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現觀莊嚴論·選集要義釋(任傑 藏譯漢)▪P64

  ..續本文上一頁障。

  複次,緣起差別有八種。如《大乘阿毗達磨集論》(後簡稱《集論》)雲:“何等差別故:(一)謂識生差別故(眼色爲緣眼識得生);(二)內死生差別故(依有情世間說,謂無明等爲緣能生行等);(叁)外谷等生差別故(謂種子緣芽,芽緣莖如是展轉枝葉花果次第得生);(四)成壞差別故(一切有情共業增上力爲緣大地等生故);(五)食持差別故(謂以四食爲緣叁界有情相續住故);(六)愛非愛趣分別差別故(妙行惡行爲緣往善惡趣故);(七)清淨差別故(謂順解脫分爲緣生順抉擇分,善知如是見道等,漸次乃至得阿羅漢果等。或外從他聞音,內如理作意爲緣生正見,次第乃至諸漏永盡);(八)威德差別故(謂內證爲緣發神通等最勝功德),是差別義。”這是說,主要成爲果的雜染品緣起爲增上,及主要成爲因的雜染品緣起爲增上,有八種差別。

  叁、甚深的因由:有爲諸緣起(有法),就五差別法(特征或優點)門說是甚深者,謂由因甚深;相甚深;由生甚深;由住甚深;由轉甚深故。初、因甚深者,謂彼等法雖然離無因及離心造作的無作者,但即刻能生起故(爲對治不平等因無因論故);二、相甚深者,謂雖然由補特伽羅我空,但有現似補特伽羅我的緣起故(是顯無我相故);叁由生甚深者,謂雖依仗其它不同因緣生起,但彼等緣無作者故(雖從衆緣果法得生,然非彼所作故);四住甚深者,謂雖然于一一刹那壞滅,但現似住故(實無安立顯現似住故);五轉甚深者,謂雖從自因生,但于自他等生起規則,若從四邊門觀察實難通達故(因果流轉難了知故)。如《集論》雲:“何等甚深故,謂因甚深故、相甚深故、生甚深故、住甚深故、轉甚深故,是甚深義。”(《維摩經》雲:“深入緣起,斷諸邪見。”《大日經》雲:“緣起甚深難可見。”)

  四、名義:諸情器世間(有法),于汝說名緣起是有因由者,謂從相依或值遇和合或觀待成就的因由,作如是說故。又緣起的梵語爲:雜則得雅薩母紮巴打。譯爲相依、和合、觀待之義。如《集論》中說緣起有十一種名義,《集論》雲:“何等義故,謂無作者義,有因義,離有情義,依他起義,無作用義,無常義,有刹那義,因果相續不斷義,因果相似攝受義,因果差別義,因果決定義,是緣起義。”(《雜集論》釋此十一義雲:“(一)謂離自在天等作者故,是無作者義;(二)以無明等爲因故,是有因義;(叁)無自然我故,是離有情義;(四)托衆緣生故,是依他起義;(五)衆緣作用空故,是無作用義;(六)以非恒故,是無常義;(七)生時過已無暫住故,是有刹那義;(八)因刹那滅果刹那生時分等故,是因果相續不斷義;(九)不從一切一切生故,是因果相似攝受義;(十)從非一一類因一非一類果生故,是因果差別義;(十一)于余相續不受果故,是因果決定義”)。如是所說十一種名義的因由者,謂從許爲無常、苦、空、無我四義所顯作如是說故。初謂空義,第叁謂無我義,最後叁種謂苦義,其余六種謂顯無常義故。

  第二、別釋雜染品緣起分四:一、許刹那緣起宗;二、許分位緣起宗;叁、許相屬緣起宗;四、自宗。

  一、許刹那緣起宗:佛教自部有說:十二支緣起是從一刹那時成就者,謂以貪欲爲等起(動機或念頭)斷有情命時,若在彼分位的愚癡者,即是無明緣起;若在彼分位的心者,即是行緣起;若在彼分位各各了別諸法者,即是識緣起;若在彼分位的五蘊者,即是名色緣起;若在彼分位有五蘊六根者,即是六處緣起;彼諸和合即是觸緣起;領受觸即是受緣起;貪愛彼受者,即是愛緣起;與愛相應的纏縛者,即是取緣起;在彼分位的身語行爲者,即是有緣起;彼諸已生即是生緣起;彼諸成熟即是老緣起;彼諸壞滅立爲死緣起故。如是于彼說名刹那緣起的因由者,是所謂由彼十二支以一刹那時成就作如是說故。

  二、許分位緣起宗:迦濕彌羅毗婆沙師說:我們是許分位緣起者,謂如前時(生)來至此,從此往至後的叁時圓滿十二緣起支。能從前時來至此時業等起的分位五蘊者,是無明緣起。如彼能積集業分位的五蘊者,是行緣起。此時入胎結生相續無間分位的五蘊者,是識緣起。從彼第二刹那所取(攝)六根未全出現之間的分位五蘊者,是名色緣起。出現六根具全所取,依眼根等以眼識等無功能取自境之間的五蘊者,是六處緣起。從根境識叁和合有功能爲所取行境。于苦樂舍叁因食資具等無功能了別之間的五蘊者,是觸緣起。從有功能了別彼所取境,但無功能行淫欲之間的五蘊者,是受緣起。從彼雖有功能所取,但未入尋求婦女淫欲境分位的五蘊者,是愛緣起。已向彼淫欲境所取,能作趣向來生業等起心的分位的五蘊者,是取緣起。能作積集趣往來生業分位的五蘊者,是有緣起。于後生中入胎結生相續無間分位的五蘊,是生緣起。從彼第二刹那所取,無功能行淫欲分位的五蘊者,是老死緣起故。能從前時來至此中的業等起心的分位五蘊,安立無明緣起的因由者,謂在彼分位由無明最勝如是建立故。如《俱舍論》雲:“宿惑位無明,宿諸業名行,識正結生蘊,六處前名色。從生眼等根,叁和前六處,于叁受因異,未了知名觸。在媱愛前受,貪資具媱愛,爲得諸境界,遍馳求名取。有謂正能造,牽當有果業,結當有名生,至當受老死。傳許約位說,從勝立支名。”

