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緣人生難得觀;
人生無常觀;
惡道苦重觀;
善惡業報觀。
“一行”是:
皈依叁寶,重視業報行。
“一舍去”是:
舍去今生今世的貪圖享樂心,求取後世的利樂。
現分別敘述如下:
一、下士道修行重點
對佛教的起信是從對生命的本質認識開始的。
首先生命既不是一成不變的恒常物,也不是一種偶然一現、死後永遠消失的斷滅物,它是一種永遠相續不斷、非常非斷的流變之物。
因其處于刹那不停的運動變化之中,故“非常”;又因精神之續流相續不斷,故“非斷”。
生命像植物的種子和植物之間的關系一樣,是無始無終、連續不斷的因果鏈。
其次,生命的存在形式有多種多樣,根據智力、身體器官等生理特點和生活條件、壽命等劃分爲五類或六類,也稱“五道”或“六道”衆生。
其中人類是介于苦難深重的叁惡道和自在快樂的天道之間的有苦有樂、有作爲的生命。
人生有苦的感受,才會産生改變受苦的命運的志向;人有富貴和貧窮的差別,有製人和受製于人的差別,有享樂和受苦的差別,有安享天年和多病多災的差別,有享受自由和無自由的差別,有聰明和愚昧無知的差別,有品行善良和品質惡劣的差別,這種種差別構成了人生的不同和人間苦樂的不均。
人是有理性思維的高級生命,能夠在現實社會和自身生命的觀察思考中提出無數個爲什麼,並能尋求解決問題的最終答案。
人類的一切有意義的活動,都是從思考開始的。佛教的起信也是從思考生命的本質、萬物的變易無常、人生的苦樂爲起點的。佛教就是在這些問題上做出了答案圓滿的解決辦法。
佛學是以研究人的本質、人的心理和意識特點以及生命的升華超越等問題爲主要對象的學問。學佛的目的就是要在充分認識生命規律的基礎上,從思想意識到外部行爲,按理想的標准重新塑造自己,使自己的道德情懷、思想意識逐步達到具有無比慈悲和完善的佛菩薩境界。
成佛是學佛的終極目標,但按通常的軌道,成佛並非易事,需要經過無數世的學修積累福慧因緣。在未成佛之前的漫長歲月中需要具備長時期連續不斷的學修條件,其中最主要的條件是具備能夠學修佛法的連續人身。
因此,爲了在遙遠的將來成佛,在現階段珍視和追求人身、修積轉生人身的因緣是非常重要的。那些在成佛成菩薩的幻想中虛度人生的人們,回到現實中來衡量自己的思想行爲,考慮死後的歸宿才是對機的法門。
正因爲按理一生成不了佛,成佛需要經過叁個或多個無量劫的修福修慧,所以首先要修連續不斷的人天之身,特別是具佛緣的人身。因此把修人身當作修佛的必要條件並作爲成佛的基礎道和初級道是合乎邏輯的。
同時,佛的精神智慧是人的精神智慧的升華和超越,因此,人是佛的基礎,修佛先從修人做起乃是理所當然之事。
下士道修道核心就是修品行端正、心地善良、積德行善的好人,爭取下一世和多世連續獲得人身,爲自己和衆生建功立業。
不但要經常想此心、發此願,而且爲了實現這一目標,要依照佛法改變觀念,做出實際行動。
下面就下士道人天善果修法中須解決哪些思想認識問題,如何立志學修等作概括介紹。
二、樹立具緣人身難得觀
佛教所追求的人身,不是一般的人身,而是內外條件優越的人身,是具備衆多善緣的人身,即具緣人身,有人直譯爲“暇滿人身”。
內因指自身條件,外緣指社會和自然環境等條件。具緣人身應具備內外基本條件。
內部條件:生理上無缺陷,心理正常,心智聰明,身體健康,好學上進等。
外部環境條件:具備生存和生活條件,具有佛教文明和學習佛法的環境條件等。
在認識人身難得方面須從兩個方面認識:
一是認識人身本身的珍貴價值;
二是認識獲得人身的因緣形成的難度。
爲了珍視人生,發揮人身的積極作用,必須從如下叁個方面認識人身的價值:
(一)成佛離不開現世的人身,轉世人身是現階段修行的主要目標。通過現世的人身可以修積繼續轉生人身的因緣。
(二)現世的人身有能力修積超世解脫和成佛的因緣,利用人身特有的精氣脈條件可以修即身成佛的無上密道。
(叁)人若能自覺,現有人身每時每刻都能發揮有益的作用。
在認識人身難能可貴的基礎上,不浪費時間,不虛度年華,使現有人身發揮積極的作用是認識人身價值的目的。
另一方面,人身的珍貴還要從人身稀有難得方面去認識。
(一)修造轉世人身的因緣有叁難:轉人身的先前因緣是持善戒,財富的先前因緣是施舍,身體健美的先前因緣是忍讓等美德。這類美德一是難修,二是難以一貫堅持,叁是難以做得圓滿成熟。
(二)轉生具備繼續修學條件的具緣人身,比轉生普通人身所需先前因緣更多而修造難度更大。從世人的德性和行爲衡量,別說具善緣人身,就連轉普通人身的可能性都是極小的。
