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愛是一義。對于愛有貪著愛、刹那壞滅愛、及叁有愛叁種。初如欲與樂和合的貪著;二如欲離苦的貪著;叁如貪異熟蘊的貪著。先愛緣起其余增長者,謂有能引業習氣熏習能力的貪欲。
《九》取緣起的定相,若分有成爲彼取的欲取、見取、戒禁取和我見取四種。初如貪愛五欲的貪欲;二如貪六十二種惡見[48]的貪欲;叁如貪斷食五火炙身,貪牛戒狗戒豬戒等一切行人貪欲;四如貪補特伽羅我執及我所執的驕慢貪欲。先由愛取二者能引業習熏習能成就後有的能(成)生業。
《十》有緣起的定相,總則,有與生死輪回的一義。若分有:中有、生有、本有和死有四種。初如前生的死有,與此生的生有二者中間生起的有名爲中有;二如結生入胎無間分位的異熟蘊;叁如成就生有的第二刹那乃至未成死有之間的有,名爲本有。
總之,叁有與生有二者並不相違,因爲佛經說往色究竟天的不還聖者有:全超、半超、遍沒的叁超越作證,由彼超越色界本有身作證涅槃故。于有分四彼二相違者,如煩惱與隨煩惱。本有有多種,利益(藥)、諸天威力、唯欲心思、依精血所生四種。初如枯樹王;二如成就轉輪(天)王;叁如東方歡喜世界的人;四如現在一般人。
死有者謂從此時往至後生時的有。由本有緣起力令生叁有結生無間住的異熟蘊住種類,皆是雜染品緣起。
《十一》生緣起的定相,若分有:化生、濕生、卵生和胎生四種。問:生處有幾?答:生處謂人與傍生生處四種。地獄、天、中有諸有情悉是化生,一般餓鬼有化生及亦有胎生。如《俱舍論》雲:“于中有四生,有情謂卵等,人傍生具四,地獄及諸天,中有唯化生,鬼通胎化二。”(如孔雀等從卵殼生是名卵生,如牛馬等從胎藏生是名胎生,如飛蛾等生從濕氣生是名濕生,如諸天等諸根頓具無而欻(忽)有是名化生。)人傍生具四者,人傍生趣各具四生。人卵生者謂如世羅(此雲:大山)、邬婆(此雲:小山,近山生故以山爲名)(世羅生從鶴卵、鹿母所生叁十二子,盤遮羅王五百子等)人有化生者,劫初之人是化生故。人有濕生者如頂生王故(是布殺陀王頂疱面生),人有卵生者,如婆娑論雲:昔于此洲有商人入海,得一雌鶴,形色偉麗,奇而悅之,遂生二卵,于後卵開生二童子(大者名世羅,小者名邬婆),端正聰明,年長出家得阿羅漢果,如《戒經》說。
傍生生處有四生者,如金翅鳥四生處,以龍爲食。《阿含經》說:餓鬼有胎生者,如餓鬼母白聖者觀自在言,我夜生五子,隨生皆自食,晝生五子亦然,雖食盡而無飽。如《俱舍論釋》雲:“四生雖攝五道,但五道不攝四生,何等不攝?謂中有故。”如是色的中有是色界,因色中有是色界故,若是依色中有身作證涅槃的補特伽羅,必須是色身作證涅槃的補特伽羅故。(世羅鹿母,是彌伽羅長者兒婦有子名鹿,故名鹿母,從子得名,生叁十二卵,卵各生一兒。般遮羅王有妃生五百卵,各出一子。)
《十二》老死緣起者,謂成就生有的第二刹那,乃至未成死有之間異熟蘊,時分變異分是老緣起;及舍異熟蘊等流分,安立爲死緣起。老死二者合爲一支的因由者,謂彼二者次第生無決定,由此因由算爲一支,是故經說在未老之間有死的密意。又如世間共許壽量發白面皺等多種,密意是說未老有死。未老中間不死者名老緣起,從成就生有的第二刹那生起故。憂愁苦惱等不攝爲十二支的因由者,謂由業煩惱能作一切生死,彼等生起無決定的因由,如是不算作支數故。彼無決定者,謂具足律儀戒的一些比丘有意樂死故。彼等雖不攝爲支,如經所說是有所爲者,是爲所化衆生生起厭離生死故,如是而生此純大苦蘊,于前後生往來的補特伽羅無我,假施設五取蘊之我或自我者,謂應通達業果之身是有所爲故。是故彼等異熟分位變異,安立爲老緣起合理故。
(叁)略攝分四:一、攝爲四支;二、攝爲叁煩惱;叁、攝爲苦集二谛;四、攝爲因果二分。
一、攝爲四支:十二支緣起攝爲四支者,謂無明、行、識叁緣起合爲能引支;名色、六入、觸、受四緣起合爲所引支;愛、取、有之緣起合爲能生(成)支;生、老死二支合爲所生支故。如《集論》雲:“何等略攝支故?謂能引支,所引支,所生支。能引支者謂無明行識,所引支者謂名色六處觸受,能生支者謂愛取有,所生支者謂生老死。”
二、攝爲叁煩惱:十二支全爲叁煩惱者,謂無明、愛、取叁緣起,攝爲煩惱雜染;行、有二緣起攝爲業雜染,其余七支攝爲生雜染,或者壽雜染或攝爲苦雜染故。如《中觀緣起心要頌》雲:“初八九煩惱,二及十是業,余七皆是苦。”如《俱舍論》雲:“叁煩惱二業,七事亦名果。”又如《集論》雲:“何等支雜染攝故,謂若無明若愛若取,是煩惱雜染所攝;若行若識若有,是業雜染所攝;余七是生雜染所攝。”是說識緣起爲業雜染(識支爲若,此處說爲業,故下解說),謂在因時的識緣起是能引業習熏染的所依事,故于彼假立業名。
