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现观庄严论·选集要义释(任杰 藏译汉)▪P64

  ..续本文上一页障。

  复次,缘起差别有八种。如《大乘阿毗达磨集论》(后简称《集论》)云:“何等差别故:(一)谓识生差别故(眼色为缘眼识得生);(二)内死生差别故(依有情世间说,谓无明等为缘能生行等);(三)外谷等生差别故(谓种子缘芽,芽缘茎如是展转枝叶花果次第得生);(四)成坏差别故(一切有情共业增上力为缘大地等生故);(五)食持差别故(谓以四食为缘三界有情相续住故);(六)爱非爱趣分别差别故(妙行恶行为缘往善恶趣故);(七)清净差别故(谓顺解脱分为缘生顺抉择分,善知如是见道等,渐次乃至得阿罗汉果等。或外从他闻音,内如理作意为缘生正见,次第乃至诸漏永尽);(八)威德差别故(谓内证为缘发神通等最胜功德),是差别义。”这是说,主要成为果的杂染品缘起为增上,及主要成为因的杂染品缘起为增上,有八种差别。

  三、甚深的因由:有为诸缘起(有法),就五差别法(特征或优点)门说是甚深者,谓由因甚深;相甚深;由生甚深;由住甚深;由转甚深故。初、因甚深者,谓彼等法虽然离无因及离心造作的无作者,但即刻能生起故(为对治不平等因无因论故);二、相甚深者,谓虽然由补特伽罗我空,但有现似补特伽罗我的缘起故(是显无我相故);三由生甚深者,谓虽依仗其它不同因缘生起,但彼等缘无作者故(虽从众缘果法得生,然非彼所作故);四住甚深者,谓虽然于一一刹那坏灭,但现似住故(实无安立显现似住故);五转甚深者,谓虽从自因生,但于自他等生起规则,若从四边门观察实难通达故(因果流转难了知故)。如《集论》云:“何等甚深故,谓因甚深故、相甚深故、生甚深故、住甚深故、转甚深故,是甚深义。”(《维摩经》云:“深入缘起,断诸邪见。”《大日经》云:“缘起甚深难可见。”)

  四、名义:诸情器世间(有法),于汝说名缘起是有因由者,谓从相依或值遇和合或观待成就的因由,作如是说故。又缘起的梵语为:杂则得雅萨母扎巴打。译为相依、和合、观待之义。如《集论》中说缘起有十一种名义,《集论》云:“何等义故,谓无作者义,有因义,离有情义,依他起义,无作用义,无常义,有刹那义,因果相续不断义,因果相似摄受义,因果差别义,因果决定义,是缘起义。”(《杂集论》释此十一义云:“(一)谓离自在天等作者故,是无作者义;(二)以无明等为因故,是有因义;(三)无自然我故,是离有情义;(四)托众缘生故,是依他起义;(五)众缘作用空故,是无作用义;(六)以非恒故,是无常义;(七)生时过已无暂住故,是有刹那义;(八)因刹那灭果刹那生时分等故,是因果相续不断义;(九)不从一切一切生故,是因果相似摄受义;(十)从非一一类因一非一类果生故,是因果差别义;(十一)于余相续不受果故,是因果决定义”)。如是所说十一种名义的因由者,谓从许为无常、苦、空、无我四义所显作如是说故。初谓空义,第三谓无我义,最后三种谓苦义,其余六种谓显无常义故。

  第二、别释杂染品缘起分四:一、许刹那缘起宗;二、许分位缘起宗;三、许相属缘起宗;四、自宗。

  一、许刹那缘起宗:佛教自部有说:十二支缘起是从一刹那时成就者,谓以贪欲为等起(动机或念头)断有情命时,若在彼分位的愚痴者,即是无明缘起;若在彼分位的心者,即是行缘起;若在彼分位各各了别诸法者,即是识缘起;若在彼分位的五蕴者,即是名色缘起;若在彼分位有五蕴六根者,即是六处缘起;彼诸和合即是触缘起;领受触即是受缘起;贪爱彼受者,即是爱缘起;与爱相应的缠缚者,即是取缘起;在彼分位的身语行为者,即是有缘起;彼诸已生即是生缘起;彼诸成熟即是老缘起;彼诸坏灭立为死缘起故。如是于彼说名刹那缘起的因由者,是所谓由彼十二支以一刹那时成就作如是说故。

  二、许分位缘起宗:迦湿弥罗毗婆沙师说:我们是许分位缘起者,谓如前时(生)来至此,从此往至后的三时圆满十二缘起支。能从前时来至此时业等起的分位五蕴者,是无明缘起。如彼能积集业分位的五蕴者,是行缘起。此时入胎结生相续无间分位的五蕴者,是识缘起。从彼第二刹那所取(摄)六根未全出现之间的分位五蕴者,是名色缘起。出现六根具全所取,依眼根等以眼识等无功能取自境之间的五蕴者,是六处缘起。从根境识三和合有功能为所取行境。于苦乐舍三因食资具等无功能了别之间的五蕴者,是触缘起。从有功能了别彼所取境,但无功能行淫欲之间的五蕴者,是受缘起。从彼虽有功能所取,但未入寻求妇女淫欲境分位的五蕴者,是爱缘起。已向彼淫欲境所取,能作趣向来生业等起心的分位的五蕴者,是取缘起。能作积集趣往来生业分位的五蕴者,是有缘起。于后生中入胎结生相续无间分位的五蕴,是生缘起。从彼第二刹那所取,无功能行淫欲分位的五蕴者,是老死缘起故。能从前时来至此中的业等起心的分位五蕴,安立无明缘起的因由者,谓在彼分位由无明最胜如是建立故。如《俱舍论》云:“宿惑位无明,宿诸业名行,识正结生蕴,六处前名色。从生眼等根,三和前六处,于三受因异,未了知名触。在媱爱前受,贪资具媱爱,为得诸境界,遍驰求名取。有谓正能造,牵当有果业,结当有名生,至当受老死。传许约位说,从胜立支名。”

