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三主要道甚深引导笔记·开妙道门 二.正宗分 4.获得决定后勉励修持的教诫▪P5

  ..续本文上一页们的皈依也是合量的。

  这里我要附带说一下:我们学修佛法都是从造作到真实,先是造作菩提,最后才是真实菩提,这是成佛的必经之过程。如果你想:“反正是造作的,我想都不想算了。”那就无法入门了。开始的心都是要造作,通过不断地修了之后,心里才能慢慢地承许就是要这样,那就是真实地在求皈依了,这就是由造作菩提到真实菩提的过程。

  帕邦喀大师在这里说的重点是:大家不要嘴上说得好听,内心却一点都不动。不要说因为是造作的就不去想,现在我们在这里学习佛法都是出于造作的心,由众生到成佛都必须先经过造作的,然后才能是真实的。帕邦喀大师说的本意在于大家不要只在嘴上说得好,要在心里生起功能,意思是在这里。

  在修【以果为道】发心时,因器世间诸般过失是有情罪障的增上果故,在清净情世间罪障的同时,也应观想净治器世间过失。这个教授极为重要,与诸大续部的【最上曼陀罗王】修法同一意趣。

  我们所说的密法就是[以果为道][增上果]就是除正报以外的果,这些果是增强我们的感受的,属于我们的依报。正报之外的依报就是增上果。[诸大续部]就是密乘的诸大续部。[最上曼陀罗王]就是密集金刚,密集就是密续之王。[同一意趣]就是同一个意思。

  这个教授是极为殊胜的。我们在修佛法时不仅要通过忏悔清除自己身上的罪障,还需要将自己所处的环境、所有一切有情及他们所处的地方(这些就是文中所说的[器世间])都清干净,也就是说他们也同样要得加持,都要净除苦因。这个教授是很殊胜的,[器世间]的一切东西都是我们的增上缘。换句话说就是:我们现在所遇到的环境的好与坏,都是我们善、恶业的增上缘。

  其次修【四无量】,应知这与单纯的【四梵住】不同,有大慈、大悲等的区别。

  修[四梵住]是有生天人的,但他们修的四无量与我们不同。我们修的[四无量]中含有大慈、大悲心。他们修的四无量就不同了,外道还是讲究布施功德,他们修四无量是为生天上享乐,这和我们所修的含有大慈、大悲心的[四无量]是有本质有区别的。

  什么是[大慈、大悲]呢?我们要给遍虚空一切慈母有情法乐、给予他们乐,这就是大慈;要为遍虚空一切慈母有情拔苦,这就是大悲。虽然外道也是讲究布外功,同样也要做好事,但不过是要见到一个做一个,比我们的声缘乘发心还要弱些。声缘乘知道有情是自己的母亲,但他是要随缘而度,这和发大乘心是很不相同的。发大乘心的人将遍虚空一切有情(无论见到过的还是没见到过的),都视为自己的母亲,自己都要为他们拔苦、予乐,所以这里才加入了一个[大]字。单是为一些有情拔苦、予乐就是慈、悲;为遍虚空所有有情拔苦、予乐则为大慈、大悲,两者区别就在这里。

  关于【四无量】的次第,依照七重因果教授,先修【平等舍】极为重要。

  为什么要先修[平等舍]呢?因为我们要普度一切有情,如果见诸有情不是一样的对待,分出亲疏爱憎,见到一些人连话都不想跟他说,还能说度他吗?所以我们要普度一切有情就要首先对一切有情都不分冤、亲、中庸,都有同样的爱,因为他们都是自己的母亲。我们不能说过去生中的母亲今生变成对自己好的就爱;变成对自己不好的就恨;变成对自己无缘的就漠不关心,这样分别怎么能说是大乘心呢?对一切有情我们都同样对待,才生得起普度一切有情的心,不然就成为:“我成佛之后,是亲人我才救度她,而冤家对头以及不喜欢的人我就不管。”有这样的想法的人不可能成佛。佛是要利益遍虚空一切有情,无论怨憎、亲爱、中庸三种有情都是自己的母亲,自己都曾受过她们的大恩,所以都要报他们的恩。因此,在修法时先修[平等舍]最重要。

  [七重因果教授]要比自他相换在知母等教授方面要圆满些,自他相换只在冤、亲上看成平等,没有在知母、念恩上重点起作用;[七重因果教授]在知母、念恩上先重点起作用,心才能真得起来。我举个例子:爱自己的孩子是什么程度?爱人家的孩子又是什么程度?做母亲的都有体会,都知道有区别。爱自己的孩子就是要不同些,别人的孩子好坏对自己都没有关系,毕竟是别人的孩子。因此我们在修法前一定要先修平等舍心,这就是很重要的地方。

  我们在学昂旺朗吉堪布上师的发菩提心教授时可以看到,他对修平等舍心的教授讲了那么多,后面的教授则没有讲得那么详,这就是因为我们多少生来对亲则爱、对怨则憎、对中庸则漠不关心已成习惯,若要将他们都一律平等看待,就需要反反复复地思维,心才能变得过来。真正最难调服的就是我们自己的心,大家可以想一想,自己的心就是不听话,确实很难变得过来。

