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以是空。色塵如此,當知“聲、香、味及觸並諸法”,也是如此,所以說“亦爾”。根據以上所說,可知色等六外處,都是無自性空,由于“色等”六塵“無自性”空,“是”故說“名爲外空”。
癸叁 內外空
二分無自性 是名內外空
這是解釋第叁內外空。頌文的“二分”,就是指的內外。內是觀待于外而有的,外是觀待于內而有的,離內則無于外,離外則無于內,二者是相依不相離的緣起存在,都足“無自性”的假名,“是”故說“名內外空”。這是前二空的綜合說明,如真了解上述二空,對此內外空,自然就很明白,所以頌文不多加以說明。
或有人說:內外空既是前二空的綜合,不說豈不是也可以嗎
對的,不說本也沒有什麼,不過就衆生的執著,分別說這叁種空,也沒有什麼不妥。如有衆生對于內在的個己身心,生起堅固的執著,以爲這是真實有的,佛就針對衆生這個執著,爲說內空;如有衆生對于身心外在的諸法,生起堅固的執著,以爲這是真實有的,佛就針對衆生這個執著,爲說外空;另有一類衆生,煩惱特別深重,既堅執內在的身心,又堅執外在的諸法,針對這類衆生的妄執,佛就不得不爲主說內外空,告訴他們:由內而外,從外而內,不論何法,要想求得它的一個實在自性,那是絕對不可得的。因此,說這叁種空,並不多余。
其次,內外既是相待而立的,是則內沒有決定性的內,外亦沒有決定性的外,因爲在你以爲外的,而我或者認爲是內,或者在我以爲外的,而你或者又以爲內。所謂“隨人所系內法爲內,隨人所著外法爲外”,有什麼決定性的內外可得
如我們以講堂爲內,住在講堂旁邊房間裏面的人,還以講堂爲外哩。我們以講堂外面爲外,站在新竹市的立場來看,還認爲這是屬于新竹市內哩。行者觀這內外法,沒有它的決定相,所以說爲內外空。
再說,內外法所以說名爲空,主要是由于無有自性,因爲這是因緣和合而生的,而這緣生的內外法,並不在和合因緣中,因緣中尚且沒有內外法,其他的地方,當然更沒有內外法可得,進一步說,不但內外法無有,就是因緣亦無有,因爲因緣無有,所以內外法空。
關于這叁空,在大乘佛法,並沒有多說,而在阿含中,佛說身受心法的四念處時,曾分別的說到這叁空。以觀身不淨說:先觀內身叁十六種不淨充滿,九孔常流不淨的東西,絲毫淨相都不可得,淨相不可得,說明內空;其次觀外色不淨,亦如觀己身不淨,淨相不可得,說明外空,進而“行者,若觀己身不淨,或謂外色爲淨,若觀外色不淨,或謂已身爲淨,今俱觀內外,我身不淨,外亦如是,外身不淨,我亦如是,一等無異,淨相不可得,是名內外空”。身念處是如此,余受心法叁念處,亦這樣的分別觀察,顯示這叁空的意義,可說極爲明顯。總之,由內達外,終于到達叁者的總和,是這叁空的分別說明。
癸四 空空
諸法無自性 智者說名空 複說此空性 由空自性空 空性之空性
即說名空空 爲除執法者 執空故宣說
這是解釋第四空空。佛法說空,一般誤解爲什麼都沒有,共實空不是什麼都沒有的意思。“諸法無自性,智者說名空”。空即無自性,無自性即空,雖是兩個不同名詞,而實名異義同。自性爲人類普遍成見的根本錯亂,有了這個錯亂的自性見存在,就永遠的見不到諸法的真理,唯有擊破自性見而通達無自性空,真理才會在你面前顯現。所以有智慧的大聖佛陀,不說空是什麼沒有,而說空足無自性,無自性即空。
佛說空的用意,是對破衆生的實有自性見,一旦實有自性見爲空破除,破有之空亦應舍棄,但“衆生處處著”,放棄那一邊,又執著這一邊,空破一切法唯有空在,于是就又以爲空是宇宙的大實在,轉過頭來,執著有個實實在在的空法,複又成病,因而大聖佛陀,“複說此空性,由空自性空”,即空的自性亦複是空的,沒有實在空自性可得。如是“空性之空性,即說名空空”,空空的得名,是由這樣來的。爲什麼要說這空空子“爲除執法者,執空故宣說”。執著諸法實有,要想破除此執,佛知唯有說空,說空爲了遣有,不是要你再來執空,如果再來執空,同樣是錯誤的,因而不得不說空空,破除衆生所有空執,可見空空,專門是爲執空衆生說的。
然而在此所要問的:空與空空究有什麼不同?我們的答覆是:空是爲破實有諸法的妄執,空空則是爲破實有空性的妄執。再問:你之所謂空,是法還不是法
假定是法,則空已爲所破,因爲空是在一切法中的;假定不是法,則所謂空又何所破
聖龍樹解答說:“空緣一切法,空空但緣空。如一健兒破一切賊,複更有人能破此健人;空空亦如是。又如服藥,藥能破病,病已得破,藥亦應出,若藥不出,則複是病,以空滅諸煩惱病,恐空複爲患,是故以空舍空,是名空空”。這一解釋,可謂非常明白。
