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秋法王教導甚深放生行爲
放生回向解釋
丈殊言:佛子,若諸菩薩善用其心, 則獲一切勝妙功德。于諸佛法,心無所礙,住去來今諸佛之道.隨衆生住,恒不舍離。如諸法相,惡能通達,斯一切惡,具足衆善當如普賢色像第一.一切行願,皆得具足,幹一切法,無不自在,而爲衆生第二導師。
------- 《大方廣佛華嚴經淨行品》
前言
一個如理如法的回向,勢必有它甚深的丈 理及廣闊的需要。另外由于人人皆爲熟知的固果關系,我們明白功德之所以還可以生起功德的原因,乃它雖然是目的的一種暫時的 結束卻同時成爲了今後長遠的緣起。所以我們應該明智、刻意、專注的在回向中埋下一切甚深正確的意義,以及明智長遠的需要,並努力創造一切優秀的緣起。
就讓我們以放生爲一種實設的供品.殊 勝的回向爲意顯之聖妙曼陀羅,使用層層甚深的義理及力圖創立的賢妙緣起成辦外內密供,用清淨無瑕的心至誠供獻!願以此成就諸佛歡喜的因,衆生成佛的果。
共修放生回向文
我今利益諸多未來佛,(指所放之衆生),
願令十方叁世正等覺,阿秋尊者須彌渚上師,
普紮阿聳賢善妙高聚,乃至世出世間諸賢者,
壽康法盛全無老痛苦,弘傳無礙去除諸不樂,
恒久住世永轉正*輪,法界有情具足解脫因,
其心等住光明寂靜嚴,自在深廣六波羅密道,
即身圓證福德慧資糧,我等終生布施此無畏,
淨德證悟離戲甘露義,諸行運作菩提道方便,
速轉佛道善巧智堅固,臨終自在往生彌陀土,
與一切衆速證無量光。
關于回向的意義,總分爲甲一(外層義) 甲二 (內層義)兩個次第。
今次第初之甲一外層義
——所回向對象及原因淺釋
只有清淨正確的佛法,才有可能爲自己 和衆生帶表解脫與成就的機會,它就是正法的核心,是佛法衰微之目前,我等最迫切的需要。如同泥土之于花果的關系一般,如果離開正確的佛法而修行,勢必沒有很大的意義,所以爲了使正法弘揚及住持于世,做爲佛陀的弟予,我們都有義務和責任來擔負使它振興的任何可能。
使正法住世的因只有兩個:
乙一:善知識的長久住世
學習佛法的日的,在于獲得正知正見並 真實修行乃至成佛,而無論最初的正見到最後的佛果,如果離開了善知識的循循善誘,一切就都會變得難以企及。所以善知識是世出世間一切成就的引導者,他們就是致使我等成佛的因.而正法之所以逐漸的隱沒,就是由于越來越多的善知識不再住世,致使越來越多的衆生缺乏正信的佛法,乃至墮入輪回的掌股間,輾轉難撥,所以當下最應做之事情,就是殷勤留請十方叁世一切善知識長久住世,永轉*輪!
乙二:衆生持戒精嚴之克修實證
如果說善知識的逐漸隱沒是導致正法隱 沒的因,那衆生的懈怠破戒就是導致善知識隱沒的根本。因爲佛菩薩是不可能主動棄舍救度衆生的機會的 除非衆生使用不如說修 行及破壞戒律,不實修實證的方式,先有意無意的棄舍了善知識,使善知識感到住世之無義。才會逐漸的隱沒。失去了需要、是供給消失的原因;沒有了具相的弟于,是具相上師消失的原因;而具相上師的消失,是衆土更爲墮落之原因,所以爲了留請諸佛及大善知識長久住世,我們需要爲衆生的克修實證創造原因——豐厚的福德智慧種子。
從以上正法住世的兩個原因生出回向的 叁種需要:丙一:請佛住世,丙二:利益衆土,丙叁:爲衆生積累往生資糧。
丙一——請佛住世
大持明者昔美彭措法王就曾開示大衆及 一切弟子:在末法時代,放生是諸善事中能讓諸佛菩薩、根本上師生起歡喜的唯一的因,這也就是阿秋法王恩賜放生教授之根本目的。
旨在以請善知識及其由佛菩薩化現輔助 成辨上師事業的諸大弟子長久住世爲緣起, 祈求十方叁世一切諸佛,善知識及其弟子並 世出世間一切賢者壽延健康,法流增盛、弘 法利生不生障難,乃至去除一切不樂之處, 去除一切老病之苦 。 (其中祈求壽延健康全無老病,是願師等長久住世之意。祈求善知識之法流增盛及弘法無礙,是願師等永轉*輪之意。 )
其中請住世對象中,以善知識的大弟子 爲首的一切賢善弟子。以僅次于佛的位置出現于回向中,乃他們之于善知識的關系,就尤如觀音勢至之于阿彌陀佛,文殊迦葉等之于釋迦牟尼佛的關系一般密不可分,融通無礙。而不論是誰, 上至佛陀下至衆生, 沒有僅靠自己一個人就能完整地把渡生與弘法事業發揚光大的道理.當一尊佛菩薩出現的時候,爲了承辦他利生普渡的事業,將會有無數尊佛與菩薩化現成賢善弟子的形象,來護持與發揚善知識的教法。就是由于他們具備無限慈悲與智慧的辛勤勞作,才能夠使衆生普皆受到甘露的沐浴和潤澤,以至于成就佛智。 可以說,沒有他們,就沒有了師佛的弘法事業,更沒有了衆生的解脫和利益。而他們之所以能夠承辦和自在地住持發揚上師的教法之因,乃由于他們實際蘊藏的智慧,與師佛無二無別,只不過在渡生的幻化戲園當中,與上師相互酬唱利他之曲而巳。個中只有角色的不同,並不存在很大的分別.如果我們一定要感謝佛的智慧,那就一定不能夠輕視這些指引和幫助我們獲得師佛利益的賢善弟子,他們與上師及諸佛的安康住世同樣重要。 (也就是說,譬如我們在乎阿彌陀佛的 教法有多長遠,就一定要關心現世音菩薩與大勢至菩薩等的一切行爲。 )回向中譬喻說, 如果一切善知識是世間最高的須彌山,那麼一切大弟于就象護持和守衛在其身邊的妙高峰一般,是僅次于彼的世間最值景仰和尊敬的對象。
