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願吾住世間 盡除衆生苦
前四句是皈依,後四句是發心。﹁諸佛正法與僧伽﹂,正法指大乘法寶,就是由空證現量所攝的滅谛稱爲法寶,具有滅谛的聖僧稱爲僧寶,我對諸佛正法與僧伽作皈依。爲什麼要作皈依呢?皈依的目的是什麼呢?因爲我不忍衆生得到痛苦,爲了讓衆生永遠離開痛苦,我在諸佛面前立志,讓自己永遠不要放棄菩提心的修持。受願心文可以反複念誦,反複思惟,會使內心有很大感受。我也每天都念,但是有時只是嘴巴念二心裏早不知想到那裏去了。本來是要念叁遍,就因爲心不知到那裏去了,所以念了五遍、七遍,甚至二十遍都不知道了。
現在進行傳菩薩戒。
傳菩薩戒有四種不同的儀軌。第一種是[ 結集論] 裏的[ 文殊清淨經] 的菩薩戒儀軌方式,第二種是[ 入行論] 裏有一句非常簡單扼要傳菩薩戒的儀軌,第叁是[ 菩薩地論] 裏的戒律品講到菩薩戒的儀軌,第四種是密裏面由密的修持來受菩薩戒。薩加派的上師,他們會用中觀發心和唯識發心的名稱,但是宗大師認爲這兩種只是儀軌的廣和略的不同,其其實並無差別。今天主要是以[菩薩地論]裏所講的儀軌來受菩薩戒的。菩薩戒可以由佛像前自誓受,不一定要由一位上師傳授,但出家戒及密裏所講的金剛叁昧耶叁兩種就一定要上師直接傳才能得戒,否則是不會得戒的。有一段期間,在西藏的衛藏的一個地方,由[菩薩地論]所留下的菩薩戒儀軌,格魯派的大師都沒有用,這種儀軌就慢慢衰退了,于是我向我的上師林仁波切乞求,林仁波切在菩提加耶傳這種由[菩薩地論]所留下的菩薩戒儀軌,因此我就是在菩提加耶,由我的上師林仁波切授這種菩薩戒儀軌,從我受這種菩薩戒儀軌之後,我一直在念誦這裏面所講的經文。不只如此,我從我的上師曲绛仁波切也受過一次菩薩戒,是以[ 入行論] 所講的儀軌。還有,我可能在當初卻登仁波切爲我傳[ 道五聚論] 的時候,好像也有以[ 文殊清淨經] 的儀軌受過一次菩薩戒,但我不是很清楚。以密乘壇城方式受菩薩戒,我是跟許多密教上師受過菩薩戒,只是自己沒有調伏內、心而已。至于受菩薩戒的次數和我們吃飯的次數完全沒有差別。內心雖然沒有完全調伏,但是內心一定有改變的。
你們可能也聽過,我真正從內心歡喜佛教是從十四、十五歲的時候才開始的二 十四歲流亡到印度,到印度之後,大約叁十多歲的時候,一直努力學習空性,對空性很有興趣,一宜思惟空性之後,對內心有所感受.至于 [ 我沒有] 的這種感受有時候會産生,但是那時候認爲[ 我沒有] 的我,是指補特伽羅獨立實體,還是指我的自性,並不是很清楚,我想可能是接近認爲是補特伽羅獨立的實體粗分的我。當自己對空性這方面有一些理解之後,知道涅槃是絕對有的。因此才知道這個教法與其它教法完全不同,是有其不共的殊勝時,我深信涅槃是有的,覺得菩提心是很好的,很歡喜菩提心,也感覺菩提心的殊勝,但總是覺得菩提心是非常困難的。那時候我也想過,假使我得到裏盤、得到解脫的話,我頁的要好好睡一覺!
過了幾年之後,我聽了一次﹁入行論﹂,在快接近四十歲的時候,透過[ 人行論] 、[ 寶篑論] 及「四百論」學習之後,對菩提心這一方面有些研究後時候一聽到菩提心叁個字,在內心好像接近的感覺,我沒有生起菩提心,我不是菩薩,我也沒有證空,我只是覺得聽到空性和菩提心的時候,和我的內心非常接近,很有感受。假使我沒有這些事業,沒有這些瑣碎的工作讓我做,讓我唯有修行的話,我想今生可以得到空正見以及菩提心。有一天我對我的西藏百姓們說,可不可以給我假日?假使有假日,我就可以串習,修習菩提心和空正見了!你們也是如此,剛開始學很困難,經過慢慢串習會愈來愈簡單。我們大家都是人,都有觀察的能力、思惟的能力,大家都有智慧。你們應該想既然達賴喇嘛,生下來時並沒有得到菩提心和空正見,也是透過咬緊牙關,堅持下去修持才得到今天這種成就,我們也該咬緊牙關,堅持下去修持,也能有同樣的成果。要對自己有信心,這是必須要生起的,你們是在文殊師利菩薩淨土誕生的人,要用文殊師利菩薩的智慧的劍來斷除自己的煩惱,而不是用來砍斷別人的脖子!在文殊師利菩薩的淨土裏面,有許多做過非常非常壞事的人,也有人做過非常好的事情,我相信以前有這種好人,未來也一定有這種好人,希望大家互相勉勵。我深信、也希望未來是一個好的未來,中國人快樂,西藏人也快樂,全世界的人都快樂,不是能好好過日子嗎!
後 記
客歲請求 尊者講授中觀論說,承蒙 尊者慈悲慨然俯允,在百忙之中安排七天爲我們講授。授完即赴南印度色拉寺、中印度菩提伽耶,爲各方雲集四衆傳法。尊者對弘揚聖教,不辭辛勞,其精神令人欽佩不已。
中論雖然是部大論,但是 尊者以流轉之因及解脫之道二靈性的重要及安、工爲架構,很有次第的詳細解釋,雖未全部授完,已對佛法的修持次第,爲我們建立一正確知見。聆教之後,大家法喜充滿,獲益匪淺。過去我常聽人說:[ 中觀只是破他而已] 。殊不知真正的重要性,是修學解脫必經之道。爰特整理成冊出版,以向佛友。
全文由蔣揚仁欽喇嘛口譯,本會諸同修協助整理校對,並此志謝!本文雖經數度修正,自揣學識膚淺難免有疏漏之處,尚祈諸善士不吝指正。
林耿如 一九九八年七月
《中觀正見》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