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無謬的,即名爲量。古代印度,說有很多量,佛經爲我們介紹的,有五量,就是現量、比量、聖教量、譬喻量、神通量。從此五種,判斷法的有無,所以皆各爲量。後來經過學者的簡化,只剩有現比二量。現量是直接感覺,親切證驗到的知識,不是經意識思索過的;比量,是從比度推論得來的知識,亦即是經過思索而後有的。量之爲量,只此二者,再沒有其他的量。唯識學者,在這二量以外,更說一個非量,實在是不大妥。所謂非量,就是不是知識,不是知識,怎可名量子
本頌所敘世俗的他生宗,是即近于現量的,現量境界,是世間每個人有目共睹的,而且是明明白白的事實,所以叫做自見,自見亦即哲學上的自明,爲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共知,不需要運用什麼推理的方法來說明或證明,所以說“此中何用說道理”
如在廚房明白的見到竈中在燒火,若有人問那是不是火,你當然可以如實的告訴他是火,何須再以煙來推比一下,然後再說它是火
假定這樣,那豈不是多余
當知“他從他生”,如世間的子從母生,“亦”是“世”人所共“知”共曉的,爲有目者之所共見的,“故有他生”果法的這同事,你是不可否認的,既爲不可否認的事實,就照事實而說好了,“何用”再講什麼道“理”?他更進一步的強調世間知識的重要性說:從種生芽,這是世人所共見的,你能不承認嗎
如不承認,就與世間相違,還有什麼可說的
他以世間共許的,來建立自己的他生宗,如沒有相當善巧的智慧,是沒有辦法破掉他的執著的。月稱論師,爲了破掉他的這個妄執,不直接的先從世俗來破,而先分別世俗與勝義的所在,然後再針對他的妄執,而子以徹底的破斥。
卯二 破世間他生執
辰一 分別一一谛
巳一 總說二谛
由于諸法見真妄 故得諸法二種體 說見真境即真谛 所見虛妄名俗谛
他生論者既執世俗他生,現在就來破他世間他生執。首先我們要知道的,所謂世間現見,未必就是靠得住的,如眼識現前所見的器物,只能見到他們表面的現象,並不能見他們內在的真相,加以吾人無始來,由于名言虛妄分別熏習之力,雖能見到諸法從他而生,然並不能見有自性因果的他生。當知現在所诤的,是诤世人所見的他生,是不是有他的實有自性,你怎麼可以以他所見的他生,來責難我所說的無自性他生
所以現在我得從事實的真假中,來說明這個問題。
先從二谛說起:谛是真實不虛的意思,佛法向來說有二種,就是世俗谛與勝義谛,而這二谛,是在一法上作兩種不同的看法,並不是真有兩種不同的東西。唯識家說:在同一個依他起法十,如見到它的圓成實性,是即成爲勝義谛;若不能通達它的如幻,就成偏計執的世俗法。中觀家說:在同一個緣起法上,如你見到它的幻有不實,是即所謂世俗;若能通達它的空無自性,是即所謂勝義。“由于”我們對蘊處界等一切“諸法”,所見有所不同,或者見到它的真實,或者“見”到它的“虛”妄,“故得諸法二種體”。如見諸法是刹那生滅的,是即見到諸法的真相,若于無常生減法上誤認爲常,那就錯了。如雲駛月動,月本不動的,因雲的推駛,好像月在動,你若不明白這個道理,以爲真是月亮在動,那就大錯特錯。又如舟行岸移,明明是舟在行,兩岸並不曾移,而在你的錯覺上,以爲岸也在動,自然是錯誤的。你以爲自所見到的就許爲量,但所見到的是否正確,實在是個大問題,老實說,我們不能完全信任自己的見聞。
什麼是真谛?“說”是“見”到諸法的“真”實“境”界,“即”是“真谛”,而這真谛,是聖者智慧之所見的,確實如此,絲毫沒有錯亂。什麼是俗谛?謂“所見”到的諸法“虛妄”境界,“名”爲“俗谛”,而這俗谛,是凡夫錯亂心識之所見的,錯亂心識所見的世俗境,本不可以叫做谛的,但隨順世間共同認爲如此有的,所以世俗于凡夫,稱之爲谛。
巳二 明世俗谛
妄見亦許有二種 謂明利根有患根 有息諸根所生識 待善根識許爲倒
無患六根所取義 即是世間之所知 唯由世間立爲實 余即世間立爲倒
無知睡擾諸外道 如彼所計自性等 及記幻事陽焰等 此于世間亦非有
如有翳眼所緣事 不能害于無翳識 如是諸離淨智識 非能害于無垢慧
世間他生論者,以世間共見作爲他生有力的證明,現在就來分析一下:世間所共見的,有沒有可靠性。根據上面所說,虛“妄”所“見”的,“亦許有二種”的。二種分別,大體上說:一是真實的,一是非真實的。前者亦可說是正確的,後者亦可說是顛倒的。如佛經中所常說的陽焰,是水蒸氣所假現的水相,根本不是真實的,而這不真實的水相,在一般人的認識中,是很容易了解其不真實的。另外吾人所見的清拎之水,具有解渴和灌溉的作用,我們就不易了解它是假,而把它認爲真實的了。不但普通的觀念,是這樣的看法,就是一般學者,也有這樣的說法。如西北印度說一切有部所安立的二谛,就是約假有無自性與實有自性而安立的。他們認爲:和合統二叫後相續所成的現相,說它是假,是世俗有,這是沒有問題的;但青黃等色,是有實在自體的,而且是勝義(真實)有的,不可說它是假。“依中觀者看來,此二類中一般所謂不實的,不全是主觀的産物。如遠望馬路,越遠越狹,但路何嘗是越遠越狹
