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非苦非乐,属于中性感受,是三界遍行的最根本的苦。
凡是烦恼业力因缘所生的身体和感受本身包含着的无常坏苦。即使是上界的天人,无论寿命多长,既然有生就有死,既然有乐就有乐尽的苦,世界上没有永恒不变的存在。这才是轮回生命的最根本的苦。
各界之苦指六道众生各不相同的苦,如欲界、色界、无色界天人的苦,人类的苦,三恶道各自不同的苦等。
世界上的一切存在、一切现象都不是偶然的,都有前因后果。那么轮回生命的这种苦从何而来呢
佛教将苦谛的根源称做集谛。
集谛的“集”指人世因缘的聚集。人世的因缘共分两类:一是无明及其派生烦恼;二是造业行为。
这里所说的无明不是广义的无明,而是俱生我执。俱生我执是将五蕴身误认为自我的一种虚妄意识,由此虚妄我执产生贪爱、嗔恨、慢、邪见等种种烦恼。
以俱生无明为主的烦恼情况引起行善造恶的行为。这种善恶业(或称黑白二业)熏染思想意识(这种受熏染的意识唯识宗认为是阿赖耶识,中观宗认为是心识),受染的意识按业力的指向在六道的相应环境中投生转世,在转世后的新的一生中,在主观意识和客观条件的相互作用下,又重新造业,积累因缘,熏染意识,形成再生的转世因缘,如此循环往复,永无止境,这就叫做生命轮回。
在轮回世界中无论有多少诱人的事物和醉人的幸福快乐,但从本质上看都是变迁无常、一刹那也留不住的虚幻美境,其中蕴含着永恒的悲剧。
既然轮回受苦并非偶然,是相应因缘的必然结果,要想改变受苦的命运就要改变因缘。这就像要提高粮食的质量,获得丰收,就要从改良品种、改善生长条件着手一样。
既然认识到生命轮回本身是苦,就只有两种选择:
一是在轮回中寻找相对性的乐境,即转生人天道,包括往生天堂和佛国净土;
二是脱离轮回,即出世。
既然投生善恶道是烦恼和业力所决定的,那么要想摆脱恶道,投生善道,就要从改变相应业因缘做起,如前面介绍的人天善道的业因缘修法。
要脱离轮回,就要断绝人世因缘。
人世的主因是无明烦恼,助缘是造业行为。“出世”就要绝源断流。转世的“源”是烦恼与业(简称惑业),“流”是生命在六道中的“流转”。“断流”的唯一办法是“绝源”。
断其烦恼,造业失去动力而自然停止,轮回之“轮”也会随之而停止。断除烦恼障,生命获得清净自由的状态称为涅槃,也叫灭谛,如小乘阿罗汉和大乘佛菩萨所获得的断惑境界。
那么断除烦恼障之后会不会转世呢
烦恼障无明是惑业转世的主因缘,其因缘既断,就不会有业力支配的无自由转世。
但有佛菩萨的愿力转世和自在力转世及八地以上的所知障熏习为因缘的意身转世。这类转世:
一是为了修完以众生为对象的福德资粮;二是为了度化众生。
这类转世从表面上看和惑业转世的众生没有什么两样,生在哪一道就有哪一道众生的共同特征,但他心性清净,不受业力的约束,所以佛菩萨可比作生在泥中不沾泥的莲花。
各种烦恼生于无明。
无明有无知和错觉两种。无明和智慧的关系就像黑暗和光明的关系一样,一有光明,黑暗就会消失。对治无明除了开发无我真智,没有别的办法。对治无明之法称做道谛。广义的道谛包括一切解脱成佛的智慧和方便法门,总称戒、定、慧三学。
“四谛”是佛教世法和出世法的全面概括,学佛者必须深入了解。
小乘声闻和缘觉学人,修行的目标是解脱轮回之苦的小乘罗汉境界,因此,在了解“四谛”人世出世因缘法的基础上,树立世界过患观和解脱利益观,一心追求自身解脱,修习戒、定、慧三学。
修菩提道的人,在了解“四谛”人世、出世因缘的基础上,牢固树立世界过患观和解脱利益观,生起坚定不移的出离心,彻底舍去对世间幸福的贪恋心后开始发心转入上士道。
戒、定、慧三学此处从略,留在上士道的六度中介绍。
第五节 上士道修法重点
(显宗部分)
上士道是大乘菩萨道。修学此道的目的不是为了单纯的身心开悟和自身解脱,而是为了成就自利利他、四身功德圆满的无上佛果。佛为无量善德和无穷智慧修成的生命和智慧的最完美的极限状态,是三乘佛法所追求的最高目标。
学修成佛之法共有两条道路:
一条是大乘显教经典所指示的道路;
一条是大乘密教经典所指示的道路。
前者是适应普通根基的常规道路,后者是适应特殊根基的非常规道路。这两条道路就像人的两条腿,缺一不可。
有的人忽视显教的学修,直奔所谓的密法捷径,有的人轻视甚至反对密法,只抱着显教常规不放,这些都是对大乘佛教教理缺乏系统全面了解所造成的无知偏见。
学修大乘教,最正确的选择是先显后密,显密结合。为了完整地掌握佛教教理,这里按学修的自然顺序介绍显密两种上士道修法。
上士道学修宗旨可以归结为二观、一行、一舍去。
“二观”
行愿菩提心观;
