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略讲观修三宝功德及其意义 第二、别观佛法僧三宝▪P6

  ..续本文上一页菩萨亦缘此四谛十六行相。十六行相,谓于四谛法上每谛各有四相。

  苦谛四相者:谓无常、苦、空、无我。[1]无常:谓是一一刹那生灭法故,因缘所生故,名为无常相。[2]苦:谓随顺烦恼业转,三苦损恼连续不断,毕竟苦故,故名为苦相。[3]空:谓无有常一自在异体主宰之我,故名空相。[4]无我:谓五蕴非常一自在之我,即五蕴无有自性主宰之我,故无我相。

  集谛四相:谓因、集、生、缘。[1]因:谓诸业惑生苦之因,乃生苦之根本,故名因相。[2]集:谓诸苦因渐渐发生,遍生三界六趣,数数生苦,故名集相。[3]生:谓能招感业烦恼而猛厉生众苦故,相互系属,名为生相。[4]缘:谓由业及烦恼逼恼众生令其于三界中与后世生众苦果作助缘故,名为缘相。

  灭谛四相:谓灭、静、妙、离。[1]灭:谓是永断业烦恼之离系,故名为灭相。[2]静:谓寂静,能寂灭苦果之离系,故名为静相。[3]妙:谓其本体即是利乐寂静自性之离系,不再受三界之众苦,故名为妙相。[4]离:谓苦不再生,解脱轮回,决定出离安趣涅槃之离系,故名为离相。

  道谛四相:谓道、理、行、出。[1]道:谓能从凡夫众生往趣圣位,尽其苦源,趣向解脱涅槃之道,故名为道相。[2]理:又称为“如”,谓道谛三十七道品,是能对治烦恼的不颠倒之正理,故名为理相。[3]行:谓心住正理现证体性,是成就道业的不颠倒之加行,故名为行相。[4]出:谓能从其根本拔除诸苦及诸业烦恼故,名之为出。义为出离,决定能出离生死之苦,往趣涅槃,是名出相。

  总上四谛,佛陀教诫五贤者应知苦断集,即应了知苦而断集因,是为应了知现在逼恼三界众生的诸苦果,寻其原因,是由过去集聚有漏善及不善诸业,及诸烦恼为集因,应当断除,此能招感三界生死,轮回循环不息的原因,此为迷之因果。应证灭修道,是为希求灭除生死诸苦之解脱――涅槃,应修道品为其正因,此为悟之因果。说明迷悟二重因果的关系如下:

  http://read.goodweb.cn/pic/3g_05.gif

  2.十二缘起:十二缘起,又称十二缘起支、十二有支、十二缘生支,此为内缘起,即有情内在缘起的必然规律。如经说“佛出世佛不出世法尔如是”。说明有情世间一切众生生死流转状况的定律,有此十二个顺次规律。如经云:“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是为观待缘起性,此中随缺一支余则不转。此为佛教的根本原理,是三乘行者共修之法。

  有情流转的情况,总有十二支分差别之行相。

  (1)无明支:什么是无明?如《华严经·十地品》云:“世间受生皆由著我,于第一义谛不了故名无明”。众生由于执著五蕴实有我体的痴烦恼,不了解真如法性,体空无我,即名无明。由执有我,能障真实之事理,起虚妄分别心,即不能如实了知三界业果谛理之道,则起烦恼生杂染贪著而造业,是为流转三有之根本,故曰无明支,无明有二种业:[1]令众生迷于所缘境,[2]与行作生起因。

  (2)行支:行以无明支为缘而起烦恼,造诸恶行,所作业果,积集福非福业等,与识相应,现前造作之业,名为行支。行有二种业:[1]能生未来报;[2]能与识作生起因。

  (3)识支:识以行支为缘,依止初心是识,即依过去善恶业行,能招后有,能牵引轮回生死之处,随事贪欲与心共生,现入母胎正结生相续时的刹那五蕴之一念,故名识支。识有二种业:[1]令诸有相续,[2]与名色作生起因。

  (4)名色支:名色以识为缘与识结合托于母胎,生四种取蕴,识支结生后有之第二刹那际,使受想行识四种名色取蕴及住胎五位之色蕴(凝酥、膜疱、血肉、坚肉、支节五位),互相依存,发育成身,故名名色支。名谓心法,受想行识皆是心法,而无形体可见,但以名而能了知,故曰为名。色谓眼耳等之身根,即结生以后,六处生起之前,中间诸分位阶段,皆叫做名色。名色有二种业:[1]互相助成;[2]与六处作生起因。

  (5)六处支,又名六入支:六处依名色位继续增长,生起眼耳鼻舌身意内六入处,令身支六根圆满,胎儿渐成眼等之六根,即将出胎之位,称为六入支,六处有二种业:[1]名取自境界;[2]与触作生起因。

  (6)触支:胎儿出生后有根境识三事和合,触境但未有苦乐明辨之感觉,如三四岁间,虽于根境识三和合起用,但对外境事物,未识别苦乐受之差别,但有欲触事物之位,名为触支。触亦有二种业:[1]能触所缘外境;[2]与受作生起因。

  (7)受支:受依于触支生感觉,如五、六岁至十四、五岁间,渐渐对事物已有识别苦乐感受位,虽起衣食等贪著,但未起淫欲贪爱,名为受支,受亦有二种业:[1]能领受爱憎等事;[2]与爱作生起因。