使用放生作爲諸佛産生歡喜的因,結出 十方叁世一切大善知識去除身體及外緣障礙 的果,是使佛住世的第一個步驟。
丙二————利益衆生
使善知識住世的另一個重要因素,就 是怎樣才能培養出承受正法住世之器的實修實證的正信弟子.根據經典得知,一個實修實證的人,勢必內涵了長斯積累的智慧與福德,就是因爲這兩者的不斷雙運,招致修行者以最明確的目的, 最勤奮的方式, 最快的速度利用修證而成就。在《華嚴經》中,一菩薩問文殊菩薩說:“經常聽聞佛陀講到各種方法可以令衆生獲得極大利益,而實際見到衆生並沒有因爲得到這個教法而大有收獲,是什麼原因呢
”丈殊回答:“這些值得悲 愍的衆生,就好象勤守寶庫卻窮困而死,執持佳肴卻饑餓而亡,水性很好卻被溺死的人一樣啊…… 有了 好的法而 不去實修,猶如具備 了 寶藏而 不去 使用,當然到頭來一無所獲。” 當然,這也就是一種最沒有智慧的表現了。將放生的勸德回向給衆生,就是希望以此而可以使衆生獲得值遇妙法的機緣 (即獲得寶 藏的福德 );産生使用妙法寶藏的實修實證 (即成爲享受寶藏的智慧)。這樣的智慧與福德可以使人實修實證,而實修實證又能讓人不斷地生起更多的福智。這二者存在著意義深刻的相輔相成之意,放生既然是能夠讓諸佛産生歡喜唯一的因,勢必也是令衆生産生福智的因,用這種福智去推動實修實證的*輪,使衆生都成爲承受正法住世之根器。 這樣師等必然長久住世。爲正法重興于世,奠定了最爲穩固的基礎 。
由于阿秋法王及其諸大弟子,是末世中 稀有的實修派大德,這些不可思議解脫菩薩 和佛的化身,住世的目的即在住持佛陀的正法,回向中以阿秋法王代表十方叁世一切諸佛、菩薩乃至世出世間一切大善知識,其稀有殊勝的弟子之首普紮上師和阿聳上師等代表輔助一切佛及大善知識承辦一切利生事業的佛前的大弟子之意。也是希望以求請實修大德住世爲緣起,出生無量無邊實修實證的賢妙衆生,乃至法界衆生,皆成就實修之利樂。
丙叁 ———— 爲衆生積累往生資糧
其實這亦是丙二涵蓋之內容,但爲了示 其重要性,特列出之。
所以要回向衆生的福德智慧,是因爲當 福智圓滿的刹那,便是成佛。這是最大的理想,屬于遠景規劃,而如果在今生今世中未能即身成辦成佛的資糧,在臨終時依 (實證 所産生智慧的精華) ——— 信心,及(實修所生 起福德的驗相) ——— 持戒的力量,可以進入 有緣的淨土,也不失爲快速成佛的好辦法。因爲在清淨刹土中,我們可以比日月升空還要迅速的成就四持明普賢如來的果位,也便是阿彌陀的無量光,諸佛淨土的大莊嚴。
丁一-----結語
因爲要住持正法,我們上請一切佛菩薩 和善知識長久住世,下願滿足一切衆生因爲福智具足而實修實證,以這兩點産生信心與持戒的圓滿,達到如意自在的目的。能夠令衆生獲這些利益的因,便是放生的行爲。所以我們要感謝被我們放以有限生命的衆生,就是因爲它們而成就了我們乃王法界衆生的無限慧命,它們一定在未來際迅速成佛,所以讓我們以所獲的功德,再回向給它們。這才是真實意義的放生 ——— 讓它們永遠因爲這一次有限的獲取,得到生生世世享受不盡的利樂。這也就是爲何放生是諸有爲功德中能令諸佛歡喜的唯一的因的其中一個緣故。
甲二 內層義 ——— 放生所含較深義理所表法 之微細分
分二:乙一 ——— 爲師等所創主之緣起
乙二 ——— 爲衆生 (及自己)所 創立之緣起
今初:善知識是一切功德出生之處故,他 們是我等法身父母。因此當我們歡喜、悲傷、困難、危急的時候,會自然而然的祈禱師佛,而且只要信心堅定,凡是伸出的要求索取的手.從來就不會空過。如同父母生養了我們,由于被愛護得成了慣性。就把他們任何的付出看得非常的心安理得。其實做一個聽話並且把悲喜困危都交給這些如母般溫和慈悲善知識的孩子,並沒有錯。可是如果我們真的很聽話的話,就一定不會忘記所有大德所教的一個原理 —…
《阿秋法王教導甚深放生行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