  其次的【发殊胜心】虽不是发心本身,但对强化发心极为有益。

  [发殊胜心]就是不需要三大阿僧衹劫成佛,要即身成佛,这就需要依宗咯巴大师的教义,要上师瑜伽合一,以这样的方法快到三个月乃至一个半月就能成佛。这一点虽然在发心的次第里没有这样说,但对增强发菩提心是很有益的。

  从哪里说增强了呢?为了救度地狱中的母亲有情,哪怕是要到地狱中受无量劫的苦,我也愿去救度他们;反过来说:她是我的母亲,我不能忍受她们多受一分钟的痛苦,所以我要尽量快地成佛来救度她们,这就是对我们发菩提心的强化。生起菩提心后要经过三大阿僧衹劫,修菩萨行才能功德圆满。如果转入密法中,一天到晚都在双修胜义谛和世俗谛,没有哪个密法是离开一切有情的,就是因为有这样的条件,所以修密法才成佛快。

  有人会说:既然密法这么殊胜,我们将其它的法都放下专修密法对不对呢?那样修是生不起功能的。只有将《三主要道》的功能生起来了,密法的功能才能生得起。如果《三主要道》还没有修到生起功能就修密法,那就只能得点加持,等将来需要修密法的时候可以值遇密法,因为贤劫千佛只有几尊是修密法成佛的。

  人们可能会有疑问:“万一哪一尊佛出世的时候他不传密法,我该怎么办呢?”殊不知到我们真正需要密法时,即便佛对普通众生不传密法,也会单独来引导我们的,因为我们合量了。不要认为这几尊佛都不传密法,我们所修的密法几乎不起作用。只要我们的出离心、菩提心真实生起了,即使这尊佛对普遍大众没有说密法,他都会来单独教我们,我们还是可以修密的。也就是说只要自己合根器了,就不会缺教授。只要我们合乎修密的根器了,我们所需要的教授会转弯抹角都来到自己面前。怕就怕自己整天在屋里睡大觉,心里也不想事,那就什么都不会来。

  观想【资粮田】时,应观如意树系由自身福德与资粮田诸尊的发心和合而生。观主尊宗喀巴大师身体的颜色为白色,代表二障清净的功德。

  我们在观资粮田时,那个大宝座是有枝叶茂盛的如意树将它托起,这个如意树的来源是我们修学佛法时的发心与上师三宝的发心聚合而现起的,它不是自己生成的,而是缘起而有的,它自己能够成其为有的自性是没有的,是众生的福德与诸佛菩萨发心的功德聚合、现起的。因为佛要度众生就要现资粮田,众生要忏罪积福也需要资粮田,因此它是大家的发心聚合而有的。

  [观主尊宗喀巴大师身体的颜色为白色,代表二障清净的功德。]这是帕邦喀大师的教授,我早年依止昂旺朗吉堪布上师修的时候并不是观成白色,而是观成白中带红的颜色。这里虽然写的是观成白色,但是我们看人脸都是白里透红的,一张纯白色的脸有什么好看?如果观成白中带红的颜色,看起来就是非常美妙。这里主要说的是忏罪,所以才想成白色。其实我们应该将宗喀巴大师观成白中带红的颜色才是合量的。将宗喀巴大师观成白中带红的颜色有两个意义,就是福慧圆满。这里将宗喀巴大师观成白色着重代表二障清净,二障即是烦恼障与所知障。

  宗喀巴大师左侧的经函应观为《般若八千颂》,经师金刚持的语教中,说此是根据所化根基的利钝,代表不同的程度与需要。

  为什么要观[宗喀巴大师左侧的经函应观为《般若八千颂》]呢?因为我们要证空性,《般若八千颂》所讲的就是证空性的道理。

  上师与金刚持无二无别,这里[经师金刚持]指的是帕邦喀大师的上师。上师现相是根据修行人的程度,这里反映出一个问题:我们自己修成什么本事,就能见到上师具有什么样的本事。上师与佛一样是在于法、化、报三身同时都有,我们没有功德,就会将上师观成凡俗相;如果我们有了化身的功德,见到的上师就是化身相;假如我们证得了空性,就能见到的上师的报身相;如果我们功德圆满,又证得法身,就能见到上师的法身相。只有我们自己身上有了相应的功德,才能认识到上师的法、化、报三身。

  一般人会将上师看成凡俗之人:“看他都老了,走路都要人来搀扶了。”实际上,上师是法、化、报三身同时都有的,他们的法、化、报三身的相,需要我们经过学修具备了相应的功能之后才能见得到,那时我们才能知道上师是现哪一种身相来见我们。如果没有达到那种水平,尽管上师本来就是法、化、报三身都具备的,但是我们仍旧不理解、不认识。

  经函能够自己发声,应观其发出出离心、菩提心等你目前所修法的声音。

  我们观想的经函能够发出声音:自己现在修的是什么法,经函里发出什么法的声音;对于无量的有情来说,都是根据自己情况而发出的声音;众生自己心里有什么问题解不开,经函里发出的声音就恰恰是在解释这个问题;水平高的人听了是在解答自己的疑难问题,水平低的人听了同样是在解答自己的问题。

  帕邦喀大师还讲了【三重萨埵】修法的扼要。

  [三重萨]的观想方法我举个例子说明:相是宗喀巴大师,现的是人像,他的心里住…

《三主要道甚深引导笔记·开妙道门 二.正宗分 4.获得决定后勉励修持的教诫》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