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忍受彼諸境。
由不善極苦。樂中無常老,
然由諸善業,決定是妙果,
證無生增長。現諸地獄境,
如火燒罪林,如是如是幻,
有情所行境,是衆生幻性。
如是緣起法,如世繪畫師,
畫夜叉怖畏,由彼自恐懼,
如愚生死中。由自陷深泥,
如有凡夫溺,陷落分別泥,
有情不能拔。由見有無事,
受諸大苦痛,于彼境識中,
分別毒纏縛。由見彼不實,
生智悲心意,爲利有情故,
當作圓滿佛。世俗積資糧,
得無上菩提,解脫分別縛,
佛乃世間友。如是緣起法,
誰觀真實義,智觀衆生空,
永斷國中後。如是見生死,
涅槃亦非實,無諸煩惱相,
滅國中際性。領受皆如夢,
不現諸分別,愚癡闇覺醒,
生死無所緣。幻化見爲幻,
何時能生起,爾時都非有,
彼是諸法性。此一切唯識,
安住如幻境,善不善諸業,
生諸善惡趣。由滅心輪轉。
一切譜法滅,故法性無我,
法性本清淨。于有法自性,
思維樂恒常,愚癡闇所障,
愚漂生死海。分別河充滿,
生死大海中,不乘大乘船,
誰能到彼岸。由無明緣生,
知真世間故,分別此等者,
當從何業生!
一九八叁年四月八日譯于北京法源寺
轉有論頌
聖龍樹菩薩造
月童論師由梵譯藏
任傑由藏譯漢
頂禮童真妙吉祥
法性品第一
無體法不生,于彼無體法,
是有取生者,思有恒常法。
如是錯思惟,如同虛空花,
等虛空法性,彼生等虛空。
一切性等空,智者應觀察【一】,
無因及無果,及有業無法【二】。
諸法如是無,此世及他世,
及無生自性,離彼者能生。
于石女之子,誰于彼作生?
此世先未生,誰亦無造作。
無實生死界,如幻城漂流,
有無亦唯名,法性品第一。
五蘊空品第二
從分別生世,分別而生心,
從心亦生身,應唯觀察身。
色受立名者,諸法空無性,
想行法亦無,心亦無觀察。
心無分別性。
慧品第叁
無心亦無法,亦無身與界,
如是無二道,真實者善說。
此一切無依【叁】,無依者善說【四】,
慧者作無依,彼亦生無依【五】。
方便品第四
布施戒忍辱,精進靜慮慧,
恒修彼業者,速能證菩提。
二谛品第五
住方便智慧,從彼生甘露,
師教授無盡,速時能獲得。
一切智無疑,此一切唯名,
善住名言界,能說亦遠離。
所說亦何有,從何生何名,
從何生何法,彼者皆趣無。
無彼法法性,未生名體空,
彼亦不立名,故諸法無名。
明了無名者,分別何所生,
分別體性空,由眼見彼色。
智者說爲有,虛妄慢世間。
是依世谛心,因緣合會見。
佛爲彼示現,取行地爲有,
非是勝義慧,眼不見諸色。
心法亦無有,諸現說爲妄,
世人若永斷,說彼是勝義。
【一】觀察︰通達。
【二】無大自在所造爲因,無斷見果,無由業生而許唯識。
【叁】無依︰指佛證的中性。
【四】由無依的悲、智眼即無我。
【五】由法自性空作者、受者無依的悲智而無我即諸法體空,無作者、受者所依。此叁界一切皆無即性空,此爲勝義。
譯後記︰此論頌是聖龍樹菩薩造,慈怙論師釋,主敦瓊譯師請問月童論師後譯藏。此論不僅明中觀理,而且明修行的方便次第。初品明法無我,第二品明人無我,第叁品總明二無我,第四品明六度,第五品明世俗與勝義二谛。
論頌同宋施護譯的《大乘破有論》,但該譯本是長行,文簡義略,與藏本論頌不盡全同。
所謂“轉有”,即轉六趣叁有衆生成佛之方便,故名。
一九七六年八月譯于北京中國佛協
未覺能覺論
聖龍樹菩薩造
班智達阿難陀及西藏譯師名稱慧譯藏
任傑由藏譯漢
頂禮童真妙吉祥
無過功德海,頂禮妙吉祥,
未覺真能覺,憫故我當作。
此分︰他難、遮破、彼之所覺及法之真如。
問曰︰雲何名爲他難
曰︰說有我,彼亦是常、遍、獨一、作者和是受者。
對此中破雲︰謂何者是我
且蘊非我,因爲蘊是生滅之有爲法故。亦非離蘊是我,如離瓶有布,異體不可得故。亦非能依所依,如瓶中水或水中布。亦非如果與皮蘊之本性。亦非聚蘊是我,因爲諸蘊有多種性故。亦非具蘊是我,如天授具【一】牛。
次有外論者言︰若是無我,爾時于施等業果關系當成無意義了,如牛死當有角、尾、蹄等存在
答曰︰說喻且聽!譬如月光之下,于繩執爲是蛇而生恐懼,何時舉燈見已,爾時知此是繩,此非是蛇,則能遣除虛構增益執。此攝補特伽羅無我。
又有說︰且繩是有
答曰︰此者非繩,而是兩股。股也無,是極微合聚故。微塵亦非有,因爲由有方分之差別,若除去方之差別,于微塵亦見其差別,若以極微支分而觀察後,則有如是彼分之微塵。
問曰︰若爾,應當是無
答曰︰
既不是有法【二】,是誰之無法【叁】,
誰知有無法【四】,名爲法無我。
此中問曰︰應如何觀察生住滅
答曰︰于何物有而言有者名生,若無住、滅而許爲生,爾時于兔角等之生誰能遮止
間曰︰應當是有
若無生、滅,然由誰是住
!
