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 五二七
癸初 死緣
癸二 死心 五二八
癸叁 暖從何收 五叁一
癸四 死已成中有之理 五叁二
癸五 次于生有受生之相 五叁六
己二 發心之量 五四二
己叁 除邪分別 五四四
*思惟集谛馬車 五四六
己四 決擇能趣解脫道之自性 五四八
庚初 依何等身滅除生死
庚二 依何種道滅除生死 五五二
*思惟滅道二谛馬車 五六五
戊叁 上士修心之道次第 五七叁
己初 明發心爲入大乘之門
己二 此心如何發起 五八叁
庚初 依何因始能生起 五八四
庚二 修菩提心之次第 五八五
辛初 依阿底峽尊者所傳七因果言教修
壬初 生起之次第決定
癸初 明大悲爲大乘道之根本 五八六
子初 明初之重要
子二 明中之重要 五八七
子叁 明後之重要
癸二 諸余因果爲彼之因果法 五八九
子初 從知母至慈心以成其因
子二 從增上意樂及發心以成其果 五九一
壬二 正修之次第 五九四
癸初 修希求利他之心
子初 修習此心發生之根本
醜初 于有情修平等心
醜二 修一切悅意之相 五九七
寅初 知母 五九八
寅二 念恩 五九九
寅叁 報恩 六○○
子二 正發此心 六○叁
醜初 修慈
醜二 修悲 六○五
醜叁 修增上意樂 六○八
癸二 修希求菩提之心 六一○
癸叁 明所修果即爲發心(認定修果發心) 六一二
辛二 依寂天菩薩自他換教授修 六一四
壬初 思惟自他換否之功過 六一五
壬二 若能修習則彼心發生 六一六
壬叁 修習自他換法之次第 六一七
癸初 除其障礙
癸二 正明修法 六一九
庚叁(書中誤爲庚二) 此心發起之量 六二二
*菩提心馬車(缺,以發心秘授代之) 六二叁
菩提道次地略論釋目錄兼科判表
下冊 : 頁 次
庚四(書中誤盤庚叁) 依軌則受法 一
辛初 未得令得
壬初 從何處受 二
壬二 以何身受
壬叁 受之軌則 叁
癸初 加行儀軌
子初 殊勝皈依
醜初 淨地設像陳供
醜二 啓白與皈依 五
醜叁 皈依竟,說學處 八
子二 積集資糧 九
子叁 淨修意樂(淨修其心)
癸二 正行儀軌
癸叁 結行儀軌 十叁
辛二 得已,守護不失
壬初 修學于此世發心不壞之因
癸初 修學爲猛利增長發心故,念其勝利
癸二 修學正爲增長發心故,于六次發心 二○
子初 修學不舍已發之願心
子二 修學增長 二二
癸叁 修學發心已,于任何事不舍有情
癸四 修學積集福智資糧 …
《菩提道次地略論釋 附錄叁 菩提道次地內修法簡授速修次第科判(即馬車科判)》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