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中論頌講記▪P2

  ..續本文上一頁的上座的,不過你的弟子,都還是加行位上的菩薩,受不了印度熱浪的襲擊,恐怕多要死亡,未免太爲可惜!如在西藏,是亦可以獲得中觀正見的,因爲月稱論師,是上方世界的補處菩薩,他來這個世界示現,就是願弘中觀正見的,你如誠意的向他祈求,必能獲得他的攝受。宗喀巴得到這個指示,就依所指示的修習,果在洛卡證得了中觀正見。所以在西藏,不特黃教派宗于月稱見,就是其他學派,亦自認爲以月稱見爲宗。

  丹稱見既被學者認爲是中觀正見,他與一般中觀學者思想,究有一些什麼不同

  印順論師說:月稱與衆不同的思想,約有八種:

  一、阿賴耶非有廠阿賴耶是唯識學上的中心所在,唯識學上的很多論題,都是導源于阿賴耶而來。可是月稱論師,認爲阿賴耶識,是佛陀的方便假說,根本沒有實質的阿賴耶可得,所以說阿賴耶非有。

  二、自證分非有:唯識者所說心識,有相、見、自證、證自證的四分說,彼此對這並有相當的诤論。可是月稱論師。徹底的否認有自證分。因爲彼自證分,不能領受直體,以諸作用不能于自體而轉,如刀不自割等,所以心不能自緣。自證分尚不可得,證自證分當更不可得。這又是與唯識學者不同的地方。

  叁、世谛有外境:唯識認爲所有認識的境界,都是內自心識之所變的,根本不承認有獨立存在的客觀外境。可是月稱論師,現在承認有外境,不過不承認它有實自性。

  以上叁點,都是與唯識思想相左,不特月稱這樣說,就是清辨亦同意此說,在本論第六地中,有相當的破斥。

  四、應成非自立:這是屬于論理學的诤論。自立,就是自立量的意思。站在唯識的立場說:不論自立,不論破他,都要運用因明的叁支比量,始能完成立自破他的任務。不但唯識學者是這樣主張,就是中觀學者的清辨亦這樣的看法。可是月稱論師,認爲因明的叁支比量,是一種形式邏輯,根本不能以此來建立空義。但這並不表示月稱反對因明,而只表示以因明成立空義的不可能。但別人如用因明建立自己的理論,我們也不妨用隨量破的方法,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使他理論不得成立,到了最後,自己的中道正義,就可顯現出來。自己如也同人一樣的,立量以成立空義,空義反而不能顯示,因爲靈活無滯的中道真理,絕對不是形式邏輯所能表達得出來。龍樹大士是以隨量破的方法,建立自己所要建立的空義,月稱也是用的這種方法,當然可謂獨得龍樹的心髓了。

  五、叁乘有法無我:一般佛教學者,大都是說:二乘聖者只能通達人無我,不能通達法無我。可是月稱論師,獨異衆說,認爲法無我是叁乘所共得的,亦即是說,得人無我一定得法無我,如不能得法無我,反顯其亦未真得人無我。得人無我必得法無我之說,不特契合龍樹的正見,亦複契合般若的正見。如金剛經說:“是諸衆生,若心取相,即爲著我、人、衆生、壽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衆生、壽者”。取諸法相,即著我、人、衆生、壽者,可見是諸衆生,未能真正的通達人無我。這一論題的肯定宣說,實是極爲重要的。

  六、執實是煩惱障:依于向來所說,執我是煩惱障,執實是所知障,唯識學家固然是這樣說,就是其他學派也是這樣說。可是月稱論師,獨持與衆不同的意見,認爲執實是煩惱障而非所知障。

  七、減法是有:滅是生減的滅,但滅是有還是沒有,學者間亦有诤論。說減法沒有的,是站在滅不待因的立場說的;說減法是有的,是站在從因緣滅的立場說的。前者是一般學者的說法,後者是月稱論師的說法。月稱的意思:所謂滅,只不過是因緣的消失,並非表示法的沒有,而是顯示法由現在流于過去,充其量只是現象界的一個變化而已。因爲法滅不是沒有,所以法滅而可感果。月稱這一說法,有點近于叁世有的思想,無怪有人稱爲順有部說。不過同而不同的:有部的叁世有是真實有,月稱的叁世有是如幻有,此點應要分別清楚。

  八、過未非有爲非無爲:過是過去,未爲未來,這過未世,是生減法,說它不是無爲,自然不成問題,但爲什麼亦非有爲

  這是須要加以說明的:所謂未來,顯示尚在未來;所謂過去,顯示已成過去。過去既已過去,自無生滅現象可言,未來既尚未來,亦無生滅現象可得,生滅相不可得,怎麼可以說爲有爲?有爲是有生滅相的。

  以上所說月稱論師的八大論說,都是佛教中極爲重要的論題,值得我們予以密切的注意!因爲這些思想,不但與唯識學有著很大的出入,就在中觀自宗的學者間,也不完全同意這些說法的,如第四至第八的五點,就不是清辨所能贊同的。本論對此都有論說,到講頌文的時候,再爲一一點出。

  二 本論論題的略釋

  空宗有部根本論典,就是龍樹的中觀論。中論與七十空性論等,都是抉擇深理的要典,所以義理湛深,很不易于了解。月稱論師本于悲心的激發、依于自己的所見,特造此論以作中論入門之助。現雖不是在講中論,但對此論如真了解,自然也就體會中論,所從特名人中論。現依這叁字的次第,略爲解說如下:

