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亦可伏二禅以上诸贪。如往日所
说,外道仙人定者,至非想非非想,经八万大劫,发长堕地,鸟巢其间,生长子孙
。出定见此,发生烦恼,谤无解脱,遂终至堕落。显、密、大、小乘,乃至内、外
道,共通者为三摩地(离五断八皆同),不共通者为发心,视三摩地之助伴如何而
判,若以空慧为助伴,所摄之三摩地为解脱道。以出离心摄,亦然。若以菩提心乃
至生圆二次摄,则为大乘道、无上乘道。正文复次以下云:至大事相同也,与上说
~P 963
意同。故不问其所修名三摩地,或名止,如为空慧所摄,即非真实空慧而仅为空见
(相似空慧),则虽不入解脱道,而亦成为解脱道之流。如为菩提心与出离心所摄
,则须真实出离心、真实菩提心,乃与解脱相顺。如仅为相似出离心、相似菩提心
,则尚不能相顺。此为宗喀不共说。论文:「然今非为观察由诸余道摄持门中,趣
不趣解脱及遍智之道,是就三摩道自体门中,而观察为何道也。」宗喀于此著重数
语,纯因藏中当时有认此三摩地为无上者。其意,就自体门中观察,不能认彼即解
脱及遍智道,亦不能谓彼不可入解脱及遍智道。盖如白布之本质非青非黄,而可以
染青染黄也。(就助伴说,可诸道摄;就自体说,五道所不摄。)
以是之故,于修不念作意,无心纠改,及无所执,施设为乐、明、无别之中,
是否有真实义。等引与空性修习之二,当善分别,(在班禅善慧法幢著述中曾言,
有以修不念作意为无上修者,不知乐、明、无别,不过为身心轻安之境,不能认为
无上瑜伽之大乐。修缘心定之碍触破后之空,不能认为实有执断后之空。真正空乐
,大乘共道亦不能知,小乘更无论矣,何况内外道共定者,顾当时修定者崇尚不念
~P 964
作意,以为无上,施设不念作意,无心纠改无所执等异名。)极为重要。(三摩地
中之乐、明、无别与空性中之乐、明、无别,大有不同,当善辨,勿淆。)以有于
未通达真实义中亦认为通达之大错处故。班禅罗桑却吉绛却(善慧法幢)云:修缘
心定者,心与虚空如一,又得禅悦轻安之乐,似具足乐、明、无二,已得佛位,误
谓身心轻安及触尘无碍之感觉,为圆满次第之大乐,及破除实有自性之空慧,于此
应善分别。如仅以定中之乐明感觉为金刚大持位之空乐无别,则一切得定之外道,
皆已成佛矣。
辰二、明依奢摩他趣总道
「若得前说无分别三摩地作意,唯当修此明了无别等殊胜功德之无分别定耶?
曰:引发如斯三摩地者,是为引生能断烦恼之毗钵舍那。若不依此引生毗钵舍那,
则于此定任何修习,尚不能断欲界烦恼,况能尽断一切烦恼,故应进修毗钵舍那。
此复有二,谓以世间道暂伏烦恼现行之毗钵舍那,与以出世道永断烦恼种子之毗钵
舍那。前者谓观下地粗相上地静相之粗静行相,后者谓观无常等四谛十六行相,此
如声闻地说,其主要者,谓通达人无我之正见。如是外道粗静相道暂伏烦恼现行,
或佛弟子修无我义,永断烦恼根本,皆须以前所说正奢摩他,为伏断烦恼之所依。
~P 965
大小二乘诸瑜伽师,亦皆须修此定。于大乘中,显密诸瑜伽师,亦皆须修此定。故
此奢摩他,实是一切瑜伽师修道之最要基础。又二种毗钵舍那中,前者于佛弟子非
不可少,后通达无我之毗钵舍那,则是必不可少者。若得前说第一静虑近分摄之奢
摩他,纵未得以上静虑无色之奢摩他,然依彼止修毗钵舍那,亦能脱离生死系缚而
得解脱。若未通达无我真实,未修彼义,仅由前说正奢摩他及依彼止修习世间毗钵
舍那,断无所有以下一切烦恼现行,得有顶心,然终不能解脱生死。如赞应赞云:
『未入佛正法,疑盲诸众生,纵上至有顶,仍受三有苦。若随佛教行,纵未得本定
