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叁主要道甚深引導筆記·開妙道門 二.正宗分 4.獲得決定後勉勵修持的教誡▪P5

  ..續本文上一頁們的皈依也是合量的。

  這裏我要附帶說一下:我們學修佛法都是從造作到真實,先是造作菩提,最後才是真實菩提,這是成佛的必經之過程。如果你想:“反正是造作的,我想都不想算了。”那就無法入門了。開始的心都是要造作,通過不斷地修了之後,心裏才能慢慢地承許就是要這樣,那就是真實地在求皈依了,這就是由造作菩提到真實菩提的過程。

  帕邦喀大師在這裏說的重點是:大家不要嘴上說得好聽,內心卻一點都不動。不要說因爲是造作的就不去想,現在我們在這裏學習佛法都是出于造作的心,由衆生到成佛都必須先經過造作的,然後才能是真實的。帕邦喀大師說的本意在于大家不要只在嘴上說得好,要在心裏生起功能,意思是在這裏。

  在修【以果爲道】發心時,因器世間諸般過失是有情罪障的增上果故,在清淨情世間罪障的同時,也應觀想淨治器世間過失。這個教授極爲重要,與諸大續部的【最上曼陀羅王】修法同一意趣。

  我們所說的密法就是[以果爲道][增上果]就是除正報以外的果,這些果是增強我們的感受的,屬于我們的依報。正報之外的依報就是增上果。[諸大續部]就是密乘的諸大續部。[最上曼陀羅王]就是密集金剛,密集就是密續之王。[同一意趣]就是同一個意思。

  這個教授是極爲殊勝的。我們在修佛法時不僅要通過忏悔清除自己身上的罪障,還需要將自己所處的環境、所有一切有情及他們所處的地方(這些就是文中所說的[器世間])都清幹淨,也就是說他們也同樣要得加持,都要淨除苦因。這個教授是很殊勝的,[器世間]的一切東西都是我們的增上緣。換句話說就是:我們現在所遇到的環境的好與壞,都是我們善、惡業的增上緣。

  其次修【四無量】,應知這與單純的【四梵住】不同,有大慈、大悲等的區別。

  修[四梵住]是有生天人的,但他們修的四無量與我們不同。我們修的[四無量]中含有大慈、大悲心。他們修的四無量就不同了,外道還是講究布施功德,他們修四無量是爲生天上享樂,這和我們所修的含有大慈、大悲心的[四無量]是有本質有區別的。

  什麼是[大慈、大悲]呢?我們要給遍虛空一切慈母有情法樂、給予他們樂,這就是大慈;要爲遍虛空一切慈母有情拔苦,這就是大悲。雖然外道也是講究布外功,同樣也要做好事,但不過是要見到一個做一個,比我們的聲緣乘發心還要弱些。聲緣乘知道有情是自己的母親,但他是要隨緣而度,這和發大乘心是很不相同的。發大乘心的人將遍虛空一切有情(無論見到過的還是沒見到過的),都視爲自己的母親,自己都要爲他們拔苦、予樂,所以這裏才加入了一個[大]字。單是爲一些有情拔苦、予樂就是慈、悲;爲遍虛空所有有情拔苦、予樂則爲大慈、大悲,兩者區別就在這裏。

  關于【四無量】的次第,依照七重因果教授,先修【平等舍】極爲重要。

  爲什麼要先修[平等舍]呢?因爲我們要普度一切有情,如果見諸有情不是一樣的對待,分出親疏愛憎,見到一些人連話都不想跟他說,還能說度他嗎?所以我們要普度一切有情就要首先對一切有情都不分冤、親、中庸,都有同樣的愛,因爲他們都是自己的母親。我們不能說過去生中的母親今生變成對自己好的就愛;變成對自己不好的就恨;變成對自己無緣的就漠不關心,這樣分別怎麼能說是大乘心呢?對一切有情我們都同樣對待,才生得起普度一切有情的心,不然就成爲:“我成佛之後,是親人我才救度她,而冤家對頭以及不喜歡的人我就不管。”有這樣的想法的人不可能成佛。佛是要利益遍虛空一切有情,無論怨憎、親愛、中庸叁種有情都是自己的母親,自己都曾受過她們的大恩,所以都要報他們的恩。因此,在修法時先修[平等舍]最重要。

  [七重因果教授]要比自他相換在知母等教授方面要圓滿些,自他相換只在冤、親上看成平等,沒有在知母、念恩上重點起作用;[七重因果教授]在知母、念恩上先重點起作用,心才能真得起來。我舉個例子:愛自己的孩子是什麼程度?愛人家的孩子又是什麼程度?做母親的都有體會,都知道有區別。愛自己的孩子就是要不同些,別人的孩子好壞對自己都沒有關系,畢竟是別人的孩子。因此我們在修法前一定要先修平等舍心,這就是很重要的地方。

  我們在學昂旺朗吉堪布上師的發菩提心教授時可以看到,他對修平等舍心的教授講了那麼多,後面的教授則沒有講得那麼詳,這就是因爲我們多少生來對親則愛、對怨則憎、對中庸則漠不關心已成習慣,若要將他們都一律平等看待,就需要反反複複地思維,心才能變得過來。真正最難調服的就是我們自己的心,大家可以想一想,自己的心就是不聽話,確實很難變得過來。

  其次的【發殊勝心】雖不是發心本身,但對強化發心極爲有益。

  [發殊勝心]就是不需要叁大阿僧衹劫成佛,要即身成佛,這就需要依宗咯巴大師的教義,要上師瑜伽合一,以這樣的方法快到叁個月乃至一個半月就能成佛。這一點雖然在發心的次第裏沒有這樣說,但對增強發菩提心是很有益的。