  入是悟入的意思。衆生所以不能觀察諸法的真理,以至悟人中道真理者,病在滯執空有的二邊。現在月稱造作此論,不僅可作中論入門之助,且正確的指出一條悟人中道之理的大路,我們果能循著此論的指一不,漸次深入的修學,便可悟人中道真理,所以名入。

  中是正確真實的意思,亦即真理的代名詞,與一般所說的中央、中庸、中間的中,其義是不同的。如是真理之中,佛法亦可叫做真如、實相、如如、實際、法界等。衆生在空有、斷常、一異、來出的二邊戲論中打轉,所以始終不能發現中道正理,因爲諸法究竟真理,要離二邊的顛倒,才得完滿顯現的。遠離二邊的諸法真理,本不可以用言語來形容它,現在所以用中來代表真理,這是不得已的方便,果真悟入真理,個亦不可說的。中國佛法者講中,有所謂偏中、但中、圓中,有各式各樣的解說,但都不能觸到中的真正意趣,特別是中論所說之中,我們不要把它多作別解,只說它是真理的代名詞即可。

  論是佛典體裁的一種,向有宗經論與釋經論的兩種:釋經論是依經文解釋而加以論說的,如大智度論、十地經論等;宗經論是依某一部份經典的思想內容爲宗,而自己本其中心子以論說的,如中論、攝大乘論等。總之,論是佛弟子本其在佛法上的所見而造的,有嚴密的組織,有一貫的條理,對經義的抉擇,亦複詳細明白,若對論典研究而有所得,則對經的意趣也就易知,所以說學經亦須學論。如般若經,是勝義了義敦,不說沒有智慧的讀了,不能得其要義,就是有大智慧的讀了,亦未必真能完全領會。爲此,是就不能不求教于諸大論師。本論是屬性空般若系的論典,在佛法的論典中、可說是部很有權威的論典。研究了此論,不但能通達龍樹的中論,即對甚深的般若言教,亦有所契入。所以西藏佛法的學者,莫不奉本論爲最高的准則。

  叁 本論內容的概說

  講到本論的內容,我們可以首作這樣的概說:論主造這部論,是依華嚴的十地行果與般若的畢竟空理而組織成的,在菩薩的大行中,顯示諸法的真理,從諸法的真理中,以明菩薩的大行,真可說是做到了實踐與理性的統一,不同一般論典,或偏于明行,或偏于顯理,是爲本論的最大特色。

  本論的特色既在行與理的一致,所以全論的內容分爲十一地,即明菩薩從初發菩提心起,一直到最後成無上菩提止,中間所經過程,共有十大階段,每一階段,有他所修的行,有他所證的理。如初地菩薩,不特以布施爲主修行,而且亦已證得一分真理。初地如是,十地亦然。所不同的,就是各地有其所修的主行,而所悟證的真理地地增勝而已,最後到了佛果,所修諸波羅密固已圓滿,所證真理亦複圓滿究竟。法華經說:“諸法實相唯佛與佛乃能究竟”。是即表示真能究竟證得諸法實相真理的,唯佛與佛,至于登地以上的菩薩,只能分證而不能究竟諸法實相。

  佛與登地的菩薩,同樣悟澄諸法的真理,所不同的,就是所見真理的圓滿不圓滿:初地只見真理的少分,二地所見真理就多點,叁地所見真理更多點,到了佛地就圓見真理而無所欠缺。如吾人所見的月亮:初一晚上所見的月亮是少分,初二晚上所見的月亮就大點,初叁晚上所見的月亮更大點,到了十五晚上,你所見的月亮,是就圓圓滿滿的了。所見真理的多少,與所修的菩薩行深淺有關,因此,我們講菩薩與佛的果位,不能離開實踐的中道行,離了實踐的中道行,以講菩薩與佛果,那簡直是說食數寶,毫無意義可言。

  本論分爲十一地,但特別發揮如何悟人中道實相的,是第六現前地,至于其他的諸地,只是簡略的說到一點,所以研究本論,中心在第六地,亦唯第六地,最不易理解。第六地菩薩所修的是般若,般若所見的是諸法畢竟空性。如大般若經反覆論說空、無所有、不可得的深義,乃至六百卷之多。以般若的本身看,當然是以開顯空相爲最究竟,但在彌勒看來,認爲般若說的是叁智、四加行、五道乃至一切修行次第,所以依此造了一部現觀莊嚴論,解釋大般若的修行次第。可是中觀學者的看法,稍爲不同,認爲當時一般衆生,對佛所示的修行次第,已經了無所疑,但以不善學空而墮偏空,所以特別顯示空理,以料正一般學空者的錯誤!空即中道義,這是龍樹造中論的意趣,亦是佛說般若的意趣,所以于第六地特加發揮。

  本論的組織,計爲菩薩十地及佛地,內容所說當然也就不出于此。依照他的次第,先來解說初歡喜地,亦名極喜地。菩薩行者,從世第一後心,由凡夫位而轉入聖者位的初地,其身心上有種種不可思議的歡喜,而這歡喜在有漏的世間,所從來沒有得到過的,真是到了無法形容的地步,所以名爲極喜。地有依止與生長的兩個意思,如大地能生長萬物而又爲萬物之所依止。菩薩入真見道,得般若智慧,以此智慧爲所依止而發生無邊功用及諸無漏…

《入中論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