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地略論釋 卷之十四▪P9

  ..續本文上一頁亦可伏二禅以上諸貪。如往日所

  說,外道仙人定者,至非想非非想,經八萬大劫,發長墮地,鳥巢其間,生長子孫

  。出定見此,發生煩惱,謗無解脫,遂終至墮落。顯、密、大、小乘,乃至內、外

  道,共通者爲叁摩地(離五斷八皆同),不共通者爲發心,視叁摩地之助伴如何而

  判,若以空慧爲助伴,所攝之叁摩地爲解脫道。以出離心攝,亦然。若以菩提心乃

  至生圓二次攝,則爲大乘道、無上乘道。正文複次以下雲:至大事相同也,與上說

  ~P 963

  意同。故不問其所修名叁摩地,或名止,如爲空慧所攝,即非真實空慧而僅爲空見

  (相似空慧),則雖不入解脫道,而亦成爲解脫道之流。如爲菩提心與出離心所攝

  ,則須真實出離心、真實菩提心,乃與解脫相順。如僅爲相似出離心、相似菩提心

  ,則尚不能相順。此爲宗喀不共說。論文:「然今非爲觀察由諸余道攝持門中,趣

  不趣解脫及遍智之道,是就叁摩道自體門中,而觀察爲何道也。」宗喀于此著重數

  語,純因藏中當時有認此叁摩地爲無上者。其意,就自體門中觀察,不能認彼即解

  脫及遍智道,亦不能謂彼不可入解脫及遍智道。蓋如白布之本質非青非黃,而可以

  染青染黃也。(就助伴說,可諸道攝;就自體說,五道所不攝。)

  以是之故,于修不念作意,無心糾改,及無所執,施設爲樂、明、無別之中,

  是否有真實義。等引與空性修習之二,當善分別,(在班禅善慧法幢著述中曾言,

  有以修不念作意爲無上修者,不知樂、明、無別,不過爲身心輕安之境,不能認爲

  無上瑜伽之大樂。修緣心定之礙觸破後之空,不能認爲實有執斷後之空。真正空樂

  ,大乘共道亦不能知,小乘更無論矣,何況內外道共定者,顧當時修定者崇尚不念

  ~P 964

  作意,以爲無上,施設不念作意,無心糾改無所執等異名。)極爲重要。(叁摩地

  中之樂、明、無別與空性中之樂、明、無別,大有不同,當善辨,勿淆。)以有于

  未通達真實義中亦認爲通達之大錯處故。班禅羅桑卻吉绛卻(善慧法幢)雲:修緣

  心定者,心與虛空如一,又得禅悅輕安之樂,似具足樂、明、無二,已得佛位,誤

  謂身心輕安及觸塵無礙之感覺,爲圓滿次第之大樂,及破除實有自性之空慧,于此

  應善分別。如僅以定中之樂明感覺爲金剛大持位之空樂無別,則一切得定之外道,

  皆已成佛矣。

  辰二、明依奢摩他趣總道

  「若得前說無分別叁摩地作意,唯當修此明了無別等殊勝功德之無分別定耶?

  曰:引發如斯叁摩地者,是爲引生能斷煩惱之毗缽舍那。若不依此引生毗缽舍那,

  則于此定任何修習,尚不能斷欲界煩惱,況能盡斷一切煩惱,故應進修毗缽舍那。

  此複有二,謂以世間道暫伏煩惱現行之毗缽舍那,與以出世道永斷煩惱種子之毗缽

  舍那。前者謂觀下地粗相上地靜相之粗靜行相,後者謂觀無常等四谛十六行相,此

  如聲聞地說,其主要者,謂通達人無我之正見。如是外道粗靜相道暫伏煩惱現行,

  或佛弟子修無我義,永斷煩惱根本,皆須以前所說正奢摩他,爲伏斷煩惱之所依。

  ~P 965

  大小二乘諸瑜伽師,亦皆須修此定。于大乘中,顯密諸瑜伽師,亦皆須修此定。故

  此奢摩他,實是一切瑜伽師修道之最要基礎。又二種毗缽舍那中,前者于佛弟子非

  不可少,後通達無我之毗缽舍那,則是必不可少者。若得前說第一靜慮近分攝之奢

  摩他,縱未得以上靜慮無色之奢摩他,然依彼止修毗缽舍那,亦能脫離生死系縛而

  得解脫。若未通達無我真實,未修彼義,僅由前說正奢摩他及依彼止修習世間毗缽

  舍那,斷無所有以下一切煩惱現行,得有頂心,然終不能解脫生死。如贊應贊雲:

