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理论框架
多识仁波切著
引子
佛教把人生世界,更确切地说把有生死之苦的生命世界称做此岸世界,把超脱生死之苦,获得永恒的快乐称做彼岸世界。
或者说把沉浮飘流在无边苦海中的有情识的众生称为此岸,超脱生死苦海获得快乐自在称为彼岸。
无论是哪一种说法,这“此岸”和“彼岸”之间都有一条在平常情况下无法跨越的无边大海。
这是一条波涛汹涌的大海,有暗礁、风浪,有无数鳄鱼和白鲨,随时都有葬身鱼腹的危险。
要想跨越这风浪险阻的生死大海,就需要一条不怕风吹浪打的坚固结实的船,需要掌握航海原理和技术,需要一张航海图,需要一个指南针。
在这些条件具备之后,方可选择路线,制定方案,实施出航计划。漂洋过海是如此,超越生死之海也是如此。
但是有很多人意识到身在苦海却又不想寻求超脱苦海的办法;有些人虽然想超脱苦海,向往彼岸,却不想准备船只、掌握航海原理和技术,也不想购置航海地图和指南针,却把航海的计划建立在虚无飘渺的幻想之上,自以为神可以保佑自己到达彼岸;有的还没有在横隔两岸的大海中深入一步,就觉得自己超越了苦海,毫无自知之明地宣称:“啊!我已到达彼岸!”这是多么的可悲和可怜啊!
佛陀留给世人的珍贵遗产就是一条永不沉没的“船”,一部“航海技术原理”,一张“航海图”,一个“指南针”——这就是全部佛法。
第一节 理论的先导作用
有理性的人类,无论做什么事情,首先要选择目标,或者设定目标,确定目标,然后根据目标的性质,利用知识和经验制定实现目标的计划方案和实施办法,最后根据确定的方案、办法进行工作,尽量避免走不必要的弯路,避免盲目性。
这种实现目标的行为模式,适合于任何一种有目的的行为,学佛当然也不能例外。
但在现实中千千万万的学佛修行人却缺乏这种合乎科学的思路,糊里糊涂,没有明确的目标,不知道自己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也不知道目的离自己有多远。
有的人一生连一级目标(人天善果)都很难达到,却想超越一、二级(出世解脱)目标,达到三级(成佛)目标;
有的人把此岸当作彼岸而原地踏步;
有的人却在与目标相反的方向上寻找目标而终无所得;
有的人像黑夜走路,瞎子射箭;
有的人把下堕之道误认为上升天堂的阶梯;
有的人追随伪装成佛菩萨的魔鬼,走向罪恶的深渊。
堕入上述种种歧途的根本原因是:人类几乎本能性地具有一种改变自身命运、给苦海中颠簸的生命之船寻找一处能安然栖息的幸福港湾的心愿,但却缺乏一种驾驭生命之船直达目的地的相应的正确理论知识。
正如寂天菩萨在《人菩萨行论》中所说的那样:
人人虽有离苦之心,
却往往自讨苦吃;
人人虽有求乐之心,
却往往自毁其乐。
这种行为和愿望背道而驰的原因也就是智慧的对立面——无明。
无明就像黑暗,消除无明黑暗的唯一方法就是点燃智慧的明灯。
因此宗喀巴大师在《缘起理赞》中说:
世间中的一切忧患,
其根源是心智愚暗,
明见此理可以根治,
故此讲说依存因缘。
消除心中无明的“智慧明灯”是自心智慧体的燃烧放光。众生心中本来就有的这种可以燃烧放光的智慧体,大乘佛教称为“佛心”。
但这种佛心——觉悟性,只是一种可燃烧放光之物,不是生来就处于燃烧放光的状态。
自心智慧体的燃烧放光,必须借助于来自外部的智慧火炬的点燃,否则不会自己燃烧放光。
如果在人的心中没有可燃烧放光的智慧体,光靠外部的点燃也绝不会燃烧放光,就像点燃石头不会放光一样。
如果人心的智慧体生来就处于自然放光状态的话,就不需要学习知识开发智慧。
但人类的经验证明,一切聪明才智,包括佛教的开悟见性智慧,都是后天学习知识、运用知识的结果,不是“自生”和“自悟”的产品。
所以弥勒菩萨在《大乘经庄严论》中说:
若不精通五明之学,
虽大菩萨难成遍知。
要认识佛教的追求目标,掌握实现目标的正确道路和方法,除了学习佛教的知识理论外没有任何别的途径。所以,“依法广闻细思辨,然后步入实修途”便成了佛教人道修学的基本原则。
有的人说什么“只要一心念佛号就能往生净土,不需要学习经典”,这种观点的本质是主张愚昧,反对佛教。
因为佛教的“教”是教化之义。“教化”就是用三藏经典理论,开发智慧,破除无明。如果不用开发真智就能往生净土、解脱成佛的话,天下的愚民和动物往生极乐、直至解脱成佛的系数定会高于精通佛理、证悟理性的大德善知识。
如果是那样的话,佛陀出世传教三转*轮还有什么意义呢
佛教是理性的宗教,在它的目标和实现目标的道路之间具有一种严密的逻辑关系,无论是学习佛法还是研究佛教,都需要紧紧把握合乎逻辑的总体理论原则。
有的人以“法无定法”和“法门无量”为借口,随心所欲地解释佛教,甚至把佛教的修行证道行为变成和外道迷信没有多大区别的随意性选择,这是对佛法理性原则的破坏。
