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理論框架▪P5

  ..續本文上一頁,非苦非樂,屬于中性感受,是叁界遍行的最根本的苦。

  凡是煩惱業力因緣所生的身體和感受本身包含著的無常壞苦。即使是上界的天人,無論壽命多長,既然有生就有死,既然有樂就有樂盡的苦,世界上沒有永恒不變的存在。這才是輪回生命的最根本的苦。

  各界之苦指六道衆生各不相同的苦,如欲界、色界、無色界天人的苦,人類的苦,叁惡道各自不同的苦等。

  世界上的一切存在、一切現象都不是偶然的,都有前因後果。那麼輪回生命的這種苦從何而來呢

  佛教將苦谛的根源稱做集谛。

  集谛的“集”指人世因緣的聚集。人世的因緣共分兩類:一是無明及其派生煩惱;二是造業行爲。

  這裏所說的無明不是廣義的無明,而是俱生我執。俱生我執是將五蘊身誤認爲自我的一種虛妄意識,由此虛妄我執産生貪愛、嗔恨、慢、邪見等種種煩惱。

  以俱生無明爲主的煩惱情況引起行善造惡的行爲。這種善惡業(或稱黑白二業)熏染思想意識(這種受熏染的意識唯識宗認爲是阿賴耶識,中觀宗認爲是心識),受染的意識按業力的指向在六道的相應環境中投生轉世,在轉世後的新的一生中,在主觀意識和客觀條件的相互作用下,又重新造業,積累因緣,熏染意識,形成再生的轉世因緣,如此循環往複,永無止境,這就叫做生命輪回。

  在輪回世界中無論有多少誘人的事物和醉人的幸福快樂,但從本質上看都是變遷無常、一刹那也留不住的虛幻美境,其中蘊含著永恒的悲劇。

  既然輪回受苦並非偶然,是相應因緣的必然結果,要想改變受苦的命運就要改變因緣。這就像要提高糧食的質量,獲得豐收,就要從改良品種、改善生長條件著手一樣。

  既然認識到生命輪回本身是苦,就只有兩種選擇:

  一是在輪回中尋找相對性的樂境,即轉生人天道,包括往生天堂和佛國淨土;

  二是脫離輪回,即出世。

  既然投生善惡道是煩惱和業力所決定的,那麼要想擺脫惡道,投生善道,就要從改變相應業因緣做起,如前面介紹的人天善道的業因緣修法。

  要脫離輪回,就要斷絕人世因緣。

  人世的主因是無明煩惱,助緣是造業行爲。“出世”就要絕源斷流。轉世的“源”是煩惱與業(簡稱惑業),“流”是生命在六道中的“流轉”。“斷流”的唯一辦法是“絕源”。

  斷其煩惱,造業失去動力而自然停止,輪回之“輪”也會隨之而停止。斷除煩惱障,生命獲得清淨自由的狀態稱爲涅槃,也叫滅谛,如小乘阿羅漢和大乘佛菩薩所獲得的斷惑境界。

  那麼斷除煩惱障之後會不會轉世呢

  煩惱障無明是惑業轉世的主因緣,其因緣既斷,就不會有業力支配的無自由轉世。  

  但有佛菩薩的願力轉世和自在力轉世及八地以上的所知障熏習爲因緣的意身轉世。這類轉世:

  一是爲了修完以衆生爲對象的福德資糧;二是爲了度化衆生。  

  這類轉世從表面上看和惑業轉世的衆生沒有什麼兩樣,生在哪一道就有哪一道衆生的共同特征,但他心性清淨,不受業力的約束,所以佛菩薩可比作生在泥中不沾泥的蓮花。

  各種煩惱生于無明。

  無明有無知和錯覺兩種。無明和智慧的關系就像黑暗和光明的關系一樣,一有光明,黑暗就會消失。對治無明除了開發無我真智,沒有別的辦法。對治無明之法稱做道谛。廣義的道谛包括一切解脫成佛的智慧和方便法門,總稱戒、定、慧叁學。

  “四谛”是佛教世法和出世法的全面概括,學佛者必須深入了解。

  小乘聲聞和緣覺學人,修行的目標是解脫輪回之苦的小乘羅漢境界,因此,在了解“四谛”人世出世因緣法的基礎上,樹立世界過患觀和解脫利益觀,一心追求自身解脫,修習戒、定、慧叁學。

  修菩提道的人,在了解“四谛”人世、出世因緣的基礎上,牢固樹立世界過患觀和解脫利益觀,生起堅定不移的出離心,徹底舍去對世間幸福的貪戀心後開始發心轉入上士道。

  戒、定、慧叁學此處從略,留在上士道的六度中介紹。

  第五節 上士道修法重點

  (顯宗部分)

  上士道是大乘菩薩道。修學此道的目的不是爲了單純的身心開悟和自身解脫,而是爲了成就自利利他、四身功德圓滿的無上佛果。佛爲無量善德和無窮智慧修成的生命和智慧的最完美的極限狀態,是叁乘佛法所追求的最高目標。

  學修成佛之法共有兩條道路:

  一條是大乘顯教經典所指示的道路;

  一條是大乘密教經典所指示的道路。

  前者是適應普通根基的常規道路,後者是適應特殊根基的非常規道路。這兩條道路就像人的兩條腿,缺一不可。

  有的人忽視顯教的學修,直奔所謂的密法捷徑,有的人輕視甚至反對密法,只抱著顯教常規不放,這些都是對大乘佛教教理缺乏系統全面了解所造成的無知偏見。

  學修大乘教,最正確的選擇是先顯後密,顯密結合。爲了完整地掌握佛教教理,這裏按學修的自然順序介紹顯密兩種上士道修法。

  上士道學修宗旨可以歸結爲二觀、一行、一舍去。

  “二觀”