  從哪裏說增強了呢?爲了救度地獄中的母親有情,哪怕是要到地獄中受無量劫的苦,我也願去救度他們;反過來說:她是我的母親,我不能忍受她們多受一分鍾的痛苦,所以我要盡量快地成佛來救度她們,這就是對我們發菩提心的強化。生起菩提心後要經過叁大阿僧衹劫,修菩薩行才能功德圓滿。如果轉入密法中,一天到晚都在雙修勝義谛和世俗谛,沒有哪個密法是離開一切有情的,就是因爲有這樣的條件,所以修密法才成佛快。

  有人會說:既然密法這麼殊勝,我們將其它的法都放下專修密法對不對呢?那樣修是生不起功能的。只有將《叁主要道》的功能生起來了,密法的功能才能生得起。如果《叁主要道》還沒有修到生起功能就修密法,那就只能得點加持,等將來需要修密法的時候可以值遇密法,因爲賢劫千佛只有幾尊是修密法成佛的。

  人們可能會有疑問:“萬一哪一尊佛出世的時候他不傳密法,我該怎麼辦呢?”殊不知到我們真正需要密法時,即便佛對普通衆生不傳密法,也會單獨來引導我們的,因爲我們合量了。不要認爲這幾尊佛都不傳密法,我們所修的密法幾乎不起作用。只要我們的出離心、菩提心真實生起了,即使這尊佛對普遍大衆沒有說密法,他都會來單獨教我們,我們還是可以修密的。也就是說只要自己合根器了,就不會缺教授。只要我們合乎修密的根器了,我們所需要的教授會轉彎抹角都來到自己面前。怕就怕自己整天在屋裏睡大覺,心裏也不想事,那就什麼都不會來。

  觀想【資糧田】時,應觀如意樹系由自身福德與資糧田諸尊的發心和合而生。觀主尊宗喀巴大師身體的顔色爲白色,代表二障清淨的功德。

  我們在觀資糧田時,那個大寶座是有枝葉茂盛的如意樹將它托起,這個如意樹的來源是我們修學佛法時的發心與上師叁寶的發心聚合而現起的,它不是自己生成的,而是緣起而有的,它自己能夠成其爲有的自性是沒有的,是衆生的福德與諸佛菩薩發心的功德聚合、現起的。因爲佛要度衆生就要現資糧田,衆生要忏罪積福也需要資糧田,因此它是大家的發心聚合而有的。

  [觀主尊宗喀巴大師身體的顔色爲白色,代表二障清淨的功德。]這是帕邦喀大師的教授,我早年依止昂旺朗吉堪布上師修的時候並不是觀成白色,而是觀成白中帶紅的顔色。這裏雖然寫的是觀成白色,但是我們看人臉都是白裏透紅的,一張純白色的臉有什麼好看?如果觀成白中帶紅的顔色,看起來就是非常美妙。這裏主要說的是忏罪,所以才想成白色。其實我們應該將宗喀巴大師觀成白中帶紅的顔色才是合量的。將宗喀巴大師觀成白中帶紅的顔色有兩個意義,就是福慧圓滿。這裏將宗喀巴大師觀成白色著重代表二障清淨,二障即是煩惱障與所知障。

  宗喀巴大師左側的經函應觀爲《般若八千頌》,經師金剛持的語教中,說此是根據所化根基的利鈍,代表不同的程度與需要。

  爲什麼要觀[宗喀巴大師左側的經函應觀爲《般若八千頌》]呢?因爲我們要證空性,《般若八千頌》所講的就是證空性的道理。

  上師與金剛持無二無別,這裏[經師金剛持]指的是帕邦喀大師的上師。上師現相是根據修行人的程度,這裏反映出一個問題:我們自己修成什麼本事,就能見到上師具有什麼樣的本事。上師與佛一樣是在于法、化、報叁身同時都有,我們沒有功德,就會將上師觀成凡俗相;如果我們有了化身的功德,見到的上師就是化身相;假如我們證得了空性,就能見到的上師的報身相;如果我們功德圓滿,又證得法身,就能見到上師的法身相。只有我們自己身上有了相應的功德,才能認識到上師的法、化、報叁身。

  一般人會將上師看成凡俗之人:“看他都老了,走路都要人來攙扶了。”實際上,上師是法、化、報叁身同時都有的,他們的法、化、報叁身的相,需要我們經過學修具備了相應的功能之後才能見得到,那時我們才能知道上師是現哪一種身相來見我們。如果沒有達到那種水平,盡管上師本來就是法、化、報叁身都具備的,但是我們仍舊不理解、不認識。

  經函能夠自己發聲,應觀其發出出離心、菩提心等你目前所修法的聲音。

  我們觀想的經函能夠發出聲音:自己現在修的是什麼法,經函裏發出什麼法的聲音;對于無量的有情來說,都是根據自己情況而發出的聲音;衆生自己心裏有什麼問題解不開,經函裏發出的聲音就恰恰是在解釋這個問題;水平高的人聽了是在解答自己的疑難問題,水平低的人聽了同樣是在解答自己的問題。

  帕邦喀大師還講了【叁重薩埵】修法的扼要。

  [叁重薩]的觀想方法我舉個例子說明:相是宗喀巴大師,現的是人像,他的心裏住…

《叁主要道甚深引導筆記·開妙道門 二.正宗分 4.獲得決定後勉勵修持的教誡》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