,魔眼虽监视,亦能断三有。』故无上瑜伽部诸瑜伽师,虽不必生缘尽所有性粗静
行相毗钵舍那,及由彼所成就之止,然须生一正奢摩他。初生之界,谓生起次第时
也。」
问曰:彼已获得如前说无分别之三摩地,唯当于彼有明了及无分别等殊胜之无
分别三摩地而修耶?(意谓此外尚有修法否?)答:生起如此之三摩地者,是专为
生无惑之胜观耳。以胜观能断根本惑,仅止则不能。若不依彼而生观者,则于彼三
~P 966
摩地任修几许,虽欲界诸惑犹不能断,何况一切烦恼,是故须修胜观也。(意谓仅
止尚不能断现行烦恼,然解深密谓止能断缚者,何故?因止有世间道胜观,依于世
间道胜观,亦能断现行烦恼,非独具止一分即能办此。)(于彼坚固之止中,种种
乐明等相皆来,乃修观。观有世间道与出世间道二种。外道仙人等,亦有于百尺竿
头进一步,而修世间道观者。)胜观中亦有断烦恼现行世间道之观,及从根本断烦
恼种出世间道胜观之二。前者谓观察下地粗上地静之粗静行相,(只能伏现行烦恼
,故为世间。)后者谓观察四谛中,无常等四谛十六行相之二种。(能断种子,故
称出世间。)总表止后须观,否则到世间上地亦不能入。止为无分别者,观则须用
分别。外道仙人以止为基,用粗静分别辗转而至有顶天。内道则以止为基,用四谛
十六行相分别,而入于出世间道,特别为无我见。其中声闻地中之主要者,谓通达
补特伽罗无我之见也。(外道不用粗静观察,则不得初禅神通,不能修二禅未到定
。得二禅未到定,又用粗静观察,则生二禅神通,得三禅未到定。外道亦有止观双
运情形,止修,用一心专注;观修,则用粗静行相,相互而修。小乘以止为基,以
无实谛观察而修,乃辗转入于上道。即大乘亦须以初禅未到定为基,修观而入资加
~P 967
等道。故因修观而得之初禅未到定如无,则不入资粮道上品。大乘五道,皆虽依初
禅未到定,特别资粮上品非依此不可,资粮下三品可不依也。此初禅未到定,指因
修观而得之未到定。小乘五道亦然。声闻地得前说奢摩他作意,有四种有情,于现
法中(一生中),不趣出世道而趣世间道。(一)一切外道,因只观粗静,不能缘
谛。(二)正法中,根性钝劣,先修止行。因对专注修兴趣浓厚,不乐修观,即修
,亦不易得空性理。(三)根性虽利,善根未熟。(此处世间道指凡夫,出世间道
指圣者。)根利而善根未熟,不能见真正空性,即不入圣道而仍为凡夫道,故目之
为世间道。(四)一生菩萨,乐当来世证大菩提,非求现法。一生菩萨,指十地菩
萨。依自宗,不能谓未见真正空性,未入圣位,此处乃依小乘说法。小乘所许一生
菩萨,非指十地,乃指资粮道。谓此生尚在资粮道,二生一入加行道,即由加行道
而入见道、修道,而成佛。但此虽声闻地文,亦非无著意,而为小乘人意。小乘人
谓释迦在金刚座,自降魔以后至睹明星成道,为加行以后事,自降魔以前,皆在资
粮道中。
论文:「如是外道粗静相道,暂伏烦恼现行,或佛弟子修无我义,永断烦恼根
~P 968
本,皆须以前所说正奢摩他,为伏断烦恼之所依。」伏断所依,又非特此,即随是
大小乘诸瑜伽师,亦皆须修此定。故此奢摩他,为一切瑜伽者行道之所依也。(不
问内外大小显密,皆须以止为依。)
又二种毗钵舍那中,于佛弟子初者(观察粗静行相)非不可无。后之通达无我
胜观,则为必不可无之支分。以彼若得初禅未到定所摄之止(即前说圆满之止),
纵未得自彼以上静虑无色之止,然即依彼而修观者,亦能获得解脱生死系缚。但不
得初禅未到定即修观者,亦不能脱生死,是为定义。亦非谓初禅以上定,依之修观
,不脱生死。若不达无我胜观,弃而不修者,纵以前说之止,依之以修世间胜观,
断无所有以下一切现行烦恼,得有顶心,亦终不能解脱生死。赞应赞云:「未趣于
