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叁主要道甚深引導筆記·開妙道門 一.序分 2· 爲什麼要學[叁主要道]▪P5

  ..續本文上一頁修佛法就對了。就是這個道理。

  [沒有菩提心佛法就不會成爲大乘道,]沒有菩提心的攝持,像阿羅漢他們就是小乘,是以求解脫爲主。阿羅漢同樣知道一切有情是母親,也知道修慈修悲,只是缺乏一個增上心。他們見到任何一個有情也知道以慈悲之心去度他們,他們所缺乏是:“所有一切有情我要度完,爲了報恩我非要成佛不可!”的增上心。

  我們大家要鼓勁,只要我們真正生起了菩提心,就是阿羅漢見了我們都要禮拜,因爲有了菩提心就要成佛。就像國王幼小的太子丞相見了也要喊千歲,因爲他未來是要接皇帝位的。如果我們生起了菩提心,在佛法上就稱爲佛子,就等于是佛的兒子,將來無論如何都是要成佛的。我們生起了菩提心是在種性上變了,並不是在功德上變了。我們在功能上和二乘(阿羅漢和辟支佛)還差得遠,他們在天上,我們在地上。但是我們的種性變了,在成佛的時間上我們就快,他們就慢。他們要成佛還要倒轉回來重新發心,也就是我們走過的道路他們還要再走一遍。因爲他們從前只爲了自己一個人,現在要負起度盡一切有情的責任,自己沒有功能,只有成佛才具備圓滿的能力。這就是小乘道和大乘道的區別,單求自己解脫的就是小乘,爲利益一切有情願成佛的是大乘。

  大乘裏面又分爲顯和密,只有在顯法修好了之後才生得起密法的功能,顯法是依密法才能速成,這就是我們爲什麼要顯密雙修的道理。如果顯法都沒有修好就忙著去專修密乘,那就和修外道沒什麼區別。因爲專修密乘法自身又生不起功能,只能是種一點修密的習氣,未來生中條件成熟了才可以修,在條件沒有成熟以前,根本就不行。我們要專修密法一定要先生起勝義菩提心,一定要將行菩提心和願菩提心都生起了,那麼我們成佛就穩操勝卷,等于拿在手上了。我們現在要緊的就是要好好學顯,在好好學顯法裏面要以學《菩提道次第》爲主,《菩提道次第》裏的心要就是帕繃喀大師給我們講的這個《叁主要道》。

  我敢于在這裏跟大家一起學習,就是當年在康定聽我的上師昂旺朗吉堪布仁波切講了全部的《菩提道次第》,一共花了七年時間。同時,昂旺朗吉堪布上師還給我講了《菩提道次第》攝頌、《叁主要道》、《發心秘授》等教授,康南的火竹香根活佛也給我講過《菩提道次第》攝頌,我是有這樣的根源的才敢來給大家講,不然我就會亂說。我有根源就不敢亂說,這是因果法,錯了不得了。

  [沒有正見就無法斷盡二障,]假如我們沒有生起緣起有、自性空的清淨正見,就無法斷除常邊和斷邊,也就無法斷煩惱障和所知障。當然,在我們證得空性之後,就能一步步把煩惱障斷了,所知障只能斷一部分,只有在成佛前的一刹那才能斷盡所知障。在這方面過去的大德曾産生了很多爭論,唯識和中觀在這方面就有一些爭論。

  [所以這叁者被稱之爲[叁主要道]。]《叁主要道》是我們修道的核心,是修道中最主要的,就好比造佛像時中間的那根中心木,那是最主要的。用現在的語言說就是中心思想,或者說是我們的奮鬥目標。假如錯了,就是徹底錯。世間法錯了只關系到這一生,佛法錯了要關系到多少生!所以這很重要!我們一定要選穩穩當當、端端正正、又快又穩妥的方法,那就只有《菩提道次第》,《菩提道次第》的核心就是《叁主要道》。我們現在共同學習《叁主要道》就等于在學習《菩提道次第》,只不過是扼要地學,這和我們學修《般若八千頌》與學修《心經》的關系是一樣的道理。

