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真”實“義”的,“應知”這一定“不”是“了”義說,不了義說的教典,我們要去解釋它時,必須要用不了義的道理“而解釋”,如用了義的道理去解釋它,那不但不能了解經的意義,而且簡直犯了聖教相違的過失。然則怎樣方是了義
必要“說”諸法“空”無自“性者”,方“是”真正的究竟“了義”言教。這麼說來,可以得個結論:凡是如來方便所說的對治法門,皆是不了義;凡是如來究竟開顯的真實法門,皆是了義。佛法行者,不論講說佛法,修學佛法,都應依了義不應依不了義。
了不了義的辨別,在般若經及無盡慧經皆有說到,不過無盡慧經說得更爲詳細而已。西藏宗喀巴大師,著有辨了不了義論,專就中觀唯識兩家所說的道理,分別抉擇了不了義。宗喀巴是以月稱中觀見爲見的,所以在該論中肯定的認爲:中觀所說的畢竟空性是真了義,唯識所說的境空心有是不了義。這很契合無盡慧經說的:
“顯示世俗者爲不了義經,顯示勝義者爲了義經”。佛法的究竟處,不用說,是在了義,且唯有究竟了義說,才能開顯佛法的特色,至于方便不了義說,不過是適應衆生的善巧而已。
了義與不了義,前曾一再說到,現在不妨同過頭來解釋一下,但因宗派的觀點不同,對這解釋的出發點,自然就有了差別,明白的說:有從語言的隱顯,解釋了不了義,如唯識學者;有從義理的究不究竟,解釋了不了義,如中觀學者。從語言隱顯說:一句話說得非常清楚,不須再加以一番解釋,這是了義敵;反之,則是不了義教。從義理究不究竟說:如所說的道理,已經說得徹底究竟了,毋須引用其余任何道理,詳加說明,是爲了義;反之,即非了義。
如佛在般若經中說的“一切法無自性”的這話;就可從義理與語言兩方面來加以解釋:中觀家站在義理的立場說,這是究竟了義教,因爲其中所诠的義理,已經究竟顯了
諸法確實是無自性的,現在如其無自性而說爲無自性,那還有什麼可說的
唯識家站在語言的立場說,這是方便不了義教,因爲佛對這個說得很隱密,不是究竟顯了之談,須要對它另外加以解釋。所謂無自性,不是真的一切法皆無自性,有的還是有自性的。以叁性說:遍計執是無自性,這是對的,依他起、圓成實亦無自性,就不對了。然則佛爲什麼說一切法無自性
唯識家說:這是以叁性叁無性說的:一、相無性,是約遍計執說的,因這是假名安立,不是白相安立,所以說爲相無自性叁一、生無自性,是約依他起說的,因這是緣生法,凡是緣生法,就不是自然生,所以說爲生無自性。叁、勝義無自性,是對圓成實說的,因這是一切法的勝義谛,是無自性之所顯的,所以說爲勝義無自性。解深密經無自性相品說:“勝義生!當知我依叁種無自性性,密意說言一切諸法皆無自性:所謂相無自性性、生無自性性、勝義無自性性”。依叁無性,說一切法皆無自性,可見佛說一切法無自性,是隨衆生的根性而約秘密意趣說的。由于學者所站的立場不同,因而彼此的觀點自然有別。現在再從兩家所依佛說的教規,看看他們如何分別了不了義。
在如來所說的聖教中,明白有教規可爲我們所依的,有解深密經與大乘妙智經,而且在這兩部經中,都是以叁時教爲教規的。解深密經的叁時教是:一、我空法有教,是對小乘衆生根機說的;二、萬法皆空教,是對叁乘衆生根機說的;叁、唯識中道教,是對五乘衆生根機說的。前二時教是不了義,唯第叁時是真了義。大乘妙智經的叁時教是:一、心境俱有教,就是小乘敵;二、境空心有教,就是唯識教;叁、心境俱空教,就是中觀教。前二時教是不了義,唯第叁時是真了義。深密與妙智兩經所說的了義與不了義,剛剛是極端相反的,我們又以什麼爲標准而加以取舍
這實在是個困惑的問題,現我給子諸位一個簡單的取舍標准。
佛在每部經中,都說到方便與真爵,然不論所說的方便是怎樣的多,如其所發揮的中心思想理論,已達于究竟徹底的程度,這一定是了義言教,反之,所說的方便盡管是很少的,如其所論說的義理,並不怎麼究竟透徹,當知是爲不了義教。對這了不了義的教規,果真有個徹底認識,那你就可讀經而不爲其所惑了。
子叁 破共生
計從共生亦非理 俱犯已說衆過故 此非世間非真實 各生未成況共生
明法無我,主要是破四生,四生分爲四宗,在別破四宗中,上來已破自生與他生,而在這一破斥中,他生破得最爲詳細,自生破得較爲簡略,現在破共生尤爲簡單,只有一個頌文。這自聖龍樹以來,都是如此的,因爲共生不出自他,自生他生既各破斥,共生當然亦即不得成立。