  論說緣起差別有四:刹那緣起:謂一刹那頃由貪行殺具十二支,癡謂無明,思即是行,于諸境事了別名識,識俱色、想、行、叁蘊總稱爲名色,住名色根說爲六處,六處對余和合而有名觸,領觸名受,貪即名愛,與愛相應諸纏名取,所起身語二業名有,如是諸法起位名生,熟變名老,滅壞名死。

  刹那連縛名連縛緣起,遍有爲法十二支位,所有五蘊皆分位攝,名分位緣起。懸遠相續無始說名遠續緣起。言刹那者約一刹那說;連縛者約因果無間相續連起,因爲情與非情皆有念念相續故。分位緣起約順生受業及不定受業,叁世十二支皆五蘊分位。言遠續緣起即前分位約順後受業,隔越多生無始遠續因果。所以刹那、連縛、分位與遠續四緣起,說明一切有情由業煩惱受生輪回的因果關系,有遠近位次前後相連的因果關系。

  此十二支緣起有略廣之分,如《俱舍論》雲:“叁煩惱二業,七事亦名果,略果及略因,由中可比二。”

  叁煩惱謂無明、愛、取,以煩惱爲性。二業謂行、有二支以業爲體。七事亦名果者,謂除前五支其余的識、名色、六處、觸、受、生、老死七支爲事,是煩惱所依事,亦名爲果義。就其余法亦名因,謂無明、行爲因;識、名色、六處、觸、受等五支爲果;愛、取、有叁支爲因,生、老死二支爲果。“略果及略因”者,後際略果者謂識等五支合爲二果,前際略因,謂煩惱唯一,是說愛取二煩惱爲無明一因,即名略因。中際廣說因果,謂開識等五果,惑(煩惱)分無明爲愛取二種。由中可比二者,謂釋前妨難,由中際廣可以比度前後二際。《俱舍論》雲:“前後際各二,中八據圓滿。”即前後各立二支,無明、行在前際,生、老死在後際,中八謂中際立八支,在現在世,據圓滿者,中際八支,非諸有情皆悉具足,今言八者說曆八支位名圓滿。這是說十二支分位緣起的因由,是建立五蘊分位緣起,故作是說。

  叁、許相屬緣起宗:謂經部與唯識二宗許相屬緣起,此與有爲緣起是一義。是故說相屬緣起的因由者,謂由因果相屬而生的緣起,是說由因果二者的緣起,許爲悉是有爲法故。和合義許爲因緣和合,起義許爲生,即因緣和合而生。

  四、自宗分二:一安立所釋的經;二釋彼經義。

  第一、安立所釋的經:如《佛說稻稈經》雲:“佛告諸比丘,誰見緣起彼即見法,誰見法彼即見佛。何等名爲緣起?名緣起者謂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謂由無明緣行(義爲由無明之緣則有行,如此類推),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處(六入),六處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由生緣老死,老死緣憂悲苦惱(即憂愁痛苦,叫苦悲歎,痛苦,愁苦憂惱),及諸惱亂而生,如是生此純大苦蘊。于彼由無明滅則行滅,由行滅則識滅,由識滅則名色滅,由名色滅則六處滅,由六處滅則觸滅,由觸滅則受滅,由受滅則愛滅,由愛滅則取滅,由取滅則有滅,由有滅則生滅,由生滅則老死滅,由老死滅則憂悲苦惱諸惱亂滅,如是則滅此純大苦蘊。”

  第二、釋彼經義分二:一、釋經詞義;二、別釋雜染品緣起。

  一、釋經詞義:“諸比丘”乃至“見佛”之間,顯示緣起總建立,“此有”乃至“此生”之間,正顯雜染品緣起,附顯還滅緣起。“由無明滅”乃至“滅此純大苦蘊”,是正顯清淨品緣起,附顯還滅緣起。如是顯示(有法),是有所爲者,謂是生死流轉皆由愚癡,還滅是爲應遠離彼等愚癡故。如《集論》雲:“何等順逆故,謂雜染順逆故,清淨順逆故,是說緣起順逆義”。(《雜集論》雲:“雜染順逆者,或依流轉次第說,謂無明緣行,如是等順次第說;或依安立谛說,謂老死,老死集老死滅,老死趣滅行,如是等逆次第說。清淨順逆者,謂無明滅故行滅,如是等順次第說;由誰無故老死無,由誰滅故老死滅,如是等逆次第說。應知是觀緣生起義,一切皆是緣生。”)

  二、別釋雜染品緣起分十:1總相;2略攝各各差別;3次第決定規則(理趣);4數決定規則;5成爲緣的規則;6各自作用;7時圓滿;8地相應之建立;9如何修習之理趣;10如是修習之果。

  1、總相:若是爲自因叁緣所生,即成爲苦集隨一的生死,是雜染品緣起的定相。約性相分爲生死是有所爲者,是爲所應斷除不淨器世間雜染品緣起故;及有余涅槃身中的色蘊,彼是爲所應斷除故。初者,若是雜染品緣起,必須是內緣起故。第二者,因爲在有余涅槃身中無雜染品緣起故,由彼永斷故,因爲十二支一切皆永斷故。《瑜伽師地論》雲:“雲何阿羅漢永斷支,謂叁界一切行。”…

《現觀莊嚴論·選集要義釋(任傑 藏譯漢)》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