  [一旦[叁主要道]中生起某些覺受,]這樣的覺受是需要我們自己去修才生得起,光講道理是生不起的。我們認真修了之後自己身心就會起感覺,就會有受用,這就是我們一般所說的法樂、法味。單聽道理誰也生不起覺受,要天天想,天天如法地修,修到熟極了的程度,自然會産生功能。

  [那麼你的一切所作都能成爲佛法,]只要出離心、菩提心、空見在自己心裏生起覺受,哪怕是相似的,哪怕只是一點點作爲,都是佛法。如果這叁樣在你心裏一點氣息都沒有,隨便你怎麼修都是外道!

  [如果未由這叁種攝持,]我們在修任何法的時候都要有這叁種心念來攝持,怎麼攝持呢?比如在修法前我們想:“我是爲了利益遍虛空一切如母有情而願成佛,所以今天來修法。”這是以菩提心在攝持。以這樣的心攝持之後我們再想:“今天修法一切都是緣起有、自性空,並不是其生來就有的。”這就是以空見的攝持。假如你是爲出離、爲解脫生死而修法,那就是以出離心攝持。前面講以菩提心攝持,已攝含了出離心。這樣的修法就是快速道,就是快穩道,是又快又穩的道路。如果沒有這叁種心念來攝持,比如我們想:“今天修法了,師父傳過我們儀軌,我要上座去。” 嘴裏很快地念儀軌,叁種攝持一點也不沾,法能在你的心裏起什麼作用?這就等于是“小喇嘛念經,有口無心。”不起殊勝的作用。就等于小學生背書一樣,只知道把書背熟了。書背熟了還是需要老師講的,古代的教育就是這樣:讓你先背四書五經,背好了、等你長大了老師才給你講內涵。

  [那麼無論你做什麼都不外乎是輪回之因,]這句話很重要。假如我們沒有這叁種心攝持,那麼隨便修什麼法,就是修大圓滿勝慧,都是種的輪回因。因爲以世間心去修的法,就是世間心種的因,所感的果在哪裏?當然在世間嘛!怎麼會是解脫的果呢?!怎麼會是出離的果呢?!

  [如《道次第廣論》中所說:“由是因緣,若未由多異門,觀察修習生死過患,于生死盛事破除貪愛,獲得對治。]假如我們不用多種方法來觀察生死的過患就不知道厭離。沒有對生死盛事生起厭離,沒有破除貪愛世間的心,沒有看到生死過患,盡看到世間好處,我們怎麼會不貪愛呢?比如我們在市場上看到某個産品覺得很好,當時就會生貪愛心,有了貪愛心就要設法去買,如果要排隊,哪怕花一小時排隊也一定要買到手。如果我們把這樣的心調過來用于修佛法,那就決定能成就。將貪世間的心拿來變成修對佛法的“大貪”,這就叫轉煩惱爲道用。這樣的“大貪”“貪”得到的是解脫生死,爲衆生成佛,起碼擋住去我們叁惡道的路了。

  [又未如理以正觀慧觀無我義,]“我”就是執實,就是心裏有執著。沒有用正確的智慧來觀察什麼事物都不是自身而有的,都是由許多條件緣起而有的。在應成派就更是說僅有安立名處的緣起還不夠,還要我們給它取了名字事物才有。