  论说缘起差别有四:刹那缘起:谓一刹那顷由贪行杀具十二支,痴谓无明,思即是行,于诸境事了别名识,识俱色、想、行、三蕴总称为名色,住名色根说为六处,六处对余和合而有名触,领触名受,贪即名爱,与爱相应诸缠名取,所起身语二业名有,如是诸法起位名生,熟变名老,灭坏名死。

  刹那连缚名连缚缘起,遍有为法十二支位,所有五蕴皆分位摄,名分位缘起。悬远相续无始说名远续缘起。言刹那者约一刹那说;连缚者约因果无间相续连起,因为情与非情皆有念念相续故。分位缘起约顺生受业及不定受业,三世十二支皆五蕴分位。言远续缘起即前分位约顺后受业,隔越多生无始远续因果。所以刹那、连缚、分位与远续四缘起,说明一切有情由业烦恼受生轮回的因果关系,有远近位次前后相连的因果关系。

  此十二支缘起有略广之分,如《俱舍论》云:“三烦恼二业,七事亦名果,略果及略因,由中可比二。”

  三烦恼谓无明、爱、取,以烦恼为性。二业谓行、有二支以业为体。七事亦名果者,谓除前五支其余的识、名色、六处、触、受、生、老死七支为事,是烦恼所依事,亦名为果义。就其余法亦名因,谓无明、行为因;识、名色、六处、触、受等五支为果;爱、取、有三支为因,生、老死二支为果。“略果及略因”者,后际略果者谓识等五支合为二果,前际略因,谓烦恼唯一,是说爱取二烦恼为无明一因,即名略因。中际广说因果,谓开识等五果,惑(烦恼)分无明为爱取二种。由中可比二者,谓释前妨难,由中际广可以比度前后二际。《俱舍论》云:“前后际各二,中八据圆满。”即前后各立二支,无明、行在前际,生、老死在后际,中八谓中际立八支,在现在世,据圆满者,中际八支,非诸有情皆悉具足,今言八者说历八支位名圆满。这是说十二支分位缘起的因由,是建立五蕴分位缘起,故作是说。

  三、许相属缘起宗:谓经部与唯识二宗许相属缘起,此与有为缘起是一义。是故说相属缘起的因由者,谓由因果相属而生的缘起,是说由因果二者的缘起,许为悉是有为法故。和合义许为因缘和合,起义许为生,即因缘和合而生。

  四、自宗分二:一安立所释的经;二释彼经义。

  第一、安立所释的经:如《佛说稻秆经》云:“佛告诸比丘,谁见缘起彼即见法,谁见法彼即见佛。何等名为缘起?名缘起者谓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谓由无明缘行(义为由无明之缘则有行,如此类推),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处(六入),六处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由生缘老死,老死缘忧悲苦恼(即忧愁痛苦,叫苦悲叹,痛苦,愁苦忧恼),及诸恼乱而生,如是生此纯大苦蕴。于彼由无明灭则行灭,由行灭则识灭,由识灭则名色灭,由名色灭则六处灭,由六处灭则触灭,由触灭则受灭,由受灭则爱灭,由爱灭则取灭,由取灭则有灭,由有灭则生灭,由生灭则老死灭,由老死灭则忧悲苦恼诸恼乱灭,如是则灭此纯大苦蕴。”

  第二、释彼经义分二:一、释经词义;二、别释杂染品缘起。

  一、释经词义:“诸比丘”乃至“见佛”之间,显示缘起总建立,“此有”乃至“此生”之间,正显杂染品缘起,附显还灭缘起。“由无明灭”乃至“灭此纯大苦蕴”,是正显清净品缘起,附显还灭缘起。如是显示(有法),是有所为者,谓是生死流转皆由愚痴,还灭是为应远离彼等愚痴故。如《集论》云:“何等顺逆故,谓杂染顺逆故,清净顺逆故,是说缘起顺逆义”。(《杂集论》云:“杂染顺逆者,或依流转次第说,谓无明缘行,如是等顺次第说;或依安立谛说,谓老死,老死集老死灭,老死趣灭行,如是等逆次第说。清净顺逆者,谓无明灭故行灭,如是等顺次第说;由谁无故老死无,由谁灭故老死灭,如是等逆次第说。应知是观缘生起义,一切皆是缘生。”)

  二、别释杂染品缘起分十:1总相;2略摄各各差别;3次第决定规则(理趣);4数决定规则;5成为缘的规则;6各自作用;7时圆满;8地相应之建立;9如何修习之理趣;10如是修习之果。

  1、总相:若是为自因三缘所生,即成为苦集随一的生死,是杂染品缘起的定相。约性相分为生死是有所为者,是为所应断除不净器世间杂染品缘起故;及有余涅槃身中的色蕴,彼是为所应断除故。初者,若是杂染品缘起,必须是内缘起故。第二者,因为在有余涅槃身中无杂染品缘起故,由彼永断故,因为十二支一切皆永断故。《瑜伽师地论》云:“云何阿罗汉永断支,谓三界一切行。”…

《现观庄严论·选集要义释(任杰 藏译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