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菩薩亦緣此四谛十六行相。十六行相,謂于四谛法上每谛各有四相。
苦谛四相者:謂無常、苦、空、無我。[1]無常:謂是一一刹那生滅法故,因緣所生故,名爲無常相。[2]苦:謂隨順煩惱業轉,叁苦損惱連續不斷,畢竟苦故,故名爲苦相。[3]空:謂無有常一自在異體主宰之我,故名空相。[4]無我:謂五蘊非常一自在之我,即五蘊無有自性主宰之我,故無我相。
集谛四相:謂因、集、生、緣。[1]因:謂諸業惑生苦之因,乃生苦之根本,故名因相。[2]集:謂諸苦因漸漸發生,遍生叁界六趣,數數生苦,故名集相。[3]生:謂能招感業煩惱而猛厲生衆苦故,相互系屬,名爲生相。[4]緣:謂由業及煩惱逼惱衆生令其于叁界中與後世生衆苦果作助緣故,名爲緣相。
滅谛四相:謂滅、靜、妙、離。[1]滅:謂是永斷業煩惱之離系,故名爲滅相。[2]靜:謂寂靜,能寂滅苦果之離系,故名爲靜相。[3]妙:謂其本體即是利樂寂靜自性之離系,不再受叁界之衆苦,故名爲妙相。[4]離:謂苦不再生,解脫輪回,決定出離安趣涅槃之離系,故名爲離相。
道谛四相:謂道、理、行、出。[1]道:謂能從凡夫衆生往趣聖位,盡其苦源,趣向解脫涅槃之道,故名爲道相。[2]理:又稱爲“如”,謂道谛叁十七道品,是能對治煩惱的不顛倒之正理,故名爲理相。[3]行:謂心住正理現證體性,是成就道業的不顛倒之加行,故名爲行相。[4]出:謂能從其根本拔除諸苦及諸業煩惱故,名之爲出。義爲出離,決定能出離生死之苦,往趣涅槃,是名出相。
總上四谛,佛陀教誡五賢者應知苦斷集,即應了知苦而斷集因,是爲應了知現在逼惱叁界衆生的諸苦果,尋其原因,是由過去集聚有漏善及不善諸業,及諸煩惱爲集因,應當斷除,此能招感叁界生死,輪回循環不息的原因,此爲迷之因果。應證滅修道,是爲希求滅除生死諸苦之解脫――涅槃,應修道品爲其正因,此爲悟之因果。說明迷悟二重因果的關系如下:
http://read.goodweb.cn/pic/3g_05.gif
2.十二緣起:十二緣起,又稱十二緣起支、十二有支、十二緣生支,此爲內緣起,即有情內在緣起的必然規律。如經說“佛出世佛不出世法爾如是”。說明有情世間一切衆生生死流轉狀況的定律,有此十二個順次規律。如經雲:“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是爲觀待緣起性,此中隨缺一支余則不轉。此爲佛教的根本原理,是叁乘行者共修之法。
有情流轉的情況,總有十二支分差別之行相。
(1)無明支:什麼是無明?如《華嚴經·十地品》雲:“世間受生皆由著我,于第一義谛不了故名無明”。衆生由于執著五蘊實有我體的癡煩惱,不了解真如法性,體空無我,即名無明。由執有我,能障真實之事理,起虛妄分別心,即不能如實了知叁界業果谛理之道,則起煩惱生雜染貪著而造業,是爲流轉叁有之根本,故曰無明支,無明有二種業:[1]令衆生迷于所緣境,[2]與行作生起因。
(2)行支:行以無明支爲緣而起煩惱,造諸惡行,所作業果,積集福非福業等,與識相應,現前造作之業,名爲行支。行有二種業:[1]能生未來報;[2]能與識作生起因。
(3)識支:識以行支爲緣,依止初心是識,即依過去善惡業行,能招後有,能牽引輪回生死之處,隨事貪欲與心共生,現入母胎正結生相續時的刹那五蘊之一念,故名識支。識有二種業:[1]令諸有相續,[2]與名色作生起因。
(4)名色支:名色以識爲緣與識結合托于母胎,生四種取蘊,識支結生後有之第二刹那際,使受想行識四種名色取蘊及住胎五位之色蘊(凝酥、膜疱、血肉、堅肉、支節五位),互相依存,發育成身,故名名色支。名謂心法,受想行識皆是心法,而無形體可見,但以名而能了知,故曰爲名。色謂眼耳等之身根,即結生以後,六處生起之前,中間諸分位階段,皆叫做名色。名色有二種業:[1]互相助成;[2]與六處作生起因。
(5)六處支,又名六入支:六處依名色位繼續增長,生起眼耳鼻舌身意內六入處,令身支六根圓滿,胎兒漸成眼等之六根,即將出胎之位,稱爲六入支,六處有二種業:[1]名取自境界;[2]與觸作生起因。
(6)觸支:胎兒出生後有根境識叁事和合,觸境但未有苦樂明辨之感覺,如叁四歲間,雖于根境識叁和合起用,但對外境事物,未識別苦樂受之差別,但有欲觸事物之位,名爲觸支。觸亦有二種業:[1]能觸所緣外境;[2]與受作生起因。
(7)受支:受依于觸支生感覺,如五、六歲至十四、五歲間,漸漸對事物已有識別苦樂感受位,雖起衣食等貪著,但未起淫欲貪愛,名爲受支,受亦有二種業:[1]能領受愛憎等事;[2]與愛作生起因。
(8)愛支:愛以受支爲因,于受染著無厭是名愛,如十七、八歲以後,雖貪著外境,資具之味著,生起淫愛現行,強盛喜愛欲著,但未廣泛追求,名爲愛支。愛亦有二種業:[1]染著可愛事;[2]與取作生起因。