  [又離修習二菩提心,]二菩提心就是世俗菩提心和勝義菩提心。

  [余諸善行,唯除少數依福田力,悉是庸常集攝,轉生死輪。]這就是說即使我們做了多少好事,只有少數依福田力,什麼是依福田力?就是依上師叁寶所作善行的力量,依在父母面前所作善行力量。其他善行的力量都是很平常的,都是世間心做的,所以只能是生死流轉。因爲我們所做的都是以世間心所爲,用世間心種的因,所結的果只能在世間。如果我們在出離心攝持下種的因,果就不在世間了,那就是解脫的果。如果我們能夠用菩提心攝持,爲衆生成佛種的因,哪怕做的是很簡單的善事,比如看到一個人要跌跤了,我們趕緊把他扶住,這也是利人的善業。這麼小的事情我們再馬上回向爲利有情願成佛,這個福報就種到大福田裏去了,在我們沒有成佛之前,這樣的福報都會在不停的翻倍增長。業果如果這樣翻倍增長,小善也會變成大善。成佛需要好多生的時間,到成佛時我們的善業翻了多少倍是難以計算出來的。我粗略地算了一下,假設我們所做一件善事的業力爲一,經過一個月天天翻倍增長之後,就變成叁億多的數字!如果我們天天做善事,一個月叁十天翻倍增長之後就是五億多的數字!如果我們種的是成佛的因,這樣的善業不是用于世間享用,而是用于成佛,所以在沒有成佛以前都是在翻倍增長的。如果所有的善業都在翻倍增長,那麼我們的福報就將大得不得了。

  在藏區我聽到過上師這樣的教授:“如果你用天下所有的寶貝供養十方叁世諸佛,這樣的功德不能說不大,但是不及發起菩提心的人拿一根燈草沾油點燈供佛的功德大!”這就是意樂不同。我們是爲度盡一切有情而成佛,那麼這樣的功德就比以所有的七寶來供佛的功德大。我們想要成佛,想要快成佛,想要積得福報多,只有努力地發菩提心,除此之外別無其他辦法。

  整個《菩提道次第》就是講修菩提心,就是修世俗菩提心、勝義菩提心、願菩提心、行菩提心這四種菩提心,我們將這四種菩提心一起完成,就是學佛的主要目的。將這四種菩提心完成之後,我們想不成佛都不行了,那就非成佛不可了。那時候再難的苦行我們都會覺得沒關系,再難修的佛法我們都會覺得很平常,在這叁種心量攝持下什麼佛法都修得成,而且無需叁大阿僧胝劫,我們積的福報就快,成佛就很容易,快到至遲十六生成佛,最快即身成佛。即身成佛可以快到叁個月成佛的,甚至一個半月成佛,但這是需要我們將福慧二資糧積累得合量了才行。也就是按這部書所說的“合格”了,合格是世間通常的說法,在佛法上用“合量”比較合適。

  [出于同樣的考慮,噶當派祖師也曾說過:“人人都有本尊可修,人人都有密咒可念,這都是因爲沒有人有可思維的正法。”]

  西藏密法盛行,在我們內地,除了在海公上師、清定上師面前以外,其他地方都不能說有密法,即便以前有的也只有下叁部的。密法分四部,無上密內地沒有,所以說內地只有下叁部。下叁部密法從何而來?也是由尼泊爾、西藏、以及其他先有佛法的地方傳到中國漢地來,再從中國漢地傳到日本,現在稱其爲東密。以後中國漢地的密法衰落了,又到日本去把東密學回來。這就是過去大勇法師的勝行。後來漢地衆高僧感到只有下叁部密法不圓滿,就想到西藏去求密法,于是就在漢地開辦藏語學校,培訓了很多懂得藏語的僧人,准備進藏去學密法。我們的恩師海公上師以及石經寺的永光法師,當時都是跟著大勇法師一同准備赴西藏的。當年進藏非常困難,不是暢行無阻,沒有西藏方面的批准就不能進藏,所以第一批僧人在沒得到進藏的批准之前就留在了康定。那時康定的跑馬山上有個绛巴格西,大勇法師就跟著绛巴格西學《菩提道次第》,他一邊聽一邊譯,最後拿出來的譯本叫《菩提道次第直講》,這是原始的《菩提道次第》。此後法尊法師在講《菩提道次第直講》時又增譯了後面的止觀二章,也就是講修定修觀的內容,這就是現在流通的《菩提道次第略論》。昂旺朗吉堪布上師在康定所講的止觀二章和法尊法師所譯的有些出入:昂旺朗吉堪布上師講得要廣一些,他所講的有修定修觀內容的《菩提道次第略論》是叁卷本;法尊法師所依據的只有兩卷,現在流通的《菩提道次第略論》上的修定修觀的內容只有兩卷,所以你們現在拿《菩提道次第略論》的原文和昂旺朗吉堪布上師所講的《菩提道次第略論釋》就對不起來,原因是原來的譯本還是法尊法師所譯的,但他後來又拿出來一個譯本,我不知道他爲什麼這樣做。法尊法師第一次沒能進藏學密法,就去甘孜依止紮嘎仁波切,以後才進的西藏,他的譯本是不是紮嘎仁波切所傳我就不知道了。

