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现观庄严论·选集要义释(任杰 藏译汉)▪P66

  ..续本文上一页爱是一义。对于爱有贪著爱、刹那坏灭爱、及三有爱三种。初如欲与乐和合的贪著;二如欲离苦的贪著;三如贪异熟蕴的贪著。先爱缘起其余增长者,谓有能引业习气熏习能力的贪欲。

  《九》取缘起的定相,若分有成为彼取的欲取、见取、戒禁取和我见取四种。初如贪爱五欲的贪欲;二如贪六十二种恶见[48]的贪欲;三如贪断食五火炙身,贪牛戒狗戒猪戒等一切行人贪欲;四如贪补特伽罗我执及我所执的骄慢贪欲。先由爱取二者能引业习熏习能成就后有的能(成)生业。

  《十》有缘起的定相,总则,有与生死轮回的一义。若分有:中有、生有、本有和死有四种。初如前生的死有,与此生的生有二者中间生起的有名为中有;二如结生入胎无间分位的异熟蕴;三如成就生有的第二刹那乃至未成死有之间的有,名为本有。

  总之,三有与生有二者并不相违,因为佛经说往色究竟天的不还圣者有:全超、半超、遍没的三超越作证,由彼超越色界本有身作证涅槃故。于有分四彼二相违者,如烦恼与随烦恼。本有有多种,利益(药)、诸天威力、唯欲心思、依精血所生四种。初如枯树王;二如成就转轮(天)王;三如东方欢喜世界的人;四如现在一般人。

  死有者谓从此时往至后生时的有。由本有缘起力令生三有结生无间住的异熟蕴住种类,皆是杂染品缘起。

  《十一》生缘起的定相,若分有:化生、湿生、卵生和胎生四种。问:生处有几?答:生处谓人与傍生生处四种。地狱、天、中有诸有情悉是化生,一般饿鬼有化生及亦有胎生。如《俱舍论》云:“于中有四生,有情谓卵等,人傍生具四,地狱及诸天,中有唯化生,鬼通胎化二。”(如孔雀等从卵壳生是名卵生,如牛马等从胎藏生是名胎生,如飞蛾等生从湿气生是名湿生,如诸天等诸根顿具无而欻(忽)有是名化生。)人傍生具四者,人傍生趣各具四生。人卵生者谓如世罗(此云:大山)、邬婆(此云:小山,近山生故以山为名)(世罗生从鹤卵、鹿母所生三十二子,盘遮罗王五百子等)人有化生者,劫初之人是化生故。人有湿生者如顶生王故(是布杀陀王顶疱面生),人有卵生者,如婆娑论云:昔于此洲有商人入海,得一雌鹤,形色伟丽,奇而悦之,遂生二卵,于后卵开生二童子(大者名世罗,小者名邬婆),端正聪明,年长出家得阿罗汉果,如《戒经》说。

  傍生生处有四生者,如金翅鸟四生处,以龙为食。《阿含经》说:饿鬼有胎生者,如饿鬼母白圣者观自在言,我夜生五子,随生皆自食,昼生五子亦然,虽食尽而无饱。如《俱舍论释》云:“四生虽摄五道,但五道不摄四生,何等不摄?谓中有故。”如是色的中有是色界,因色中有是色界故,若是依色中有身作证涅槃的补特伽罗,必须是色身作证涅槃的补特伽罗故。(世罗鹿母,是弥伽罗长者儿妇有子名鹿,故名鹿母,从子得名,生三十二卵,卵各生一儿。般遮罗王有妃生五百卵,各出一子。)

  《十二》老死缘起者,谓成就生有的第二刹那,乃至未成死有之间异熟蕴,时分变异分是老缘起;及舍异熟蕴等流分,安立为死缘起。老死二者合为一支的因由者,谓彼二者次第生无决定,由此因由算为一支,是故经说在未老之间有死的密意。又如世间共许寿量发白面皱等多种,密意是说未老有死。未老中间不死者名老缘起,从成就生有的第二刹那生起故。忧愁苦恼等不摄为十二支的因由者,谓由业烦恼能作一切生死,彼等生起无决定的因由,如是不算作支数故。彼无决定者,谓具足律仪戒的一些比丘有意乐死故。彼等虽不摄为支,如经所说是有所为者,是为所化众生生起厌离生死故,如是而生此纯大苦蕴,于前后生往来的补特伽罗无我,假施设五取蕴之我或自我者,谓应通达业果之身是有所为故。是故彼等异熟分位变异,安立为老缘起合理故。

  (三)略摄分四:一、摄为四支;二、摄为三烦恼;三、摄为苦集二谛;四、摄为因果二分。

  一、摄为四支:十二支缘起摄为四支者,谓无明、行、识三缘起合为能引支;名色、六入、触、受四缘起合为所引支;爱、取、有之缘起合为能生(成)支;生、老死二支合为所生支故。如《集论》云:“何等略摄支故?谓能引支,所引支,所生支。能引支者谓无明行识,所引支者谓名色六处触受,能生支者谓爱取有,所生支者谓生老死。”

  二、摄为三烦恼:十二支全为三烦恼者,谓无明、爱、取三缘起,摄为烦恼杂染;行、有二缘起摄为业杂染,其余七支摄为生杂染,或者寿杂染或摄为苦杂染故。如《中观缘起心要颂》云:“初八九烦恼,二及十是业,余七皆是苦。”如《俱舍论》云:“三烦恼二业,七事亦名果。”又如《集论》云:“何等支杂染摄故,谓若无明若爱若取,是烦恼杂染所摄;若行若识若有,是业杂染所摄;余七是生杂染所摄。”是说识缘起为业杂染(识支为若,此处说为业,故下解说),谓在因时的识缘起是能引业习熏染的所依事,故于彼假立业名。

