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反证法:人的一切行为和感受不是非因果性的存在,因为世界上没有任何非因果性的存在。
(二)业报事例
业报有现世报和隔世报。
现世报是人类的群体和个体的各种行为引起的现世效应。
善业,如造福于众生,众生得到收益,造福者自己也感受到心安理得的快乐,受到众生的尊敬和爱戴;
恶业,如杀人、贩毒等,不但造成别人的不幸,自己也在心理上遭受复仇和被惩罚的恐惧的压力,招致杀身之祸。
人类的一切善恶行为都产生相应的苦乐结果是无可辩驳的事实,只是大多数人对这一客观规律的认识十分迟钝而已。
业报有决定性、增殖性、无错乱性、不坏性等四个特点:
(一)块定性是同类因感同类果
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行善得善报,行恶得恶报。
(二)增殖性
如一粒树种可以长成参天大树,结出无数树种,一粒麦种可以增殖为万斤小麦,同样,善恶业的增殖也和植物的增殖相同,如果没有遏止因素,就会无限增殖。如一个善念可以种下参天的菩提树种,一粒嗔恨的火种可以烧毁一片幸福的丛林。
业的增长是由造业的性质、思想动机、造业对象的身分、造业者的身分、造业次数、造业对象的数量等因素决定的。
善业的特殊增殖规律:
在时间上,在灾难厚重的末法时代所行之善,比太平盛世所行之善增殖力强;
浊世所行之善,比佛国净土所行之善增殖力强;
有无我智慧观照的善行,比没有无我智慧观照的善行增殖力强;
有菩提心的众生所行之善,比无菩提心的众生所行的善增殖力强亿万倍;
有回向性的善行比无回向性的善行增殖力强;
修无上密的善行比修一般佛法的善行增殖力强等等。
(三)无错乱性
造何种业就遭何种报应,造恶不会感善报,行善也不会遭恶报。有时造恶行善得不到相应的报应,甚至得到相反的报应,那只是一时的表面现象,肯定有其他原因。如狠毒的人一时能获得很多的金钱,终究难免法律的制裁;恶人一时得逞,终究身败名裂;善人虽贫困潦倒,却能留下一身清白。
(四)不坏性
任何种子的生长,不但要有无病的种子(内因),还要有适当的环境条件(外缘)。
如果没有生长的诸缘,粮食种子可以保持很长的时间而不会坏死。善恶业也同样,有的现世受报,有的隔一世报,有的相隔多世而报。消业的善行如锄草,如杀虫,如对恶业种子生长条件的隔离绝缘,通过四力消业行为可以抑制和断绝恶业的生长和成熟。
善恶业力会产生互相遏止和相互抵消的作用。
如果没有善恶业力的相互作用,善恶业种就会永远不坏,这种不可思议的业力,会推动着轮回轮子的永转不息。
所以,不出轮回的善果和超出轮回的解脱成佛都要从改变和消除无明和业力上作文章。
认识业报因缘的目的就是为了改恶行善,以此改变自己的前途和命运。
造业行为的主体是自我和受自我支配的思想行为。
“自我”分造业、受报主体的自我和为虚幻意识所虚构的“自我”两种。
佛教正见智慧所要破除的“自我”是后一种“自我”,即虚构的、作为执实对象的自我,而不是造业受报主体自我。
如果否定造业受报主体的自我,就等于否定善恶业报,就等于否定成佛的主体的实在性,因而就等于全盘否定佛教。
讲佛教哲学而能分清这两种“自我”者,自中世纪以来除宗喀巴大师外,没有第二个人。
“业”从性质分类只有善恶两类。“十恶”和“十善”是最典型的善恶业的概括。
“十恶”之身业是杀生、盗窃、邪淫,言业是妄语、离间语、恶语、是非语,意业是贪心、嗔心、邪见。
“十善”是戒除十恶。如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撒谎、不挑拨离间、不说伤人的恶语、不说引起是非的绮语、不生贪心、不生嗔恨心、不产生违背真理的偏邪之见等。
不但要力戒十恶,还要积极行善,如不但不杀生,还要保护生命,进行放生和救死扶伤等;不但不以贪心偷盗、掠夺等各种手段获取不义之财,反而要以慈悲心施舍钱财、救苦济贫等,依次类推。
在行善的同时不但要戒恶,还要以四力忏悔消业。
忏悔四力:
1.所依力是皈依和发菩提心之力;
2.弃舍力是过去罪业的悔改决心;
3.离恶力是今后不再作恶的决心;
4.对治力是消除恶业的修善行为。
为求人天善果的修道行为包括在“四观”“一行”“一舍去”之中。即在思想意识中树立具缘人身难得观、人生无常观、恶道苦重观、善恶业报观的基础上,舍去一切随时都可能舍去的现世的贪图享乐,争分夺秒修皈依法,戒十恶,行十善,精进不息,就能获得今世的安乐,也能避免恶堕,获得转生人天之道的幸福快乐善果。
第四节 中士道修行重点
中土道修行总旨可以概括为二观、一行、一舍去。
“二观”为:
世间过患观;
解脱利益观。
“一行”为:
一心解脱,修习“三学行”。