(叁)在充分認識具緣人身難能可貴的基礎上,珍惜自己的難得之人身,充分發揮人身的積極作用。因此要樹立叁個觀念:
1.樹立人身是如意寶,要珍惜,要發揮作用的觀念。
2.樹立此身具備千載難逢的超越契機而須牢牢把握的觀念。
3.人生如落水者僥幸獲得的救生圈,要樹立此機會絕不能放過的觀念。如放過這個難得的機會,猶如將珍寶視爲糞土,如從寶島空手返航。
在已得的優越人身上發揮積極作用方面:
一要樹立爲後世著想的遠見;
二要爲後世的長遠幸福創造蓄積充足的因緣。
叁、人生無常觀
一切存在都是暫時的存在,沒有任何永恒的存在。有生命的人身也是一種暫時的存在,因此,也難以超脫有生必有死的變易無常規律。
人生最大的不幸和缺憾是迫使放棄一切的死亡無常。不回避自然規律,常思無常,對人生會産生積極的作用,能激發人們的緊迫感,能消除消極懶惰思想。
樹立無常觀,可以對人生産生積極的作用:
(一)可以淡化對今世眼前利益的貪心,面向未來;
(二)可以意識到死亡有可能隨時來臨而對死後的再生盡快進行思考,作好安排;
(叁)可以意識到從誕生之日起,就是走向死亡,每過一日就是壽命減少一日、死亡向自己逼近一日,可以提醒自己放棄對虛幻事物的迷戀。
若無無常觀念:
(一)不會珍惜隨時可能失去的生命和時光;
(二)不會意識到生命的短暫而做常住久留的打算,在無益的事務中消耗時光;
(叁)對死亡平時無思想准備,死亡突然來臨時就會承受極大的痛苦而不知所措。
總之,後世至永世的幸福靠的是今生今世的善德善行因緣,今生今世能不能積極有效地發揮利己利衆的有益作用,靠的是對自身生命無常規律的認識和自覺。因此,佛教把認識萬物無常、人生無常看做是人向積極的方面發展的精神動力。
生死是生命續流中的變易過程,死亡不是生命的永遠消失,而是生命再生的過程。
只有認識到必死、將死,才會對死後的轉世再生做思想准備和超前打算,以創造積極的條件。故稱:認識人身無常爲入道之門。
人生無常之理,《菩提道次第廣(略)論》概括爲“叁理”“九因”“叁決定”。
“叁理”爲:
(一)生必然死亡理;
(二)死無定時理;
(叁)死時唯有佛法堪用之理。
每條公理有叁條證明理由,稱“九因”。
“九因”爲:
(一)人的死亡無法改變;
(二)人的壽命處于日減月損,無法增補;
(叁)人的一生短暫而能爲長遠利益學修佛法的機會甚少;
(四)人類壽命長短沒有絕對期限;
(五)人的生因少而死因多;
(六)人的生命脆弱,經不起風險;
(七)物質財富對人的死亡無能爲力;
(八)親朋好友挽救不了生命;
(九)平時有用的身體,面對死亡卻無能爲力,最終會變成一具僵屍。
“叁決定”是:認識到人必然會死,在面臨死亡和死亡過程中有恃無恐、安然面對死亡痛苦的只有一種訓練有素的心理和精神力量,而這種特殊的精神力量,産生于佛法的修煉,因此:
(一)決定學修佛法;
(二)死無定時,隨時可能發生,決定立即學修佛法;
(叁)因死時有用的只有佛法,故決定全力以赴學修佛法。
四、惡道苦重觀
人的死是今世生命的結束和來世生命的開端,像埋在土中的麥種壞死生出新的麥芽一樣,舊種不死,新芽不生。死後又生,生後又死,生生死死,連續不斷。這就是生命流轉的規律。
人死後必然再生,但再生的前途只有兩種,一是人天善道,一是畜牲、餓鬼、地獄組成的惡道。
轉生人天善道是前世善業的結果,轉生惡道是前世惡業的報應。
以善惡業爲轉世因緣的六道衆生,轉世何道完全由業力所決定。自己下世投生何道,完全是由今生今世的思想德行和行爲事業決定的。因此隔世的轉生前程,按因果規律,完全可以從今生今世的思想行爲做出判斷。
人們反思自己的一生,便會發現在自己的思想行爲中合乎佛法善惡標准的善念善行所占比例極小,而惡念惡行幾乎充滿生活的全過程。
在這種情況下轉生人天善道的希望非常渺茫,而墮生惡道幾乎已成定局。
那麼墮生惡道後又是怎樣一種情況呢
爲了避免轉生惡道,必須充分認識惡道生命的深重苦難。
惡道按受苦程度分爲叁界:畜牲界、餓鬼界、地獄界。
(一)動物畜牲界在大陸和海洋中,智力低下,無力改變生存環境,弱肉強食,內部自相殘殺,受人類的役使、捕殺、宰割,生存沒有任何保障。
(二)餓鬼界是指一種受饑渴之苦的生命。餓鬼的本土在大地底下,散居于人間。其疾苦主要是饑渴,一是得不到飲食,二是雖有飲食而不能食飲,終身受饑渴之苦,叫做饑食內外障。
(叁)地獄界共分四類:
大衆地獄即火熱地獄;邊緣地獄;寒冷地獄;零散地獄。
1、火熱地獄共分八類:相殘獄…
《佛教理論框架》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