(9)取支:取以愛爲緣,由愛增長所攝而不舍是名取,如十七、八歲成人已後,愛欲愈盛,貪妙資具,馳驅諸境,追求取可愛欲樂之位,樂欲于忍可取著,于了別四取,即欲取、見取、戒禁取和我語取四取蘊等,能取內外諸事物的有一百八煩惱,起功用力,名爲取支。取亦有二種業:[1]令諸煩惱相續;[2]與有作生起因。
(10)有支:有依愛爲緣取所起的有漏業令諸有支生是名爲有,由身語意造業,作種種有漏善惡業力,此爲決定當來之果報位,故名爲有。有者有叁界生死輪回之來去,有支即能招感後有之業,有生存之分位,故稱叁界爲“叁有”以爲當來叁界生存之處所,故名有支。有亦有二種業:[1]能令于六趣中受生;[2]與生作生起因。
(11)生支:生依有支爲緣,從業起蘊是生,一遇順緣,即以現在之業力,于未來轉生位中,直接受生之位,正結當有,六根圓滿,位衆同分第一受生,成就苦蘊,稱爲生支。(住衆同分:衆同分,同類,身體相似的有情類,若人,若傍生等同生一趣,各各類別相同,如人與人同分)生亦二種業:[1]能起諸蘊;[2]與老作生起因。
(12)老死支:出生以後,諸蘊相續變異、成熟,名之爲老;蘊相續壞滅,名之爲死;年齡壽命起變異故,屬于未來老死之位,名爲老死支。老亦有二種業:[1]令諸根變異;[2]與死作生起因。死亦有二種業:[1]能壞諸行;[2]不覺知故相續不絕。
總括十二緣起爲四支,稱爲“緣起四支”。|
(1)刹那緣起:每一刹那出現的生滅緣起之相,具有貪等業行的作用都具有十二支。
(2)連縛緣起:或前後刹那無間相續,而爲同異類相屬緣起(十二支緣起,由前因生後果相之連續的關系)之因果相屬而起,即無間相續義。
(3)分位緣起:或一一支的分位階段無有間隔而因果相續。
(4)遠續緣起:或一一支分,必定不同類,因果相屬,而中間有其余因果間隔于其中間,但久遠相續開始,而未斷滅,如《佛戒經》說:“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3、十二緣起與四谛的關系
緣起十二支,支支相連,相互依存,環環扣接,令諸有情循環生死,無始無終。如《華嚴經·十地品》雲:“佛子,此中無明愛取不斷是煩惱道,行有不斷是業道,余分不斷是苦道”。可總攝爲煩惱、業和苦叁種之因果關系,又如龍樹菩薩的《緣起心要論頌》雲:“十二支差別,能仁說緣起,煩惱業及苦,盡攝叁種中,初八九煩惱,二及十是業,余七皆是苦,十二法叁攝,從叁生于二,從二生于七,從七複生叁,有輪數數轉”。
此十二有支,總攝爲惑業苦叁種。“惑”即煩惱,使有情相續而有起因;“業”即所作業障而爲引生苦果之因;“苦”爲苦果,是爲連續引生有苦性之果。行、有二支爲業,即叁界有情如順次循環相續而不絕,此即由集能招集苦果,煩惱與業爲集,其余七支皆攝爲苦。如是從無明、愛、取叁煩惱,生起行、有二業;又從行、有二業生于識、名色、六處、觸、受、生和老死七支的苦果;又從七苦生于叁煩惱,複從叁煩惱生于二業,由此使叁有輪回,數數流轉不息。如是輪轉無有初、中、後、始終之別。列表如下:
此十二緣起支,諸異生世間,雖然數數流轉,次第生于叁有,但不決定都具十二支。如在“名色”位命終,唯具二支,乃至“取”位命終,但具七支,以及出生後,中間夭亡命終者,則依情況不同而立支數。色無色界無有“名色支”,及“六入支”。
十二緣起有流轉與還滅二種緣起,爲生死流轉與解脫還滅二義。
流轉緣起,即十二緣起依無明生行,行生識等順序次第生起,此稱順緣起、順次緣起,即以順序計算十二緣起。此屬于流轉生死的緣起,屬染緣起,以苦集二谛所攝。
還滅緣起,即十二緣起依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等次第止息,此稱逆緣起、逆次緣起,即逆次計算十二因緣。此屬于還滅緣起,屬于淨緣起,以滅道二谛所攝。在《華嚴經·十地品》雲:“複次無明緣行,無明因緣能生諸行,無明滅行滅者,以滅無明,諸行亦滅,余亦如是。又無明緣行者,是生系縛,無明行滅者,是滅系縛,余亦如是”。
此十二支又分爲叁世,如《華嚴經·十地品》雲:“複次無明緣行者是觀過去,行乃至受是觀現在,愛乃至有是觀未來,于是以後展轉相續,無明滅行滅是觀待斷”。經義是說:了知緣起性空無我、無人、無衆生等,斷除我執,證第一義谛,無有我執無明之所起因,無明則滅;無明滅已,余十一支亦滅,惑業苦無依處則得解脫滅谛涅槃。如龍樹菩薩《緣起心要論頌》:“于真性見真,見真即解脫。”
概括十二緣起,分爲能引支、所引支、能成支、所成支四支,稱爲…
《略講觀修叁寶功德及其意義 第二、別觀佛法僧叁寶》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