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中論頌講記▪P14

  ..續本文上一頁忍。

  忍辱與嗔恚,是病藥一對,即嗔恚是惡毒之病,忍辱是佛爲衆生所開的特效藥,要治嗔恚的惡病,唯有忍辱的法藥。可是人間最難行的無過于忍,最惡毒的無過于嗔,如入行論說:“無過嗔之惡,無過忍難行”。遺教經說:“能行忍者,乃可名爲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歡喜忍受惡罵之毒如飲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要想做個有力大人,做個入道智慧之人,我們認爲都有實行忍辱的必要。

  己叁明一般忍德

  庚一 理除嗔恚

  若已作害而嗔他 嗔他已作豈能除 是故嗔他定無益 且與後世義相違

  既許彼苦能永盡 往昔所作惡業果 雲何嗔恚而害他 更引當來苦種子

  若有嗔恚諸佛子 百劫所修施戒福 一刹那頃能頓壞 故無他罪勝不忍

  科文理除嗔恚,意思是說,在道理上,應該滅除嗔恚,不應生起忿惱,凡是一件事情發生,都當從多方面設想,不可一觸即大發脾氣。如發脾氣,問題可以解決,發發脾氣,猶還可說,所謂一怒而安天下,下妨一怒。假定發了脾氣,所生問題,不特不得解決,反而更爲複雜,試問你發脾氣又有何用?所謂一怒不能合天下安,而且對人對已有損無益,那又何必大動嗔恚?所以如有不講理的人,無理加害了你,休應原諒他的愚癡,盡量忍受自家痛苦。“若”是“已”經被人之所“作害”,“而”你內心中仍然“嗔他”不休,如能得到好的結果,其嗔猶有可恕。可是事實我們想想:你去“嗔”恨于“他”的時候,他人對你“已作”的損害,“豈能”因爲你的嗔他而就可以消“除”

  不但不會消除,且由久嗔不息,對己對人兩無所益,所以說“是故嗔他定無益”。既定無益,與其嗔他,還不如忍受的好。如你一只手指被人割去了,你內心中生大嗔恨,想要報複,正當這個時候,不妨你再想想:我這樣的去報複他,使他也失去一只手指,我的手指能不能複原

  假定是否定的,何必敗這損人而不利己的事?果能這樣一想,我相信休就會心平氣和,忍辱爲尚,不再想到要如何報複了。如更深一層的想:他所傷害到我的,只是一只指頭,幸而還沒有割下我的頭顱,生命生存還沒有問題,我又何必恨他

  

  同時,有人傷害到你,你果不嗔恨他,寬恕他,原諒他,久而久之,他自覺到錯誤,內心亦會不安,深感對你不住,爲了彌補他對你的過失,他會處處對你表示好感,甚至終身作爲你的好友。如他傷害了你,你又對他生嗔,反而使他對你更生惡感,不但使你現在身心不安,無有利益,而且對你未來也是沒有好處的。如你未來本可得大義利的,由你常生嗔恚,如是嗔恚之火,燒盡你的功德,使你來生不能領受果利,所以說“且與後世義相違”。後世就是未來,義是果利。未得解脫的人,沒有不望來生得大福德的,但你不時的大生嗔恚,與你所希求的後世義利相違,又能怪得誰呢

  由此,我們可以明白一個道理:當暴燥的脾氣要發尚未發的時候,你得多加考慮,想想這個脾氣發出來後,是不是會有好的結果子假定沒有好的結果,最好忍受下去,不要讓它發作。無論爲現實與未來的利益著想,無論爲自己與他人的利益著想,佛法認爲忍最第一。

  進一步說,假使有人傷害了自己,不要以爲他傷害了我,而應想到這是因果循璟,因我過去曾傷害了他,所以現在他來傷害我,因果是絲毫不爽的,我應無條件的忍受。如說:“我昔于有情,曾作如是害,故害有情者,我理受此損”。西藏有位大喇嘛霞婆瓦說:“若說這不是自己所招致的結果,實是顯示自己完全不是法器”。要知今生他對你傷害使你受苦,可是由你受了這一點苦,而你過去造的惡業所應感受的苦果蔔卻永遠消除再也不會受其果了。你承不承認這個因果道理?假定承認的話,“既許彼苦能永盡往昔所作惡業果”,你應對之生歡喜心,認爲他是我滅除重苫的增上緣,對你的增上緣,感激都來不及,那裏可以對他生嗔恚呢?聽以說二萬何嗔恚而害他”

  爲人應當知恩報恩,知恩不報,反而對之大生嗔恚,甚至對其大加傷害,這在道理上,怎麼講得適

  如你由嗔恚而傷害了他,那你將來所受的果報是很大的,所以說“更引當來苦種子”。如說:不能忍受現在些做痛苦,極力引生惡趣無量大苦痛閃,這應認爲足最愚癡的事!又有說:“于現在做苦,我且不能忍,何不破嗔恚,地獄衆苦因”

  

  普通人對普通人生嗔恚,已經是很不對了,“若”果現在有個“嗔恚”心特別大的人,對“諸佛子” (發心的菩薩)也生起嗔恚心來,那他的過失就更大了。大到什麼程度

  頌說:“百劫所修施戒福,一刹那頃能頓壞”。布施有布施的福德,持戒有持戎的福德,而這些福德都是慢慢積聚起來的。如布施一次有一次布施的福德,持戒一天有一天持戒的福德。現在這個嗔恚菩薩的人,已于百劫當中,修了施戒福德,時間不可謂不長,福德不可謂不大,可是如是之長而又如是之大的福德,在你對菩薩發生嗔恚的一刹那之間,全部毀滅無余。“嗔恚之火,能燒功德之林”;“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都是這個道理。入行論亦說:“千劫所施集,供養善逝等,此一切善行,一恚能摧壞”。千劫所集供養叁賓的功德,當然是很大的,若你想要摧毀這些功德,不須什麼大鐵錘、金剛鑽之類,只須一念嗔恚,就全部化爲烏有。入中論釋說:“菩薩生嗔且壞善根,況非菩薩而嗔菩薩”

