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菩薩推崇備至的無上法,”是說:精通佛理、親驗親證的佛法妙意的衆佛子菩薩對此叁法高度贊揚,推崇備至,稱贊:出世心是“苦海的救生船”,是“彼岸世界的人口”,菩提心是“點石成金之法”,是“成佛的唯一因素”,是“無量功德的源泉”,是“進入菩薩行列的資格證”,見空智慧是“解脫的不二法門”,是“佛母”,是“佛法追求的最終目標”,是“驅散無知黑暗的陽光”。等等,見于佛經和衆多大善知識論著;
第叁句:“有緣者”是指前世有善根,今世有聞法的機會,具有分辨善惡,發現世間無敵寶藏的靈心利智;思想品質純真無瑕,世俗偏見邪說的習染不深,人性良知未被物欲埋沒而變爲惡魔的俘虜的精神正常的男女仁人志土。只有具備這種條件的人才有可能茅塞頓開,心底透光,産生追求光明,尋求解脫的念頭,佛法廣如大海,有適合各種層次度脫對象的無數方使智慧法門,但要思徹底脫離苦煩,進入無煩惱的永恒樂境,歸根結底,離不開這叁門大法。出世心,菩提心,見空智這叁法門,包括了十方叁世一切如來之法,是脫離此岸,到達彼岸的必經口岸,舍此口岸寸步難行,這叁法是顯乘的最高境界,也是密法的必備基礎。修顯法者若不修這叁根本法,別說成佛,在超越凡俗方面連小小的一步都無法邁開;因爲出世心好比是腿,菩提心好比是心,正見智慧好比是眼睛,無腿、無心、無眼的人怎能前進一步;修密法者若不具備這叁法的修證基礎,雖煉出起死回生,上天入地的神通,也超越不了世間禅,世間神通的範圍,若將這類神通用于獲得名利的工具,別說即生成佛,就連投生人天的福報也很難得到。因此說這根本法是尋求解脫的必經口岸和唯一途徑。
第四句:“我今做力所能及的解說”,是說;這叁法是佛法的根本,爲了有緣的衆生得到一個解脫成佛的方便捷徑,我願意向大家解說開道,但佛法深廣無邊,我是一個凡僧,怎能掌握佛法的一切深廣妙理,只能根據自己所掌握的程度,做力所能及的解說。宗喀巴大師集顯密二法的大乘,學修成就與龍樹、無著齊名,號稱“肉身文殊師利”,但他在任何時候都表現的十分謙虛,他的修證的奇妙成就被親身體驗,親眼見到的幾位大弟子寫成的秘傳,嚴格保密,不允許外傳,始終以一個普通人的身份宏揚佛法,僅這一點就充分顯示了大師的崇高品德和調服身心所達到的高超境界,看到這種情況,那些自稱“佛菩薩”,自欺欺人的可憐蟲們應感到無地自容。
第二偈,四句,說明了聞此法應具備的基本條件和應持的正確態度。
第一句:“那些不迷戀世間區區幸福”是說:學習佛法的人首先要有清醒的頭腦,理智和遠見,有清醒的頭腦。就不會被人世間的各種虛僞的、表面的、夢幻式的現象所迷惑,有理智就會冷靜地觀察思考,分清利弊,控製感情,不至于限入利害親仇愛恨的深淵而不能自拔;有遠見就不至于迷戀今生今世的眼前的短暫的利益和區區小事,而不顧長遠的,與生死有關的大事。
第二句:“爲了具足良緣的人生有價值”是說:學習佛法的人,要有不失時機地追求崇高的人生價值的理想志趣。“具足良緣的人生”。是指具備修佛追求崇高的人生價值和時代環境條件:即具備八有幸,十具備。“八有幸”包括:1、不生在地獄;2、不生在俄鬼中;3、不生在動物類(畜生道);4、不生在未開化的野蠻人中——佛法是高度文明的産物,是高度理性的信仰,智力低下的民族不是佛法度脫的對象;5、不生在上界天人中——天人苦少樂多,沈醉于禅的樂境,洋洋自得,不求進取超脫,上界無色天、感覺麻木遲鈍,意識微弱,不生善惡之念,都不具備學佛的條件;6、不生在無佛法之地;7、不是智力低下的癡呆人——這種人無緣學法;8、不是從事漁獵屠宰、殺人搶劫,殘害生靈的惡性職業者——這種人無善惡觀念,罪惡深重、不可救藥。自己獲得人身,有幸不在上八類,具備了學佛的條件,因此稱“八有幸”。“十具備”是1、是人類——只有人才具備信佛、學佛的條件;2、生在文明土 ——— 文化發達,道德風尚良好的地方,才有尊重佛法,學修佛法的條件;3、非聾啞癡呆,智力發育正常;4、不從事罪惡的職業;5、良心和理智使自己自然接受佛的光輝思想;6、值佛出世之時代;7、值佛說法的時代。8、佛法尚存的時代。9、有信奉佛法的群衆;10、有學法修法的政治環境,後五條是時代環境條件。
所謂人身難得是因爲轉生人類在前世需要具備獲得人身的足夠的善德善行和對投生人類的強烈的願望,但是世人的一生,昏昏噩噩,受愚昧惰性的驅使,身不由已幹著惡事,進取向上的善意善行很少産生,所以轉生人類的機會很少,人生難得,但在人裏面,具備上述十八個條件的人身更是難得,具足進取超越良緣難得而易失,當得此良機良緣時,就要不失時機地爭取人生價值。人生價值包括自身的品質,能力和對人類社會的態度和貢獻兩個方面,小乘佛法的價值觀是對己調伏身心,克服自身的煩惱,爭取自己的身心寂靜安樂,對衆生,嚴戒傷害別人的言行,雖然也有慈悲心,但缺乏救苦救難的責任感,大乘佛法與此不同,對自己要求品德和智慧的高度完善——成佛;對衆生視爲慈母。無私無我;犧牲自己,以舍身飼虎,割肉喂鷹的精神,爲衆生服務,爲衆生的幸福做貢獻。這是一種無比偉大的價值觀念。在這種金光燦爛的太陽一樣的價值觀面前。其它一切價值觀都變得渺小。暗淡無光,而那些爲金錢權利不要人心人皮的魔鬼價值觀念,醜陋渺小得更不值得一提了。
