叁緣者:謂無作用緣、勢用緣、無常緣等故。是故在說有爲緣起性相時,從無作用緣所生有所爲者,因爲情器世間不是從大自在等他心中作用施設建立,彼等是成爲自因無作用緣所生,應知是有所爲故,如《經》雲:“此有故彼有”。《集論》雲:“何等相故,謂無作用緣生故。”說無常緣生有所爲者,謂不是由自在常及苦常等所作,彼等是成爲自因無常緣所生,當知是有所爲故。如《經》雲:“此生故彼生。” 《集論》雲:“無常緣生故”。說勢用緣生有所爲者,謂彼等不但爲自因初二緣生,亦是爲破除計執從一切是因非因,生一切是果非果的邪分別後,說明諸有爲緣起是從自生勢用(自有生的功能)與自同類因生,當知是有所爲故。如《經》雲:“謂由無明緣行”。《集論》雲:“勢用緣生故。”是說彼等由自生勢用功能,自與同類因生譬者,謂如依無明有行緣起,依通達無我的般若慧,彼無明則不生。
2、略攝各各差別分叁:一差別;二各各體性;叁略攝。
(一)差別:若從雜染品緣起根本門分有二種,即成爲彼雜染的苦集二谛故。于此若就支分門分有十二種故。如《集論》雲:“何等分別支故,謂分別緣生爲十二分,何等十二分?謂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及老死。”若就支節門分有無邊,因爲于無明緣起有能引善業爲等起的無明;能此不善業的無明;及能引不動業的無明有叁種故。于行緣起亦有能引欲界樂趣異熟蘊的福業,能引惡趣的非福業,能引上二界的不動業等有多種故。
(二)各各體性:從無明乃至老死有十二種。自宗分二:一釋無明總建立;二別釋此處所說的無明。
《一》釋無明總建立:總之對于無明,各宗派師所許不同有多種。毗婆沙師所許,如《俱舍論》雲:“明所治無明,如非親實等。說爲結等故,非惡慧見故,與見相應故,說能染慧故。”[45]
經部師許:通達補特伽羅無我慧的敵者,所治品的心所許爲無明,如《釋量論》雲:“明所治品故“。許薩迦耶見爲無明,故《經》說薩迦耶見與無明相應並不相違,因爲薩迦耶見[46]與無明是同一品類,如甄叔迦樹(紫梗樹或蘇木)森林。
有部經部二師,對于無明許有遍計和俱生二種,而有部師許薩迦耶見悉是遍計。由此許見的五結(貪結、恚結、慢結、嫉結、悭結)爲遍計故,及預流向永斷薩迦耶見故,是故由愚自境的行相隨轉的心所,是無明的性相。此中就體性門分,有染汙無知和不染汙無知二種。就增上緣分,有成爲根識的無明及意識的無明二種。就感覺門分,有邪知無明及非邪知無明二種。就所依門分,有叁界的無明叁種。就所緣境分,有愚業果無明及愚真如的無明二種。就對治門分,有見所斷的無明及修所斷的無明二種。
{二}別釋此處所說的無明分叁:一定相;二差別;叁觀察體性。
一、定相:屬自與緣起一同能引業爲等起,愚迷真如的心所,是十二緣起支內無明的定相。彼與無明緣起是一義。此中十二支內的無明,有非生死根本的無明,有是與俱是俱非四句。初如預流永斷十二支內的無明,二如法我執的無明,叁如一般凡夫異生身中十二支內的無明。
十二支內的無明,與愚業果的無明不同分。若是同分,必須是愚迷真如的無明故。如《集論》雲:“愚者有二種,謂愚果異熟及愚真如,愚果異熟者謂非福業現行,愚真如者謂福業與不動業現行。”論中所說並不相違。因爲于果異熟等是愚業果的無明爲非福業,僅就彼時能作等起所說,不是能作彼因的等起所說故。是故與愚真如不同,因爲若彼業時的等起,必須與彼業相應,福業與不動業相應,無有愚真如無明故,因爲若是福業與不動業隨一必須是善業故。
二、差別:叁界的業有叁種,謂福業、非福業和不動業。
叁、觀察體性:十二支內的無明者,謂于善等叁種中屬無記,二種所斷內的體性屬修所斷,約五蘊內是行蘊。若于誰補特伽羅身中有,即異生身中有,聖者身中無,因爲聖者身中無有能引的業故。
《二》行緣起:自宗分二:一釋行緣起;二總標業的建立。
一、釋行緣起分叁:1定相;2差別;3觀察體性。
1定相:屬自與緣起一同的無明爲等起心,自己所引後有,能引的心所者,是十二支內行緣起的定相。彼與行緣起是一義。
2差別:此中行緣起的福業、非福業和不動業有叁種。初福業有能引生四大部洲的人及六欲天的諸業;二非福業有能引生叁惡趣的諸業;叁不動業有能引生住色界十七天,及能引無色界四天的諸業。
3觀察體性:若是十二支內的行緣起,必須是五蘊內的行蘊故,若是彼行必須是與行蘊相應故,若是彼行蘊必須是心心所故。若約善等叁內體性分是屬無記,約見修二所斷內體性分是修所斷。
二、總標業的建立:對于業總則就體性門分,有意業和思業二種。如《集論》雲:“何等是業?謂意業故,思業故,此總攝業相。”彼二業亦有差別,謂意業即是心業,身語二業是思業故。如《俱舍論》雲:“思即是意業,所作謂身語。”又隨業的理趣門分,有身語意叁業叁種。
