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解脫,生在人天界,若能改惡從善,可以上升或者繼續保持人天之樂。但由于人天之界無明煩惱未除,墮落下界的內外因很多,上升和繼續保持人天之樂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所以說這種解脫是“暫時的”又因人天的無明苦根未除,這種所謂的“快樂”只是和苦難深重的叁惡趣相對而言,並非真正的快樂。這種人天之快樂有變化無常的不隱定性苦樂交織在一起的混雜性,對心理感覺的欺騙性,所以說不是根本的解脫;利根中士認識到輪回本質是苦,便追求脫離苦根(煩惱)的清淨涅槃之樂。(如阿羅漢果)但這種解脫只是從煩惱障中解脫,還有知識障的無明覆蓋,所以說這種解脫也不是徹底的根本性的解脫,只是解脫途中的一個中轉站,特利根器上土認識到只求自身解脫是無大慈大悲的自私的表現,佛法的根本目的是拯救衆生、脫苦得樂,也只有把衆生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自己的善德行才能獲得圓滿,而德行圓滿才能産生無上佛的功德報身。佛經中說“色法二身、生自福慧雙修。”在利樂衆生的事業中,最神聖的事業是度脫衆生,要度衆生,度脫者要有度脫衆生的大智、大德、大勇、大能。不具備這些條件,度脫衆生只是一種良好的願望,不能付諸實施,要具備這些條件就要證無上智慧——菩提,要證無上智慧就要破除知識障——知識障是獲得遍知一切智慧的障礙,是一種意識深層的執實習性。因此,根除二障。證得無二涅槃才是根本的徹底的解脫。無二涅槃的“無二”是指:一無住世的無明心,而徹底出世,(智不住世);二無住滅的自私性而入世度衆(悲不住滅)。這第一點與凡衆相區別,第二點與小乘羅漢相區別。
指引解脫的叁乘佛法總的可以分爲知和行兩方面,知的方面是側重理論知識教育,使有志解脫之衆生,點燃智慧明燈,驅散愚暗,明辨是非善惡,正確選擇道路。知識包括深義、廣義兩個方面,要知深義,須知龍猛之學;要知廣義須讀無著,世親,獅賢等般若師之論著。若不學深廣二義開道大師的綱領性的名著,只讀佛經本文,雖大善知識,也難得要領,因爲佛典經文分了義、不了義和言外意趣,掩蓋密義等等,不掌握分辨原則,很難掌握佛經的本義,真正學佛法的人決不能輕信無知偏見而輕視聞思的基本功。
藏傳佛教的最大的優點和特點是重視系統的(非一經一說)完整的,深層次的思辯經教。這種經教是通過學院式的教學研究和學位考試製度進行的,而且在教學過程中開展辯論,對每個命題進行多方論證,精細嚴密的分析、推理。以獲得正見、産生堅定的理信,即所謂上智信理不信經。
“行”是身口意的行爲實踐。宗喀巴大師在精通叁藏四續深廣二義的基礎上發揚大悲大智,嚴格遵照文殊龍猛的深義法統和彌勒、無著的廣義法統、廣深合流的阿底夏修證法統的宗旨,對叁乘佛法內容進行了高度的概括和提煉,寫出了《叁土修菩提道次第》廣略二論和有關的許多著作。“菩提道次第”對沒有機會和條件直接學習研究浩如煙海的叁乘佛典的人,大開了方便之門,即使是佛陀和文殊、彌勒二主法菩薩再次親臨此世也不可能說出,比這部書更系統、全面,更博大精深,集精荟萃的教言來。《菩提道次》即使是這樣一部深入淺出,可做修道指南的方便讀物,但緣淺智弱,忙于世事的很多人仍覺得內容繁多,難以掌握重點要點。宗師更發悲智,根據文殊師利的啓示,結合自己廣深的知識,高深的修證經驗,將菩提道的重要內容概括爲“出世心”,“菩提心”,“正見”叁點,並做爲佛道修持叁根本提出了出來,寫出了《佛法叁根本要義》這篇著名教言詩。以上是《佛法叁根本要義》。一文的由來。
佛法廣深無邊,爲什麼說出世心,菩提心、正見叁法是核心法、根本大法呢?這是因爲:
一、佛法的根本目的是了生死,脫離苦海,斬斷苦根,而叁界輪回之世,本質是苦,是苦根煩惱增殖蔓延之地。要想從根本上斷除苦及苦因,獲得息滅煩惱的寂靜安甯之樂,就要跳出輪回圈,如果把叁界輪回之世界看做幸福樂園,戀戀不舍並爲此耕種善惡業田,不但惡行惡業的收成是苦果,就連善行(有漏善行)善業的果報——世間幸福快樂,也包含著苦惱和暫時性、欺騙性、相對性;而無一真正的幸福。因此徹底認清苦和苦因及業報因果必須之理,激發出世心,斬斷戀世的念頭,就成了歸依修持佛道的第一要素和根本大法。
二、佛門有無以倫比的兩大法寶,一是大悲心,一是無二見智,《入中論》稱,大悲心是産生佛陀的種子,是佛心生長的雨露,是佛果成熟的營養。菩提發心就是大悲心激發的爲衆生利益立志成佛的願心和利衆行爲。這種無比偉大的發心是大乘*輪的軸心。宗喀巴大師說:“正發心是大乘道的根本,是一切高尚行爲的本源,是福慧資糧的點金術,是無量功德的寶藏”。有這種菩提心,雖凡夫俗子,其思想行爲會變得高尚,獲得佛子菩薩的稱號;若無此心,雖有智慧和神通,別說成佛,就連大乘道的關口都進入不了。所以,佛法稱:“皈依叁寶是入佛法之門,發菩提心是入大乘之門,灌頂是入密法之門”。滲透利衆菩提心的一切善行善念都屬于解脫和成佛的福德資糧,定會結出豐碩的果實,缺乏菩提心的善行就像缺乏肥料的莊稼,只能獲得極少的收成。因此稱:菩提心是大乘佛法的根本大法。
