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著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心裏現出金剛大持。這就是說,如果我們修到了一定的水平就能親見釋迦牟尼佛,如果將密法修好了就能親見金剛大持,這就是[叁重薩埵]相。[叁重薩埵]中的叁指的是:上師給我們所現的凡俗相,中間的報身相,以及他心間代表法身的吽字,這就是[叁重薩埵]的相。
觀想【修持加持傳承】諸師時,應按照《智有頌》中所說而修,除金剛持外其他上師都觀爲妙音相,《供養上師法》中,觀【修持加持傳承】派時有配不配【大印】修法的區別。
我們之所以觀除金剛持外其他上師都爲妙音相就是爲了生智慧,妙音是文殊菩薩,觀上師爲文殊菩薩容易生智慧。
[《供養上師法》中,觀【修持加持傳承】派時有配不配【大印】修法的區別。]因爲有的教授在修《供養上師法》時將《大手印》的修法加了進去,有的則沒有。如象噶舉派就將《大手印》的修法加了進去,也就是《供養上師法》與《大手印》合修,有的教授則只修《供養上師法》,沒有加入《大手印》。
本尊如《樂道》、《速道》而修,前方爲【無上瑜伽續】,右方爲【瑜伽續】,後方爲【行續】,左方爲【事續】。或者前方爲【集密】,右方爲【怖畏】,左方爲【勝樂】,後方爲【喜金剛】等,外邊依次觀【瑜伽續】,【行續】,【事續】等。
《樂道》、《速道》就如同《菩提道次第略論釋》中的馬車教授。觀想本尊的排列與這裏所說的有所不同,是沒有關系的。按我當年所修的法本來說:前面是能怖金剛,因爲上師,本尊、護法都是一個,都是文殊菩薩。右邊是密集金剛,左邊是勝樂金剛,後面是喜金剛。帕邦喀大師此處所說的雖有所不同,其實都是一樣的,我們修這個法的時候,就應按帕邦喀大師所說的排列方式觀想,修我們的法時就按昂旺朗吉堪布上師所傳的排列方式觀想。【瑜伽續】,【行續】,【事續】都是密法中的,是按一圈一圈排列的方式觀想。
這裏我附帶說一下:前後左右,東南西北,都是相對而言的,不是固定不變的。站在東方認爲這裏是西方,站到西方看這裏,方向就變了,所以方向都是觀待而有的,沒有確定的方位。
觀想浴室有叁種方法,一是觀在四方,一是觀在東方,一是觀在南方。在每一位資糧田尊者前,自己分身爲叁,此等自身變化無量能成熟登地時變化多身利益衆生的善根。
爲什麼要觀想浴室呢?因爲我們衆生的煩惱太重,需借諸佛菩薩沐浴來加持我們,洗幹淨我們身上的罪障。我們修的《六加行》就是觀浴室在前方,這也是沒有關系,都是一樣的,自己喜歡用哪種就可以用哪種。
[自己分身爲叁]即化爲叁個身體,也就是我們修《六加行》的時候自己身體化出叁個天女,這叁個天女就是我們自己,和自己分成叁個身體是一樣的意思。我們將身體化成無量身向諸佛菩薩沐浴,能使自己在登地時能變化無量的身體。我們現在所做的都是種因,在觀想資糧田時觀得如何漂亮、如何美滿,就是將來我們成佛時的境界很圓滿。如果將來我們成佛時能夠變化爲很多的身體,就能更多地利益衆生,否則要一個、一個地度該有多困難。每一個有情都不是那麼好度的,要度他們比自己成佛還難。任你說得天花亂墜,他就是不想聽,你能有什麼辦法?因此我們要能化現若幹善根,真正成佛以後,自己所有的身、語、意叁業都要化無量數的身體來度衆生,同時自己的光明也能在無量數的地方放光說法,都要現出無量數的身體在有情面前。
只要衆生一念到佛,佛馬上就會化現一個身體在他面前,這是任運的。不是人家來請了佛才去,佛的悲心一刻沒有離開任何一個有情,無論哪個有情一想到他,他馬上就現在其面前,因此說佛是任運現身,是他功德的變化。不像我們要去走親戚還事先換件衣服才去,佛是只要衆生一念到他,他馬上就會化現一個身體在其面前。這是因爲佛的悲心總是在衆生身上,只要衆生喊他一聲,未等衆生聽到他回答的聲音,他就已經現身在衆生面前了,佛菩薩的悲心就是這麼大!