共生論者,在印度是以尼乾子外道爲主,他堅執一切法的生起,是白他相共而生。以有情的生命說:一個生命的出生,尼乾子認爲是自他合作的結晶。謂有情有個命根爲本體,從此通前通後的命根而生,是爲自生;複須善惡業及父母等的因緣方生,是爲他生;如是自他相共,于是一個活潑潑的生命,出生到這世間來了。以外界的萬物說:花瓶或花盆,是由泥成的,這是世間的事實,且爲人所共知的,是爲自生;泥自己不能變成瓶盆:是由陶師製造而成的,名爲他生。瓶盆之所以成爲瓶盆,實由自他相共而生。尼幹幹外道說:自生確有自生的過失,他生亦有他生的過失,單自不生,獨他不生,所以我主張有情無情的一切法,皆是自他二因共生,因而也就不犯如上自生他生的一切過失。
現在對這共生論者加以破斥道:“計從共生亦非理”,爲什麼
“俱犯巳說衆過故”。在你以爲沒有過失,其實自他生的種種過失,在你共生論上全部俱有。菩提道次第廣論說:“以前正理即能破彼:謂自生分,以破自生正理而破;從他生分,以破他生正理而破”。因爲他所說的共生,並未超出自他的範圍,從自生的一分,有自生的衆過,從他生的一分,有他生的衆過,可見你所說的共生,犯有自他生的諸過。在總破四生文中,我們曾經說到:凡是自他相共而生的,必先自他雙方有生的可能性,然後和合起來才可說有共生,如自他各別沒有生的可能性,自他相共又怎麼能生
如一粒沙不能出油,千萬粒沙合起來,當然同樣不會出油的。是以你所說的共生之理,不但不合出世間的真實道理,亦複不合世間的世俗道理,所以說“此非世間非真實”。從真實道理觀察,說共生不可得,固然是還可以;從世間方面觀察,亦說共生不可得,似乎不與事實相符,因爲現見世間諸法,二者和合共生的,如稻種爲自,陽光水土等是他,不過自是主要的成份,他是一般的助緣而已。就世間的緣生法說,自他和合未嘗不可,現在我們所破的,是破自他共生的自性,如有實自性,自他共生即不可能,所以你不能以緣生法而說自性生,自性生與緣生法,是有很大出入的。說自性生,我就要破,說緣生法,則我不否認。自他“各”自而“生”,尚且皆“未”得“成”,何“況共生”
當然更不得成了,所以你說共生,在佛法立場看來,同樣是不合道理的。
子四 破無因生
醜一 通破
若計無因而有生 一切恒從一切生 世間爲求果實故 不應多門收集種
衆生無因應無取 猶如空花色與香 繁華世間有可取 知世有因如自心
破四生妄計,前已破了自、他、共的叁生,現在破最後無因生,即破自然外道。印度有一部分世間的學者,爲宇宙萬有諸法擾昏了頭腦,找不出宇宙萬有生起的原因,于是在他們的觀念中,認爲諸法所以有這種種差別,根本就是自然如此的,何必找出他的原因。如蓮藕是又粗又硬的,而蓮辦卻是又柔又軟的,試問究由何人把它作成這樣的
從來不曾見到有人這樣作過,蓮藕之所以如此粗硬,是自然而然如此粗硬的,蓮辦之所以如此柔軟,是自然而然如此柔軟的,沒有任何因由使它這樣。又如一朵花的組織,精微細密得難以思議,或如一個最小的動物,其結構的細密,也是無法宣說的。如是動植物類,乃至宇宙人生的奧妙,說不出它的所以,只好一切歸于自然。這種無因而自然說,如僅用在對宇宙方面的說明,還不至于成大問題,如引用到人生起源方面的說明,勢必走上無因無果的邪徑,則爲患就大下,因爲一切無因而自然有,那世間的智愚賢不肯,就無善惡因果的關系,人類的向上向善,亦即毫無意義與價值可言了。
爲此,中觀家針對這個加以破斥道:“若計”諸法“無因而有生”,那你不免就犯下面的幾大過失:
一、“一切從一切生”,這話怎講
如雞生蛋,雞是能生的因,蛋是所生的果,其間明白具有因果的關系,若如無因論者所說,蛋雖是由雞生出來的,但蛋不以雞爲能生因,果然如是,那應不但雞能生蛋,其余石頭木頭以及一切都應能生蛋,爲什麼
雞望于蛋不是蛋的因,雞能生蛋,石等一切法望蛋不是蛋的因,理應如雞亦能生蛋。這樣,一從一切生,一切可以生一切,是則世間一切紊亂,那還成什麼話說
你無因論者承不承認石等能生蛋
當然不能承認的,因這完全違背世間現實的。石不能生蛋而雞能生蛋,足見兩者之間,有著因果關系,你怎麼說無因而生
二、一切“恒” 一切時生,這話怎講
如諸法生起,各有其時間性,有的是在這個時候生的,有的是在那個時候生的。試看教室後面的杜鵑花還沒有開,爲什麼?因杜鵑花開的時間還沒有到;再看教室前面的茶花已經盛開,爲什麼?因茶花開的時間已經來臨。其他如我國說的:桃花在春天開,荷花在夏天開,桂花在秋天開,梅花在冬天開,所謂花開四季,風送飄香,各各有其一定時間的。若如無因論者所說,諸法自然而有,則梅花應于夏天吐蕊,荷花應于冬天散香,甚至時時刻刻,都有萬花開放,可是事實不然,不論那法生起,都有其時間性,當其時間未至決不能生起的,你怎麼說無因而生
叁、“世間爲求果實故,不應多門…
《入中論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