“法无定法”的“法”指的是万物,“法门无量”是说众生无量,心态各异,引入善道的智慧方便也与众生心态相应之义。在未入道之前用种种智慧方便引入正道,人道之后则按统一的轨道修行证果,这两件事并不矛盾。
所谓“方便”,并非无原则的方便,其原则就是趋于解脱成佛之道。解脱成佛是佛法的统一轨道。
这统一轨道就有一种在严格的逻辑规律控制下与目标体系紧密相联的修道体系,以及总结概括修道规律、对修行者起到指导作用的理论体系。
整个佛法就像无数零部件组成的一台精密的机器,制作这部机器的原理分散在经、论、律、续等浩如烟海的经典之中。
其中大部分经典都是阐明解脱大机器上的某一个部件或者零件,只有被称做佛经精髓的“般若”部全面系统地透露了三乘佛法整体的框架原理。
大般若六百卷,中般若一百卷,内容浩瀚如海,明说性空,暗示修道原理,深奥难解。
弥勒《现观庄严论》将《般若经义》一级概括为八品七十法,二级概括为道果二法。
宗喀巴《菩提道次第广(略)论》将三乘佛教八万四千法概括为三士道,并将三士道纳入菩提道的统一轨道,作为一个人一生学修的三个步骤,在般若理论结合修道实践方面提供了一个一法涵盖万法的全面系统的修道方案。
第二节 与目标相应的道路
转生人天善果、出世解脱和成佛是佛教的三级追求目标。与三级目标相应的修行方向、道路也有三级,分别称为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这“士”指的是修行人。
“三士”可以理解为学佛修行人的上中下三个层次,或者说根据不同追求目标划分的三种人,也可以理解为成佛必须经过的三个阶段。
下士中又根据思想心态、追求目标分为下下士、下中士、下上士三类。
“下下士”是指不关心后世,只关心今生今世,没有正确信仰,见识短浅的那一类人;
“下中士”是指只希望转人身,进天堂,为获得人天幸福戒恶行善之人(大部分世间宗教,即追求死后进入天堂的信仰者都属这一类);
“下上士”是指把转生人天之身看做解脱成佛的必要条件而皈依、发菩提心、修转生人天善因缘的人。
中士也分中下士和中上士两类。
“中下士”指那些只求出世解脱轮回之苦,以声闻、缘觉罗汉为终极目标的小乘修行人;
“中上士”是指那些把出世解脱心看做成佛的先决条件,把皈依、发心、受戒、行善、修定、修慧作为修行内容之人。
上士根据发心的程度可分为钝根上士和锐根上士两种。
“钝根上士”是指在发一般菩提心的基础上修六度,通过三个无量劫完成显宗五道十地的进程而到达佛地的菩萨乘修行人;
“锐根上士”是指那些具有特胜慈悲心,以发疾速成佛的猛烈菩提心为基础进入金刚乘的大乘修行人。
以上“三士”“七类”人中,下下士不属于修行人范围,在下中士中有信佛的和信世间外道的两种人,前者是皈依三宝而修转生人天善因缘的人,后者虽不信仰佛教,但却信转世和因果报应而重善德戒恶行善亦能获得人天善果。
中下士是只求自我解脱而修出世道的小乘人。其中又分钝根和锐根两种,其钝根人一心修小乘涅架,彻底破除转世因缘——三界烦恼障,获得二乘罗汉果后进人常寂状态,永不转世;锐根小乘人获得罗汉果位后,觉悟到自己的果位非终极果位,发菩提心,回转到大乘资粮道修行,终成佛果。
下上士和中上士、钝根上士和锐根上士属于上士道根基之人。这“三士”“七种”的划分标准是衡量一切佛教修行人层次的标准。
追求往生净土是并非以破除三界烦恼障为目的的解脱道,是属于修人天乘的殊胜善道。
三士道作为修佛道的三个阶段而论:
修人天善果是修上士道的第一阶段;
修出离心的中士道为修上士道的第二阶段;
修两种菩提心的上士道为其第三阶段。
把这三个修行阶段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是大乘皈依心和大乘发心。有了大乘心,就属于大乘人,无论行善消业都会产生很大的力量。
因此,寂天在《入菩萨行论》中说:
如像点土成金术,
能把污秽凡俗体,
变为佛体无价宝,
故应坚持菩提心。
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修行原理集要》中说:
发菩提心大乘道根本,
诸大乘行基础与主体,
完成二资粮之点金术,
万般善缘汇集福宝藏,
一切大勇佛子明此意,
菩提宝心常做修行本。
消业犹如清除身心中的垃圾,行善如增加营养、美化环境,对修行人来说这两方面缺一不可。而菩提心在这两个方面都能产生极大的功力,因此,才显得十分重要。
第三节 下士道修行重点
下士道人天善果因缘修积法,可以概括为四观、一行、一舍去。
“四观”是…
《佛教理论框架》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