叁、解脫和成佛的障礙是煩惱,知識二障,破除二障的唯一的法寶是明見性空的無上智慧。因此稱見性智慧爲無二解脫法門。束縛叁界六道衆主,使衆生變得愚昧、自私、腐敗墮落的根源貪、嗔、癡的輕重隱顯症狀有八萬四千而對治的佛法也有八萬四千,這八萬四千法歸結到一起就是叁乘道法;叁乘道法又分方便智慧二門,其中智慧是主法,方便是輔助法,因此寂天《菩薩行》中說:“智慧是將帥,戒、舍等其他法是兵勇使從”。佛教從根本上說是開發智力,提高智能爲主,其他法都是圍繞這個中心展開的。佛陀這個名稱的含義也是無上智慧和徹底覺悟的意思,與主宰一切的“上帝”和“造物主”之類毫無共同之點,諸佛的智慧化身文殊師利手持一把鋒利的寶劍,就是象征佛法斬斷惑根的性質和功能。世間的—切奇迹,都是智慧的結晶,佛地的圓滿功德也是光明智慧美妙的閃光。懂得這個道理就不難理解把正見看做根本大法的原因了。
第叁、《要義》正文解說:
《佛法叁根本要義》是宗喀巴大師爲大弟子雜谷王阿阿智華所作的一篇詩體教言。這篇教言詩,文句非常精練,正文只有十四偈,五十六行,但內容涉及面很廣,整個兒概括了佛法的深廣義理,讀此教言,不同層次的讀者會得到不同程度的教益。這篇教言是宗喀巴大師教授弟子的重要心法之一,在藏傳佛教寺院中人人都能背誦此教言。
近來海內外信仰佛教的越來越多,特別是信仰顯密合一的藏傳佛教幾乎成了一股時代潮流,有洶湧澎湃之勢。在金錢物欲使人們的靈魂腐敗墮落,人類社會向動物社會退轉的這個時代,不甘心墮落的志士仁人,爲衆生、爲自己選擇聖潔光明的道路是人類前途有望的象征,是大好喜事;但卷入這個時代潮流中的很多人得不到真法正道,而被邪法假法困擾而正在墮入歧途。爲了有志學佛的人得到一些藏傳佛教的正道真法和基礎法、核心法,現將宗喀巴大師的《佛法叁根本要義》教言,譯成漢文,向大家介紹。引經據典,深刻闡發這篇教言的義理,足可以寫出百萬字的巨著,但那樣的巨著除專門研究佛法的學者而外未必人人喜歡,因此本文只准備將《要義》文字表面的含義做一個淺顯通俗的解釋,以幫助大家理解原文。
第一句:向神聖的諸上師致敬。
在經文的開頭,向上師表示敬禮有以下幾方面的意思:一、學佛必須從聞法開始,聞法需要拜師。所以《菩提道次》稱:拜師是入道的根本。經文開頭先向上師敬禮,向受法的弟子顯示了如下幾種意見:一、拜師學法是入道之門。佛說:無師連佛都聽不到,怎能得知佛法”,上師傳道授法,培養指點,其恩惠勝過十方叁世一切佛,故時時事事不能忘掉師恩,違背師教;二、上師是集叁寶于一身的現實的佛,敬師就是敬叁寶,敬叁寶就是皈依叁寶,以叁寶爲榜樣,實現自身叁寶。誠信叁室、無限敬仰叁寶,將自己的一切寄托叁寶的皈依法是進入佛門的第一道門,也是一切善行的基礎。說法之始,禮敬上師,也顯示皈依法。從密法的角度講,上師是叁源之一,“叁源”是;上師是加持力之源,本尊是悉地(事業)之源;守戒律是獲得成就之源。因此有:觀修上師法;叁、向上師敬禮,顯示了下面將要說的法是具有嚴格傳承法統,法脈未斷的正法。井非自己杜撰新創的假法,佛法非常講究純真的傳承法統,不允許任意修改創造,因爲只有證全智的佛陀,才有創立佛法的資格,這和隨意改變創新,巧立名目,以獲得名利爲目的的“現代氣功”的最大的不同之處。大家決不能相信沒有佛經根據,沒有法統的,那些裝神弄鬼的假“佛徒”們的騙錢假法,和氣功佛法迷信煮在一鍋的大雜燴;那類假法的創造者和信徒們若不改邪歸正,以佛法衡量,除墮叁惡道,不會有別的去處。
宗喀巴的菩提道法共有叁個傳承法統;即從佛陀、文殊、龍樹傳下來的深義般若法統;從佛陀、彌勒、無著傳下來廣義般若法統和從佛陀、文殊、阿谛夏傳下來的修行加持法統。宗喀巴大師是大乘佛法法統“叁江”彙會的正統法海。故稱第二佛陀。
這篇經文由前言、正文、結尾語叁部分組成:
前言共有兩偈八句。
第一偈:前叁句開宗明義,說明叁根本法的性質和重要意義;第四句表明說法的心願和謙虛的態度。第一句:“佛陀全部經典的精華要旨”,是說;這叁根本法是,佛陀釋迦牟尼,向凡聖二衆弟子所宣講的叁乘大法,經、論、律顯法“叁藏”和事、行、瑜珈,無上瑜珈等密法“四續”經典中的思想精華和十方叁世一切如來,以無著無礙的無上智慧所得的一切無垢善法的歸總要旨,在佛法中沒有比這叁法更重要、更珍貴的法;
第二句:“衆…
《《佛法叁根本要義》通俗解說》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