有說︰亦雖是滅。
答曰︰彼不應理。
【五】如于何法無生、滅,于彼當成爲滅法
然是同時生
答曰︰不爾,彼此相違故,如明與暗。
又有識師作如是說︰識是有。
答曰︰設若識是有,爾時應示識之自體,是一體亦或是多體。若是多體,則由多境差別各異故。若無一體,即無多體。彼識一體既不可得,隨一義則不應有,因爲從自生、他生、自他共生或從無因生皆不應理故。
又問曰︰設若此等一切若無,何者是有
答曰︰
旋火輪變化,夢幻化水月,
空谷響回聲,陽焰雲霧同。
此中無少顯,無少許所增,
亦無少安立,于真性見真,
見真即解脫。一切無所緣,
善顯無緣法,慧者作無緣,
當生無緣法。
未覺能覺論善能顯明二種無我。
【一】具︰此字義藏文中有漢文中無,強譯之,似與漢文“有”相當。
【二】有法︰有爲法。按藏文直譯應爲“有事”,今順習故,譯爲“有法”。下同。
【叁】無法︰無爲法。
【四】無法︰無爲法。
【五】此處略去“問曰”二字。
一九七八年二月譯于北京中國佛協
中觀破迷執論
聖提婆菩薩造
古印度論師燃燈吉祥智共西藏譯師比丘戒勝譯藏
任傑由藏譯漢
頂禮阿阇黎聖龍樹
誰不觀彼性,非所識非依,非相觀所了,無生滅安樂。
不觀相無現,無相無能顯,非二非不二,離相寂慧轉。
無文以文字,悲心作教示,恭敬禮大師,無倒而宣說。
誰成二谛智,如夢幻世俗,大悲無染著,頂禮聖龍樹。
佛世尊在大乘經中說︰“若不見實有性,即見真如。”爲釋彼義而作此論。譬如有人由風、濕、肝、膽、肺、腸等患,致使身支大種不調,眼生深濃翳障,而見燈去現毛、輪、蜂、蠅等不實之相。若真遇良醫依上妙除翳眼藥善于治療,病患痊愈,遠離翳障,在清淨無垢眼中則不顯現如前所見毛、輪等相。如瑜伽智者,從無始以來由所積煩惱、所知障患而障蔽慧眼時,由自虛妄分別起虛構增益執,分別色等諸法之自性、性相、所相、因、果、一體、異體、俱體、有、無、常、斷、雜染、清淨、生死、涅槃等無量差別異計,由計諸法異相差別,則有種種顯現境界。是故,若依見一切法自性不可得,自性本空之眼藥,則能令身支調適,息滅翳障貪著等過患,以一切相智性之無分別慧,由一剎那生起一切法智時,一切皆悉不見,因爲佛眼無障無礙,觀一切所知法如掌中之庵摩羅果。所言觀一剎那者,謂由一剎那當觀證圓滿菩提故,證得觀現前諸法遠離分別不顛倒故。
又如有人在睡夢中,本無如是事實,然由睡眠力則夢見悅意殊勝之子,美妙發髻而爲頂嚴,童語清徹,悅意和雅。或複夢見女人,發色绀青,潤澤光滑,頭頂莊嚴。眼如優昙花瓣,美妙奪魄,齒牙明淨,光彩無垢,賢妙潔白,雙乳圓突,胸腹臂項莊嚴,身支柔和端妙,童膚潔白愛樂。無量茅屋房舍,頂尖端嚴;無量宮殿,梁棟交錯,檐橼重疊,柱如鬘網,亭院池臺,堂舍廣嚴,連綿不絕,宮牆圍繞,亭臺樓閣,密布連綿。如是等奇花園林,果樹布列成行。山中種種麋鹿獸類,徐徐漫步遊嬉。衆多鳥類,語音和悅,茂林網鬘密布,莊嚴高聳雲天。王(笨者之帚按,此處塔院印經會98版作『五』。)等軍衆,衆多車乘,傲象駿馬,精兵衛從,寶幡幢蓋,彌覆雲天。夢中所見如是等事起真實想,其後醒覺一切所見皆無,因爲夢中顯現諸事非真實故。如是當知,諸瑜伽師…
《古印度中觀論著九種(任傑 藏譯漢)》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