  『未入佛正法,疑盲諸衆生,縱上至有頂,仍受叁有苦。若隨佛教行,縱未得本定

  ,魔眼雖監視,亦能斷叁有。』故無上瑜伽部諸瑜伽師,雖不必生緣盡所有性粗靜

  行相毗缽舍那,及由彼所成就之止,然須生一正奢摩他。初生之界,謂生起次第時

  也。」

  問曰:彼已獲得如前說無分別之叁摩地,唯當于彼有明了及無分別等殊勝之無

  分別叁摩地而修耶?(意謂此外尚有修法否?)答:生起如此之叁摩地者,是專爲

  生無惑之勝觀耳。以勝觀能斷根本惑,僅止則不能。若不依彼而生觀者,則于彼叁

  ~P 966

  摩地任修幾許,雖欲界諸惑猶不能斷,何況一切煩惱,是故須修勝觀也。(意謂僅

  止尚不能斷現行煩惱,然解深密謂止能斷縛者,何故?因止有世間道勝觀,依于世

  間道勝觀,亦能斷現行煩惱,非獨具止一分即能辦此。)(于彼堅固之止中,種種

  樂明等相皆來,乃修觀。觀有世間道與出世間道二種。外道仙人等,亦有于百尺竿

  頭進一步,而修世間道觀者。)勝觀中亦有斷煩惱現行世間道之觀,及從根本斷煩

  惱種出世間道勝觀之二。前者謂觀察下地粗上地靜之粗靜行相,(只能伏現行煩惱

  ,故爲世間。)後者謂觀察四谛中,無常等四谛十六行相之二種。(能斷種子,故

  稱出世間。)總表止後須觀,否則到世間上地亦不能入。止爲無分別者,觀則須用

  分別。外道仙人以止爲基,用粗靜分別輾轉而至有頂天。內道則以止爲基,用四谛

  十六行相分別,而入于出世間道,特別爲無我見。其中聲聞地中之主要者,謂通達

  補特伽羅無我之見也。(外道不用粗靜觀察,則不得初禅神通,不能修二禅未到定

  。得二禅未到定,又用粗靜觀察,則生二禅神通,得叁禅未到定。外道亦有止觀雙

  運情形,止修,用一心專注;觀修,則用粗靜行相,相互而修。小乘以止爲基,以

  無實谛觀察而修,乃輾轉入于上道。即大乘亦須以初禅未到定爲基,修觀而入資加

  ~P 967

  等道。故因修觀而得之初禅未到定如無,則不入資糧道上品。大乘五道,皆雖依初

  禅未到定,特別資糧上品非依此不可,資糧下叁品可不依也。此初禅未到定,指因

  修觀而得之未到定。小乘五道亦然。聲聞地得前說奢摩他作意,有四種有情,于現

  法中(一生中),不趣出世道而趣世間道。(一)一切外道,因只觀粗靜,不能緣

  谛。(二)正法中,根性鈍劣,先修止行。因對專注修興趣濃厚,不樂修觀,即修

  ,亦不易得空性理。(叁)根性雖利,善根未熟。(此處世間道指凡夫,出世間道

  指聖者。)根利而善根未熟,不能見真正空性,即不入聖道而仍爲凡夫道,故目之

  爲世間道。(四)一生菩薩,樂當來世證大菩提,非求現法。一生菩薩,指十地菩

  薩。依自宗,不能謂未見真正空性,未入聖位,此處乃依小乘說法。小乘所許一生

  菩薩,非指十地,乃指資糧道。謂此生尚在資糧道,二生一入加行道,即由加行道

  而入見道、修道,而成佛。但此雖聲聞地文,亦非無著意,而爲小乘人意。小乘人

  謂釋迦在金剛座,自降魔以後至睹明星成道,爲加行以後事,自降魔以前,皆在資

  糧道中。

  論文:「如是外道粗靜相道,暫伏煩惱現行,或佛弟子修無我義,永斷煩惱根

  ~P 968

  本,皆須以前所說正奢摩他,爲伏斷煩惱之所依。」伏斷所依,又非特此,即隨是

  大小乘諸瑜伽師,亦皆須修此定。故此奢摩他,爲一切瑜伽者行道之所依也。(不

  問內外大小顯密,皆須以止爲依。)