叁、攝爲苦集二谛:十二支攝爲苦集二谛者,謂無明、行、愛、取、有等,攝爲集谛,其余是爲苦谛故。
四、攝爲因果二分:十二支攝爲因果二分者,謂攝爲能引因果,及攝爲能生因果二種故。因爲無明乃至受是爲初者,愛乃至老死是爲第二者故。
3、次第決定規則:由一分緣起所攝十二支,彼的次第決定規則者,謂初無明緣起,彼後行、彼後識、彼後愛、彼後取、彼後有緣起。彼後名色、彼後六處、彼後觸、彼後于受緣起,生緣起與成就名色緣起是同時生,老死緣起從成就名色緣起的第二刹那生故。這也是由無明爲等起而積集業,安立業習識上,後有業習識緣起生。能引業的習氣即是由愛最初熏習作用,彼後即愛緣起生,彼愛殊勝增長業,由取緣起生,其後名取緣起。由愛取二者能引業習熏染,能生後有的業功能勢力而生起有緣起,彼之于後生中則出生六種果故。
4、數決定規則:雜染品十二緣起支數決定之因由者,謂一切衆生皆由業煩惱受生輪回,分爲能引因,所引果,能生因,所生果,四種數決定。以初爲緣立無明、行、識叁種。以第二爲緣立名色、六處、觸、受等四,以第叁爲緣立愛、取、有叁,以第四爲緣立生、老死二種故。
以初爲緣立叁種的因由者,謂從能引業爲增上立行緣起;由彼業爲等起增上立無明緣起;由業習熏習之所依事爲增上立識緣起。以第二爲增上立四支的因由者,謂引發即引發身,及引發受用有二種故。初引發身爲增上是立名色,引發身圓滿爲增上立六處。于受用有受用因及受用事二種,以初爲增上立觸,以第二爲增上立受緣起故。以第叁爲增上立叁支的因由者,謂能生親業爲增上立有,于彼業習爲增上立愛、取二緣起故。以第四爲增上立二支的因由者,謂成就親果爲增上立生,緣彼果的過患爲增上立老死緣起故。
在谛現觀聖者身中無行緣起,因爲聖者身中無有能引新積業習故。于離愛的阿羅漢身中,十二支一切皆無,因爲阿羅漢已斷盡生後有的業種子故。
5、成爲緣的規則:由前前支爲後後四種緣,隨其所應,如《集論》雲:“何等建立支緣故?謂習氣故、引發故、思惟故、俱有故,建立支緣隨其所應。”(依四緣建立支緣,且如無明望行前生習氣故得爲因緣,由彼熏習相續所生諸業能造後有故,當于爾時現行無明能引發故爲等無間緣。由彼引發差別諸行,流轉相續生故,思惟彼故爲所緣緣,以計最勝等不如理思惟,緣愚癡住爲境界故,彼俱有故爲增上緣,由彼增上力令相應思顛倒緣境而造作故,如是一切,隨其所應盡當知。(見《雜集論》))
6、各自作用:如《集論》雲:“何等建立支業故?謂無明有二種業:一令有情于有愚癡;二與行作緣;行有二種業:一令諸有情于諸趣中種種差別,二與識作緣;由熏習故識有二種業:一持諸有情所有業縛,二與名色作緣;名色有二種業:一攝諸有情自體,二與六處作緣;六處有二種業:一攝諸有情自體圓滿,二與觸作緣;觸有二種業:一令諸有情于所受用境流轉,二與受作緣;受有二種業:一令諸有情于所受用生果流轉,二與愛作緣;愛有二種業:一引諸有情流轉生死,二與取作緣;取有二種業:一爲取後有令諸有情發後有識,二與有作緣;有有二種業:一令諸有情後有現前,二與生作緣;生有二種業:一令諸有情名色六處觸受次第生起,二與老死作緣;老死有二種業:一數令有情時分變異,二數令有情壽命變異。”
此義是說,相同作用與不同的作用二種。初如由無明生行,乃至由受生自果的愛等,由前前支能生後後支故。二如由無明愚癡見實際境,或障礙門作諸有情煩惱,由行起後有種子門作諸有情煩惱。由識引後有門作諸有情煩惱,由名色遍持身門作諸有情煩惱。由六處身圓滿門作諸有情煩惱,由觸行境門作諸有情煩惱,由受受用異熟果門作諸有情煩惱,由愛貪著後有門作諸有情煩惱,由取生後有加行門作諸有情煩惱,由有生後有現前門作諸有情煩惱,由生老二者苦門作諸有情煩惱。
7、時圓滿:十二支有于第二生圓滿者,謂于人的身,于前生中由無明爲等起,能引發生天之積業,業習氣在識上建立,即于下生由依愛取二者熏習業功能力而成就有。在彼後生中生天者,謂六種果有一種現前故。亦有第叁生圓滿者,先已成就故。此十二支受生處,若是積集業,有第二生圓滿,若不爾者第叁生必須圓滿。如《俱舍論》雲:“一業引一生,多業能圓滿。”初句是釋引業,後句是釋滿業。是說唯有業力能引能滿,一切善不善有漏法,皆由引滿,說明業勝故。《集論》中亦說:“亦有由一業能引多身,亦有由一業能引一身故。”[49]
8、地相應之建立:從叁界九地生九地有八十一種[50]。從九地隨一生欲界,彼生十二支地相應者,謂生一切皆屬欲地故。從九地隨一生初靜慮除無明支,其余諸地相應,彼生一切皆屬初靜慮地故,與無明支不相應,因此生無明是由欲界地所攝故。從九地隨一生第二靜慮,…
《現觀莊嚴論·選集要義釋(任傑 藏譯漢)》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