  正是由于當時密法在西藏盛行,所以人們大都在修本尊,既然修本尊當然就要念密咒,因爲沒有可以進行好好思維的正法可修,所以大多是是單修密法。正是因爲沒有可思維的正法可修,修密的結果就得不到正果。在西藏有一個故事說某位修大威德法的人也會變成餓鬼:這個故事說一位修行者修大威德法得了定力,但他的內心沒變,所以死後因業力變成餓鬼。在一次大德布施時此餓鬼也去了,大德見了他以爲是大威德來了就感到很奇怪,再仔細一看卻不是,就問他是爲什麼。此餓鬼說:“我只知道修本尊,卻不知道修心,盡管大威德是修成了,卻還是墮入餓鬼中了。”由此可見,我們最要緊的是修在心裏能夠生起的法,我的上師有這種教授:法能夠在心裏生起比修定更重要。因爲修定是與外道相共的,外道不懂佛法但同樣可以修定,專修定是不能變心的。單修定在現生有一個保健的作用,但是起不到去除煩惱,改變心念的作用。修佛法離不開修定,我們應將修定作爲一個工具,卻不是主要應修的東西。能夠使法在心中生起比得定還重要,因爲身心是相連的,心變身也要變。我們修學人應該知道修佛法的重要,同時也要知道應將修佛法的工具搞好,有了定力我們修佛法生起功能就快,這就等于走路不如坐車、坐船快,不如坐飛機快。

  [因此,如果我們這些人要想修真正的佛法,那就必須使自己的一切所作成爲解脫與一切智之因,]一切種智是佛的智,[成爲解脫與一切智之因]就是成爲解脫生死的因、成佛的因。

  [爲了這一目的,就應在[叁主要道]中生起覺受。這叁者如同[菩提道次第]的心要或命根,]這就如同《心經》是《般若八千頌》的心要一樣,修道不修《叁主要道》,就等于人沒有呼吸了,所以稱其爲命根。

  [正如至尊一切智宗喀巴所說;“我之所說是以《菩提道炬論》爲根本教典,並以此叁爲道之根本而說的。”][此叁]是指出離心、菩提心、空見。法要有法源,你說得天花亂墜但是不是佛所說的?是不是過去有修行者依此教授有證德的?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萬一其中有汙染沒有經過大班智達、大智者清理幹淨,我們照著去修就會受到汙染,所以法源既要清淨,又要條件夠圓滿,這樣我們所得的才是清淨圓滿的教授,在心裏才能生起清淨圓滿的功德。

  [所以,我現在把建立在宗喀巴大師《叁主要道》根本頌基礎上的引導,簡單地奉獻給諸位。][引導]就是指引我們怎樣去修,不是單純的講說。這裏我附帶說一下:《菩提道次第廣論》是重在廣說,《菩提道次第略論》是重在實修,大家要明白兩者的差異。引導是指導我們實修的,不是來給我們講道理的。傳法和引導是兩回事,傳法是一個事情,說引導又是一個事情,引導說得是該怎麼實修。這點大家一定要注意。

  [簡單地奉獻給諸位]是帕繃喀大師客氣,其實他是將其中的心要拿來給大家講。

  上面我將上次所講的部分內容再講了一下,下面繼續接著上一次講《叁主要道》

  

《叁主要道甚深引導筆記·開妙道門 一.序分 2· 爲什麼要學[叁主要道]》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