  又二種毗缽舍那中,于佛弟子初者(觀察粗靜行相)非不可無。後之通達無我

  勝觀,則爲必不可無之支分。以彼若得初禅未到定所攝之止(即前說圓滿之止),

  縱未得自彼以上靜慮無色之止,然即依彼而修觀者,亦能獲得解脫生死系縛。但不

  得初禅未到定即修觀者,亦不能脫生死,是爲定義。亦非謂初禅以上定,依之修觀

  ,不脫生死。若不達無我勝觀,棄而不修者,縱以前說之止,依之以修世間勝觀,

  斷無所有以下一切現行煩惱,得有頂心,亦終不能解脫生死。贊應贊雲:「未趣于

  汝法,生盲之衆生,縱上至有頂,仍生苦成有。」(此四句對外道未生正信愚疑無

  明之衆生)。「隨行汝教法,雖未得本定(初禅),如魔眼監視,能遮于諸有。」

  (此四句對內道言。如魔眼監視,言爲魔所怒視,亦能離于生死。魔爲欲界王,名

  喜舞自在魔。彼不喜衆生離欲界,脫彼轄下,故于修止者,尤作障礙。)無上瑜伽

  之瑜伽者,雖可不生緣于粗靜行相勝觀,亦不生彼所成之止,然亦須生一種止,即

  ~P 969

  生起次第時所生之止。(生次得止,即入圓次。)是故基址之叁摩地遍于一切,無

  論內、外、大、小、顯、密,皆須依之。其次,僅得基址叁摩地,是爲不足。此二

  重要。

  辰叁、明別趣世間道

  「聲聞地說,從得第九住心,乃至未得作意,是名作意初修業者,從得作意,

  欲淨煩惱,修習了相作意,是名淨煩惱初修業者。若未善解聲聞地中所說之義,便

  覺靜慮與無色,最低之道,爲初靜慮之近分。彼中說有六種作意,初是了相作意,

  故誤解謂,初生近分所攝之心,即是了相作意也。若如是計,極不應理,以未得奢

  摩他者,必不能生第一靜慮之近分。未得近分,亦必不得奢摩他故。了相作意,是

  觀察者,若先未得正奢摩他,修彼不能新得奢摩他故。以是當知第一近分六作意之

  初者,是修近分所攝毗缽舍那之首,非是第一近分之最初。彼前尚須有近分所攝之

  奢摩他故。未得第一近分所攝之叁摩地前,所有一切妙叁摩地,皆是欲界心一境性

  。若照大論所說觀之,得叁摩地者,亦極少數。此中由修近分六種作意,離欲之理

  。恐繁不述。」

  ~P 970

  聲聞地分叁種次第:(一)從九住心乃至未得作意(止)以來,是作意之初發

  業者。(二)得止(初禅未到定方得止),僅此而未修觀者。(叁)獲作意已,欲

  淨惑而修了相作意者,是淨惑之初發業者。此中若不善別,則或以爲靜慮無色道之

  最下者,是初禅未到定,而于彼又說六作意之初分,即了相作意,故生起未到定所

  攝之最初心者,即了相作意是。此是錯誤,以未得止,則不生初禅未到定。若未得

  未到定,則不得止。(以彼彼是因,初禅靜慮未到定之始,爲得止。初靜慮未到定

  中之六作意之始,爲了相作意。)且了相作意是觀修(各各了別粗靜行相),若修

  習彼(了相作意)而未先得止,則不能也。(以上須止修,觀修不能得止。)以是

  之故,初禅未到定六作意之初者,乃未到定所攝,修觀之首,而非未到定之初。以

  于修彼觀之首之前,更須有未到定所攝之止也。故未得初禅未到定所攝叁摩地以前

  之一切叁摩地,悉是欲界之心一境性。故獲得與諸大經論(解深密等)相合之止者

  ,甚爲稀少。總而言之:第一、得九住心。第二、生殊勝輕安,得止。第叁、使止

  力穩固。第四、轉入于觀,以觀粗靜行相。此時即名了相作意。時而觀修,時而止

  修,觀下界粗相,觀上界靜相,從上下功德過患,生起決定知,而又入于止修;由

  ~P 971

  是生起厭下欽上之心,一心安住,即專注修,故第二即名勝解作意。由是輾轉增上

  ,觀止互修,粗分現行煩惱即伏(即對治上品煩惱),故第叁名寂靜作意。由是增

  上,觀止互修,對淤上界功德,更生欲樂,伏中品現行煩惱,故第四名歡喜作意。

  此時行者因中粗分現行煩惱不起,欲觀察煩惱果斷與否,因尋色等最勝者觀之,故

  第五名尋伺作意。由是知煩惱未斷,折服慢心而思對治,愈修定力,下品煩惱現行

  亦伏,故第六名加行究竟作意,此時證初禅根本定。以上如是推之,輾轉得四禅四

  空,以至有頂。

  以上講止竟。次應講分析要訣馬車,擬稍緩,俟于講觀後再講,以便明止觀雙

  運。

  卷十四終

  

  

  

  

《菩提道次地略論釋 卷之十四》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