  (8)爱支:爱以受支为因,于受染著无厌是名爱,如十七、八岁以后,虽贪著外境,资具之味著,生起淫爱现行,强盛喜爱欲著,但未广泛追求,名为爱支。爱亦有二种业:[1]染著可爱事;[2]与取作生起因。

  (9)取支:取以爱为缘,由爱增长所摄而不舍是名取,如十七、八岁成人已后,爱欲愈盛,贪妙资具,驰驱诸境,追求取可爱欲乐之位,乐欲于忍可取著,于了别四取,即欲取、见取、戒禁取和我语取四取蕴等,能取内外诸事物的有一百八烦恼,起功用力,名为取支。取亦有二种业:[1]令诸烦恼相续;[2]与有作生起因。

  (10)有支:有依爱为缘取所起的有漏业令诸有支生是名为有,由身语意造业,作种种有漏善恶业力,此为决定当来之果报位,故名为有。有者有三界生死轮回之来去,有支即能招感后有之业,有生存之分位,故称三界为“三有”以为当来三界生存之处所,故名有支。有亦有二种业:[1]能令于六趣中受生;[2]与生作生起因。

  (11)生支:生依有支为缘,从业起蕴是生,一遇顺缘,即以现在之业力,于未来转生位中,直接受生之位,正结当有,六根圆满,位众同分第一受生,成就苦蕴,称为生支。(住众同分:众同分,同类,身体相似的有情类,若人,若傍生等同生一趣,各各类别相同,如人与人同分)生亦二种业:[1]能起诸蕴;[2]与老作生起因。

  (12)老死支:出生以后,诸蕴相续变异、成熟,名之为老;蕴相续坏灭,名之为死;年龄寿命起变异故,属于未来老死之位,名为老死支。老亦有二种业:[1]令诸根变异;[2]与死作生起因。死亦有二种业:[1]能坏诸行;[2]不觉知故相续不绝。

  总括十二缘起为四支,称为“缘起四支”。|

  (1)刹那缘起:每一刹那出现的生灭缘起之相,具有贪等业行的作用都具有十二支。

  (2)连缚缘起:或前后刹那无间相续,而为同异类相属缘起(十二支缘起,由前因生后果相之连续的关系)之因果相属而起,即无间相续义。

  (3)分位缘起:或一一支的分位阶段无有间隔而因果相续。

  (4)远续缘起:或一一支分,必定不同类,因果相属,而中间有其余因果间隔于其中间,但久远相续开始,而未断灭,如《佛戒经》说:“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3、十二缘起与四谛的关系

  缘起十二支,支支相连,相互依存,环环扣接,令诸有情循环生死,无始无终。如《华严经·十地品》云:“佛子,此中无明爱取不断是烦恼道,行有不断是业道,余分不断是苦道”。可总摄为烦恼、业和苦三种之因果关系,又如龙树菩萨的《缘起心要论颂》云:“十二支差别,能仁说缘起,烦恼业及苦,尽摄三种中,初八九烦恼,二及十是业,余七皆是苦,十二法三摄,从三生于二,从二生于七,从七复生三,有轮数数转”。

  此十二有支,总摄为惑业苦三种。“惑”即烦恼,使有情相续而有起因;“业”即所作业障而为引生苦果之因;“苦”为苦果,是为连续引生有苦性之果。行、有二支为业,即三界有情如顺次循环相续而不绝,此即由集能招集苦果,烦恼与业为集,其余七支皆摄为苦。如是从无明、爱、取三烦恼,生起行、有二业;又从行、有二业生于识、名色、六处、触、受、生和老死七支的苦果;又从七苦生于三烦恼,复从三烦恼生于二业,由此使三有轮回,数数流转不息。如是轮转无有初、中、后、始终之别。列表如下:

  

  此十二缘起支,诸异生世间,虽然数数流转,次第生于三有,但不决定都具十二支。如在“名色”位命终,唯具二支,乃至“取”位命终,但具七支,以及出生后,中间夭亡命终者,则依情况不同而立支数。色无色界无有“名色支”,及“六入支”。

  十二缘起有流转与还灭二种缘起,为生死流转与解脱还灭二义。

  流转缘起,即十二缘起依无明生行,行生识等顺序次第生起,此称顺缘起、顺次缘起,即以顺序计算十二缘起。此属于流转生死的缘起,属染缘起,以苦集二谛所摄。

  还灭缘起,即十二缘起依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等次第止息,此称逆缘起、逆次缘起,即逆次计算十二因缘。此属于还灭缘起,属于净缘起,以灭道二谛所摄。在《华严经·十地品》云:“复次无明缘行,无明因缘能生诸行,无明灭行灭者,以灭无明,诸行亦灭,余亦如是。又无明缘行者,是生系缚,无明行灭者,是灭系缚,余亦如是”。

  此十二支又分为三世,如《华严经·十地品》云:“复次无明缘行者是观过去,行乃至受是观现在,爱乃至有是观未来,于是以后展转相续,无明灭行灭是观待断”。经义是说:了知缘起性空无我、无人、无众生等,断除我执,证第一义谛,无有我执无明之所起因,无明则灭;无明灭已,余十一支亦灭,惑业苦无依处则得解脱灭谛涅槃。如龙树菩萨《缘起心要论颂》:“于真性见真,见真即解脱。”

  概括十二缘起,分为能引支、所引支、能成支、所成支四支,称为…

《略讲观修三宝功德及其意义 第二、别观佛法僧三宝》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