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理論框架

  佛教理論框架

  多識仁波切著

  引子

  佛教把人生世界,更確切地說把有生死之苦的生命世界稱做此岸世界,把超脫生死之苦,獲得永恒的快樂稱做彼岸世界。

  或者說把沈浮飄流在無邊苦海中的有情識的衆生稱爲此岸,超脫生死苦海獲得快樂自在稱爲彼岸。

  無論是哪一種說法,這“此岸”和“彼岸”之間都有一條在平常情況下無法跨越的無邊大海。

  這是一條波濤洶湧的大海,有暗礁、風浪,有無數鳄魚和白鲨,隨時都有葬身魚腹的危險。

  要想跨越這風浪險阻的生死大海,就需要一條不怕風吹浪打的堅固結實的船,需要掌握航海原理和技術,需要一張航海圖,需要一個指南針。

  在這些條件具備之後,方可選擇路線,製定方案,實施出航計劃。漂洋過海是如此,超越生死之海也是如此。

  但是有很多人意識到身在苦海卻又不想尋求超脫苦海的辦法;有些人雖然想超脫苦海,向往彼岸,卻不想准備船只、掌握航海原理和技術,也不想購置航海地圖和指南針,卻把航海的計劃建立在虛無飄渺的幻想之上,自以爲神可以保佑自己到達彼岸;有的還沒有在橫隔兩岸的大海中深入一步,就覺得自己超越了苦海,毫無自知之明地宣稱:“啊!我已到達彼岸!”這是多麼的可悲和可憐啊!

  佛陀留給世人的珍貴遺産就是一條永不沈沒的“船”,一部“航海技術原理”,一張“航海圖”,一個“指南針”——這就是全部佛法。

  第一節 理論的先導作用

  有理性的人類,無論做什麼事情,首先要選擇目標,或者設定目標,確定目標,然後根據目標的性質,利用知識和經驗製定實現目標的計劃方案和實施辦法,最後根據確定的方案、辦法進行工作,盡量避免走不必要的彎路,避免盲目性。

  這種實現目標的行爲模式,適合于任何一種有目的的行爲,學佛當然也不能例外。

  但在現實中千千萬萬的學佛修行人卻缺乏這種合乎科學的思路,糊裏糊塗,沒有明確的目標,不知道自己要達到什麼樣的目的,也不知道目的離自己有多遠。

  有的人一生連一級目標(人天善果)都很難達到,卻想超越一、二級(出世解脫)目標,達到叁級(成佛)目標;

  有的人把此岸當作彼岸而原地踏步;

  有的人卻在與目標相反的方向上尋找目標而終無所得;

  有的人像黑夜走路,瞎子射箭;

  有的人把下墮之道誤認爲上升天堂的階梯;

  有的人追隨僞裝成佛菩薩的魔鬼,走向罪惡的深淵。

  墮入上述種種歧途的根本原因是:人類幾乎本能性地具有一種改變自身命運、給苦海中顛簸的生命之船尋找一處能安然棲息的幸福港灣的心願,但卻缺乏一種駕馭生命之船直達目的地的相應的正確理論知識。

  正如寂天菩薩在《人菩薩行論》中所說的那樣:

  人人雖有離苦之心,

  卻往往自討苦吃;

  人人雖有求樂之心,

  卻往往自毀其樂。

  這種行爲和願望背道而馳的原因也就是智慧的對立面——無明。

  無明就像黑暗,消除無明黑暗的唯一方法就是點燃智慧的明燈。

  因此宗喀巴大師在《緣起理贊》中說:

  世間中的一切憂患,

  其根源是心智愚暗,

  明見此理可以根治,

  故此講說依存因緣。

  消除心中無明的“智慧明燈”是自心智慧體的燃燒放光。衆生心中本來就有的這種可以燃燒放光的智慧體,大乘佛教稱爲“佛心”。

  但這種佛心——覺悟性,只是一種可燃燒放光之物,不是生來就處于燃燒放光的狀態。

  自心智慧體的燃燒放光,必須借助于來自外部的智慧火炬的點燃,否則不會自己燃燒放光。

  如果在人的心中沒有可燃燒放光的智慧體,光靠外部的點燃也絕不會燃燒放光,就像點燃石頭不會放光一樣。

  如果人心的智慧體生來就處于自然放光狀態的話,就不需要學習知識開發智慧。

  但人類的經驗證明,一切聰明才智,包括佛教的開悟見性智慧,都是後天學習知識、運用知識的結果,不是“自生”和“自悟”的産品。

  所以彌勒菩薩在《大乘經莊嚴論》中說:

  若不精通五明之學,

  雖大菩薩難成遍知。

  要認識佛教的追求目標,掌握實現目標的正確道路和方法,除了學習佛教的知識理論外沒有任何別的途徑。所以,“依法廣聞細思辨,然後步入實修途”便成了佛教人道修學的基本原則。

  有的人說什麼“只要一心念佛號就能往生淨土,不需要學習經典”,這種觀點的本質是主張愚昧,反對佛教。

  因爲佛教的“教”是教化之義。“教化”就是用叁藏經典理論,開發智慧,破除無明。如果不用開發真智就能往生淨土、解脫成佛的話,天下的愚民和動物往生極樂、直至解脫成佛的系數定會高于精通佛理、證悟理性的大德善知識。