  所以衆生對菩薩生嗔,其罪惡是很大的,所受苦果也是極重的,重大到其他罪惡苦果所不能及。所以說“故無他罪勝不忍”。如貪,在學佛者的立場來說,也是一種極大的禍患,但比之嗔心卻奸得多,如人貪名,就不敢做種種壞事,因爲做了壞事,名譽立刻掃地。如癡,也是一種罪惡,由于糊塗,可做出很多不合理的事來,但仍不及嗔恚過失來得重人!就現實世間說,嗔恚這東西:小則可以破壞彼此之間的友誼,如向來是很要好的朋友,但因偶而動了一念嗔怒,過去所有友誼一筆勾銷,從此成爲路人不如;大則引發世界的戰爭,破壞世界的和平,過去兩次世界大戰的爆發,那次不是由于爲首者的一念嗔心而起子所以嗔恚,不論對個人、家庭、社會、國家、世界,都是不利的!沒有嗔恚的最好不動嗔恚,已有嗔恚的最好設法撲滅嗔恚,不要讓它無限製的蔓延,以爲害世界人類!

  庚二 法應安忍

  辛一 忍不忍德失

  使色不美引非善 辨理非理慧被奪 不忍合速墮惡趣 忍招違前諸功德

  忍感妙色善士喜 善巧是理非理事 殁後轉生人天中 所造衆罪皆當盡

  不忍有四種過失,忍有四種功德。此中,初頌明不忍過,次頌明忍功德。不忍的四種過失是:一、“使色不美”:色是容顔面貌,一個人的容貌,生得美麗或醜惡,佛法說來,與有無嗔恚有關,過去生中如喜動辄生嗔的,那你今生所生的容貌,就是醜陋的,如過去生中時時笑口常開,那你今生所生的容貌,就是美麗的。今生生了一付俊美的面孔,假使不知時時保護它,動不動的生嗔恚,則你面孔就會慢陵的變成難看了,因爲嗔恚生起時的那個樣子,足怪難看的,所謂勃然變色,見者生畏,就是使色不美最好的證明。本生論說:“忿火能壞妙容色,雖飾莊嚴亦無美”。忿恚之火燒壞了你的妙顔,任你怎樣把它修飾莊嚴,再也不會漂亮起來。二、“引非善”:善是道德行爲,非善是不道德的行爲。如人在世,專做一些殺人放火不道德的勾當,推究它的根本原因,大都還是由于嗔心之所驅使。本生論說:“由忿串習諸惡業”。損害善法使諸善行不得生起的,無過不忍,除了不忍,更無余惡比這更重大的了。所謂殺生、偷盜等種種惡業,除少部份是由貪引起來的而外,大多數還是由嗔所引生的。叁、“辨理非理慧被奪”:簡單的說,是慧被奪。一個人所以能夠辨別是非邪正,完全是智慧的作用。當人在理智清醒時,無論發生多麼大的事情,他能立刻判斷事情的原委,辨別誰是誰非,誰對誰不對,控製自己的感情,不讓它亂發脾氣;若被嗔火燒暈頭腦的人,理智被感情蒙蔽,一任感情的奔放,那就是非邪正不分了,明明是對的認爲不對,明明有道理的認爲沒有道理。于是使得原有辨別是非邪正的智慧,因爲嗔心的生起,就被嗔恚之所奪去,再也沒有辨別是理非理的能力了。四、“不忍合速墮惡趣”:謂人沒有生嗔心時,是非真僞分別得極爲明白,等到嗔心一起,真僞不辨,是非不明,胡作妄爲,于是就造下了惡趣之因,很快的令你墮入惡趣。本生論說:“忘失成辦自利益,由忿燒惱趣惡途……由忿串習諸惡業,百年受苦于惡趣”。此中四種過失,前叁種是屬現生的,後一種是屬來生的。由此可知:嗔恚對于現在未來,都是無益而有害的。

  反過來說:“忍招違前諸功德”。個人能忍,不但上面四種過失都沒有了,而且還能得到如下所說的四種功德:一、“忍感妙色善士喜”:不生嗔恚,和藹可親,任何人見了都是歡喜的,所以感得美麗的容貌,具足微妙的色相,使得善士對你生起歡喜,而且很樂意的接近你,試問誰不願意如此

  攝波羅密多論說:“忍爲巧處成色身,功德端嚴相好飾”。如大心菩薩,總是衆相圓滿,其原因就是由于能忍。二、“善巧是理非理事”:因不生嗔,頭腦冷靜,理智分明,對于是埋非理等事,也就能夠運用智慧,加以善巧分別,是則是,非則非,決不感情用事。叁、“殁後轉生人天中”:不愛生嗔的人,到他這個生命結束後,不特不會墮入叁惡道中去,而且一定可以轉生人天之中,感受人天的福樂果報。菩薩地說:“菩薩先于其忍見諸勝利……臨終無悔,于身壞後,當生善趣天世界中”。菩提道次第廣論說:“若能恒常修習堪忍不失歡喜,故于現法一切時中常得安樂,于當來世破諸惡趣生妙善趣,畢竟能與決定勝樂”。四、“所造衆罪皆當盡”:對于任何惡劣的環境到來,假定真正能夠忍受…

《入中論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