真理菩提心观。
“一行”
发利众菩提心,修六度、四摄行。
“一舍去”
舍去对自身利益的贪心,求取一切众生的利乐。
法分三乘是方便之法,三乘归一才是究竟之理。
学修小乘,到一定层次必然转入大乘,还不如一开始就进人大乘更直接了当。
大乘显教是密教的先行法和必备基础,学大乘显密二道者,必须从这同一个入口进人,共同行走一段路程后再分别进入各自的轨道。
大乘教理的总纲是六度。
所谓“六度万行”就是六度包括万行,万行归结为六度,并非六度之外的万行。
六度可以归结为戒、定、慧三学行。“三学行”可以归结为一法,即菩提心法。
菩提心分为世俗菩提心和真理(胜义)菩提心两种。
六度中的前四度是世俗菩提心法,定慧二度是真理菩提心法。真理菩提心是见性真智,是菩提心的本体,世俗菩提心是菩提心利众功德善行,是菩提心的功用。
佛具四身可以归结为色法二身,世俗菩提心是成就色身的因缘,真理菩提心是成就法身的因缘。这两种因缘又是相互的助缘。成就佛果,这两种因缘缺一不可。本文准备概括介绍两种菩提心的修法。
一、菩提心发心法
从字面上讲,“菩提”是觉悟之义,菩提心就是觉悟心。但从菩提心的全面含义讲是为利益众生(觉他)而成佛(自觉)之理念(心)。
利众是目的,自己成佛是手段。
成佛的善德资粮以众生为对象而得以圆满,成佛的目的又是为了利益无量众生。
成佛的正发心要从视众生为母,让利于众牛的报恩心开始。处处以众生为主——这是大乘佛教的最根本的教义。
与此相反和不相关的任何教义,无论说得多么好听,都不是真正的成佛之道。
宗喀巴大师说:
发菩提心大乘道根本,
诸大乘行基础与主体,
完成二资粮之点金术,
万般善缘汇集福宝藏,
一切大勇佛子明此意,
菩提宝心常做修心本。
发菩提心的功德无量,摘其要而言有如下七点:
1.有菩提心便是菩萨,获得菩萨的称号。
2.超胜余众。如钻石,虽有瑕疵,虽被摔碎,其价值胜过其它珍宝,有菩提心的人,其它德性虽不圆满,也胜过声闻缘觉罗汉。
3.得到人天和佛菩萨的尊敬。
4.可抵消一切不良行为的过错,如掉到粪坑的宝石,仍不失为宝物。
5.虽是假相性发心,也同样功德殊胜。
6.能增生和加速福慧资粮的圆满。
7.能即刻消除一切重大罪业等。
寂天在《人菩萨行论》中称菩提心是诸佛多劫所获得的唯一珍贵心得,是法乳中提炼出的醍醐。
马鸣称菩提宝心是成佛的种子。
《贤劫经》中说生起菩提心所获得的胜欢喜,远远超过穷人获得一处价值无量的宝藏。
因此,为了得到珍贵无比的菩提宝心要尽心尽力地修行。
发菩提心的主要方法有三种:
一是七支因果发心法;
二是自他交换发心法;
三是按仪轨发心法。
(一)七支因果发心法
1.认定众生是母亲
因无始以来转世轮回,转世次数何止千万亿,转世的无论是胎生卵生,人和禽兽都有母亲,众生相互轮流作母亲的次数也不只一次,因此要认定一切众生曾经作过自己的母亲。
2.思念母恩
母爱是最深沉的爱,一切母亲对子女都有哺育教养的深情大恩。从今生慈母之恩,联想到隔世众母的恩情。
3.报恩心
作为知情达理的人类,不能忘恩负义,知恩不报,应感恩图报苦海漂泊的众母之恩。
4.发慈爱心
感念众母之恩情而激发热爱众生的仁慈心。
5.发悲悯心
思念众母受苦的情境而激发强烈的同情心,希望众生离苦得乐。
6.发增上责任心
在激发慈悲心的基础上,启发责任感,立志挑起拯救众母的重担。
7.发菩提心
认识到彻底拯救众生,需要有证悟无上悲智的佛陀境界。因此为济众而立志发心成佛。
(二)自他交换发心法
自己和别人分为“自”、“他”,处处为自己的利益着想,这是一般世人的心理状态,这种自私心也是罪恶的根源。发菩提心就要有无私的平等心和大悲心,就要消除自私心。要认识自私自利是罪恶之源,无私利众是和平幸福之本的道理,改变世俗自私心常态,树立利他心,把他人当做自己,把自己当做他人着想,把自己的快乐让给别人,别人的痛苦自己承受。通过这种自他交换的思想训练,深刻体会众生之苦,对众生产生诚挚的慈悲心,视众生如自己,像往常爱自己那样爱众生,为利乐众生立志发心成佛。
(三)按仪轨发心法
按仪轨发心法就是按受菩萨戒的仪轨发心。即:一是在具菩萨戒的善知识身边按仪轨领教授受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若万一找不到有传承和具菩萨戒的善知识,可以在佛祖像前按仪轨发心。发心仪轨参照《菩提道次第广(略)论》,此处从略。
菩提心的发心和菩萨戒的授受不限于出家僧人,无论出家在…
《佛教理论框架》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