  如果是那樣的話,佛陀出世傳教叁轉*輪還有什麼意義呢

  佛教是理性的宗教,在它的目標和實現目標的道路之間具有一種嚴密的邏輯關系,無論是學習佛法還是研究佛教,都需要緊緊把握合乎邏輯的總體理論原則。

  有的人以“法無定法”和“法門無量”爲借口,隨心所欲地解釋佛教,甚至把佛教的修行證道行爲變成和外道迷信沒有多大區別的隨意性選擇,這是對佛法理性原則的破壞。

  “法無定法”的“法”指的是萬物,“法門無量”是說衆生無量,心態各異,引入善道的智慧方便也與衆生心態相應之義。在未入道之前用種種智慧方便引入正道,人道之後則按統一的軌道修行證果,這兩件事並不矛盾。

  所謂“方便”,並非無原則的方便,其原則就是趨于解脫成佛之道。解脫成佛是佛法的統一軌道。

  這統一軌道就有一種在嚴格的邏輯規律控製下與目標體系緊密相聯的修道體系,以及總結概括修道規律、對修行者起到指導作用的理論體系。

  整個佛法就像無數零部件組成的一臺精密的機器,製作這部機器的原理分散在經、論、律、續等浩如煙海的經典之中。

  其中大部分經典都是闡明解脫大機器上的某一個部件或者零件,只有被稱做佛經精髓的“般若”部全面系統地透露了叁乘佛法整體的框架原理。

  大般若六百卷,中般若一百卷,內容浩瀚如海,明說性空,暗示修道原理,深奧難解。

  彌勒《現觀莊嚴論》將《般若經義》一級概括爲八品七十法,二級概括爲道果二法。

  宗喀巴《菩提道次第廣(略)論》將叁乘佛教八萬四千法概括爲叁士道,並將叁士道納入菩提道的統一軌道,作爲一個人一生學修的叁個步驟,在般若理論結合修道實踐方面提供了一個一法涵蓋萬法的全面系統的修道方案。

  第二節 與目標相應的道路

  轉生人天善果、出世解脫和成佛是佛教的叁級追求目標。與叁級目標相應的修行方向、道路也有叁級,分別稱爲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這“士”指的是修行人。

  “叁士”可以理解爲學佛修行人的上中下叁個層次,或者說根據不同追求目標劃分的叁種人,也可以理解爲成佛必須經過的叁個階段。

  下士中又根據思想心態、追求目標分爲下下士、下中士、下上士叁類。

  “下下士”是指不關心後世,只關心今生今世,沒有正確信仰,見識短淺的那一類人;

  “下中士”是指只希望轉人身,進天堂,爲獲得人天幸福戒惡行善之人(大部分世間宗教,即追求死後進入天堂的信仰者都屬這一類);

  “下上士”是指把轉生人天之身看做解脫成佛的必要條件而皈依、發菩提心、修轉生人天善因緣的人。

  中士也分中下士和中上士兩類。

  “中下士”指那些只求出世解脫輪回之苦,以聲聞、緣覺羅漢爲終極目標的小乘修行人;

  “中上士”是指那些把出世解脫心看做成佛的先決條件,把皈依、發心、受戒、行善、修定、修慧作爲修行內容之人。

  上士根據發心的程度可分爲鈍根上士和銳根上士兩種。

  “鈍根上士”是指在發一般菩提心的基礎上修六度,通過叁個無量劫完成顯宗五道十地的進程而到達佛地的菩薩乘修行人;

  “銳根上士”是指那些具有特勝慈悲心,以發疾速成佛的猛烈菩提心爲基礎進入金剛乘的大乘修行人。

  以上“叁士”“七類”人中,下下士不屬于修行人範圍,在下中士中有信佛的和信世間外道的兩種人,前者是皈依叁寶而修轉生人天善因緣的人,後者雖不信仰佛教,但卻信轉世和因果報應而重善德戒惡行善亦能獲得人天善果。

  中下士是只求自我解脫而修出世道的小乘人。其中又分鈍根和銳根兩種,其鈍根人一心修小乘涅架,徹底破除轉世因緣——叁界煩惱障,獲得二乘羅漢果後進人常寂狀態,永不轉世;銳根小乘人獲得羅漢果位後,覺悟到自己的果位非終極果位,發菩提心,回轉到大乘資糧道修行,終成佛果。

  下上士和中上士、鈍根上士和銳根上士屬于上士道根基之人。這“叁士”“七種”的劃分標准是衡量一切佛教修行人層次的標准。

  追求往生淨土是並非以破除叁界煩惱障爲目的的解脫道,是屬于修人天乘的殊勝善道。

  叁士道作爲修佛道的叁個階段而論:

  修人天善果是修上士道的第一階段;

  修出離心的中士道爲修上士道的第二階段;

  修兩種菩提心的上士道爲其第叁階段。

  把這叁個修行階段有機地聯系在一起的是大乘皈依心和大乘發心。有了大乘心,就屬于大乘人,無論行善消業都會産生很大的力量。

  因此,寂天在《入菩薩行論》中說:

  如像點土成金術,

  能把汙穢凡俗體,

  變爲佛體無價寶,

  故應堅持菩提心。

  宗喀巴大師在《菩提道次第修行原理集要》中說:

  發菩提心大乘道根本,

  諸大乘行基礎與主體,

  完成二資糧之點金術,

  萬般善緣彙集福寶藏,

  一切大勇佛子明此意,

  菩提寶心常做修行本。

  消業猶如清除身心中的垃圾,行善如增加營養、美化環境,對修行人來說這兩方面缺一不可。而菩提心在這兩個方面都能産生極大的功力,因此,才顯得十分重要。

  第叁節 下士道修行重點

  下士道人天善果因緣修積法,可以概括爲四觀、一行、一舍去。

  “四觀”是…

《佛教理論框架》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