“一舍去”为:
舍去对轮回转世的贪恋心,求取息灭涅槃之乐。
按照下士道的修法严格修行,可以获昨转生人天的善果,但是人天的生命及其生存环境均受业力的支配,难已摆脱业尽下堕、变易无常的规律。即使是世世造善业,连续转生人天,仍然是苦谛身,无法脱离受苦的命运。
为了永远摆脱惑来所支配的轮回命运,必须寻求彻底解脱的道路。
要想摆脱轮回、超越生死,就要认识轮回世间的本质,寻求超脱轮回、获得永恒快乐的方法。
佛教哲学将轮回世间的本质归结为苦、集二谛,将解脱轮回的结果和方法归结为灭、道二谛,共为“四谛”。“谛”是“真理”之义。要想认识轮回、脱离轮回,就要认识“四谛”的世间和出世规律。
苦谛是轮回世界的本质概括。轮回的主体是含识生命,轮回世界指的是生命世界,不包括植物和物质环境。
苦乐是指心灵和肉体的感受体验。世间苦有种种,按苦的根本性质分为:受苦、变苦乐受、遍行因缘所生苦三类。
苦受是人和动物都能感受到的各种痛苦;
变苦乐受是乐变苦、先乐后苦、形乐实苦之类;
因缘所生苦是非乐非苦的中性感受,苦的本质在于变易无常。
色界和无色界没有前两种苦,只有因缘所生的变易苦,故称这类苦为遍行三界之苦。
这种因缘所生遍行苦是深层的、微细的苦。对这类苦的认识是佛教独有的特点,《因明论疏》中说,佛讲“观苦”,就是指观遍行苦。因为前两种苦一般 世人和外道也能认识到,外道认识不到遍行苦,才把天堂作为永恒的乐园。
要想认识因缘所生遍行苦,就要认识一切有为法的变易无常规律。
“无常”有极短时间一刹那中的存在、形成刹那的存在两种。
时间刹那中的存在是说事物存在只有一刹那,在第一个刹那中生成,在第二个刹那中变化消失。
形成刹那是指事物形成的全部时间。时间有长有短,有的事物形成的全部时间的一刹那,如“年”的形成有十二个月,365天。“年”的存在从年初的零点时分开始到下一年年初的零点之前;一月的形成是从月初的零点到下一月月初的零点之前;一日的形成从当日的零点到第二日的零点前;时、分、秒的形成也如此。在一年之中虽然364天已经过去,只剩一年的最后一天,最后一个小时,这一年仍然存在。这样的形成和消失,即生和灭是同时的。当一年完全形成时,这一年也就完全结束了。如一日是二十四个小时,每个小时的形成中也伴随着每个小时的分分秒秒的消失;一个小时到最后一秒钟才完成它的形成过程,当这一小时全部形成时,这一小时也就全部消失尽了。
事物的变易无常性的真正含义,不是指事物一刹那间的存在。如果有一刹那的静止和不变,时间虽短也意味着一刹那的“恒常性”,如果是那样的话,就不符合一切存在无常的定理。
实际上连极短时间一刹那的静止不变都是不存在的,存在的是即生即灭、生灭同时、无前后之分,如时间、流水。当前一秒变易为后一秒时,前一秒的生灭已同时完成。
任何事物在同一刹那当中即是它又不是它,这就是生灭同时、永无静止的无常规律。
人的一生也是由年月日时分,分分秒秒组成的。人的一生虽然有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但过一年减少一年,过一日减少一日,从娘胎出生之时起,生灭是同时开始的,生长到十岁时,同时也意味着一生中已减少十岁。在每天每时,人的有形的色体和无形的意识都在经历着变易无常,呼吸和心脏的跳动都标志着生命流动的节奏,就像钟表的分针秒针,不停地转动。
三界轮回最大的不幸,或者说根本的悲剧不在于其他的苦,而在于这种变易无常。由于这种变易无常,使世间的一切幸福快乐,包括天堂的幸福都变得毫无意义。
所以在苦谛的四性即无常性、苦性、空性、无我性中将无常列为第一,由无常而生苦,由无常而物质变得虚幻不实,无可执着。
对苦谛深刻认识,才能引起对解脱的执着追求。所以把认识苦谛视为人道之门。
不通过对细分无常的认识,不能使人心灵深处激发出如处火海、如临刑场的危机感,就不会产生出离世间的真情实意。
如果不生真出离心,自度度他的菩提心也就无法生起。若无菩提心,显密大乘的各种修行都将成为有名无实的空中楼阁。
所以,认识苦谛是解脱的基础。
世间之苦分共同的苦、各界之苦。
共同的苦有八分法、六分法、五分法、四分法、三分法等等。
八分法为:生、老、病、死、怨恨相遇、亲爱别离、所求不得、身心受苦等。
六分法为:世事变化无常、心不满足、肉身一次次更换、一次次投生、贫富贵贱变化无常、生死路上无人伴随之苦等等。
五分法为:一切变化无常、苦无尽头、业力无法抗拒、烦恼枷索难以摆脱、紧要关头无人相助之苦等等。
四分法为:生、老、病、死之苦。
三分法为:苦中苦、乐变苦、因缘所生遍行无常苦。这种遍行苦…
《佛教理论框架》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