衆生的執著深重,這就現實世間,是可體驗得出的,所以佛陀出世,專門宣說空法,破除衆生執著,中論頌說:“大聖說空法,爲離諸見故”。諸種執見因空而離,照理不應再有執著,因爲誤認空爲究竟,于是複又執著于空,這真到了所謂無可救藥的地步了,所以中論頌接著說:“若複見有空,諸佛所不化”。請試想一下:說空是遣有無而離一切戲論顛倒執著的,假定不能理解佛說空的用意,又見有個永恒的普遍的實在的空性,是則佛還有什麼辦法
不特釋迦佛無法教化,就是諸佛亦無法教化。“衆生本來執有,佛所以說空教化,空,就是離一切戲論不著。你卻要執空,這還能軟化嗎
再爲說有嗎
執有是衆生的老毛病。可以對治,到底不能使衆生解脫,所以也不能再爲說有”。現在于不可化中,佛又大慈大悲的,巧爲施化,而說空空,對治空執,佛的恩德,真是難以限量了。
頌文所說的空與空性,是否有不同的意義?依中觀家說:空就是空性,空性就是空,並沒有差別可言,因爲空是諸法的寂滅相,亦即顯示了諸法的空寂性。但唯識學家,認爲空是空,空性是空性,二者是有差別的:空是側重遠離執著方面說的,亦即是用于遮遣的,所謂遣除遍計執,說名爲空。空性是側重所顯的意義方面說的,亦即是用于顯示的,所謂二空所顯的圓成實性,說明空性。遣除的空,雖則真正是空,所顯的空性,不但不是空,且是勝義有,真實有的。這樣講空,在中觀冢看來,是空得不徹底不究竟的,而且如唯識家的解說,頌文所謂空性之空性,是就變爲不通了。中觀系的諸大論師說:叁一空即真”,明白說空即是空性上的真實性,所以中觀家不論在任何地方說空,總是一空到底,絕不會有絲毫的不空的痕迹露出來的。
癸五 大空
由能遍一切 情器世間故 無量喻無邊 故方名爲大 由是十方處
由十方性空 是名爲大空 爲除大執故
這是解釋大空。大乘法中以十方空爲大空,聲聞法中以法空爲大空。智論十八空品說:氣如雜阿含大空經說:生因緣老死,若有人言是老死,是人老死二俱邪見,是人老死則衆生空,是老死則法空。摩诃衍經說:十方,十方相空,故名爲大空”。十方相,是指四方四維上下的十方,亦有說爲東西南北上下六方,實即指的空間而言。近有人說:時空爲宇宙的骨架,離了時空就沒有宇宙可得,所以對于時空,一般學者,都要討論到的。關于時間,不是現在所要說的,姑且不談。空間,印度學者,有看爲實體的,且將空與地水火風合稱爲五大,認爲五大是組成宇宙萬象的五種原質。這在佛法,可說是沒有這個說法的。因在佛法看來,所謂虛空,是依色相而現起的,如說:“因有色故有無色處,無色處名虛空相”。“緣起色法的幻現六方相,是虛诳似現而不可據爲真實的;如以爲真實而想推求究竟,那末有限與無限都不可得”。智論十八空義說:“如五衆和合假名衆生,方亦如是。四大造色和合中,分別此間彼間等,假名爲空。日出處是東方,日沒處則是西方,如是等是方相”。總之,不論從那方面講,十方的空間相,是決沒有實自體可得的。
十方相爲什麼稱爲大空
“由”彼“能遍一切”有“情”世間及“器世間”的原“故”。宇宙間的萬有諸法,佛法總括起來,不出這兒所說的兩種世間。有隋世間,是指有精神活動的生命者說;器世間,是指山河大地森羅萬象者說。有情雖然衆多,器界雖然廣大,但無不在這十方虛空的擁抱之中,即從它的外延而擴展去看,是其大無外無邊無際的,所以稱爲大空。試想一下:在這世間,有那樣東西,不是有其限度及有其邊際的
假定認爲有無邊際及無限度的,那就唯有空間。如以我們現在所立的空間爲中心,不論你向那一方面去擴展外延、都是無邊無際,無窮無盡的。金剛經說:“東方虛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正是顯示虛空的廣大無邊。
如是廣大無邊的虛空,以什麼來比例說明
“無量喻無邊,故方名爲大”。無量,是指行者所修的四無量心::慈、悲、喜、舍。如修慈悲二無量心觀,先從自己的父母觀起,然後逐漸偏及無量衆生,于是心量也就廣大到無量無邊。從此喻于無邊無際的虛空,所以說方名之爲大。如華嚴經中說的重重無盡的華藏世界,就是行者在觀行中所觀的廣大境界。
“由是十方”空無相“處”,乃“由十方性”的本來是“空”,“是名爲大空”,並不是其性不空,現在想方設法的而令其空,假定真是這樣,那就破壞世間了。智度論十八空義說:“問曰:十方空何以爲大空
答曰:東方無邊故名爲大,亦一切處有故名爲大,遍一切色故名爲大,令衆生不迷悶故名爲大,如是大方能破,故名爲大空”。說此大空,是“爲除大執”者說。如勝論師于實德業的實中,執有實在的大方,所以不得不說此大空,以破除其實有的妄執。
癸六 …
《入中論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