啓請時應以《智有頌》爲主,于主尊身中安置【身曼陀羅】,如《供養上師法》那樣修亦可。
[智有頌]在備注中有說明,大家可以自己去看。
[身曼陀羅]就是觀上師的頭頂是什麼,眼睛是什麼,鼻子是什麼,等等,總之是諸佛菩薩的總聚體,這就是[身曼陀羅],即在身上現壇城。我們修六加行裏面所修的資糧田就是諸佛菩薩的總聚體,觀上師的眼睛、耳朵、鼻子、口腔、身上的脈絡、手等部分各是什麼菩薩。這也說明了一個緣起法,上師是諸佛菩薩的總聚體而有的上師,就是我們前面學的緣起法。他不像我們衆生是由煩惱業力湊成的,他具有諸佛菩薩的功德,因此他一身都是佛相,這就是緣起有。真正的上師是緣起而有,是衆多的諸佛菩薩的功德在他身上的彙聚,而實有的、自能成其爲有的功能一點也沒有。由此可見,上師是如此,後面諸佛菩薩的相都是如此。大家切記不要將佛像看成泥巴做的,佛像塑好之後都要裝入各種經文,安上命心等,要請諸佛菩薩長久住世,外面還給它穿各種裝束等等。佛像同樣還是緣起有,佛像不能自己成爲這個樣子,不過是我們的眼睛能看到的,所以佛像同樣是自性空,是由許多殊勝的東西應緣起而有的。因此只要我們懂得緣起有、自性空的道理,無論看什麼,無論世俗的還是出世間法的都是緣起有、自性空,那麼我們還有什麼可執實的嗎?凡是緣起有、自性空的就會在刹那間起著變化,有爲法都是刹那間在起著變化,世間的一切都是刹那間起著變化。
加行、正行、結行叁者的其余部分,一切按照【道次第引導】中所說,與此處互相配合。結行中,如能念誦【此善所表叁世中】等而發願者甚善。
[【道次第引導】]就是修菩提道次第的次第,也是修六加行的次第。在修六加行中,修完結束前將前面諸尊全部收入宗喀巴大師身上,然後將宗喀巴大師請過來,和我們頂上的上師合而爲一,再供養了七支供養之後,又供了曼遮,接下來就是修菩提道次第教授,我們都是照這樣的修法。在結行中,我們發願將自己今天所修的功德用來成就什麼,這樣做是爲了將自己所修的功德不要成就世間的因。我們現在還沒有生起出離心,所以都是世間的心,就是修最高的無上密,將來都只能感世間果。感世間果就是以苦爲自性,既要受苦又要造新的苦因,我們何必要這樣呢?因此一個法修完之後要趕緊回向,雖然我們現在是世間心,但可以將自己所修功德回向成就無上菩提,這樣就不再是種世間因了。這裏還有一個最大的好處:現在馬上將功德回向了,可以避免回去因娃娃淘氣而生起瞋心,毀壞自己所集的善根。這是作母親的很容易遭的,孩子不聽話母親就很容易生氣,與其因此而壞了善根,不如現在馬上作回向,將功德回向成佛,這樣回去發脾氣也不會壞了善根。回向願文有很多,雖然有所不同但都是好的。
我有幸在與菩提心教法主宰怙主金洲無二無別我的依怙主大寶上師,及依怙主康珠金剛持名諱洛桑阿旺丹增嘉措貝桑波(善慧語自在持教海吉祥賢)等衆多智者成就師的跟前,多次獲得《叁主要道》根本文與注疏二者的引導。
這是帕邦喀大師說他的法源是怎樣得來的,他是在這些大德面前求得的。
這一次我已將建立在根本文基礎的【叁主要道】甚深引導簡略地奉獻給諸位了。我懇求在座的各位,請你們發心,盡自所能去實修上面所說的那些教授吧!
[甚深引導]是漢文的譯法,在藏文中應爲[赤道],這不是不了義的,而是了義地告訴我們應該如何做。提請大家注意:[我懇求在座的各位,請你們發心,盡自所能去實修上面所說的那些教授吧!]這就是帕邦喀大師告訴我們要這樣做,回去不准睡大覺,要好好想一想。
隨後大師高興地念誦【盡我所積諸善根】等,帶領我們回向。大師恩賜我們的【叁主要道】引導至此結束。
這裏和我們每次學完之後所做的回向是一樣的,就是將今天所聽聞的功德回向將來成就無上菩提。
至此,帕邦喀大師所講的《叁主要道》全部講完了。
《叁主要道甚深引導筆記·開妙道門 二.正宗分 4.獲得決定後勉勵修持的教誡》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