汝法,生盲之众生,纵上至有顶,仍生苦成有。」(此四句对外道未生正信愚疑无
明之众生)。「随行汝教法,虽未得本定(初禅),如魔眼监视,能遮于诸有。」
(此四句对内道言。如魔眼监视,言为魔所怒视,亦能离于生死。魔为欲界王,名
喜舞自在魔。彼不喜众生离欲界,脱彼辖下,故于修止者,尤作障碍。)无上瑜伽
之瑜伽者,虽可不生缘于粗静行相胜观,亦不生彼所成之止,然亦须生一种止,即
~P 969
生起次第时所生之止。(生次得止,即入圆次。)是故基址之三摩地遍于一切,无
论内、外、大、小、显、密,皆须依之。其次,仅得基址三摩地,是为不足。此二
重要。
辰三、明别趣世间道
「声闻地说,从得第九住心,乃至未得作意,是名作意初修业者,从得作意,
欲净烦恼,修习了相作意,是名净烦恼初修业者。若未善解声闻地中所说之义,便
觉静虑与无色,最低之道,为初静虑之近分。彼中说有六种作意,初是了相作意,
故误解谓,初生近分所摄之心,即是了相作意也。若如是计,极不应理,以未得奢
摩他者,必不能生第一静虑之近分。未得近分,亦必不得奢摩他故。了相作意,是
观察者,若先未得正奢摩他,修彼不能新得奢摩他故。以是当知第一近分六作意之
初者,是修近分所摄毗钵舍那之首,非是第一近分之最初。彼前尚须有近分所摄之
奢摩他故。未得第一近分所摄之三摩地前,所有一切妙三摩地,皆是欲界心一境性
。若照大论所说观之,得三摩地者,亦极少数。此中由修近分六种作意,离欲之理
。恐繁不述。」
~P 970
声闻地分三种次第:(一)从九住心乃至未得作意(止)以来,是作意之初发
业者。(二)得止(初禅未到定方得止),仅此而未修观者。(三)获作意已,欲
净惑而修了相作意者,是净惑之初发业者。此中若不善别,则或以为静虑无色道之
最下者,是初禅未到定,而于彼又说六作意之初分,即了相作意,故生起未到定所
摄之最初心者,即了相作意是。此是错误,以未得止,则不生初禅未到定。若未得
未到定,则不得止。(以彼彼是因,初禅静虑未到定之始,为得止。初静虑未到定
中之六作意之始,为了相作意。)且了相作意是观修(各各了别粗静行相),若修
习彼(了相作意)而未先得止,则不能也。(以上须止修,观修不能得止。)以是
之故,初禅未到定六作意之初者,乃未到定所摄,修观之首,而非未到定之初。以
于修彼观之首之前,更须有未到定所摄之止也。故未得初禅未到定所摄三摩地以前
之一切三摩地,悉是欲界之心一境性。故获得与诸大经论(解深密等)相合之止者
,甚为稀少。总而言之:第一、得九住心。第二、生殊胜轻安,得止。第三、使止
力稳固。第四、转入于观,以观粗静行相。此时即名了相作意。时而观修,时而止
修,观下界粗相,观上界静相,从上下功德过患,生起决定知,而又入于止修;由
~P 971
是生起厌下钦上之心,一心安住,即专注修,故第二即名胜解作意。由是辗转增上
,观止互修,粗分现行烦恼即伏(即对治上品烦恼),故第三名寂静作意。由是增
上,观止互修,对淤上界功德,更生欲乐,伏中品现行烦恼,故第四名欢喜作意。
此时行者因中粗分现行烦恼不起,欲观察烦恼果断与否,因寻色等最胜者观之,故
第五名寻伺作意。由是知烦恼未断,折服慢心而思对治,愈修定力,下品烦恼现行
亦伏,故第六名加行究竟作意,此时证初禅根本定。以上如是推之,辗转得四禅四
空,以至有顶。
以上讲止竟。次应讲分析要诀马车,拟稍缓,俟于讲观后再讲,以便明止观双
运。
卷十四终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四》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