認識的越遠越狹,是錯亂的,但並不是主觀的錯誤,因爲這還是因緣關系而現爲如此的。就是用照像機去照,也是越遠越狹的。又如放筆在水杯中現有曲折相,此筆的曲相,也決不淒是認識的錯亂。這錯亂的現相,幻、化、陽焰等,是假有的,也即是空的,但不是甚麼都沒有,不過此不是實相,是錯亂的幻現吧了。龍樹也曾說:“幻相法爾,雖空而可聞可見”。說錯亂,說假名,說空無實性,不是甚麼都沒有。空宗說空不礙有,即以此爲理論的依據。反過來說,一般人所見爲千真萬確的,也並不就是實在的。關于此,如薩婆多部以青黃赤白爲實有自性的;但依科學者說,這不過光波的深淺強弱所致。如光線起變化時,所見也就不同了。如有以體積爲實有的,實則不可析不可入的極做不可得,即不會有體積的實性。容積的擴大與收縮,並無固定的實體可得”。
在此,我們首要知道,人類的認識,是從那裏來的
一般的心理學者或認識論者,論到認識的來源時,雖有經驗派與理性派的不同;但依佛法來說,人類的知識,是從六根而來,而意又爲認識的泉源。既然如此,我們就得探討六根有沒有毛病:沒有毛病的六根,“謂”之“明利根”;有毛病的六根,謂之“有患根”。明利根,就是清清淨淨的根,沒有一點兒毛病;有患根,就是有損壞的根,是殘破不健全的,而且這在六根,都可能有的。如眼生翳,是爲有赤眚病,乃至意有顛倒錯亂,是爲心理的病。
“有患諸根”,是即指的有病的六根,前五根有病,因爲是生理上的,固然沒有問題,意根是心理的,怎麼也會有病
當知衆生從無始來,意根爲惡習及諸錯誤思想所熏,現在産生種種顛倒見解,這不是病是什麼
諸根所以成爲有患的,約有叁種原因:其一是病態的,其二是由藥物之所傷害的,其叁是由幻術之所傷害的。不論出于什麼原因,諸根一旦有了病患,那對境界的認識,自然就成了問題。如眼根患了眩翳,爲眩翳之所蒙蔽,從眼根“所生”的眼識,去見客觀外在的一切,自然就會見有各種不同的相貌現前:如發毛相、旋輪相、蜜蜂、蒼蠅、青、黃、赤、白等的差別形相,都是不時現前的。因爲有這些形相現前,所以不能見到諸法的真相。再如鼻根患鼻塞症,從鼻根所生的鼻識,就香臭不辨,分別不出什麼是香是臭的了。又如舌根生舌識,是嘗味的,但若舌根有了病,從其所生的舌識,就辨別不出苦辣鹹淡了。再如意根生意識,是分別邪正是非的,但若意根爲顛倒邪見之所熏習,從其所生的意識,就會邪正不分,以邪作正,以正爲邪。所以有患諸根所生的認識,雖可說是世俗,而在世俗之中,亦不得稱爲真實。不真實就是顛倒,所以頌。說:
“待善根識許爲倒”。此中所說善根,就是前說的明利根。有患諸根所見的境界,望于明利根所見的境界,確是顛倒不真實的,所以我們認爲它是倒世俗。明利根所見的境界,雖有無明障覆的錯亂,但沒有現見的顛倒因,如餡障等,而爲世人所共知共見的,望于有患根所見的境界,確是正確得多,所以待倒世俗,特名爲正世俗。
“無患六根”,就是明利的六根,亦即沒有病的六根。以此六根“所取”的境界--“義”,“即是世間之所”共“知”共見的,你是這樣的認識,我是這樣的認識,他也是這樣的認識,彼此所知所見,含有共同性,沒有什麼可诤論的。如明利的眼根所生的眼識,見到廣大的晴明空,個個都是這樣見的,絕對沒有兩樣。又如青黃等色,在正常的眼根、眼識以及一定的光線之下,青的大家同樣認爲是青的,黃的大家同樣認爲是黃的。由于這些現有谛實性,一般人很難了解它的虛妄亂現,所以就把它誤認爲是真實的,但這樣的真實,亦“唯由世間”衆生共同“立爲”真“實”而已,如以聖者的智慧,深入的加以觀察,是不是真實,自是另外一個問題。
除了上面立爲真實的正世俗而外,其“余”有患諸根所見的是妄非真,不但超世間的聖者,知道它是虛妄不實,“即”使在這“世間”衆生,亦把它“立爲倒”世俗,而知其非實有的。如空谷傳昔,如海市蜃樓,如水中月,如空中花,這些誰都知道它是假有非真的,因爲事實是不可得的,假使有人誤將這些認爲真實,不是顛動是什麼
倒世俗之所以爲倒世俗,原因亦在大家所公認的。
中觀今論說:“雖有此正世俗與倒世俗的分別,但正世俗經如實的觀察,漸漸顯露出它的幻現性;即實有定性…
《入中論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