身業有六種者,謂殺生、不與取及非梵行,是身業叁不善業,與彼相反的身叁善業,總有六種。語業有八種:謂妄語、離間語、粗惡語及绮語,是語不善業四種,與彼相反語善業四種,總有八種故。意業有貪心、瞋心、及撥無業果的邪見,彼等非業故,因爲彼是煩惱故。如《俱舍論》雲:“此中叁唯道[47],七業亦道故。”
對于業就因門分爲有漏業和無漏業二種,及彼二隨一俱不是的業總有叁種。
一、有漏業:如僅由自因煩惱爲等起的心心所。有漏業就作用分,有能引業、能生業及能滿業叁種。初如定能出生異熟體性的業;二如定能成就異熟體性的業;叁如由能引業所引,由能生業所生成就的身,能引發各各苦樂的業。是故由能引善法所引,能圓滿善法所圓滿;由能引不善所引,能圓滿不善所圓滿;能引善法所引,能圓滿不善所圓滿;能引不善所引,能圓滿善所圓滿有四種。初如欲天及大部分人;二如大部分惡趣;叁如人身受用缺少壽多病;四如龍身受用無量。
又有漏業:就生起異熟理趣門分:有見法領受業、生余處領受業、于其它數次領受業、異熟生不定的業有四種。初如積集業時于彼定起異熟業;二如積集業時以後定起異熟業;叁如積集業時後後生定起異熟的業;四如在第二刹由四種對治力(所依對治力、厭患對治力、返回對治力、現行對治力)。決定忏悔清淨殺生的業。
又就受異熟理趣門分:有樂受業、苦受業、及舍受業叁種。初如第叁靜慮以下地所攝的善業;二如不善業;叁如第四靜慮以上地所攝業。
又就界與意樂門分:有福業、非福業及不動業叁種。初如能引生欲界樂趣成就的業;二如惡趣業;叁如上二界,能引生上界成就的業。說明不動是有因由者,謂能引生上界成就的業不由散亂所動,或能引生上界的業與彼能圓滿的業,由此于余界異熟及余地不動者,謂以不出生因由如是說故。引生欲界成就的諸業是動搖者,謂以供施廣大施舍的異熟果受用圓滿,施者若戒律清淨具足而生樂趣身,又由犯戒爲增上有生惡趣身故。
二、無漏業:不是唯由自因煩惱爲等起,如依自因所知障生起等起微細勤奮的心心所,此必須說明,諸聲聞獨覺阿羅漢受生清淨刹土的因,及住叁清淨地諸菩薩爲利他故而受生輪回的因。
叁、彼二俱隨一都不是的業者,謂成爲無分別根本智體性的業。
又于業有白異熟業、黑異熟業、黑白混合的業叁種。初如由意樂加行二種善法所作的業;二如由意樂加行二者俱不善所作的業;叁如于意樂善所作,但由加行不善所作的業。
又于業有所作不積集,積集不所作,所作積集二俱齊全,彼二俱不齊全的業有四種。初如夢中所作的業,及自己雖不欲作,但由他強製不自主所作的業;二如由殺生業造作加行,雖于對方傷損,但對方未死的業;叁如正想作殺生業而究竟成就的業;四如意樂殺生加行,但彼後又欲求反悔的業。
又于業有律儀業,非律儀業,二俱中間的業有叁種。初如舍靜慮心;二如自身中若具足一切律儀,在身中生起,但中間又相續生起中斷障的業,此在屠夫與獄卒身中有;叁如中間出家的律儀。
《叁》釋識緣起:自與緣起同屬能引業習氣熏習無間的主要意識者,是識緣起的定相。彼與十二支內的識是一義。
《四》名色緣起分定相與差別二種。
1、定相:同屬自與緣起能引的業,亦是所引的果,生有結生相續無間所取者,謂六根未全出現的蘊共同住種類,雜染品緣起者,謂除化生其它如其所應名色,是名色緣起的定相。
2、差別:此中十二支內的名緣起,及成爲彼名的色緣起有二種。若以胎生爲緣,一般凡夫異生胎中結生無間所取者,如六根未全出現的分位異熟蘊,如受等後四蘊(受想行識)是第一,在彼分位的色蘊是第二。若以人爲緣,成人分位受等後四蘊是第一,在彼分位的色蘊是第二。有成人與人之差別,在人分位有十,胎中分位一半與出胎後五位以上建立爲成人故。分位有十者,謂:凝酥、膜疱、血肉、堅肉、支節,名胎中五位。幼兒、童年、少年、壯年、老年,名出胎後人生五位故。同屬自與緣起能引的業,亦是所引的果,六根具全出現的所取者,謂根境識叁緣和合後,但無功能所行境分位,亦是異熟蘊相同住種類,是雜染品緣起。
《五》六處品類緣起的定相,若分有從眼處乃至意處有六種。同屬自與緣起的能引業,亦是所引果,根境識叁和合後能成爲行境所取者,謂有苦樂舍叁受因食(財物)等,但無功能了知因食(財物)等分位,亦是異熟蘊住種類共同的心所。
《六》觸緣起的定相,若分有眼和合者觸等有六種,彼觸有了知功能所取者,謂樂苦中間如其所應領受分位,亦是異熟蘊共同住種類的心所。
《七》受緣起的定相,若分有眼和合者,謂從觸所生的受等六種。
《八》愛緣起的定相,總則,貪欲與…
《現觀莊嚴論·選集要義釋(任傑 藏譯漢)》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