  三、摄为苦集二谛:十二支摄为苦集二谛者,谓无明、行、爱、取、有等,摄为集谛,其余是为苦谛故。

  四、摄为因果二分:十二支摄为因果二分者,谓摄为能引因果,及摄为能生因果二种故。因为无明乃至受是为初者,爱乃至老死是为第二者故。

  3、次第决定规则:由一分缘起所摄十二支,彼的次第决定规则者,谓初无明缘起,彼后行、彼后识、彼后爱、彼后取、彼后有缘起。彼后名色、彼后六处、彼后触、彼后于受缘起,生缘起与成就名色缘起是同时生,老死缘起从成就名色缘起的第二刹那生故。这也是由无明为等起而积集业,安立业习识上,后有业习识缘起生。能引业的习气即是由爱最初熏习作用,彼后即爱缘起生,彼爱殊胜增长业,由取缘起生,其后名取缘起。由爱取二者能引业习熏染,能生后有的业功能势力而生起有缘起,彼之于后生中则出生六种果故。

  4、数决定规则:杂染品十二缘起支数决定之因由者,谓一切众生皆由业烦恼受生轮回,分为能引因,所引果,能生因,所生果,四种数决定。以初为缘立无明、行、识三种。以第二为缘立名色、六处、触、受等四,以第三为缘立爱、取、有三,以第四为缘立生、老死二种故。

  以初为缘立三种的因由者,谓从能引业为增上立行缘起;由彼业为等起增上立无明缘起;由业习熏习之所依事为增上立识缘起。以第二为增上立四支的因由者,谓引发即引发身,及引发受用有二种故。初引发身为增上是立名色,引发身圆满为增上立六处。于受用有受用因及受用事二种,以初为增上立触,以第二为增上立受缘起故。以第三为增上立三支的因由者,谓能生亲业为增上立有,于彼业习为增上立爱、取二缘起故。以第四为增上立二支的因由者,谓成就亲果为增上立生,缘彼果的过患为增上立老死缘起故。

  在谛现观圣者身中无行缘起,因为圣者身中无有能引新积业习故。于离爱的阿罗汉身中,十二支一切皆无,因为阿罗汉已断尽生后有的业种子故。

  5、成为缘的规则:由前前支为后后四种缘,随其所应,如《集论》云:“何等建立支缘故?谓习气故、引发故、思惟故、俱有故,建立支缘随其所应。”(依四缘建立支缘,且如无明望行前生习气故得为因缘,由彼熏习相续所生诸业能造后有故,当于尔时现行无明能引发故为等无间缘。由彼引发差别诸行,流转相续生故,思惟彼故为所缘缘,以计最胜等不如理思惟,缘愚痴住为境界故,彼俱有故为增上缘,由彼增上力令相应思颠倒缘境而造作故,如是一切,随其所应尽当知。(见《杂集论》))

  6、各自作用:如《集论》云:“何等建立支业故?谓无明有二种业:一令有情于有愚痴;二与行作缘;行有二种业:一令诸有情于诸趣中种种差别,二与识作缘;由熏习故识有二种业:一持诸有情所有业缚,二与名色作缘;名色有二种业:一摄诸有情自体,二与六处作缘;六处有二种业:一摄诸有情自体圆满,二与触作缘;触有二种业:一令诸有情于所受用境流转,二与受作缘;受有二种业:一令诸有情于所受用生果流转,二与爱作缘;爱有二种业:一引诸有情流转生死,二与取作缘;取有二种业:一为取后有令诸有情发后有识,二与有作缘;有有二种业:一令诸有情后有现前,二与生作缘;生有二种业:一令诸有情名色六处触受次第生起,二与老死作缘;老死有二种业:一数令有情时分变异,二数令有情寿命变异。”

  此义是说,相同作用与不同的作用二种。初如由无明生行,乃至由受生自果的爱等,由前前支能生后后支故。二如由无明愚痴见实际境,或障碍门作诸有情烦恼,由行起后有种子门作诸有情烦恼。由识引后有门作诸有情烦恼,由名色遍持身门作诸有情烦恼。由六处身圆满门作诸有情烦恼,由触行境门作诸有情烦恼,由受受用异熟果门作诸有情烦恼,由爱贪著后有门作诸有情烦恼,由取生后有加行门作诸有情烦恼,由有生后有现前门作诸有情烦恼,由生老二者苦门作诸有情烦恼。

  7、时圆满:十二支有于第二生圆满者,谓于人的身,于前生中由无明为等起,能引发生天之积业,业习气在识上建立,即于下生由依爱取二者熏习业功能力而成就有。在彼后生中生天者,谓六种果有一种现前故。亦有第三生圆满者,先已成就故。此十二支受生处,若是积集业,有第二生圆满,若不尔者第三生必须圆满。如《俱舍论》云:“一业引一生,多业能圆满。”初句是释引业,后句是释满业。是说唯有业力能引能满,一切善不善有漏法,皆由引满,说明业胜故。《集论》中亦说:“亦有由一业能引多身,亦有由一业能引一身故。”[49]

  8、地相应之建立:从三界九地生九地有八十一种[50]。从九地随一生欲界,彼生十二支地相应者,谓生一切皆属欲地故。从九地随一生初静虑除无明支,其余诸地相应,彼生一切皆属初静虑地故,与无明支不相应,因此生无明是由欲界地所摄故。从九地随一生第二静虑,…

《现观庄严论·选集要义释(任杰 藏译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