  行願菩提心觀;

  真理菩提心觀。

  “一行”

  發利衆菩提心,修六度、四攝行。

  “一舍去”

  舍去對自身利益的貪心,求取一切衆生的利樂。

  法分叁乘是方便之法,叁乘歸一才是究竟之理。

  學修小乘,到一定層次必然轉入大乘,還不如一開始就進人大乘更直接了當。

  大乘顯教是密教的先行法和必備基礎,學大乘顯密二道者,必須從這同一個入口進人,共同行走一段路程後再分別進入各自的軌道。

  大乘教理的總綱是六度。

  所謂“六度萬行”就是六度包括萬行,萬行歸結爲六度,並非六度之外的萬行。

  六度可以歸結爲戒、定、慧叁學行。“叁學行”可以歸結爲一法,即菩提心法。

  菩提心分爲世俗菩提心和真理(勝義)菩提心兩種。

  六度中的前四度是世俗菩提心法,定慧二度是真理菩提心法。真理菩提心是見性真智,是菩提心的本體,世俗菩提心是菩提心利衆功德善行,是菩提心的功用。

  佛具四身可以歸結爲色法二身,世俗菩提心是成就色身的因緣,真理菩提心是成就法身的因緣。這兩種因緣又是相互的助緣。成就佛果,這兩種因緣缺一不可。本文准備概括介紹兩種菩提心的修法。

  一、菩提心發心法

  從字面上講,“菩提”是覺悟之義,菩提心就是覺悟心。但從菩提心的全面含義講是爲利益衆生(覺他)而成佛(自覺)之理念(心)。

  利衆是目的,自己成佛是手段。

  成佛的善德資糧以衆生爲對象而得以圓滿,成佛的目的又是爲了利益無量衆生。

  成佛的正發心要從視衆生爲母,讓利于衆牛的報恩心開始。處處以衆生爲主——這是大乘佛教的最根本的教義。

  與此相反和不相關的任何教義,無論說得多麼好聽,都不是真正的成佛之道。

  宗喀巴大師說:

  發菩提心大乘道根本,

  諸大乘行基礎與主體,

  完成二資糧之點金術,

  萬般善緣彙集福寶藏,

  一切大勇佛子明此意,

  菩提寶心常做修心本。

  發菩提心的功德無量,摘其要而言有如下七點:

  1.有菩提心便是菩薩,獲得菩薩的稱號。

  2.超勝余衆。如鑽石,雖有瑕疵,雖被摔碎,其價值勝過其它珍寶,有菩提心的人,其它德性雖不圓滿,也勝過聲聞緣覺羅漢。

  3.得到人天和佛菩薩的尊敬。

  4.可抵消一切不良行爲的過錯,如掉到糞坑的寶石,仍不失爲寶物。

  5.雖是假相性發心,也同樣功德殊勝。

  6.能增生和加速福慧資糧的圓滿。

  7.能即刻消除一切重大罪業等。

  寂天在《人菩薩行論》中稱菩提心是諸佛多劫所獲得的唯一珍貴心得,是法乳中提煉出的醍醐。

  馬鳴稱菩提寶心是成佛的種子。

  《賢劫經》中說生起菩提心所獲得的勝歡喜,遠遠超過窮人獲得一處價值無量的寶藏。

  因此,爲了得到珍貴無比的菩提寶心要盡心盡力地修行。

  發菩提心的主要方法有叁種:

  一是七支因果發心法;

  二是自他交換發心法;

  叁是按儀軌發心法。

  (一)七支因果發心法

  1.認定衆生是母親

  因無始以來轉世輪回,轉世次數何止千萬億,轉世的無論是胎生卵生,人和禽獸都有母親,衆生相互輪流作母親的次數也不只一次,因此要認定一切衆生曾經作過自己的母親。

  2.思念母恩

  母愛是最深沈的愛,一切母親對子女都有哺育教養的深情大恩。從今生慈母之恩,聯想到隔世衆母的恩情。

  3.報恩心

  作爲知情達理的人類,不能忘恩負義,知恩不報,應感恩圖報苦海漂泊的衆母之恩。

  4.發慈愛心

  感念衆母之恩情而激發熱愛衆生的仁慈心。

  5.發悲憫心

  思念衆母受苦的情境而激發強烈的同情心,希望衆生離苦得樂。

  6.發增上責任心

  在激發慈悲心的基礎上,啓發責任感,立志挑起拯救衆母的重擔。

  7.發菩提心

  認識到徹底拯救衆生,需要有證悟無上悲智的佛陀境界。因此爲濟衆而立志發心成佛。

  (二)自他交換發心法

  自己和別人分爲“自”、“他”,處處爲自己的利益著想,這是一般世人的心理狀態,這種自私心也是罪惡的根源。發菩提心就要有無私的平等心和大悲心,就要消除自私心。要認識自私自利是罪惡之源,無私利衆是和平幸福之本的道理,改變世俗自私心常態,樹立利他心,把他人當做自己,把自己當做他人著想,把自己的快樂讓給別人,別人的痛苦自己承受。通過這種自他交換的思想訓練,深刻體會衆生之苦,對衆生産生誠摯的慈悲心,視衆生如自己,像往常愛自己那樣愛衆生,爲利樂衆生立志發心成佛。

  (叁)按儀軌發心法

  按儀軌發心法就是按受菩薩戒的儀軌發心。即:一是在具菩薩戒的善知識身邊按儀軌領教授受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若萬一找不到有傳承和具菩薩戒的善知識,可以在佛祖像前按儀軌發心。發心儀軌參照《菩提道次第廣(略)論》,此處從略。

  菩提心的發心和菩薩戒的授受不限于出家僧人,無論出家在…

《佛教理論框架》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