实瑜伽,是三三摩地之通规。当知亦即智足Jnanapada之意趣。故初次第(如最初的诸尊观想)虽以修习显品(或名现品)天轮为主,然于诸法无自性义,亦当引生猛厉定解,令一切法皆现如幻。修习天轮后,缘天(本尊)为境,修无自性行相,发胜解慧转入空性,其慧相分现为能依、所依天相。

  

  在「生起次第」的本尊观想中,不论行者修习「三等持」的任何一者,亦必需含有空性的定解。正如宗喀巴大士所说」于心专缘本尊的同一时间专注空性正解并于此观察中现为本尊。(「三等持」有译为「三三摩地」、「三定」,但不可与宁玛派所说的「三定」混为一谈。宁玛派的「三定」是:「真如三摩地」、「遍显三摩地」及「本因三摩地」,此三者所修的内容是属于此处所说的「初加行等持」——译按)

  

  「四品成就」:

  

  趣修无上瑜伽密续二次第的行人,常依其所取得的修道阶位而立名,但有时亦会依四级较为明确的纲领来说明:

  

   (1)初发业

   (2)略降少智

   (3)得少智自在

  (4)正得智自在(注89)

  

  就生起及圆满二次第而论,住于「初发业」及「略降少智」二位者皆为「粗分生起次第』的行人;「得少智自在」是位属「细分生起次第」至「圆满次第不净幻身位」范围内的行者;「正得智自在」是最低已达到「圆满次第光明位」的行人。

  

  「初发业位」的瑜伽士仍未能令圆满的「粗分中围」明显现起最少达四十八分钟之久,以一种极微细的特殊中围坛城为例(譬如,「密集中围」内有三十二主尊,而在各尊的密处又各别具有一微细的本尊身相,此外还有中围的地基及越量宫殿等众多形相),虽然有说只要无间精进修习一载,即能成办此观,但行者仍大有可能要住于「初发业位」颇长的时间。「初发业」的行者在每一座间事修整体观想的同时,还要逐一依次建立所观影像的不同支分。

  

  「略降少智位」的行者虽能于一时间明显坚固观想圆满「粗分中围」及所有本尊的手、足等细相,但于增上观想微细本尊的次第仍需励力修习。「降智」一词的「降」是意指行者于此位中,观想诸尊由顶门降入自己的庸常蕴身,并融于其中,由此令全身产生颤抖震勤,毫发倒竖等特殊觉受。

  

  「得少智自在」的行者能于一时间明显坚固观想圆满中围,甚至能明显观想位于各主尊密处的细小本尊。他们于此次第所观之相已得善巧娴熟,故唯稍加作意,诸相即能显现。由于此位行者已能于一切时中任持[ 我即本尊」之念,并成办一切日常威仪,所以有说他们再无上座、下座之分。处于高上品位的行者以禅悦为食较依世间的饮食存活更为重要。

  

  达至「得少智自在」者,最低下亦已成办「细分生起次第」。此位最主要的转变是在于能将中围曼陀罗的身量收细,令圆满的中围坛城当下显现于一极细的明点或手帜(如金刚杵或莲花)中。

  

   最后一种是「正得智自在」的行者,他们最低亦已达至「圆满次第胜义光明」之位。此时,其于智慧的串习即引发空性的现观,而有碍解脱生死轮回的「烦恼障」亦同时断除。这些「得智自在」者的道阶次第将于第三章中加以讨论。

  

  (三)「寂止与胜观」:

  

  在「粗分生起次第」及「细分生起次第」的观想过程中,必需要再三不断观察,此即行者需于心中忆念其色泽、位处及名号等,重复生起所观的本尊中围及越量宫殿,更应胜解彼等皆是本尊显现;平衡修正所观影像之显相。

  

  一般而言,观察思惟会对行者坚住于一境的专注有害;同样,专注亦会对观察造成障碍。然于「波罗密多乘」的法统中,当行者达成「寂止」(一种成办柔软堪能的三摩地,达至此位的行者能随自所欲长时安住于所缘境上)之后业不止于此,其时观察不但不再障碍专注,而且更能真实助益「寂止」。在「波罗密多乘」中,当行者得「寂止」后,即于「观修空性」及「长养三摩地」轮替修习,达至娴熟;即能不损专注而作猛厉观察,据说最后观察甚至会引生出更大的专注。

  

  但就密续而言,即使住于「生起次第位」时,观察亦能增益专注而不害专注;故此能不舍分别观察而成办「寂止」,更能速疾成就止观双运」。「胜观」是于禅修中对空性引生「分别通达」或「现量亲证」之境。换言之,即是以不低于「寂止」位之专注心念,由「名言分别」或「现量」通达空性。

  

  依密续的说法,「止观双运」是藉收放诸尊天众的修持而成办。此修法是在空观之中完成,其意指观想诸尊之身相皆为行者证空之慧俱时显现。然而,密续行者却非如「波罗密多乘」的行者一般,抉择彼境的存在方式,因此即非像「波罗密多乘」一般轮替修习引生专注及智慧之法,「寂止」、「胜观」二者是于一心中同时成就。其「三摩地」是由以下两种修法引生:

  

   (1)行者先于中脉上端出口处(即位于前额处的脉轮)修一微细明点,并于其中观想圆满本尊中围,于此修法得坚固时,即成办「寂止」。

  (2)行者复观由微细明点中放出诸尊天众,前往量与有情相等之世间以作救度,后再观想回收诸尊于明点中。

  

  凭借反复收放诸尊天众的修持,即能成办「止观双运」及达至「生起次第」的结行位。

  

  (四)「本尊佛慢」:

  

  要言之,生起次第的性质是着重于行者现为本尊之相,最低限度亦当长养所渭的「佛慢」为要。如前所说,秘密真言的「真言」之本义是救护心念远离庸常显现及执自身为庸常。在秘密真言的的法统中,行者是凭借结合「净观」(能所依中围宫殿)及「自成本尊」之念来救护心识远离庸常之境(注103)。事实上,引生「本尊佛慢」是被许为生起次第的主要修持,而长养「显明」则为次要的修持;故二者实是唇齿相依,互为助伴。

  

  是尔,从粗分生起次第」的起首,便要开始长养「佛慢」。由于主重粗分本尊中围宫殿之「一念瑜伽」是指坚固攀缘「我即本尊」之念,所以当行者于此观想获得善巧后,心识即能完全安住显于意识上的本尊天相,故雨,外境虽然不断于根识中显现,但亦不需再加以分别取拾。

  

  攀缘「佛慢」之心看似与佛法的心要教法「无我」背道而驰,无我」是说」由庸常无明愚痴所计的俱生自性我见是绝不存在,所以在名义上虽然有「我」,又即使此「我」是被计度为「自性有」,但无论如何,「佛慢」谨在于与「我见」相连的「空观」。之后才能成办。因此,本尊瑜伽之「我」是不像平常的「我」一般执持「自性有」,尽管行者在完全安住于「我即本尊」之念,其时亦能通达其谨为「名言有」。所以「本尊佛慢」能真实作为「庸常我执」及依此而生的「我慢烦恼」之对治法(104)。此即说明了行者凭借胜解修习,作意生起的「佛慢」…

《《无上瑜伽密续》(两种电子版合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