第叁句:“一心向往衆佛喜悅歸宿的”是說:學法的人必須是一個一心一意向往得到衆佛爲之歡欣鼓舞的正確歸宿的人。這歸宿指的就是叁乘佛法指引的超脫輪回的涅槃,和全知全能的終極果位。佛是以度脫衆生爲樂的,他看到人們醒悟,選擇到利人利己(成佛)正確道路,就會無限喜悅。
第四句:“幸運的人們誠心傾聽”;前半句“幸運的人們”就是指前叁句中所說那些具備學修佛法條件的人。佛法是黑暗中的一盞明燈,在無邊的茫茫黑夜中摸索著走路的人,逢到一盞明燈,當然是非常幸運的。“誠心傾聽”是聽法者應持的正確態度。聽法的正確態度總的說來是叁點,一是虔誠,二是認真,叁是不帶偏見。
正文共分叁個部分:
第一部分講出世心法,第二部分講菩提心發心法;第叁部分講性空正見。
第一部分共叁偈、十二句。
第一偈講出世心法的重要性,第二偈講如何修出世心法,第叁偈講萌發正出世心的思想征候。下面按經文的順序分叁個問題講解。
第一個問題是出世心的重要性。什麼是出世心呢?出世心就是徹底認識輪回世界本質的基礎上産生的危機感和厭世思想。這種危機感和厭世心理,能使人們擺脫各種恩怨和使人心煩意亂的世事的糾纏,産生出世尋求世外寂靜安甯樂土的強烈願望。而這種不滿足現實生活現狀、要求改變處境、爭取自我超越、尋求最理想的生存方式和精神狀態的思想要求,就是步入叁乘佛法正道的關鍵性的第一步。也是世俗觀念向超世真見轉變的重要契機。沒有這種出世思想作基礎的一切善念、善行都是輪回的因素,雖然也能獲得世間善果,但改變不了生死輪回、苦樂變化無常的根本性質。若有了堅定的出世心,並以此作爲思想基礎,所産生的一切善念、善行都會成爲産生超世智慧功德的因素,因此宗師說:“若無正確的出世心而追求世間幸福,就無法進入根除煩惱的涅槃樂境;”“迷戀塵世的意識是鎖鏈,”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如果對世界上的各種事務、各種關系,不從本質上認識,迷惑于表面現象,就會産生錯覺、幻覺,並把錯覺、幻覺當作真實可靠的東西進行執著的追求。陷入貪愛迷戀之中,就會失去理智,在苦海中越陷越深,而這種以虛當實的貪戀執著意識就是生命自身的難以打開的枷鎖。打開思想感情的枷鎖,就是解脫。出世之心本身雖然解決不了執著世事的虛幻性、不可靠性、短暫性、充滿苦惱等問題,但想下決心離開這個環境就要有要求解脫的思想基礎,在這個基礎上積極尋求解脫,就會打到預期的目的。所以說“求解脫要發徹底的出世心願。”。這裏強調“徹底”是非常重要的。徹底就是不能有絲毫的留戀,只有這樣才能使名利得失,財色享樂的觀念變得淡薄、思想變得甯靜超脫,任何和自己的世間利益不脫鈎的善行、念經、拜佛、修煉都入不了佛法的正道。這一點修佛的人要必須懂得。
第二個問題是如何修出世心法。
這一偈共分兩層意思:一是如何從今生今世的無謂的糾纏中脫身,修來世的人天樂道——下士道;二是徹底認清輪回世界的本質,堅定出世思想,爲走向世外清淨涅槃樂土邁開第一步 —— 中士道。對第一個問題宗師教導說:“常想人身良機難得而生存時間不多,就會從今生今世的糾纏中迷途知返”。“常想”就是經常靜座、思考。靜座觀修有兩種,一種是思考觀,一種是息念觀,這兩種定觀是相輔相承的,二者缺一不可,不做思考觀,就不能斷惑和生慧,不做息念觀就不能入靜生禅 —— 詳見宗師《菩道次論》和印度蓮花戒大師《觀修二次第論》。思考觀就是對所觀對象進行深入地分析思考,得出正確的結論。這也需要以一念代萬念,心住一境的定力,只有思想高度集中,不受其它雜念幹擾的情況下,才能觀察深細透徹,世間智觀空也必須經過這種思辯觀,不能光靠靜座息念的盲修。思考觀或者思辯觀主要是通過思維活動,從事物的現象透過本質,比如“白骨觀”就像把如花似玉的妙齡少女置于X光下,看到可伯的骷髅一樣,然後意念定在白森森峋骷髅上久久觀之,就會形成固定的形像,出定後,看到那位所觀對象時,就似乎看到皮肉包的那個骷髅,從可愛變得可伯,從這個例子推而廣之,把包括自已在內的每個人都看做白森森骷髅,並把這些骷髅和墳墓中的骷髅看成本質上一樣的東西。在這個觀想過程中既有分析思考…
《《佛法叁根本要義》通俗解說》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